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9) -- 江南水

共:💬106 🌺59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送宝了,好文章
家园 怎么对外。。。

事实上,梁惠王有点儿难为孟老夫子,儒家的长项是如何进行内部装修(还不是建设),至于怎么对外,自孔老夫子以来就一直没弄明白。

想起来“中庸”里这几句:“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孔夫子给了道选择题的答案,其实北方之强和南方之强都是可选项,老夫子依个人的志趣选的是“南方之强”,而没有说“北方之强”不是可选答案的意思:“北方之强”就不行或不强。

可惜呀,北方之强的长处就此被儒家忽略了两千年。

家园 朱相变法和前朝变法方向完全相反

邓改,前段操盘手是赵庶人,后段操盘手是朱相,前段还是积累了很多问题和教训的,以至于大爆发。所以后段汲取了教训,注意对社会的震荡程度,维持一个变法和稳定的平衡,小心翼翼的走钢丝。虽然也造成很大的民怨,但尚在朝廷的控制范围内。

更关键的是,前代变法,都是拿士大夫等既得利益阶级开刀,商君、荆公、江陵莫不如此。而天朝却通过变法扩大“精英”既得利益阶级,真真是“顺应人心”啊

家园 多谢车兄送宝

顺便祝贺车兄成为会员

家园 洛阳的金融业也很发达。周王就曾经向洛阳商人借贷,

组建军队“讨伐”秦国。可惜周军太面,和秦军一接触就作鸟兽散,害得周王收不回成本,最后落了个“债台高筑”。

家园 呵呵,我说的金融业是狭义的金融业

诸如中国古代的钱庄,现代的银行、保险

中国古代的借贷一直很发达,不少商人就靠借贷的利息来发财,有时候是金钱,有时候是实物

不过,要说他们就是一个行业,似乎也不严谨,毕竟商人们借出的都是自己的资本

打个比喻,如果说资金的流转是一条河的话,中国的古代商人本身就是源头,所有的水都是从这里流出来的;钱庄和现代的金融机构只是一个中转站,从上游接水,向下游放水。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56)

为什么而读书?

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年轻的周恩来读书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复圣颜回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然后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的度过一生。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像颜回的同学子张那样,读书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那就是改善生活,提高待遇,古今的差别并不大。

苏秦、张仪这哥儿俩也是普通人,他们读书也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过他们的目标定的稍微有点儿不同,苏秦的目标是登上福布斯排行榜,成为人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张仪呢,就差了一点儿,他只是想过中产阶级的小资生活。

目标越高,达到目标后的成功快感也就越大,不过,要是达不到目标,失落感那也是相当的强烈。

毕业后,胸怀大目标的苏秦前去联系工作单位,无情的现实就让苏秦深深的体会到了这种痛彻心腑的失落。

今天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目光大都盯在全球五百强,甚至是五强,苏秦在鬼谷子这里完成学业后也把目光盯在了当时的几个超级大国身上。

一圈儿踅摸下来,苏秦找到了心仪的目标,到西部去。

秦孝公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四处散发招聘启事,放在今天就是四处贴小广告,是城管人员的重点打击对象之一。

虽然在招聘启事中秦孝公许诺了高工资、高待遇,但是,就这样也没几个人待见秦国。

如今的秦国,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秦惠王就是啥话也不说,东方待业的读书人也会纷纷上赶着前来淘金。

什么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秦惠王虽然一上班就拿商鞅开刀,确立了自己的权威,但是他也知道单靠秦国这几根葱是不能蘸酱的。

秦惠王依旧坚持老爸确立的“请进来”的人才战略,秦国的大门继续向东方中原地区的读书人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快点来吧,给你五子登科。

秦国这只苏醒了的西北狼,浑身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苏秦也被这股魅力深深的吸引,收拾一下行囊,放弃了眼前的五百强(齐),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奔赴西方。

