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 -- 秋原

共:💬55 🌺502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

最近华谊兄弟在创业板上市的动静闹的很大,很多人给我发短信,讯问倒底该不该买这是股~

正好,我以前一直想专门撰写一下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就借这机会一起兑现了吧。

股票这东西我不懂,也不玩。我仍然从我的行业角度去评述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分析他们商业运做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分析冯的电影和创作特色,褒贬兼有。

视字数多寡,本文分多连载。股民们可以在我这些文字里面寻找你们需要的蛛丝马迹~~

转载请注明作者

“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一)

2009年1月6日晚,在华谊兄弟为《非诚勿扰》召开的庆功会上,意气风发的冯小刚举起一张折成八页的红色条幅。这张纸幅上记录了一个以“3”开头的九位数,不仅宣示了该片内地票房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功,同时也宣告冯小刚成为即吴宇森之后、第二个单片票房突破三亿元的电影导演;以及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累计内地票房成绩突破十亿元人民币的导演。而早在2004年年末,他就凭借《天下无贼》荣登亿元俱乐部,成为大陆五个亿元票房导演之一了(另外四人是张艺谋、陈凯歌、陆川、宁浩;这里不包括香港籍导演)。尽管没有任何官方权威机构和新闻媒体对这一成果给予认证、总结和评价,但从97年的《甲方乙方》以来实实在在的票房统计数字依然可以证明这一殊荣。如果说,距此五个月前主持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是大陆艺术成就最为卓著的“多元”导演的话,那么冯小刚足矣堪称内地商业价值最为可观的“多产”导演。

一个没有经过影视专业教育、以美工开始做起的“野”人,从剧组里的老戏油子成为今天中国电影一个代表性的人物,这个既成事实里面除了冯个人的成就以外,也是中国娱乐圈乃至文化圈里一个戏剧性的奇谈了……

在“我的电影观”第七章节的末尾,我就表示要专门撰文讲述一下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并说这是我一个“蓄谋已久”的意图。起码在今年年初撰写分析电影档期和票房的“关于电影票房与票价的集中话题”系列文章当中,我就明确透露过这一想法了。不得不承认,之所以迟迟不动笔,我多少是出于对同业和同行的顾虑。

无论冯小刚个人还是华谊兄弟传媒公司,在自02年之后的最近七年中,于内地影视圈纵横捭阖,隳突四方,呈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在公司业绩和社会声誉两方面多有收获,俨然成为娱乐圈的焦点、业界的新宠儿、民营公司的典范和领跑者。尽管多年来媒体对他们的报道可以用连篇累牍去形容,然而过去对他们的大部分“曝光”,几乎都出于娱乐宣传的目的,仍然停留在炒作的范畴之内。直到最近几个月,华谊兄弟在内地创业版申请上市计划的通过、招股书大白于公众目光之下后,结合透露出来的财务运营数字,对他们深入的介绍和分析才逐渐丰富起来,但这些报道在“娱乐”氛围的影响之下,又迅速偏象于对那些华丽的“明星股东”和他们各自持股量的反复比较当中了。

就如同时下正在全国公映的那部出自华谊兄弟的谍战大片一样,甭管是有意故弄玄虚还是确实神秘莫测,迷底总该被揭示。从本章开始,针对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导演的话题就开始了。

“狗怂”冯小刚

关于冯小刚在影视界过去二十多年经历,各路媒体报道早已泛滥,在此我也不想多废口舌。再曲折多变的人生道路,在回顾时也没必要百分之百的全程照料,过分详实的介绍更会给人留下贫赘之感;只需找出在关键处的几个拐点,他就“活”了~

如今提到冯小刚的商业“贺岁”经历,大部分人会首推97年末上映的《甲方乙方》,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同年除夕夜、北京电视台播放的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了。这才是冯小刚第一个打着“贺岁”旗号的处女作,也是他以电视剧导演身份创作的最后一个作品。

“狗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北京土语,从词意上看,褒贬兼有。但就如罗金保嘴里吐出来的“嘎小子”一样,在特定的语言空间中,字面上的嗔怪掩饰不了语气里由衷的喜爱和偏护。我实在想不出哪个词能象“狗怂”这样适合形容冯小刚了,或许“杠头”能映出他身上那股子豪横,但仍不能恰如其分地体会出他那种爱谁谁的直肠子性情和豁出去的劲头吧。直到娱乐注意力高度分散的09年,在春晚仍然顽固地占据着秦岭—淮河以北几乎所有省份收视率派行榜第一的情况下,早在十二年前,就有这么一个人试图在除夕夜和CCTV叫板,敢放豪言而且敢落实,不得不说,这份“狗怂”的作风真是又冲又响,让人刮目~

