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雕栏玉砌应犹在:天津五大道民国旧居的风情与回忆(1/4 -- 顾剑

共:💬49 🌺20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送花!

五大道我前后去过两次,但始终没能完整的走遍,也没能记住多少栋名人的故居,但午后走在那林荫小道上的悠闲滋味始终让我记忆犹新。其实不光是五大道,天津的各式洋楼太多了,实在是花多眼乱,目不暇接,真想看看时光倒退到民国时,天津卫是何等的风光。热切盼望顾剑兄能多写一些天津的事物!

家园 谢谢,讲天津的建筑,肯定会联系到近代掌故
家园 原来

是围墙拆了。去年回去就感觉好像小洋楼一下多出来不少。

这个系列你写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原来
家园 原来你去年也回天津了噢

是因为把围墙拆了,原来看不到的小楼露出来了。我还是挺喜欢和赞成这么做的,虽然我知道这有悖于原来的建筑风貌。个人喜好吧,从街上看到风景,多好啊。

家园 我觉得楼主的看法有点窄

机会均等和财富均等不太一样,比如美国社会贫富差距就比西欧大的多,但是机会相对西欧均等

,所以也可以保持稳定。但是从使人们感觉公平从而保持社会稳定性的角度看,这两种均等作用类似。

以前有一阵中国人不能通过考试成为精英阶级,但是如果你高中(初中)毕业去当工人,福利、待遇不比大学生差,也不需要多少后门,这是财富均等造成的。

家园 这方面我们的看法其实分歧不大

机会的均等和结果的均等,从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同样可以达成稳定的目的。但是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觉得,机会的均等,要远远好于结果的均等。

另外,其实在今天的中国,机会的均等也远远没有达到,这是一个事实。我只是说,今天的中国社会,比70年代的中国社会,给人们的机会更多了,人们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也更多,因此,我认为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利远大于弊。

至少,70年代文革最后几年,我听到我爸爸(当时是部队政治处的)对社会弊端所发的牢骚,对政治运动的讽刺,对上山下乡和工农兵大学生制度的轻蔑,绝对比对今天腐败现象的抨击,要严重得多。

家园 终于和名人是校友了 兴奋

11幼啊~

家园 想起我小学上的是重庆道小学

这些地方真是耳熟能详啊,读着格外亲切。可惜现在到处人山人海,虽然粉刷一新,却再也找不回早年的那个情致了。俱往矣,五大道属于一个遥远的回忆了。

家园 老楼还在呀

以为当年上学的楼全拆没了呢。现在新华中学完全变样子了,路过的时候都认不出了。

明年毕业20年,听说有谁张罗聚一下么?5年的时候我班里聚过,后来就没联系了。

我系里大学同学刚聚了个毕业15年,回去了一大半,我没赶上。

家园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老楼还在,花园拆了

新华中学一直扩到后面,当年操场的地方,几乎整个block都是新华的了。盖了很多新楼,气派直追南开大学的第二主楼。

家园 【原创】雕栏玉砌应犹在 (4)

因为从小在这里长大,我对五大道这片区域可以说了如指掌。最近这些年,五大道环境的变化,也能感觉出不少:上面提到的很多围墙改成透明的花饰栏杆是一例。另外,睦南公园的栏杆拆了,改成开放式公园。很多小洋楼门前,都挂上石刻铭牌,说明房子的来历。这些改进都是我很喜欢的。

还有很多让人看了会心一笑的地方:上个月我在河北路上,给顾维钧旧宅拍照的时候,远远过来一辆四人自行车。这个在国内真不多见。车上一家四口,父母带着两个花季的女儿(也许有一个女孩是女儿的同学?)。笑着和他们挥手打个招呼,他们也知道路上行人都在看自己,但象我这样主动挥手打招呼的不多,于是也兴高采烈地回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背影,你不觉得这样的双人,四人自行车,和这住宅区的家居氛围很相配么?