苏秦见到秦惠王后,马上拿出了自己早就准备停当的功课,暗示秦惠王,俺是一个正宗的秦国通,对秦国的大事小情那是相当的了解。

苏秦,首先从大处着手,简要的说明了一下秦国的国际战略环境。

起源于甘肃南部绵延不绝的秦岭,给秦国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

西南方的异族巴、蜀要想突破老天爷设置的障碍,来打扰秦国人的安定和谐,好像不太容易。

南方的超级大国楚国,即便看秦国不顺眼,想来找秦国的麻烦,也只能走华山一条道,仰着脖子去突破武关(今陕西丹凤),这个难度,楚国也得掂量掂量。

北部的西北高原是秦人的发祥地,几百年来,秦人没少了跟当地的异族打交道,在秦人不懈的蹂躏下,这些异族已经消停了不少。

东部嘛,秦国已经控制了河西地区,借助崤山的有利地势,把守好函谷关,再加上黄河天险,三晋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儿。

总而言之一句话,秦国的国际安全环境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只有他揍别人的份儿,别人想揍他还得现凿窗户。

阐述完了秦国那好得不能再好的国际环境,苏秦收回放眼天下的目光,说起了眼下秦国的国内经济形势。

清澈的渭水,横贯整个广袤的关中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秦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商鞅在秦国实行土地私有后,秦国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把老天爷送来的这个恩赐,迅速转化成了秦国的综合国力。

总之,跟秦国的国际安全环境相比,秦国的国内经济形势一点儿都不差。

忙活了半天,秦国纸面上的一切,终于让苏秦白话完了。

先让苏秦先生喝口水,润一下快要冒烟的嗓子,我来说一个不相干的话题。

《孙子兵法》云: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三岁的儿童,捧着一颗夜明珠,独自行走在深深的夜色,你说这颗夜明珠是谁的?

秦国这么优越的条件,可比一颗珠子值钱多了,要想不让别人来打主意,秦国似乎还缺点什么。

三岁儿童捧着夜明珠走夜路很危险,如果是全副武装的武警来押运呢?

苏秦先生喝完水了吗,请继续白话一下秦国那个最重要的因素。

经过商鞅费尽心机的折腾,秦国有了一个全民皆兵的大好局面,几乎每个成年男子都接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保证他们能够随时走向战场,组成一架效率极高的杀人机器。

战争中人的因素很重要,可以说是所有因素中的第一因素,不过,你让一群赤手空拳的人去对抗手执利器的杀人机器,要想有个乐观的结果,这就不靠谱了。

人的因素只有站在其他因素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第一因素。

其他的因素很多,经济啊、军事基础设施啊……

秦国的经济状况,前面苏秦已经说过了,那就来看一下秦国的军事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后起之秀,秦国的军事设施建设,跟那些先发展国家比,并不落后,有的已经赶上或者超过当时的先进水平,这主要得益于他们长年跟游牧民族打交道。

长年跟游牧民族厮杀,不仅培养了秦人的剽悍作风,也让他们在武器发展方面始终没有落后。

长年跟游牧民族切磋,秦人再笨,也该知道骑兵在战争中的巨大杀伤力。

如果秦人不大力发展骑兵,那他们也太没记性了吧。

何况,相对于其他诸侯,秦人发展骑兵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别忘了,他们的祖先就是养马的。

胡服骑射后的赵军面对秦军的时候,讨不了多少便宜,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

骑兵机动灵活、来去如风的优点,在抢劫的时候,展示得淋漓尽致,绝对是劫匪游牧民族的不二选择。

不过,在攻城略地的时候,面对老鼠不出洞的局面,骑兵就干瞪眼了。

秦国人的目标不是整天跟游牧民族别苗头,而是要跟中原的诸侯一较短长,更多的时候,需要攻城略地。

针对争霸中原的作战特点,秦国主力部队的建设,基本上向中原地区看齐,以步兵为主,再加上战车和弩兵。

秦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的军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时秦国的战车规模丝毫不逊于东方的大国,号称“战车万乘”。

在苏秦的嘴里,秦国国内外的形势是一片大好而不是小好,白话完这一切后,苏秦赶紧拿出了一个诱人的前景:秦国可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

从苏秦的这份功课可以看出,为了了解秦国的国情,他应该费了不少心思。

今天你让我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打电话……,干脆这么说吧,把所有现代技术提供的信息渠道都给我切断,然后问我方圆十里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

