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汉族的绝对优势人口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 -- wolfgan

共:💬65 🌺8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汉族的绝对优势人口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

最近井底望天在《说文论武之民族主义》(三)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524248中提出

对中国可以重新统一的原因,大家的观点比较一致,就是中国的体制比罗马帝国要强太多。中国的民族认同和文化统一比罗马帝国要强大,包括中国特有的汉字系统,可以做到既保持书同文的统一性,又照顾到言语不同的地域复杂性。

对此我不敢苟同。我个人觉得,这种对自己文化的崇拜属于各种民族都有的现象。但实际上,这种解释往往有夸大的成分。

实际上,我在到河里一开始就写的一篇帖子《地理和气候对古代文明的决定性影响》(三)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804070中就已经指出,

让我们看看中国,中国古代的农业区主要有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其中主要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地理上是联结在一起的,没有难于逾越的障碍,面积总计约140万平方公里,这在古代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的农业区。在这片土地上有古代最多的农业人口,必然创造出古代最辉煌的农业文明。任何入侵者的人数与之相比都微乎其微,即使入侵成功面对如此悬殊的人口比例都必须自我同化才有可能继续统治下去。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重新计算的结果是,这片连续的农业区面积虽然有140万平方公里,其中的可耕地面积可能只有70-80万平方公里,要小于印度河--恒河农业区,只能算是古代世界第二大连续的农业区。不过,在古代世界,其余的农业区面积均远远小于这两大农业区的面积。这两大农业区截至到公元前三世纪得到充分的开垦后,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两个农业区生产的粮食产量在世界上有明显优势,人口也有明显优势。对周围的少数民族来说,这种人口上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下面,我们就来量化一下这种优势到底有多大。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这片连续的农业区的人群就被融合成一个民族--汉族。根据葛剑雄所著《中国人口史》所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约3000万。汉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之中取胜的汉王刘邦称帝,天下重新统一,建立汉朝,据当代学者估计,人口约1650万。西汉建立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别是文景之治的迅速发展到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达到3600万,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这六十年之中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因之后连年的战争和徭役赋税较之于前加重,使得自汉武帝在位中期开始,人口数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下降,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万。之后昭宣中兴的休养生息使得汉武帝在位后期已濒临崩溃的全国经济形势得到扭转,社会稳定下来,期间人口开始恢复增长。到汉平帝元始二年时(2年)根据《汉书》记载,有12,366,470户,57,671,401人. 到八王之乱前的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户口调查为全国3,770,000户.约23,800,000人。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紧接着历史上著名的导致华北地区人口在八年之内消失80%的五胡乱华。

在历史上,中原汉族的大患一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游牧民族的占地很广。但是游牧的生产方式效率远比农耕低下,广大草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其实远不能和相同面积的农耕地域相比。在游牧民族中,其中最早的大敌就是匈奴。早在汉朝立国之初,匈奴单于冒顿就发兵三十多万(这个多其实多不出多少)将刘邦围困于白登山。当时匈奴的统治范围包括内外蒙古和东北的一部分,这三十多万已经是匈奴的倾国之兵,如果说男女老幼齐上阵的话未必确实,女的未必都上阵,老幼男性肯定都来了,只要还能骑马射箭的话。以此估算,当时匈奴的总人口可能不超过七十万。在此后匈奴和汉朝的对抗中,总兵力也没有超出三十万这个数,可见这三十万基本上就是匈奴控制区域下当时能够提供的极限兵力,其控制区域下的极限人口也基本不可能超过七十万。从匈奴时代起,草原的生产力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也就是说内外蒙古以游牧方式可以承载的人口底线大约就是七十万人,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考察东北的情况,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时兵力大约是六七万,东北除了叶赫部都被统一,叶赫部当时有兵力1万。放宽了考虑,整个东北以游牧方式能承载的兵力不会超过十万,总人口不会超过二十五万。这样算下来,内外蒙古加上东北,以游牧方式能承载的总人口不超过一百万,所能提供的兵力不超过四十万(不包括女性)这是在极端理想的情况下,风调雨顺,没有大规模战争。如果草原上处于分裂时期,那么即使较大的部落也只能出兵几万,总人口十几万而已。由此可见,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人口与汉族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在五胡乱华的历史进程中,著名的民族有匈奴、羯族、拓跋鲜卑、慕容鲜卑、氐族、羌族、巴人(据说冉闵这个所谓的汉族英雄其实是巴人)等。其中匈奴、羯族、拓跋鲜卑、慕容鲜卑来自于北方,原来主要是游牧民族。氐族、羌族、巴人来自于西部,原来是以农业为主,他们与汉族文化上的距离要小于他们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距离。尤其是羌族,大家都知道,羌夏同源。氐族、羌族、巴人原来的从事农业的地点远比汉族恶劣,基本是在山中的河谷地带,所以人数也很有限,所能出动的兵力大多是几万,超过十万的都很少。总人口估算可以由最大兵力乘以二再加一点,想超过三十万很难。由此可见,即使在损失绝大部分人口后,北方汉族的人口依然超过所有其他民族的总和。如果是和任意一个少数民族相比,依然是绝对优势。氐族、羌族、巴人原来主要是农业民族这一点决定了北方草原的胡化不可能有足够的支持者他们选择汉化的可能性更大。符坚大帝就是坚持汉化的代表。