照娱乐圈里的处世规则来说,这么一个性格大大咧咧、外表其貌不扬的人,在这个圈子里是很难混出什么名目来的。但一个人的成功得益于许多必然因素,比如上级的赏识、朋友的帮助、自身的努力等等;同时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发挥着作用,比如说机会、运气。

八十年代与王朔、郑晓龙等人的熟识和合作,让冯进入这个圈子,并在影视创作当中获得一席之地,继而在电视剧领域大展身手。九十年代初又能结识姜文、葛优、赵宝钢、刘震云、英达等人。到1997年,凭借自己多年的交往,冯在圈子里已经织出一张发达且可靠的人际网络。冯小刚在这个时候准备拍摄他的贺岁电影,此举有他一贯冲动用事的驱使,但这点发挥的影响已经很小了;外部环境和时机的成熟、以及条件的具备才是促使他下决定的关键因素。韩三平和张和平两位伯乐的支持更如万事具备下一股及时助力的东风。

可以说,良好的人缘在指引冯走向成功的路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外靠朋友”这句颠扑不破的真理级民间俗话,在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我说冯“狗怂”,其实也就明确他是个性情中人——做事即知道动脑筋,也经常犯易冲动的毛病,再加上他在公众面前一向有“敢言”的特色——后两点在过去经常被媒体利用,冯的许多次“放炮”式言论都是他被记者提问激将后的现场回应,继而又被大肆喧哗于娱乐圈的。

与媒体这种别有用心的炒作相反的是,冯小刚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却是一个待人非常客气随和的人,性格外相、好热闹、健谈,还有点爱诈呼事;对待那些他自认为某些方面比自己水平高的人,神情和用语不仅是诚恳的,甚至是有些谦卑的——该奉承就奉承,但马屁拍的委婉,措辞颇有分寸,并不见得有什么阿谀的酸味;该直说就直说,话出口往往都是转折句势,“但”后面的高调肯定不仅主动给对方留了台阶,甚至会让人有名贬实褒之意。这让那些和他交往的人对不仅能容易接受他的为人和言行,而且在与他对话的过程中有一种身居高处的感觉。仅在冯早期的三部分贺岁电影中,就可以从那种京味调侃中感觉出他那种特有的语言编织能力和对人心理准确的揣度。

我不认为冯小刚的此举此言是一种“装腔作势”。相反,这是他心理活动、性格和为人处世原则的真实写照。冯是个比较张扬的人,他有内秀的一面,但本质上仍然是个大大咧咧的家伙,即不是那种重重心机、城府颇深的人,也不是那种擅长端着架子、习惯“装”的人。除了家庭生活对性格的影响这些原因之外,冯初进入影视文艺行时的地位是使他一向保持这种随和、谦恭态度的主要原因:

冯为之奋斗二十多年的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讲究门第与传承的圈子。这对于野路子出身的冯小刚来说,他自身一开始就处在一个很不利的地位上。他所依靠并借助过的朋友,在认识之初,各自的身份和位置大都明显高过他——不是专业科班出身(比如姜文和冯太太徐帆都是中戏表演系本科毕业生、话剧演员)、就是已经小有名气(比如已经展露头脚的葛优),或者早已名扬四海,更不要说韩三平这种权威人士了。冯的谦虚也好、客气也好,本身就是对自己定位做出的最合理判断。

野路子出身这个背景,也让冯遭到许多不平,尤其是行业内部某些人士对他的电影作品的责难、非议、排挤和某种形式的冷漠。相对于外界的批评和质疑来说,这种来自内部的斥力更让人敏感。冯直到现在依然对此耿耿于怀。但另外一方面,又使他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人缘关系的重要,特别是在自身力量并不雄厚的时候,他更需要朋友、特别是同行中的盟友给他带来的推力和安全感——在这个圈子里有人反对我、看不上我,但同时也有人支持我、拉着我,只要后一种力量的声势逐渐扩大并盖过前者,我就能在站稳脚跟,继而大展宏图!