我会很痛快的对你说三个字:不知道。

如果非要让我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我会说,给我时间。

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我希望是……一万年……

苏秦那个时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但是他说起秦国的国情来,头头是道。

真不知道在这一切的背后,倾注了苏秦多少的心血。

然而,苏秦的一番心血却随着那条渭水奔向了黄河。

苏秦虽然对秦国的宏观情况了如指掌,但是他忽视了一个最不该忽视的微观细节。

ps:关于秦国的军事问题,我一直不甚了了,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苏秦其实没那么困难

他所在的洛阳是当时全国的信息中心,四百年周王室的首都岂是那些新兴城市可以相比的,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都可以当孔子的老师。各国的人才川流不息的来往于这座城市,即使不去秦国也可以从这些人中获得情报,何况苏秦的家境还不错,能够出得起黑貂裘和黄金百镒的家境肯定不贫寒,哪怕是天天泡茶馆都可以了解很多东西,而且他所求学的老师鬼谷子那里也有列国的情报,庞涓孙膑这样的人才不是闭门造车的教学能教出来的。就像萨大的土八路学日语一样,苏秦收集情报的动力来自就业的压力,不下功夫收集就得失业,苏秦不是中国男足。

家园 如果把本朝集团简单横向切片我以为这想得有些简单了

拿既得利益集团开刀,这行为本身又会造出新的利益集团。

国企萎了,冰棍化了,新富出了。

不论古今,都有屁民遭殃。老百姓现在跑不了,古代也一样,那不光是上层集团的事。变法可以讲含有倾轧,连既得利益集团都挨上了刀子,草民岂能躲过。变法之前就苦不堪言,变法之后就欣欣向荣,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开颜?哪里有那么好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支持变法,因为变法前日子似乎还能权且照常过得下去;变法后必然留下一群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后半辈子舔伤痕,因为国家的利益和家庭的利益难得齐头并进。

跑题跑题,楼主讲的比咱们要好得多。话题拉回来接着观赏吧。

家园 这就跟现在网上面试必准备的若干问题一样

当时秦国是大公司,这种秦国地理估计都抄成了小竹板,在咸阳街头遍地都有小贩叫卖。

难的是如何诊断问题,如何对症下药。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57)

苏秦对自己的表现应该相当满意,别看你是秦国的领导人,说到对秦国国情的了解,说不定你还不如我呢。

苏秦自信,有这么大好的形势打底儿,年轻的秦惠王肯定会热血沸腾的奔赴那个美妙的前景。

下一步,苏秦就要向秦惠王指明通向美妙前景的高速公路。

先秦时期,有很多思想学派,但是其中有主张并且还有办法的并不多,法家算一个,纵横家算另一个。

苏秦清了清嗓子,准备继续白话,这时候秦惠王很客气的打断了他:十分感谢先生千里迢迢来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不过……

会说中国话的人都知道,转折词前面的话都是废话,“然而”啊、“但是”啊、“不过”啊……,这些词后面的话才是干货。

秦惠王那个“不过”后面的干货是,您说的那个事儿啊,还是以后再说吧。

苏秦被拒绝了。

秦惠王拒绝苏秦的时候很委婉,学名叫婉拒,刚学会走路的儿童,不能拔腿就跑。

这里要表扬一下秦惠王,一个二十岁左右的毛头小伙子,没有被那个美妙的前景迷住双眼,在苏秦的一通忽悠下还能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给秦国做了一个相当准确的定位:羽翼尚未丰满的时候,就不要做一飞冲天的梦。

听了秦惠王给秦国的定位,苏秦的那个心啊,巴凉巴凉的。

但是,苏秦先生并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是牙一咬,心一横,上前一步:早就知道你不会听我的了,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是要打仗、要死人的,像你这种从小只接受各种文化教育的人,怎么能有种下这个决心呢。

