主题:共军为何见死不救--论辽沈战役中的围困长春 -- 飞马
围困长春,是整个辽沈战役中的一环。围困序幕以四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四野攻克长春大房身机场拉开。正式完成围城部署是在四八年的六月二十二日。就在六月底,郑洞国宣布“战时长春粮食管制暂行办法”,开始纵兵抢夺长春居民口粮。七月中下旬开始,长春居民开始有饿死现象。从八月一日起,国军又开始驱赶长春哨卡内居民。共军对其做法准备不足,于八月十四由中共吉林省委确定“关于处理长春外围难民的决定”,开始接收城内难民并开放指定哨卡,但已经造成大量隔离带内人员死亡。保守估计长春围城时有十五到二十万人被饿死。
以上,是长春围城的主要情况。那么为何会出现半个多月见死不救和仅仅开放指定哨所,造成大量人员饿死?还是先看看长春周边的双方军力对比吧。
长春国军以郑洞国全美械化的新七军为首,辅以六十军曾泽生部。新七军是国军正牌嫡系,而原六十军在起义后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军,在汉江边曾有极出色表现,两支守城部队战斗力毋庸置疑。且城内还有国军地方武装四万人。
共军围城前期以肖劲光肖华麾下新组建的四野十二纵加六个独立师对抗国军十万之众。后期更是仅以独立师执行围困任务。不仅装备差,而且人数也不及国军守城部队。
一般说来围城部队力量要远远高于守城部队才有意义。因为有坚城可守的部队可以使用地利用较少的部队防御敌人可能发动的进攻,从而集中相对多数部队主动攻击围城部队。
但在围困长春时,就算兵力最充裕时期共军也是以十万困十万,人数比是一比一。训练及装备又不如国军。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在这种实力对比下共军怎么敢放开大路让城里人出来?别说跑出几千上万,跑出百十个都受不了。如果不进行仔细甄别,共军的虚实就会很快被城内探子摸清,那这仗还怎么打?
如果像半年后打天津,那么以堂堂之阵自然不需如此谨慎。但这是在长春,不远处还有沈阳廖耀湘在虎视眈眈。正在做攻击锦州准备的共军打的与其说是阵地战,还不如说是心理战。赌的就是长春守军不会放弃城防全力突围。
西柏坡的指令是要关门打狗,四野兵锋指向是锦州方向,看住长春的力量实在是太薄弱了。。。。
事实上,在攻锦战役开始前,郑洞国在蒋雄奇的催促下也的确发动了一次意料之中的突围尝试。但犹豫不决的郑洞国在付出了几千人的伤亡后又缩了回去。
这次不成功的试探证明了两个问题,第一,郑洞国完全不清楚城外共军力量。第二,郑洞国仍然对号称第一坚城的长春城防有幻想。
如果说共军为何要对长春居民如此心狠,其实也就是为了让郑洞国“不清楚”。。。
综上所述,这严格围城不是四野心狠手黑,而是不这么干整个辽沈战役,整个西柏坡的战略部署都会受很大影响。结局很可能是国军遭受重创,但相当实力逃入关内。
大决战电影里的副统帅说过一句经典台词:我摆了一桌子菜,来了两桌子客人。这个饭,怎么吃?
其实这长春围城,也就是请小半桌子客人稍安勿躁,等等再吃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5.30日共军确定严禁粮食进城和严禁百姓出城,“要使长春成为死城”的方针;
类似的围城方针当时对东北多个城市同时实施,长春的结果最惨烈,也正因为如此,其他城市没有贯彻到底。
6月6日共军强化围城纪律,
8月初曾经局部开卡,3天内即收容了2万多人。但后来又强化了纪律,开卡断断续续,直到9月11日无条件开卡收容难民,这一个多月不能说见死不救,也不能说见死必救。
共军总共收容难民15万人,长春解放后,在卡空区域收敛尸体八万多具,连同城内死人,估计死亡人数在12万左右。
长春就是共军和国军比流氓,最后共军彻底认输~
因为据说苏联红军要求老百姓出城投降的,不知道德军是否收容?还有,就是长春设卡的时候要甄别人员,但是是否允许妇女儿童出城?毕竟妇女儿童不可能是国军军事人员假扮吧。
他们需要考虑整个围城的方方面面,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当然,您要是围城司令员就简单咯,所有事情一句“不可能”就结了。。。围城也结了,估计辽沈战役也结了。。。
列宁格勒可以去看《围困》
斯大林格勒的大部分居民早就撤过了伏尔加河。
他说列宁格勒
你说斯大林格勒
《围困》里很清楚了
6.25 长春围城部队报告:国军特务机构训练了一千多人,五人一组,携带黑色毒药,包括老头、小孩、妇女等出来投毒。
9.8 3师9团5连(这个部队和长春围城无关),被人投毒,136人中毒
TMD长春围城,共军要和国军比流氓,咋比啊?
另外,苏军那边是布列斯特保卫战中,苏联红军守军要求妇孺出去投降,自己奋战到最后一人,不是列宁格勒。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五人一组,老人女人小孩都有,很完美的家庭模式。
好处很多,第一妇孺可以有效降低共军戒心,第二以家庭为单位共军无法轻易渗入识别,第三人数较多有一人逃回就能有效传回消息,等于几道保险。
国军绝对不像龙老太婆跟网络精英那么头脑简单啊。。。
给犹太人签证,让他们组织一个大家庭,干亲也认。这样工作效率狂高。
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在多数国家都拒绝向犹太人伸出援手之际,何凤山所在的国民政府驻维也纳总领事馆却向犹太人敞开了大门,大批的犹太人拿到了去往上海的“生命签证”。
从1938年就任驻维也纳总领事至1940年5月离开,何凤山到底签发了多少张“生命签证”,至今还是一个谜。根据一些档案资料估算,平均每月派发500多个,有时甚至达到900个。
下面的独立师的确给东野总部打了这个报告;但是否实际情况如此,还比较难说。毕竟各独立师打上来的报告,也是事实和传言均有,例如两次报告郑洞国逃跑了~
土共最后对平民放行了,难道那时候就不怕‘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