不得不说,冯小刚不仅是个“狗怂”的人,也是个聪明人。

关键词(Tags): #娱乐圈子(潇洒书生)元宝推荐:海天, 通宝推:海天,原驰,suqier,龙驹坝,

本帖一共被 8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二)

“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二)

转载请注明作者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门派和代差的特色。譬如1978年考进北京电影学院的那一批人就是著名的“第五代”。甭管是82年毕业的第五代还是今天的陆川、贾樟柯和宁浩,他们在学校里掌握到的和认识到的,或者说被灌输到头脑里的,从一开始就是艺术电影的套路,在校时的作品都是本着学术教研的态度去完成的,带有浓厚的文艺探索和探讨的色彩。对于这种作品,判断他的价值,在校园里就是老师的认可和评分,在社会上就是能拿多少奖项。即使现在这种商业气氛渗入电影产业的时代,北影的教学态度依然是在这种学术精神支配下的——只谈艺术,不谈商业。

学院派最为津津乐道的成功方式是拍一部艺术电影,然后参加国内和国际的电影节,争取拿到一个重量级的奖项。第五代中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和陈凯歌走的就是这么一条路。他们的成功促使后来者加深了对这种方式的追求。因而嘎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的长片竞赛单元长久以来就是凝聚在年轻的中国学院派电影人心头的阴影,对“一夜扬名”和“载誉归来”过分的痴情,蒙蔽了这些人原本敏捷的头脑和锐利的眼光。

冯小刚的思路与学院派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这种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不是他不想追求,而是因为他压根儿不具备追求的条件——一个野路子出身的导演,其作品在就饱受诸如“不专业”的抨击,更不可能从上级管理部门获得合法出国参加海外电影展的名额。因而学院派憧憬的那种方式,他一开始就走不通。既然如此,市场和票房成了他所剩不多的周旋余地了~

在影视圈,存在一些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说运气和机会,这两点一直发挥着非常微妙的作用。“时来运转”这四个字在圈里是很容易被人接纳的金玉良言,即经常被拿来解释某种发迹的根源,同时也经常被应用于某时处于逆境下的劝慰。在这个圈子里,很多怀有幻想和强烈抱负的从业者都期盼着这个非常抽象的成语驾临到自己头上,因而这些年的影视圈里,诸如算命、改名和皈依某种宗教等等风气越来越盛行,究其本因,于此颇有关联。

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平时除了以“善恶有报”作为心理寄托外,从不为自己竖立任何精神偶像。通过交往和观察,我相信冯小刚也是个无神论者。俗话说,欲天助,先自助。冯在1997年岁末的一鸣惊人,其中既有偶然性,也有诸如条件成熟、人脉可靠、市场反应积极等稳妥的客观因素的保证。至少在对待电影的态度和对自身定位的考虑这两点上,冯小刚这种无名无门的“野人”的想法和学院派比起来,即是稀少和另类的、也是务实和理智的——写完这句,我不禁觉的有些好笑:这算是对前者的肯定呢,还是对后者的讽刺呢……

冯小刚一开始就是以商业片导演的身份进入电影圈里。如上所述,起因主是受外部环境制约下一种不得已的选择。然而就在不经意之间,这种“狗怂”劲头开创了中国电影商业化(或者说产业化)历程上的一条新路线,这条路线发展到今天,已然拓展成宽阔且流畅的坦途了。如果说《甲方乙方》单片的市场成功可以用诸如“运气”去解释其中的因果关系,那么从97年到99年,冯的贺岁片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冠军,这个事实也是偶然的么?

即《甲方乙方》在票房和观众口碑两方面获得成功之后,1998年末,《不见不散》再接再厉。到这个时候,冯式喜剧电影在题材和内容上善于迎合观众的特色不仅固定了,而且由冯一手初创的国产贺岁片的运作流程也逐渐成熟定型了。眼见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创建完善、以及市场方面的接连成功,必然会引起商人和资本的浓厚兴趣和青睐。冯成了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于是,到1999年,本文重点评述的另外一个人物、对冯小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从影经历即产生重大影响、又明显带有制约束缚效果的人登场了。这就是王忠军。

说到王忠军,在关于他的话题展开之前,我觉的很有必要在两个方面给予说明,把那些流传甚久的虚假消息一一澄清。

第一,华谊兄弟大、小王总的名字是忠军、忠磊,而不是以前常见的中军,中磊;

第二就是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播出后,关于其中“高阳”、“高晋”两个人物就是指他们兄弟的传闻。

这纯属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交代本来就不等于现实情况。王忠军生于1960年,比冯小刚小两岁;而王忠磊比冯小十二岁,他和我一样是“七零后”。王忠军和王忠磊是堂兄弟,前者在家族四兄弟里行二,后者是老嘎瘩。

