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语言学小知识(1)——我们生活在隐喻的世界 -- 江城孤舟

共:💬65 🌺17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语言学小知识(1)——我们生活在隐喻的世界

语言学,这个社会科学中重要的一大学科,个人感觉是最像自然科学的门类。且不说语音学中各路研究者用着各种科学仪器仔细测量着每个发音的分贝数,也不提工程语言学天天钻研数学、计算机、控制论等等,光是一个语法学,自从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乃至出现对抗他的生成语义学后,现代语法流派那简直是百花纷呈,列举一下,就有切夫语法、格语法、关系语法、蒙太古语法、两级抽象理论、范畴语法、法位语法、层次语法、体系语法、交际语法、对弧语法、词汇功能语法等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对词句和语法现象的分析早就达到了一个极深的水平。换言之,就是到了一个一般人基本上看不懂的水平。光是乔姆斯基那“运用规则2生成NP+V+NP,运用规则3生成Det+N+V+Det+N,运用规则4生成……”就很难懂了,而我见过一位语言学博士在此学科的论文,满眼都是看不懂的符号,箭头从这个单词连接到那个单词,绕一个大圈后又转回来……算了,我放弃了。

然而,语言学也并非总是那样枯燥无味的,至少在人类数以万亿计的语言现象中,也存在着趣味盎然,比较容易被人理解的部分。那么现在,本人虽然不敢妄称原创,不过倒是想把有些理论介绍一下,也谈不上什么深度,只要各位知道有此一说存在就够了。

首先我想要说的就是隐喻。在传统的语言学中,隐喻是属于比喻类的修辞手法,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与明喻相对立的概念。何为比喻?按照传统修辞学的定义,就是指用一定语言形式,将具有相似形式的不同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事物说明、描写另一事物。何为明喻?就是指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何为隐喻?就是指省略本体、喻体或比喻词的手法。

举个例子,在传统的修辞学中,以下例句就是明喻。

1、军队和人民像鱼水一样不可分离。

2、他倔强得像一头骡子,很难说服他。

3、O my love is like the melodie.

而以下例句就是隐喻。

1、你会处处感受到那里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2、他就是一头犟骡子!

3、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4、头儿,我有事请个假。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依然是研究热点的认知语言学中,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Metaphors We live by》,对metaphor这个概念如何翻译,目前中国学者还没有完全一致,大陆方面比较倾向于使用“隐喻”,而台湾方面则译作“比喻”。在这里,本人还是遵照大陆的译法。

乔治·莱考夫的一大贡献就是发现了我们人类的认知方式与隐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理性动物的社会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借助语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可语言词汇在一定时刻是相对有限的。因此,人类要认知超出自己思想范围外的范畴,需要借助已有的思想概念。人类要表述超出自己语言范围外的范畴,也需要借助已有的语言词汇。而将未知与已知联系起来的就是隐喻,它是人类发现未知与已知事物的相似性,再将其连接起来的基本手法。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所说:“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都是隐喻的。”

因此,隐喻必然成为一个非常泛化的概念,据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一般不超过三句话就会出现隐喻。

如果这样说很枯燥的话,那么我们来以事实说明。人类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就是空间概念。因此,诸如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词实质上体现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而这些词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经超出了方位词的概念,而用于表示其他众多的事物。

比如“上”,含义之一就是表示“时间在前”的,如上午、上古等。这是以空间隐喻时间。

含义之二就是表示“等级和质量高”,如上等、上策、上乘等。这也是隐喻。

含义之三就是表示“数量的增加”,如上涨、上水。这依然是隐喻。

“上”除了本义外,隐喻含义多达十余条,不一一列举。还不仅如此,带有“上”含义的动词,也可以表示类似的隐喻。如“攀”,这个动词中存在着“向上”的方位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攀高枝”、“攀龙附凤”等表示等级、地位向上的隐喻。换言之,它们具有相同的认知图式。