鉴于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人数都很少,如果要扩大自己的势力,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扩大自己集团的人数,光靠自己集团内部生显然太慢,主要靠的还是拉别人来加入,不管是采用什么方式,劫持、忽悠,或者是别人自动加入。而人数占绝对优势的汉族显然是首选目标。所以,如果您看到历史上某少数民族的人数在短期内迅速膨胀,最好查一下到底是哪些人被吸收进来了。

以历史上的慕容鲜卑为例,在五胡乱华前的年代,慕容鲜卑是一个只能出兵几万的部落,这里的几小于五。这时在东北,生活着不少从事农业的汉族人,虽然人口密度远小于中原。但与慕容鲜卑相比,人数依旧处于绝对优势。随着中原大乱,而慕容鲜卑的首领慕容廆政事修明,爱护人才,故东北的汉族士大夫和民众多归附之,还有不少冀州和幽州的汉族百姓为躲避战祸,举族迁往东北,投靠慕容鲜卑。公元338年,其时慕容鲜卑的首领已是慕容廆的儿子慕容皝,后赵石虎起举国之兵约六十万进攻慕容鲜卑首府棘城,慕容皝以兵20万固守棘城,不久后赵军乏粮后撤。燕军乘机追击,大败后赵军。这时慕容皝的地盘还没有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时的大,可以估算,他那20万大军离原来慕容鲜卑的人不会超过6万,绝大部分是由投靠慕容皝的汉人组成。但是在慕容鲜卑进入中原后,这些由东北进入中原的汉人都被划入了慕容鲜卑本部。这样在统计的时候,表面上少数民族的人口迅速增长,其实大不然。双方融合的结果是少数民族被迅速汉化。

再来看一下契丹的崛起。契丹长期游牧在辽河的上游老哈河一带,游牧范围其实很有限,人口因此也一直很有限。长期以来只能提供十万的总兵力,总人口估计也就二十万多点。到耶律阿保机时期,契丹分为七部,耶律阿保机是其中一部的族长,他采用利益引诱和出兵掠夺的方法,把大批汉人带到了契丹族居住地地方,筑汉城,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这些汉人都被置于他的直接控制之下,由此耶律阿保机的力量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其他各部。最后在他本部和依附他汉人的支持下,耶律阿保机将其他各部的族长全部杀死,把契丹可汗的位置由各族长轮流担任改为由自己家族世袭。不难想象,这批最早跟随耶律阿保机的汉人人数不会比当时契丹族的总人数少多少,否则不足以引起如此大的力量对比的变化。而这批汉人,后来都被统计到了契丹本部中。契丹族的迅速汉化可以说是有其必然性。

如果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兴起时不能吸收汉族人加入,那么它们的总兵力和人口会一直维持在一个不高的水平线上。成吉思汗统一了整个蒙古高原,横扫欧亚,最后死时蒙古族的总兵力只有12万。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在没有熟女真加入的情况下,仅靠生女真的兵力,“金人不满万”,总兵力一直不超过1万人。后来熟女真全部加入了反抗契丹的行列,金的总兵力也才在十万左右。估算这时女真族的总人口,应该不到三十万。后来的猛安谋克是吸收了各族加入的结果,女真人只是在上层占优势。相对于汉族人,女真人在全国依旧是绝对少数。汉族人的汪洋大海构成了金王朝汉化的强大压力。

与汉王朝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在鼎盛期虽然总人口比汉只多不少,但主体民族罗马人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却很低。除了在意大利半岛,罗马人和半岛上的各民族因为文化相近,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帝国其他的各个地区,罗马人相对于当地民族,都处于绝对少数的地位。而在中国,主体民族汉族相对于其他各民族,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这是汉和罗马最大的不同。所以,汉族可以复兴,而罗马却没有做到。不过,即使如此,罗马的影响依然一直延续到今天。其对欧洲的影响可见 《我的民族和宗教观(七)》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458400

在历史上,汉人被胡华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在这时,汉族文明的优越性又体现在哪里,汉族国家体制的优越性又体现在哪里?我看不出来。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过度赞美是世界现象,但历史的真实往往与之无关。

家园 学习了

从可开垦资源和人口角度去比较,相对来说容易进行实证研究。制度因素有可能是被资源、人口和地理环境决定的一个变量。

家园 这句话不知从何而来啊?

