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六十甲子(一) -- 井底望天
贴主给解释一下。
本来写了鄣郡,后来看了资料说是豫章郡。其实错了,豫章是淮南国4郡之一。吴国的鄣郡大概是江苏江宁府(南京)和皖南一带。开的矿是铜官山,就是今天安徽铜陵。
谢谢指正。
实际上,我一再的说,中央集权很好,但是风险集中。
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拿起来方便,但是一打就是一篮子。
中央集权之所以能出问题,就是地方豪强掏空了国家实力。如果中央能一直保持强势,那国家就不会出问题。
而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说明了,我们也不可能让中央向地方势力及利益豪强分权。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看这个逻辑链?
中央强势导致国富民强,民强(其实是新的利益既得群体)则要求分权,导致结果2:
1、分权导致国家力量架空,最后在外来压力下导致国破家亡。
2、不分权,国内矛盾激化,给外来势力可趁之机。
解决办法:
面对结果1:温水煮青蛙,无解。
面对结果2:中央政府将一切利益分配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在外部干涉之前解决问题。甚至利用外部干涉团结力量,转移矛盾。继续维持强势的中央。
这样看,也许能够理解太祖进京前关于王朝周期论的烦恼。明朝和现在有一个不同在于科学技术进步。
古代由于交通和通信的不便,中央王朝对地方豪强及地主势力是没有什么非常有效的控制办法。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能够极大的改善这个问题,使中央能够大大加强对利益分配的控制力。避免王朝周期论的再次发生。
井大怎么看的?
楚语是方言还是另外一种语言?
和华语完全不能对话。《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言而还/出(他们讲楚语就撤退了),证明当时的楚语和中原的语言不能通话。从《左传》来看,倒和吴越语有一定亲缘关系(不能确定,因为没有其他佐证材料)。而庄王之世,楚人基本上接受了华语,但仍然保留了一些原来的词汇。比如崽(子),抱(鸟孵卵),萝(簸箕),晓(知道),谭,嬉。这些词汇,江淮方言和南方其他方言依然在使用。
此时,楚语成为一种华语方言,中原人也不再嘲笑楚国人说的是鸟语。
想起施大爷在〈比邻中国〉中谈到中国的南水北调时,讲“中国人有着千百年修建水利工程的经验,譬如,京杭大运河,中国长于计划和修建巨大的工程项目,而且他们有一大优势,那就是不需要开没完没了的论证会,可以不浪费任何时间就开始干起来。”施大爷的眼睛真毒。。。
五
在北方的边防上,周武王还封了召公奭于燕(现北京房山),和蓟(现北京广安门),以防守华北平原的北部.
而在中原西部的关中盆地,要比山西盆地的条件还要好。因为其内部腹地比较广,而且连接在一起,在西周和后来秦国的开发之下,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府之国。这个地区,在东边靠的是潼关和函谷关之险要,向东进攻非常容易,但要从东边攻入,却难上加难。后来汉王刘邦,走的是南部的武关,才直捣关中的秦朝都城咸阳。
因此中国早期的几个王朝,都是以关中平原起家,就不足为奇了。从周武王,到秦始皇,到汉高祖,都是以关中为基地起家。在秦国的不断经营下,西边出陇西,南边下巴蜀,北上河套,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的主要战略地区。
但是随着周朝的经济发展和开发,关中平原的环境逐渐恶化。除了人口自然增长的原因,因为地球气候变化,在关中西部的甘肃地区,每次因为大旱灾,各族游牧部落被逼向东移动。有历史记载的最早一次,是周厉王时代(公元前841年)。在那个时代,发生了一件著名的事情,就是“国人暴动”,起因是因为周厉王搞了“官山海”,就是把山林湖泽这些自然资源,收归国有,由朝廷控制。
搞土地资源国有化,肯定是有几个前提。一个就是人口增长,导致大家要开垦新的农田,而这个人口增长,显然和来自西部的移民有很大关系。另一个原因,就是周厉王政府缺钱,想从这个资源专卖制度上,增加税收。为啥缺钱?原因比较多,和西边的戎族打仗而阻止他们的东迁,是一大原因。还有就是周王朝的势力开始衰弱,关东的诸侯们已经开始不卖大王的账了,在周厉王的老爸周夷王那一代,就出现“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的情况。最后一点,就是周王朝自己所控制的范围里,贵族势力开始坐大。这些贵族,要么通过和西戎的战争,俘获俘虏为农奴,或者是接受被干旱逼上死路的游牧部落做农奴,都需要掌握开荒造田的权利。