人类对上、下等方位词的认知具有共性,因此在隐喻认知方面也有一定的共性。比如英语中一样可将up用于隐喻数量的增加与地位、质量的高级等。不过在时间方面,如“上午”,英语则可用forenoon一词表示,“下午”则用afternoon,这种用“前后”来横向表示时间的隐喻,和汉语不太相似,倒和阿拉伯语相近,也反映出各民族思考与认知还是有自己的特性。

又比如人体及其器官也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和出发点之一。人类对自己的身体自然熟悉,自然也利用其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即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此我们的语言中就出现了“眼”这个基本含义,再由此隐喻而得出“泉眼”、“节骨眼”、“板眼”、“文眼”等不同的含义。同样,“心”、“手”、“脚”、“腿”等人体常见器官,都是语言中最常用的多义字,它们的背后是人类借此认知世界的众多隐喻。再以“头”为例,将领导喻为“头儿”在现在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这个隐喻的历史也不短,早在夏衍《心防》第三幕里就有:“上海方面赫赫有名的几个头儿脑儿,不是近来都跑香港了吗?” 但据说这是个解放后曾一度消失的隐喻,直到80年代翻译《加里森敢死队》的时候,将队长译作“头儿”,才再次风行起来。可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头目”这种隐喻并没有消失的文化积淀,以及人们潜意识里对头脑与高地位的密切联系。

当然,在长期的语言发展中,许多类似的隐喻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向性,固化下来,成为了死隐喻。人们对它们早已经习而不察了,如“插足”、“爱戴”等,与原义早就失去了任何联系。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伊萨克·戈德堡在他的《词的奇妙》中所说:“语言是一个死隐喻的坟场”。然而,不能否认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这些死隐喻仍然可能复活。比如文章中这样一段话:“大城市的厕所怎么样? 面对窘境,京片子毕竟幽默:上厕所比第三者更难‘插足’。”以及一条黄金首饰广告:“牵挂你一生,爱戴你一世。”在上述两个例子中,隐喻便重新具有了本义与喻义的所指,也就是说,重新复活了。

无论国内国外,隐喻都是近年来语言学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隐喻的认知功能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现在哲学与心理学、甚至包括生理学与数学也加入了这个研究课题。如在对乔治·莱考夫的访谈中,他提到了如下观点,有兴趣的河友可以参考,没兴趣的就别看了:

颜色类别体制的结构受到颜色视觉的神经生理学影响,受到颜色视锥和神经电路的影响。颜色和颜色类别不在世界的“外在地方”,一方面它们是物体反射的波长和光亮条件相互作用的重要产物,另一方面是颜色视锥和神经电路。颜色概念和以颜色为基础的推理因此是由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构成的。

基础层级类别是用格式塔视觉、心理形象和运动图式构成的。在这方面,身体和大脑的感官系统进入我们概念体系的核心。

世界各地的语言内的空间关系概念(比如英语中的in, through, around等,米斯特克语(Mixtec)中的sini、库拉语(Cora)中的mux等等)是由同样的原始“形象图式”构成,也就是范式心理形象。这些又好像产生于视觉和运动体系的结构。这形成了我们把语言和推理与视角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解释基础。

语法中体的概念(刻画事件结构特征)似乎来自运动控制的神经结构。

类别使用许多种类的原型来推理作为整体的类别,而原型部分是用感官运动信息的术语刻画出来的。

关于身体运动的概念和指示体系可以被能够模式化运动控制和推理的神经模式表现出来。抽象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的,建立在使用我们的感官运动能力表现抽象推理的隐喻基础上。因此,抽象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来自身体。

……

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激发哲学上的革命。《身体中的哲学》只是第一波的一部分。在未来的一二十年,语言的神经理论应该有充分发展来替代人们在旧的乔姆斯基传统中发现的语言作为无意义的非具身符号操纵的老观念。但是最大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将来到我们对于数学的理解上。

变化的先驱是塔尼斯拉斯·德阿纳(Stanislas Dehaene)的《数字意识》,评论了神经科学、儿童发展和动物研究进展,说明我们大脑(和其他一些动物)的一部分负责数据和少数物体(大概四个)的简单运算。瑞菲尔·努纳兹和我开始利用那些发现提出复杂运算(运算法则),也就是人类思想的普通概念体制是如何产生数学的?