面对苏秦慷慨激昂的激将法,秦惠王只是微微一笑,权当没听见。

苏秦这下真的没招儿了,这个人分明是二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啊。

不过,苏秦并没有死心,毕竟当年商鞅跟秦孝公也不是一见钟情,商鞅也是跟秦孝公约会了三次,才拉上手的。

在伟大的商鞅精神指引下,苏秦锲而不舍的坚守在了秦国。

苏秦又给秦惠王写了几封建议信,希望能够动摇秦惠王那颗坚强的心脏。

苏秦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商鞅的确是见了秦孝公三次才打动了他,但是那三次约会商鞅分别穿了三套不同的衣服,分别是:帝道、王道、霸道,最后依靠“霸道”这套酷毙的衣服才将秦孝公一举拿下,彻底俘获秦孝公的芳心。

关于帝道、王道、霸道,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个链接不敢,担不起这个“大”字

反观苏秦,翻来覆去就是那么一套衣服,一统天下。

你不能老拿同一个花招来泡同一个MM,也不能拿同一个创意来反复忽悠同一个老板。

苏秦老是穿着同一套衣服在秦惠王面前晃悠,还梦想达到商鞅的境界。

这个……

就苏秦这么个一根筋,放在今天,打光棍儿去吧。

MM的种类比较繁多,怎么着也有个把特别青睐一根筋精神的,苏秦好歹还有不打光棍儿的机会,但是秦国的老板只有一个,恰好这个人还是不喜欢一根筋精神的。

苏秦的求职就这样被不成功了。

这时候,苏秦的财务状况还出现了问题,衣服破得不像样了都没钱换新的(找工作是要自费的,古今都一个样儿)。

刚来秦国的时候,苏秦带了足够的资金,非但不用操心个人的生活问题,还能保证自己在秦国做社会调研(不要告诉我,苏秦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对秦国了如指掌啊)。

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咸阳城的米也不便宜,就是带座金山来,也不能保证够苏秦在这里消费一辈子的。

看看身上的乞丐服,苏秦知道,再呆下去也不会出现奇迹了。

如今没钱了,啥事儿都没有当初那么方便了,只好自己动手,不奢望能够丰衣足食,只要能够回家就好。

所有的行李都是自己扛,回家的路要靠自己的脚去量,苏秦踏上了漫漫的回家旅途。

怎么说家也是心灵的港湾啊。

家是心灵的港湾吗?

苏秦对此表示了深深的怀疑。

量过长长的黄土路,身心都疲惫不堪的苏秦,终于踏进了熟悉的家门。

此时的苏秦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了,从脸色上看,很有几分非洲难民的神韵(形容枯槁,面目犁黑),他多么希望能够喝上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啊。

然而……

活像丐帮入门弟子的苏秦,这会儿突然发现自己有了特异功能,他成了葫芦兄弟中的老六,竟然能够隐身了。

父母兄嫂依旧是各忙各的,没有一个人哪怕是用眼睛的余光来扫他一下。

当年都是大家族,跟今天两口子过二人世界不一样,看到公婆叔伯妯娌都这个表现,苏秦的媳妇儿也不好意思过来跟他打招呼。

苏秦彻底透明了。

没有亲切的嘘寒问暖,没有充满安慰的眼神,也没有鼓励他树立信心、从头再来的励志话语,苏秦享受到了家人送给他的“三无”待遇。

如果说家中没有一点儿东西来欢迎苏秦,那也是不确切的。

家人的冷嘲热讽就踏着欢快的脚步,直往苏秦的耳朵里钻:叫你不干正事儿(从事工商业),想靠耍嘴皮子发达,混成了这个德性,不是活该吗!(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苏秦的遭遇告诉我们:读书算是风险投资,古今都是一样的。

处于隐身状态的苏秦,面对眼前的一切,心中只有一个感觉:伤自尊了,彻底伤自尊了。

自己混成这个德性,苏秦没有考虑一下自身因素的比重,反而把这一切通通归咎于秦惠王.