这里俺用了农奴而不是奴隶一词,是因为根据考古结果,中国在殷商时代,就没有奴隶的痕迹,有不少专家都相信,中国在商朝时代,已经进化入西方中世纪时代的农奴制度。
就是说周厉王玩的经济政策,今天就叫做国进民退。当然,这个“民”在今天的2009年,和周厉王施行该政策的公元前844年一样,都不是指俺们这些小民,或者说网络上流行的屁民,而是与官府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豪强,或者时髦的称呼是利益集团。而那时候,这些个民,当然就是周氏家族的卿大夫们了。
然后这个国进民退政策,受到了国人们的反对之后,周厉王用了舆论高压的方法,去打压贵族们,就是他的大臣召穆公批评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终引发了一场暴动。
这次暴动比较有意思。首先是目标很清楚,大伙儿冲着王宫就去了。暴动的队伍也比较特殊,是有邦人,就是国人,正人,就是工匠,和师氏人,就是军人组成。结果就是周厉王的宫廷卫队袖手旁观打酱油,于是只好逃过黄河,去了山西的彘国(现霍州)。而人家马上就开始实行了贵族共和制度,由贵族们搞民主共和制度,一搞就搞了十四年。因此要大家相信,这次暴动,没有贵族们在幕后的黑手组织,鬼才信呢。说是暴动,其实更像场政变。
不过西戎的东迁的势头在后来上台的周宣王那里被遏制住了。周宣王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方法,封了最强大的西戎一族秦的酋长秦仲为大夫,来抵制住其他西戎的侵袭。周宣王在位的45年(公元前827年到782年),开始用向南和东南方向的扩张,来补偿西边土地的流失。宣王上台后的第二年,就开始对南方的荆蛮(现湖北荆州一带)和东南的淮夷(现安徽淮南一带)发动战争,打了16年算是把这些土地抢了下来,被人称为宣王中兴。
在经济政策上,大概在他上任前的共和14年中,贵族们已经推行了不少弱王权的改革措施,估计就是同俺们今天的私有化差不了太多,就是把国有的东西,扒拉到了贵族们的私人口袋里。周宣王能上台,自然靠的是这些贵族的力量,自然就必须把这些贵族的利益合法化,那就是废除政府的籍田制度。
所谓籍田制度,就是天子的名下的公田,由国人无偿耕种,所得为政府所有。估计这些公田已经被贵族们侵吞得差不多了,于是需要法律上给合法化了。这种对国退民进的公认,常常让俺想起了几年前中国关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立法之争,真是印证了那句“阳光下无新鲜事”的名言。
公有制下的部分土地,基本上就在这个时候,彻底消失了。而作为形式上的“籍田礼”,就是由天子装模作样的耕田,来号召大家努力耕种,到了汉文帝时期,才在贾谊的提倡下,重新实施。汉文帝的皇后,也为了鼓励大家搞生产,亲自参加劳动,种桑养蚕。后来在唐太宗和清康熙帝时候,都重新恢复这个礼节,而康熙还将自己种的地,搞成了农业实验田,实验新的品种,就像今天袁隆平干的那样。
不要以为这些做法只是在中国这样老土国家才有,先进的美国在罗斯福时代,罗斯福夫人在白宫开辟了“胜利菜园(Victory Garden),带动美国主妇们在后院种地,成了美国当时40%的蔬菜供应的来源。而今天奥巴马太太米歇尔也恢复了这个“籍田礼”,号召美国人民共渡时艰。
周厉王改革的失败,就是以“官山海”为代表的国进民退,来增加国家财政力的政策,被日益增强势力的贵族们给干掉了。而周宣王对国退民进的进一步在法律上的认可,就最终导致了西周王朝的崩溃。
比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西晋就论证了。只不过当时技术条件不足,解决不了地势难题。
不过《经济学人》杂志,开始提到中文的“治”,就是水利管理的意思。以前通常只是看到外文媒体在“危机”两个字上下功夫。
老郎也是吓扯,呵呵。人民币升值,只有和人民币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和内需变化一起来,才有好处。
不管是五胡乱华,还是北魏
在南方,以南京为中心,保持了东晋到南朝华夏文明的一脉相承。
其实,即使在北方,根深蒂固的大士族依然保持了强有力的汉文化的传承。
东晋随司马氏衣冠南渡者,只是士族的一部分,北方依然有强有力的士族传承。取代北周宇文氏政权的杨坚,便是这些士族中的一支。
所谓“被征服”,我想指的是文化传承的失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