我们的回答是普通的具身心智连同它的形象图式、概念隐喻、心理空间通过使用日常的概念体系有能力创造最复杂的数学。德阿纳在简单的运算前停下,我们则继续显示集合论、符号逻辑、线性代数、分析几何、三角学、微积分和复杂数字都能用日常的概念体系来解释。而且,我们显示概念隐喻位于复杂数学发展的核心。这不难看出。想象一下数字线,它是数字是一条线上的点的隐喻结果。数字不需要被认为是一条线上的点。算术运算进展很好,不需要用几何术语来思考。但是如果你使用隐喻,就出现了更加有趣的数学。或者想象数字是集合的观点,为了算术的集合理论基础,数字是集合,零是空集,一是包含空集的集合等等。那也是隐喻。数字也不必被认为是集合,算术已经运算了两千年了,不需要把数字概念化为集合,但是如果你使用隐喻,那么有趣的数学就出现了。还有第三个有趣的数字隐喻。数字是组合游戏理论策略的价值。它是什么?数字是点吗?是集合吗?数字根本上是组合游戏理论策略的价值吗?

这些数字隐喻是数学的一部分,你做出选择,每次依赖你所做的数学的种类。隐含的道理是简单的:概念隐喻是任何复杂数学中数字概念化的核心。这观点是完全有道理的。概念隐喻是保持推理结构的跨域映射,数学隐喻是提供越过不同数学分支的联系。我们最有趣的结果之一是无限性的概念化。有涉及无限性的众多概念:射影几何学、反演几何学、无穷集合、无穷联集、数学归纳法、超穷数、无穷序列、无限循环小数、无限和、极限、最小上界、无穷小等。努纳兹和我已经发现所有这些概念都能被概念化,作为无限性的简单基本隐喻的特殊情况。“实际无限性”的想法不仅是一直存在下的无限性,而是一个是比喻性的东西,但正如我们显示的,隐喻是非常简单的,存在于数学之外。数学家所做的是提供详细的精心设计的比喻想法的特殊情况。

也许总有一天,对隐喻的研究会帮助我们回答几个世纪前哲学家们所一直执着的难题,人现有的基本概念,包括时空与数学概念,是否都是经验的,而并非天赋的,这一切还需要留待未来的学者们解答。我们生活在隐喻的世界中,不需要了解为什么这样也能过得很好,不过也许了解了一切的缘由后,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关键词(Tags): #语言学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通宝推:水随天去秋无际,醉寺,胡丹青,肥狐,南方有嘉木,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果然啊果然

江城孤舟:我就算永远不谈政治

从文化到诗歌,在这里依然可以继续有大量话题可写,阁下行吗?

家园 村长有特权?

送花赞扬(最近80),可考虑到对方家园查看更多

njyd 林美好 牛栏山二锅头 ★橡树村 ★橡树村

  能送两朵花?

家园 我只看见村长送了一朵啊

看来还是有bug,依旧需要改进。——Bug又是个隐喻啊。

家园 ……

也许总有一天,对隐喻的研究会帮助我们回答几个世纪前哲学家们所一直执着的难题,人现有的基本概念,包括时空与数学概念,是否都是经验的,而并非天赋的,这一切还需要留待未来的学者们解答。

家园 语言学和哲学很接近

一研究就是一脑门官司,一回头即百年身,很复杂啊。

下一回写语言学和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么?也很有趣。

家园 说到隐喻,

想起上次在NY图书馆偶尔翻到一本叫做如何解读圣经的书,一本圣经,在作者笔下,无数隐喻(metaphor),非常有趣。

感觉语言和思维之间实在是即相互依附又彼此约束,当我们一旦接受某些语言对应的现象或逻辑,我们也同时固定了我们的想象。思维要怎样才能跳出语言的限制,去到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家园 语言 & 思维