显然,他缺少一点儿反思意识。

孔夫子对自己最得意弟子颜回的评价是:不迁怒,不贰过。

苏秦没有这个修养。

在很多恶俗的电视剧中,通常都会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先是无忧无虑,目空一切,经过胡编乱造的一系列惨重打击后,卧薪尝胆,最终取得辉煌成功。

在历史这幕大剧中,苏秦也很荣幸的出演了这么一个角色。

既然走上了靠嘴皮子吃饭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了,一条道走到黑吧。

苏秦没有像相声《十点钟开始》中的那位老兄一样,非得从某一个时间点开始,而是马上把自己的书箱打开,从头再来。

看来苏秦的内心还是认为自己要负一定责任的,他啊,也就是只煮熟的鸭子。

看着这堆竹简苏秦也不禁感叹:低三下四的搞来这些东西,还不能带来荣华富贵,这么多又有什么用呢!(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从这堆乱七八糟的玩意儿中,苏秦淘出了宝贝, 《太公阴符》。

怀着极强的功利心去做一件事,结果如何却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这时候,人们会怎么样?

当年在学校为了拿学分,不得不看那些几乎不能及格的专业书,每当这一时刻来临的时候,我经常进入这样的状态,找周公玩儿去了。

苏秦先生也没有比我有出息多少,他也是经常瞌睡,但是他没有像我那么堕落,一到瞌睡的时候,他老兄就拿锥子一个劲儿的捅自己的大腿,边捅边给自己打气:谁说靠嘴皮子不能锦衣玉食,出人头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这一捅,捅出了半个成语:刺股,或者是锥刺股。

虽然苏秦先生出生得比较早,但是他的自虐行为只是这个成语的后一半。

前一半是:悬梁,或者是头悬梁。

完成这前一半的是东汉时的孙敬。

没有堕落的苏秦终究比已经堕落的我牛,闭关一年后,苏秦出关。

一年的闭关让苏秦信心暴涨:嗯,这下肯定没问题了。(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信心有了,目标也早就有了,那就开始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看后的乱想,给楼主补充一点参考。

土地私有是帝国的地基,对他动手动脚,整个帝国大厦肯定会玩儿完,除了王莽那个 “愤老”,没有人这么有闲工夫去招惹他,至于那个柱子吗,我看还是可以换一下的。

给楼主补充一点论据。本朝前三十年,实际上就是公有制,或许有太祖反西方道而行之的固执。结果证明,亚当斯密还是比马克思在经济上棋高一着。

私有制是经济动力的基础。这个基础挖掉,只能是无效率,资源浪费,本朝前三十年的作为已经提供一些参考。应该不只是中华帝国如此,只要是人的集团,都应该是如此。

原因很简单,不是自己的东西,谁会在乎?!

王荆公的悲剧就在于,他住的是个阁楼,他却像把他装修成独栋别墅。

论到性格,此人与商鞅应该有相似之处,苏询写辨奸,完全是人身攻击,也说明此人性格中有与儒家标准君子士人相排斥的内容。荆公的对手,三苏,司马光,都非等闲之辈,又有孔子撑腰,荆公要变法,不搞点统一战线是绝对看不到成功前景的。后来太祖想对这大楼做大动作的时候,这一点就做得很好。

幼读司马光,见其自称羞于奢华,可揣测知此人必非王荆公啃得动的人物。后来做一本《资治通鉴》,扬名1000年至今。

荆公泉下有知,估计会说:“不怕顽固派,就怕顽固派有文化。”

商鞅登上的这个纯净舞台,是千古难逢的,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只有这么一个,放到世界史上来看,独立时的美利坚合众国差强可以比拟一下。

美利坚自诩制度天下第一,非要把东方诸国搞成他那套民主政治,结果差的兵变不断-菲律宾,泰国,缅甸;要么空浪费人力资源,各为自己屁股底下的地盘口水仗,想认真干活的也干不成-日本。

三权分立倒像是个原创的东东,不过好象就在美国玩还行。

家园 还是TG的法子好哈

木有办法啊,他们饭碗端稳了底下人的日子就难过了~~

在蛋糕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搞利益重分配,阻力是难免的;为了推进改革,砍个血流成河有时也是难免的。蛋糕迅速做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改革就可以温和得多