王忠军和冯小刚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们早年并不认识。在1998年之前,两人的生活圈没有交集。

冯小刚和王忠军都有当兵入伍的经历。前者是战友文工团的文艺兵,后者是万岁军的侦察兵,按现在来说就是特种兵,而且军事素质出色。当过兵、留过学,创过业,王的这种经历让我觉的其人生阅历比冯小刚还丰富多样。

王另外一个颇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交往中的流露出来的直率和坦诚。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论坛发言还是专题讲座,王一向用语诚恳、简洁、谈吐直截了当,思路清晰,不说空话套话。他这种多年一贯的言行给人留下一种做事干练、果断,为人实在的印象。王身上表现出来这种性格特征,多多少少和他曾经的军旅生涯有关。有一次,我让一个曾经在石家庄当过兵的朋友(他当兵就在头两年网上谣传“怒砸娱乐中心”的那只威武之师)看了王忠军的一段采访视频,这个事前对王一无所知的朋友信誓旦旦地认定王“肯定是退伍军人!”

王、冯二人身上都有直爽、随性、张扬的一面,但仅凭这点共性就认为他们是一种人,就大错特错了。王如果也如冯那般冲动用事,绝不可能在“商场”上屹立多年。尽管他也对绘画和电影有很深的造诣和见解,但艺术气息再浓厚,他本质上是依旧是个商人。王忠军的确是个非常坦诚的人,讲了很多大实话的人,然而“说的全部是事实”和“说的是事实的全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出色的个人人格魅力、企业领导者冰冷生硬的原则立场与商人逐利的本性,在王忠军身上得到了非常集中的体现。因而在华谊兄弟这些年发展的里程上,一方面是王忠军个人表现出来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是商业利益的趋势下、华谊兄弟集团在迅速扩张中多少令人感到一丝不快和反感的作为。

通宝推:史文恭,龙驹坝,
家园 楼主自己抢了沙发

家园 这是您老的原创?按图索骥,找到了您的老巢,嘿嘿

http://www.mtime.com/my/1474886/

家园 好文,献花
家园 没想到秋老师也是河内人士啊

在SC上老看您的文章了。

家园 对,是我的原创

我ID有两个:nukin和秋原

时光网并不是我的老巢啊,那个博客已经不打算更新。

这两地方,还有上班族才是:

http://blog.m1905.com/1750234/blog

http://blog.sina.com.cn/u/1409344733

西西河我是去年才知道的,注册到今还不满一年,也不常参与讨论。不过我这些连载,基本都能在第一时间发到这里

家园 公司要的就是能赚钱

没有剧透了。多年后,才会有人想起这句话。

家园 【原创】“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三)

“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三)

王忠军是个我行我素的人,而且喜欢抓住一些在公众面前表现的机会——这一点是王氏兄弟的共性。在国内诸多影视娱乐公司的领导者当中,华谊兄弟两位老总的媒体上镜频率向来是非常密集的。

艺人博取上镜率的动机是出于抬升个人名气的目的;那么作为商人也采取类似的手法炒作自己,其中就包涵着更多的含义了。在过去数年里,王忠军频繁地出席各种社交活动,接受新闻采访,参加访谈类节目,而且还通过媒体积极向公众展开自己的生活圈子。王的经历、爱好、言行,甚至他个人作息起居和家庭生活的大量报道,充斥在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娱乐媒体当中;在把冯小刚和华谊旗下多名签约艺人打造成国内一线名导和明星之外,也让自己成为热门话题人物。

作为一个影视公司的领导者、一个在美国时主修传媒学的海龟,王忠军非常重视与媒体的交流和沟通。他很清楚娱乐和传媒之间的关系;及时且得力的新闻报道在引导舆论方向和吸引公众注意力方面发挥的效果。他要借助这种外部力量,在自己只需投入少量精力的情况下获得超额的外力助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娱乐圈里,一次精心策划的商业炒作,会呈现出几何指数级增长的影响力和连锁性质的舆论反馈。

或许王忠军本人并不能准确说出什么是蝴蝶效应,什么是马太效应,但新闻与传媒学领域中强调的非线性传播,是王经常使用的拿手好戏,并由他亲自带头,反复应用到华谊兄弟在电影、电视、艺人报道、社会公关等等各方面的宣传活动当中。其中有很精彩的、有足以拿来作为教案的,同时也有让影迷观众质疑并引起不满和批评的。直到今天,这些手段又自然而然地被借鉴到华谊传媒上市引起的连续多轮媒体热炒当中了。