About language and mind, please refer to Sapir-Whorf hypothesis:

萨皮尔和沃尔夫继承并发展了洪堡特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沃尔夫- 萨皮尔假说”。其基本思想为:语言不仅是表达和标示(packaging) 思维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形成思维的模子(mold) 。操不同语言的集团群体对世界的体验和观察是不同的,讲不同语言的人从事认识思维活动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沃尔夫说:

It was found that the background linguistic system (in other words ,the grammar) of each language is not merely a reproducing instrument for voicing ideas ,but rather is itself the shaper of ideas,the program and guide for the individual's mental activity, for his analysis of impressions for his synthesis of his mental stock in trade.

所以,在很多科幻故事里,地球人发展慢,比不过外星人,就是因为语言太简单,外星人给地球人讲解的时候往往找不到词来翻译,地球人(99%讲英语)就颓了,主动当小弟。 从另一方面说,很多先进的外星文明都是放弃语言的,直接用脑电波交流。 副作用就是,不可以撒谎呀!!

家园 关于隐喻的研究,是社会/人文科学的显学

从语言学转向之后,在哲学,文化等研究中,语言研究从工具性研究,转而成为理论的基础。而关于隐喻的研究,更是成为各门学科最炙手可热的课题之一。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隐喻”理论可以解释整个语言学,乃至哲学,文化等等学科的根本问题。同时有学者认为“隐喻”不仅属于思维活动,而且指向人的行为。

如果说一端是人,另一端是所谓的“自在之物”,人类对“自在之物”的认识,并非是“自在之物”的自然呈现。人类之能看到现象,或者说是其影响。而“隐喻”指向的是种“关系”。“关系”一词或许不够准确,但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词。这“关系”可能存在于“自在之物”间,又或是“自在之物”与“现象”间,也可能是“现象”间。而人只能依靠这种“关系”体彻万物,格物致知。

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或许就是月亮,而人各分殊,人的不同,也决定了隐喻的差异,而隐喻的差异,又从语言—思维上,强化了认知的差异。这层人间秘密其实早被有心人窥破,对隐喻—语言的操纵,就是对人心的操纵,这就是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学人以学术杀天下后世”。

万里无云万里天,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能束缚人,然而人类的超越也需要借助它,隐喻理论的研究,突破人类固有判断的藩篱。而这种所谓超越的指向是“天人分殊”还是“天人合一”,就不好说了。

隐喻理论的研究在启迪深化了诸多学科的研究后,也受到这些学科的质疑和挑战。最严重的挑战来自于心理学,语言与心理的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本来就是个很难说清的问题。而语言学内部也对隐喻理论的泛化提出质疑。目前隐喻理论的研究虽然如火如荼,如燎原的星星之火,然而各家理论之间或许最宏观上有相通之处,但具体到细节则缺乏一个比较严谨和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理论框架。

家园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用这两句来说隐喻,实在是神来之笔,怪兄透彻。

家园 隐喻是架在人类思维与自在之物间的一座重要桥梁

但未必就是唯一的一座,当这个概念过于泛化,一切都是隐喻时,一切也就不是隐喻。在语言机制和人类思维认知机制方面,我们还不如对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详细,也正因此而留下了无数可以争论的学说和空白领域。海德格尔曾经认为他发现了真理,但无法用语言去表述出来。当人类某一日真正了解了这一切,也许可以给长期以来的哲学争辩从科学角度划上句号。

只是,我却在想,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是隐喻,从某种角度上说,那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认识方式。毕竟诗乃“存在之创建”,而“创建”即命名。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沿袭了诗意的认知,但却无法让所有人都做到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一叹。

家园 似乎又将会有一些传统的社会学科领域被自然科学攻陷了
家园 阁下这个沙发还真是执着啊……

辛苦了

家园 为人民服务。
家园 没看懂,送朵花算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