农耕民族被游牧民族侵略掠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曾经出现过,包括你认为“影响到今天的罗马”在内

但是请问你一句,元、清两代统治中原大地的游牧民族是被“汉化”了还是汉人被“胡化”了?

元朝对汉人杀戮之重是史书明载的,但与此同时,定都“大都”的元朝却几乎是把汉人的整个统治系统给完整继承下来,更不要说元四帝仁宗“以儒治国”,而后期几个皇帝甚至能做汉诗。。。

清朝更不用说了吧,乾隆满世界写歪诗,八旗子弟比汉人还汉人。。。

您是咋得出这莫名其妙结论的?

在历史上,汉人被胡华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在这时,汉族文明的优越性又体现在哪里,汉族国家体制的优越性又体现在哪里?我看不出来。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过度赞美是世界现象,但历史的真实往往与之无关。

家园 还希望追踪说明一下印度文明没能延续至今

不过,在古代世界,其余的农业区面积均远远小于这两大农业区的面积。这两大农业区截至到公元前三世纪得到充分的开垦后,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两个农业区生产的粮食产量在世界上有明显优势,人口也有明显优势。对周围的少数民族来说,这种人口上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

既然你认为公元前三世纪印度人口已经对周围少数民族占据了优势,

论点是绝对优势人口必然导致文明延续的根本原因,

那么需要说明一下当时的印度文明为什么没有能持续至今

印度史我基本上不了解,就知道印度和我们同为四大文明古国,而我们是排名最末的

家园 没有延续到现在的印度古文明是哈拉帕文化,

在印度河流域一带,还没扩展开来就灭亡了,在公元前15世纪就不存在了。后来的雅利安人的文明一直延续到现在。

家园 印度半岛一直没有完成整合,不是一个民族。所以一直是侵略者

的天堂,不过雅利安人还是延续下来的。

家园 这个问题很重要,值得深入讨论,以正视听。生产力的高低、人

口的多寡在同化中比文化更重要。

家园 隋唐两代的先祖或许是个例子。
家园 还是那个问题,他们是“胡化”汉人还是“胡人”汉化?

在历史上,汉人被胡华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在这时,汉族文明的优越性又体现在哪里,汉族国家体制的优越性又体现在哪里?我看不出来。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过度赞美是世界现象,但历史的真实往往与之无关。

家园 俱往矣,还看今朝吧

你的论证并不能否定井底观天的论点,无论如何论证人口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否定其它因素的作用吧?

再怎么论证,都没办法改变本民族或其它民族在以往历史中的失败或者成功的事实,祖宗留下一部千年不断的历史不是用来让你这么论证的,而是要你知道,你得做点其它的什么事,对得往这这历史。

失败了,就算是吧,青史自我始!成功?嗯,更得留下功业好无愧列祖列宗了。

不过就算一定要做柏杨同路人也未尝不可,如你所说人多嘛,所以未来必定会是光明的。未来的历史将会证明这一点并记截着今天发生的一切。

李光耀能让一方生民安享太平,可谓君子了,但以其言行,他恐怕不能在汉家史册上占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吧(这其实正如斯人所愿?)。但是他在日不落帝国的历史里,会是一个正角吗?

家园 我只是觉得您这段帖子的很多内容没必要在我这里发.

您对别人有意见不能想当然的认为那些人是和我一条路的,如果您想对他们开火请找好地方.

家园 文化是毛,实力是皮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元、清的汉化是不得已而为之。汉人占多数,让汉人保持原有的农耕文明能获取最大利益,而不是杀光了放牧。我们现在都学英语,是英语比较先进?无非是你英语熟练了能获取比较大的收益罢了。

家园 说得好。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家园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里讲述的比较清楚

中国靠的是人口和统一的文字。印度虽然没有统一的文字,但是所有入侵者无一被同化到种姓制度之下。

家园 楼主逻辑有问题哦

绝对人口优势是建立在文化优势和认可的基础上的。几千年下来,唧唧歪歪还是人口优势,那是养猪。

印地安人土著对欧洲殖民者那才是绝对人口优势,没有文化和制度的支撑,就被当猪宰了。

罗马帝国崩溃,那是活该,和周围的邻居比,人口和文化都没啥优势。欧洲鬼子天天意淫,罗马帝国辉煌啊,欧洲屁大点的地方,还就是在地中海边打转,往哪走远点都被宰,英格兰岛都占不了,得修围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