我第一次得知王忠军大致是在十年前。1999年末《没完没了》上映时,北京一家销量很大的报刊的娱乐版上(北京青年报,在北京是很有影响力的一家平面媒体),对傅彪的报道和对王氏兄弟的报道并排,前者的幅面和文字量都略多一些;后者虽然是配角,但仍然配有一张兄弟二人合影照。当时王氏兄弟刚刚进入电影制作行业不久,对《没完没了》的投资还是一次有限度的商业尝试——该片的出品方仍然是紫禁城公司,华谊兄弟只是联合投资方之一。但他们在一开始就让崭露头脚的自身和凭借该片走红的傅彪并列齐驱,从中可以看出,王氏兄弟非常看中媒体宣传的作用。

王忠军那种直率的谈吐和由此表现出来的气质给人留下非常不错的好感。他在接受采访中也多次反复强调自己和冯小刚之间非同寻常的友情。这个说法的确属实,但就我上面所说,“说的全部是事实”并不等于“说的是事实的全部”,言行再坦诚的商人也会有所保留。王和冯的关系,即是朋友,更是商业合作伙伴;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信任和理解,也是由一清二白开始逐渐增深的——今天二人深厚的友情和信任,是同坐一条船泛舟于商海、在多年分工合作和互相帮衬的过程中缔造的。

事实上,当十年前王忠军决定进军电影行业时,冯小刚只是他慕名结识的对象之一,除此而外,还有姜文、以及其他能让他感兴趣的电影人。在这时,王忠军和许多热爱电影、但并不了解电影界情况的普通人一样——他是以一个电影爱好者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做出的判断,依据的是明星的人气和名气;他选择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受到明星号召力的感染——他是姜文的影迷!

多年之后,王忠军在采访中也言语确凿地表示自己初进电影圈时,对这个行业的运作过程并不了解,也没有做什么周详的市场调查和风险预测,只是凭着兴趣和冲动就下了决心。在这里我不妨做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当时张艺谋没有认识张伟平,但偶然认识了王忠军。那么后者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而且表现的会比对待冯小刚更殷勤呢~

正是王忠军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很实在的言行,让我觉的他非常直率、坦然。这个以“艺术商人”自居的企业领导者即有冰冷逐利的一面,也有生动可爱的一面~

当1999年,我偶然翻看到那张报纸对华谊王氏兄弟的报道之时,作出一个电影从业者,除了从职业习惯出发的简单分析和判断之外,我自己就没在注意过。更不会想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会和华谊兄弟这家企业、以及王氏兄弟开始了漫长而有趣的关系~

在03年之前,王忠军一度也把很多精力和热情投向了姜文——华谊兄弟不仅是《鬼子来了》的投资公司之一;而且从2001年起,在本公司主持拍摄的《寻枪》、《天地英雄》和参与投资的电影《理发师》三部电影中,都选择让姜文出演影片主角。除了看中姜文的票房号召力,从商业角度对市场的考虑外,王当然也很希望能和姜文建立一种类似日后他和冯小刚那样的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然而,姜文一贯的霸气、张扬和在拍摄创作过程中的强硬立场,对影迷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并不代表也一定对的上电影制片人的胃口。而王忠军真实身份,恰恰就是要掌控制全局的电影制片人!在02年《理发师》的拍摄过程中,作为主演的姜文和导演陈逸飞之间发生了严重对立,拍摄也因此一度中断。作为投资方之一的华谊兄弟(当时叫华谊兄弟太合,王在00年末把近一半的股份售给了太合)最终也和其他几方一起,做出了“弃姜保陈”的选择。《理发师》剧组临时更换主演,由陈坤代替原来姜文出演的主角。也就是从这个事件开始,华谊兄弟不再对姜文存在合作的幻想了。