某天傍晚,一个人骑车在五大道拍照的时候,看见这幕情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地社区的消夏纳凉晚会,就在马路边的一小片空地举行,忍不住驻足观看。节目没有什么高水平,多数是街道大妈们扭扭秧歌,大家唱唱歌,唱唱戏,可是气氛很好,觉得这里的生活很休闲,很放松。

还有很多新添置的城市街头雕塑,不时会给人惊喜。这是天津外语学院对过,街心小花园里的拔萝卜雕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重庆道河北路口的铜马车雕塑,比真实的马车还大,平时总有游客爬到马背上,或者钻进车厢里拍照,等到没人的时候拍下来,还真不容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五大道这片,本就是二三十年代的英租界,这样的怀旧雕塑,和这里的文脉挺般配,可算是相得益彰。

很多小楼年久失修,原先作居民楼用,逐渐破败,随着近些年这片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被炒热,这些居民楼都被有钱的公司买进,整修粉饰,一般来说,还都能“整旧如旧”,大批私人公司进驻这些小洋楼,也有很多开了茶楼餐馆。前文的贵宾楼,狗不理都是例子。这栋楼,是我们昆明路小学附近的一处新开的茶园,看起来很有文化的样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大理道东端起点的旧宅,房子还是原先的房子,花式栏杆和“五大道”的牌子,是现在新加上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进驻五大道的公司多了,积极的一面是很多历史文化建筑整修和保护的成本,都由这些私人企业来承担。也有不利因素。一是有时候私营企业在整修旧楼的时候,不是忠实于原来的风貌,而是胡乱修改,比如粤唯鲜酒家在疙瘩楼北翼的立面和围墙上加装陶瓷装饰,就广受诟病。二是这些公司也为幽静的五大道中心这四条林荫道,带来了过多的私家车辆。

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这个核心区域,加上中间纵贯的云南路,桂林路,昆明路,全都不走公共汽车,我小学时候只有26路公共汽车走过大理道,后来也改了路线。这里平时车辆稀少,更少听见汽车喇叭声。现在,大量增加的私人汽车成为这个区域主要的交通困扰。另一些观光车辆却没那么讨厌,比如双人和四人自行车,人力三轮车,马车,不但方便了了游人代步,而且给林荫道增添了几许旧时风情。

搬离那片小区也有十来年了,最近三年回天津的时候,总会骑车回去看看,毕竟是从小长大的地方,也许喜欢怀旧,是开始衰老的标志吧?我想,自己毕竟是幸运的:在这个大兴土木,到处“开发”的年代,很多朋友儿时的家园,都已经不复存在,儿时的记忆,也已渐行渐远。而我长大的地方,直到现在,三十年后,面貌居然变化不大,还能看到那么多熟悉的景物。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去国日久,难免在“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时候,会从记忆深处,翻出那些点点滴滴,宛如挥手间袖底的一缕清风拂过,若有若无散在深深旧梦中。忆旧了么?还能每年回来看看,在这里安静地倾听周围的安静。----风物依旧。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全文结束)

元宝推荐:GraceUSA,
家园 很好的系列,謝謝。我第一個認識的大陸朋友就是天津人

一個很努力也很懂得照顧人的女孩,她那時給我看過許多從小到大的照片。

對天津印象特別好。

家园 顾大写的游记类的实在不能看...

明明去过的城市,看完之后就一拍大腿:白去了......

真不知道Liddell在天津还有宅子,这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家园 天津本地人很不错的

我呢,原籍老家是上海人,现在每年回国还是在上海呆2个月。然后,小时候在北京也住过。所以有比较:相对来讲,天津本地人比北京上海要更古道热肠,更直爽。当然,我这说的都是本地人,象北京上海(甚至天津)这种大城市,现在多数都是外地来工作的新移民,本地人不多了。各个大城市,说实话,最聪明,最漂亮,最时尚,最富有的,其实都是外来的新移民,而不是本地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