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对付F-22 -- 晨枫

共:💬57 🌺8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如果近距弹来袭都没有看见,那当然没救了

在多数情况下,还是有一点预警的。用红外激光致盲,这在运输机、直升机、轰炸机上有用,在战斗机上比较难,除非周身装上好几个红外激光“炮塔”。正如你所说,高机动对高机动,瞄准的难度很大。激光致盲也是有办法的,就是滤波。这和战斗机朝太阳飞已经甩不掉红外弹是一样的道理。

在远距离上,闪光弹和飞机的距离无所谓,反正朝这个方向飞就是了。到有所谓的时候,红外成像就可以分辨闪光弹和飞机了。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一点没有疑问,但这不等于就不要防御了。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家园 打空空导弹太难了吧

速度快,体积小,还要迎头打,

恐怕比飞机难打多了。

家园 不同波段雷达对于非隐身目标的回波也是不同的啊

隐身目标的“不同”掺杂着其他的“不同”之中,又如何能帮助区分?

自卫近炸弹肯定是技术上力有不逮... 首先这种“自卫近炸弹”威力不可能太大,否则很容易自伤;威力不大,就决定必须沿来袭导弹航路迎头打过去,半途起爆拦截 -- 其本质和老美的超级大忽悠NMD/TMD是一样的,所谓“Bullet to Bullet”,用子弹击落来犯的子弹,理论上讲可行,实际上做不到... 现代空空导弹速度都太快了,“千破万破,唯快不破”,4~5马赫的导弹,还是迎面交错,微秒级别内的差池就可以导致拦截失败... 根本做不到...

这个构思用来拦截鱼雷之类的慢速兵器还可以...

家园 拦截“隧道”

晨大这个主意倒是提醒我了,让干扰弹侦测到并主动攻击空空导弹虽然不容易,在“不可逃逸区”由于战机结构与飞行员体质原因战机也很难躲过空空导弹的攻击,但是由于空空导弹的制导跟踪算法就这么简单的几种而且得出的路径很近似,所以战机应该很容易解算出来袭导弹可能的逼近方向和截击点。那么是否可以把拦截弹做成霰弹一样,发射后在合适的时机向空空导弹来袭方向定向起爆释放出大量(一次数千数万粒,非常小但速度极高的)金属小弹丸,用来引爆导弹?

这个方法与晨大的差异在于由战机做拦截解算,而不是靠拦截弹自身的近炸引信。我猜这样的实现可能会容易一些。

当然同时释放多枚这样的拦截弹可以扩大拦截区域和增加拦截区内弹丸密度

家园 Bullet to Bullet

确实,对付最高8-9G的战机,上一代30G的空空导弹已经不够用了,最新的空空导弹甚至达到了70G。想想要对付70G,目标比飞机小得多的空空导弹,这个拦截弹的过载说不定要达到500-700G才可能有效拦截,这对于现代技术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Bullet to Bullet太难了

家园 这也是一个办法

就相当于3P的拦截弹了,如果和来袭导弹的路线、本机机动路线和拦截弹抛射的轨迹相结合,可以精确结算火控解的。你的主意更好。

家园 估计是保密

这样的技术上现成的,完全在中国的军工技术范围之内,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呢?

家园 问题在于窗帘对付的慢速导弹

反坦克导弹速度都不高,窗帘系统可以对付,空空导弹速度可都不低啊,而且窗帘系统太笨重了,装坦克上还行,飞机在重量上一向是“斤斤计较”的。

家园 啊,速度是相对的

空空导弹相对于拼命逃遁的飞机,相对速度并不那么高。空空导弹的发射速度大约4马赫,在射程终端有3马赫就不错了,而战斗机打开加力是可以达到2马赫的。反坦克导弹是高亚音速的,坦克的速度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两个情况下的相对速度相差没有那么大。

家园 空空导弹相对于战斗机的速度并没有那么高

和TMD/NMD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空空导弹的发射速度才4马赫,在弹道终端有3马赫就不错了,战斗机要是拼命逃的话,也有至少2马赫,相对速度才1马赫,不是那么了不起的。

家园 这个不能这么简单类比吧

毕竟一个是在超音速条件下,另一个可以视同静止。

家园 直接全盲不就好了?

大家都看不见,逼着22跟27打缠斗去,27绝对不吃亏

如果搞雷达,即使能看见,22也能用它的超音速巡航跑掉,意思不大

家园 苏27和F22近距格斗会很惨,

和当年俄国人用伊16对德国人的ME109一样。

家园 可以考虑用机载信号发射机或发射专门的信号发射弹

而战斗弹只有被动接收装置。这样发射装置可以做大,功率就可以做大。接收装置也可以做小,增加战斗部。

家园 乾脆使用硬殺傷,投放碎片殺傷彈,一定區域内

用彈片和衝擊波密集覆蓋,通吃各種引導頭,還可以破壞彈体和彈翼。類似密集陣那種點面結合的“彈幕”殺傷帶,就是近距格鬥都能干尾追者一傢伙。

技術更簡單,鋼珠手榴彈加鎂粉插一個無綫近炸定時引信就好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