“用发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这句写进政治书的话,其言虽小其旨极大啊

家园 【原创】土地问题及其他兼回复华恩兄

今天偶感小恙,故事就不更新了,说点其他的吧。

华恩兄的见解让我获益匪浅,趁着脑子烧得糊里糊涂,我也胡乱说两句。

———————————————————————————

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大问题,几千年来一直没法很好的解决,纵观整个历史,也就是本朝搞得还算是不错。

从有文字记载来看,中国的土地问题,有两个转折点:从分封时代到帝国时代,由井田制到私田制是一大转折;本朝立国之初,由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又是一大转折,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是一个小转折。

毋庸置疑,由井田制到私田制是一大进步,土地私有能够存在两千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不过,土地私有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法避免土地兼并。

自从汉王朝以来,每个朝代的开国之初,因为连年战乱,人口稀少,基本上能够满足耕者有其田。天下太平后,随着人口的繁衍,贫富差距的拉大,土地兼并随之出现,越是到王朝末期,土地兼并越严重。

农业社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社会,老天爷一不赏脸,种地的就遭殃。土地多的靠着广种薄收勉强还能过下去,土地少的只能食不果腹。

为了活下去,土地少的只好把最后的救命稻草,土地,卖给土地多的,于是马太效应(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出现了。

这几乎就是一个死结,土地私有永远解决不了这个死结。

农业社会,没有了土地就代表着没有了生活来源,大量衣食无着的贫民在一些人的煽动下,铤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一幕就像固定的剧本一样,每隔一两百年都要在中华大地上上演一遍。

给楼主补充一点论据。本朝前三十年,实际上就是公有制,或许有太祖反西方道而行之的固执。结果证明,亚当斯密还是比马克思在经济上棋高一着。

本朝自五十年代开始,实施土地公有,马克思的成分能占多少,真的很难说,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毛公等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中得到的教训。

只有实施土地公有,杜绝土地买卖,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土地兼并,估计王莽也是这么想的,以至于有人把王莽称为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者。

王莽的想法不错,但是他高估了政治权力的作用,幻想自己一声令下,下面的人都会毫无疑义的执行,老百姓也能瞬间得到实惠。

这似乎是知识分子的通病,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从不考虑一个政策的出台会动多少人的奶酪。

王莽的土地国有改革,动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奶酪,他们要是听话才怪呢。

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基本上还是政治上的主导者,他们对王莽不阳奉阴违,他们就是圣人。

即使王莽能够动员底层的民众,采取两千年后的土改,后果也不会乐观,因为土地国有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生产效率低下。

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大搞人民公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就是因为土地国有严重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国家(集体)掌握土地所有权,禁止土地买卖,农民持有土地使用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耕种。

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土地兼并,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八十年代农村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时光的推移,到了今天,中国的土地问题又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村问题了,城市里也有了土地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里出现土地问题是早晚的事儿,土地是生产要素里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无论是工业化还是信息化,都不能在半空中搞吧。

今天出现的一些土地私有主张,估计就是从城市的现状出发,得出来的合理要求。

于是,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同一个土地,不同的处境。

在城市,土地问题就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用经济手段就可以解决。

在农村,土地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历史问题。

目前,中国的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如果实行土地私有,很快就是一股兼并浪潮,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这一幕的恐怖程度跟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相比不遑多让。

那时候就会发现,那些下岗工人再就业啊、社会保障制度啊,都不是大问题了,如何消化这些衣食无着的农民,就能让任何一个政府神经崩溃。

在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时候,贸然推行土地私有,并非中华民族之福,现阶段实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是所能采取的最不坏的措施了,虽然在城市,会有权钱交易,在农村,集体会随意征用土地。

美利坚自诩制度天下第一,非要把东方诸国搞成他那套民主政治,结果差的兵变不断-菲律宾,泰国,缅甸;要么空浪费人力资源,各为自己屁股底下的地盘口水仗,想认真干活的也干不成-日本。

三权分立倒像是个原创的东东,不过好象就在美国玩还行。

这是美国人忘了或者说假装忘了他们自己的历史,美国立国之初不是民主,而是共和。

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独大,是孟德斯鸠的设想,这个设想不是老孟凭空想象出来的,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当年古希腊、古罗马的共和。

