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怀念沙漠里的小鲫鱼 -- 蓦然回首2
我小的时候住在沙漠绿洲里。绿洲里水草丰茂,有湖和小河沟,但是往任何一个方向开车半个小时就是沙漠和戈壁了。沙漠是不平坦的,下过雨之后低洼的地方就积了雨水。奇怪的是,积水处就能长出鱼来,虽然并不通活水。我小时候就一直很奇怪,鱼种是从哪里来的,是随雨从天上下来的?还是积水处有暗洞通到河里?还是头年水枯的时候鱼种就休眠了?
那里有很多十厘米左右的小鱼,我们叫鲫瓜子。连成人手掌长的都很少见,有手掌长就论条来卖了,一般都是用柳条穿了按串来卖。80年的菜市场上东西还是很缺的,我娘有时候就买了成串的鲫瓜子回来。或是用油炸了,或是炖汤,味道都很鲜美。就是有细小的刺得小心对付。我记得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有一天晚上停电,家里正好来了个客人。我娘就点亮自制的煤油灯,就是一个铁盖的瓶盖上凿个洞,穿上棉线,灌上煤油。我爹陪客人就着炖好的小鲫鱼喝酒,还拿筷子头蘸了一滴白酒给我嘬。
那种小鲫鱼只在我童年的时候出现过,后来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当地就有养鱼塘了,市场上再出现的就是大得多的鲫鱼了,而且似乎是和鲤鱼杂交后的品种,最小的个头也比当年论条卖的大。以至于我现在每次在菜市场见了鲫鱼都怀疑它们血统不纯,感情深处一直觉得比巴掌还小的才是正宗鲫鱼。
实在是难忘当年吃一次鲫瓜子的感觉,太美妙了。肉质细腻,味道鲜极了。那时候我爹和我哥都不会吃鱼,抿不出小刺来,我倒是很擅长抿刺。我娘是青岛人,就觉得我很像她,更喜欢我一些。
后来大了走南闯北,各种各样的鱼,各种做法的鱼都吃了很多,却再也没有比上当年吃小鲫瓜子的时候的感觉。所以也懒得吃了,抿刺也不会了。妻子时常嗔我吃东西懒,带皮儿的带核的带刺儿的一概不爱吃,就适合一天仨馒头省事儿。
有时候我就在想,到底是因为当时生活水平低,亏嘴呢?还是那种小鲫瓜子真的就是那么鲜美呢?这种沙漠中的小鲫鱼,在我生命中昙花一现,已经无从考证了,怅然向往啊。
也许每个人记忆深处,都有童年时候印象极为美味的“好吃的”吧?那么你的记忆里是什么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也许是洪水,有些沙漠地区也会发洪水。
鲫鱼有个本领,在水少时会象鯰鱼一样钻进泥里躲避,只要不干透能存活相当长时间,菜市场买的活鲫鱼一两个小时内拎回家往往还活着,如果有点水气活的时间更长,不象鰱鱼、扁鱼那样出水几分钟就没命了。
我插队的地方在毛乌素沙漠中央,沙丘和绿洲杂陈,水相当的多,有很多海子,(当地人把比巴掌大的长驻水面都叫海子,这可能是北京那么多海的来源)在所有的海子中只有一个有鱼,只有一种鲫鱼,是以前喇嘛的放生池。
我们那里是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了。也有水多的地方,沙丘一直延伸到湖里,湖大的望不到对岸,里面长着茂密的芦苇,有点儿像白洋淀。现在开发成旅游景点了,像海滩一样,有沙有水,既能游泳,又能滑沙。
你说的应该是正解,可能有时候会有洪水从活水里带来鱼种,然后鲫鱼休眠到泥里,平时就是个湿泥地,下了雨就成了几十平米的小水洼。生命力顽强啊,怎么现在就绝迹了呢?问当地钓鱼的朋友,他们也说不是因为现在没经济效益没人捕没人卖,确实现在是找不见了。
可能还是和环境污染有关吧。我小的时候雁字飞过很常见的,而且麻雀也特别多。多年以后我到我小时候游泳的一条小河里看过,当年清澈地让人感觉很浅,一脚下去就淹没了大腿,后来捧一把水都看不见手心,浓得象墨池,又十几年过去了,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起码更敏感,不过因为碰到的食物种类相对少些而对浓烈味道的适应性差些,往往喜好比较狭隘而持久,其实这些以后都可能会改变,比较糟糕的是,某种食物小时候吃伤了,大了就很难再喜欢。
我小时候只吃猪的瘦肉,其它部位其它肉类一概不碰,羊肉是上高中了才开始吃了。现在想想挺好笑的。
不光对于孩子,即使是成年人,碰到没吃过的东西,接受时比较靠谱的一个做法是,选择质量好的,否则以后往往先入为主,可能若干年都不会碰。
说到羊肉,儿时怕膻气估计是多数孩子的常态,不过。。。俺吃到的头次居然是。。。黄羊(这个现在想找都难),这个东东,一家在门外烧,一溜儿的门前都是那个气味。。。。。。
俺娘觉得俺长得象她,弟弟长的跟象老爸,所以老娘从小便更喜欢我。可怜我这老弟,等长大了反而越长越象娘了。
我小时候4岁上过半年幼儿园,其实就是西北那边常见的厂矿自办托儿所。什么也不教,保证安全就是了。通常七点半送到幼儿园,十点就吃午饭。吃完饭十点半开始睡午觉,睡到下午四点起床,不到四点醒了也不许起床。起来都坐着小椅子上,把手背好,不许说话不许动,否则就被阿姨骂。五点半接走。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是一段难熬的时光,比王朔的《看起来很美》差远了,简直就是集中营。漫长的午睡,醒了不敢起床,就抽枕巾的线玩,枕巾都抽成光板了。
有一天,晚上被接回家,爸妈在饭桌上聊天,我突然大喝一声:闭上你们的驴腚。老妈愕然,小心翼翼地问:儿子,这句话跟谁学的啊?我得意洋洋地回答:阿姨就是这么说我们的。托儿所的阿姨都是职工家属,很泼辣很凶的。
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天吃羊肉烩面,大家围在一个很长很长的桌子两侧,坐着绿色的小椅子。用一个搪瓷小碗,碗上有绿色的泪滴一样的花纹。那次面条的味道很膻,我吃了就呕,还不敢倒不敢不吃,只好一边吃一边呕。所有的小朋友都吃完睡觉去了,就剩我一个人边流泪边吃边呕,很害怕很委屈。后来阿姨终于不强迫我吃了,我就空着肚子睡觉去了。从此之后,很多年我都闻不得羊肉味道,一闻羊肉味道就紧张恶心。直到上高中,因为是上的是回民中学,没有猪肉吃,只能吃学校食堂的菜。一天就一种菜,不得不接受。开始是有羊肉的菜不吃,只吃白米饭,后来是羊肉不吃只吃菜,再后来羊肉也吃了。才把对羊肉过敏的情结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