王看上去言谈很随意,但他本质上是个态度坚决、个人意志强硬的人。他有非常明确的原则立场和讨价还价的底限。在这个限度之内的,一切都可以商量;超过这个限度的,绝对没商量。他可以在不做详细调查、仅在兴趣的驱动下就进入一个陌生的商业领域,但都是一些有限度的尝试,即使损失了也在事前预料当中和可承受范围之内;一旦获得成功,他马上就会抓住不放,趁热打铁并迅速扩展,并且在全过程中牢牢地把控制权握在自己手中。这个时候,王忠军身上那种商人的冷静和决断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冯小刚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和华谊兄弟门当户口对的。既然在冯以外,王忠军考虑过姜文等人;同理,站在冯的角度上,华谊兄弟也不是他唯一的选择。他们之间照样也有讨价还价的过程,也需要一个互相了解、理解、谅解的磨合过程。作为导演,特别是一个商业片导演,冯小刚对电影的许多想法和顾虑与制片人颇为接近,特别是他对票房和观众口碑的重视,简直太符合制片人(出品)的思路了。事实上,在《没完没了》之前,冯在剧组中本身就充当着导演和制片人兼顾的身份。1998~1999年的冯小刚,尽管已经很有名,但并不是当时中国最有名望和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比冯才气高的人有,比冯名气大的人也有。而王忠军认准冯小刚的这个选择过程,我完全可以用一种粗俗市井但非常准确形象的语言去描述出来:一种情况是对方已经是有主的干粮,他来晚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伺候不起。相比之下,冯小刚的能力让他感到满意,冯小刚提出的要求又可以让他接受,这就是最合适的选择了!

没买最贵的,买了最好的。用一句玩笑话说,王津津乐道挂在嘴边的友谊,是一种“最佳性价比友谊”~

家园 【原创】“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四)

中流砥柱冯小刚

我在本文第一章开头使用的标题是《“狗怂”冯小刚》,这是针对冯个人的;现在我用“中流砥柱”去形容冯小刚,是指他在华谊兄弟发展扩张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在娱乐产业的茫茫商海当中,王忠军是华谊兄弟这条船的操舵手的话,冯小刚就是能让他泰然面对风浪的压舱石。

上月27日,华谊兄弟在创业板上会。就如同王忠军一向的坦诚言行一样,华谊的招股书也毫不遮掩地提到了冯小刚对华谊的贡献和意义。招股书《重大事项提示》的第8条,清清楚楚地写到:

……另外,由于公司目前业务规模有限,少数签约制片人及导演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占比相对较高。如电影业务,冯小刚工作室在报告期内出品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2部影片,这2部影片约占报告期内发行人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公司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上述文字说明了关于冯小刚一个实际问题,同时也合理合法地淡化、或者说回避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实际问题——用百分比数字量化出来的“冯小刚重要度”,远远不止18%!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华谊兄弟集团在05年前后一次明显的经营变化:

目前申请上市的这家,叫华谊兄弟影视传媒(为方便区别,取代码A),注册时间为04年11月。这是一个“新华谊兄弟”,相对于这个“新”来说,原来的华谊兄弟影视投资,电影发行、广告和王京花出走后的艺人经纪等控股公司都是“老华谊兄弟”。

华谊兄弟影视传媒(A)成立后,通过设立导演工作室和子公司,把原属于“老华谊兄弟”的影视剧制作、发行、艺人经纪三块事业都放到到了A里面。

关键问题在于:甭管是05年后迅速扩张起来的华谊兄弟影视传媒(A)还是之前诸多的“老华谊兄弟”,影视都是主营业务,而其他业务的运营和发展都对影视业务形成严重的依赖。冯小刚不仅直接为华谊兄弟的影视业务贡献了大量的业绩,也间接为艺人经纪、以及不属于A的音乐唱片和广告业务带来了巨额的收入。

“紧密团结在以冯小刚同志为核心的娱乐事业团队周围”是华谊的经营特色,也是巨大的隐患,这是华谊兄弟的问题之一,相信已经有很多人早就意识到了~;

在上市公司A里,王氏兄弟所占股权合计只有46%,股票发行后还将滩薄到40%以下。而在不属于A的华谊兄弟广告(取代码B),王氏兄弟所占股权为70%。

A公司已经向冯小刚等导演和明星们配售股份。而B没有,而且B不是上市公司。

当A在过去三年以贷款拍片的形式负债式经营的时候,借助冯小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B通过代理A的大量帖片广告和植入广告业务,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成为王氏兄弟真正的吸金磁石。

这才是上市公司后面的真实情况啊!

(本章节未完,暂时先帖出如上部分)

通宝推:投入,SleepingBeauty,
家园 有意思

王忠军:他搞他的民间艺术,我整我的出版物。生活上俺们互相关心,事业上互相帮助,怎么跟你形容呢......

冯小刚:凑合过呗,还能离咋地?

家园 【求助】请对此文有兴趣的读者
家园 秋原老师的文章真好看,花。
家园 最后一句点睛啊,花等下文!

圈内人啊!了不起,分析的透彻,学习了!

家园 爽死了,几个月没得宝了,得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