欧洲大陆跟中国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欧洲更像是商业社会。

农业社会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利益都来自于土地,控制了土地基本上就控制了一切,所以中国走向了帝国时代。

商业社会的欧洲,利益来源具有多样化,很难有哪一家能够独大,不同的利益集团只能互相妥协,共同参与政治,于是出现了共和。

于是,历史上中国和欧洲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帝国的中国很早就完成了统一,并且统一的基因也深深的根植在中华的躯体,共和的欧洲始终没法真正统一,到今天欧盟才有点统一的架势。

历史有他鬼使神差的一面,到了工业化时代,欧洲这种多种利益共存的模式如鱼得水,他们的几乎不用太费劲就可以直接拿老祖宗的那一套来确立自己的政治制度。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复杂利益局面,老大的中华帝国开始了艰难的转身,到今天也没有完成这个转身。

工业革命后,风起云涌的启蒙思想打开了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大门,老孟的三权分立确立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美国立宪之初几乎原封不动的照搬了这个框架,并且吃透了这个框架的精髓,是共和而不是民主。

三权分立,是三种权力的共和。

在选总统的时候,实行选举人制,也是共和而不是民主。

美国立国后对选举权做了种种限制,是控制共和的范围,而不是压制民主。

这么说吧,美国压根儿就没打算建立一个民主国,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共和国的路子。

后来,不断扩大共和的范围,鬼使神差的成了民主国,不过今天美国的总统选举还是选举人制,形式上留了个共和的尾巴。

共和跟民主并不太一样,共和是不同利益集团互相妥协,互相制衡,共同参与政治,民主是一人一票的选择政治人物。

有人说,西方人给世界送上了民主毒药,这话也对也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直接实行西式民主的非欧美国家,多少都有些不良反应。

说他不对是因为,西方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共和后,在不断扩大共和范围的基础上达到了民主,民主不是毒药,只是西方人在给其他地方人吃的时候忘了加“共和”这个药引子,想一步到位,结果弄巧成拙。

其实,仔细看一下西方各国,虽然形式上是民主国,一人一票嘛,但是骨子里仍是共和国,都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参与政治,普通人也就是玩儿一个投票嘉年华而已。

荆公要变法,不搞点统一战线是绝对看不到成功前景的。后来太祖想对这大楼做大动作的时候,这一点就做得很好。

随着时光进入工业化时代,帝国大厦的垮掉也是早晚的事儿,太祖也是生逢其时。

太祖跟民主党派的统一战线,更多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要说是对帝国大厦做大动作,太祖有另一个统一战线,那就是广大的农民。

联合农民也不是什么新鲜招数,历代农民起义最吸引人的口号就是耕者有其田,不过像共产党人那样,细致入微做土改的,还真没有。

帝国大厦的地基是土地,工业化时代,利益来源趋向多元化,不可能再有一股势力完全控制所有利益了。

不同的利益集团都会有自己的政治诉求,帝国显然不能满足这一点,作为帝国的首脑皇帝要是聪明的话,干脆就虚君共和(英国模式),不识时务就只好人头落地(法国模式)。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玩儿出了自己的模式,皇帝退位,这也算是中国特色。

我一直有一个猜想,如果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汉人王朝的话,中国会不会走君主立宪这条路呢?

看看日本,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毕竟日本跟我们是同一种文化,并且民族结构也差不多,都有一个占绝对数量的主体民族。

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后,中国走上了转身之路。

严格说来,中国的转身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清政府因为坚船利炮的需要,被动的开始工业化,也就开始挖帝国的墙角了。

一说到近代,很多人都拿日本跟我们比较,这个比较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多么合理。

当时日本跟我们的处境差不多,做一个参照物没什么不对。

但是,我们跟日本有一个根本的不同,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农业传统,把这么庞大的一个帝国,从农业的泥沼中拖出来,完成工业化,绝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

反观日本,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产业,说转型就转型了。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快速完成工业化,清政府的责任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建国六十年来,国内没有了洋人横行,我们依旧没有完成工业化,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依旧漫长。

只有中国完成工业化,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希望这一天不太遥远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华恩兄高见

写了一点看法,希望赐教土地问题及其他兼回复华恩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