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谈三国演义里的杂家诗 -- 马伯庸

共:💬31 🌺9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闲谈三国演义里的杂家诗

中国古典小说和爱唱歌的迪斯尼动画很象,行文之中好夹杂些诗歌词赋。主角出场要有定场诗,英雄死掉要有谢世诗,什么人做了什么丰功伟绩也要“后人有诗赞曰”一下。俺小时候看三国,顶不喜欢这些东西,因为完全看不懂,还打断了看故事的兴致,心里直骂那“后人”好生烦人,正在精彩之处他偏跑出来“赞曰”。后来马齿渐长,多少有了点国学底子,再翻看过去,这才看出些味道来。

三国演义里出现的诗词大致分为三类(学生没做过专门研究,只评大致印象说说,哪位知道的更详细还望指教),一类是出自名家手笔,比如苏轼杨慎白居易,杜甫杜牧杜鲁门之类。第二类是传自评话底本,是历代说书人逐渐流传下来的;第三类则是出自罗贯中撰写演义时穿着“后人”的马甲自己加进去的手笔――据说毛宗岗父子也有份,不知是否确然。

第一类诗早有论定,千古之下那是绝品。第二类第三类的诗词虽然不及第一类文学价值那般高远,整体水平不高,很多直白俗滥之作,但其文意浅显,不掉书袋,而且合辙押韵,琅琅上口,倒也别具一格。俺当年不学无术,不看李杜,偏只爱背诵这些诗句,至今思之仍能脱口而出。兹录几首特别喜欢的,少做评论,也算是一番感怀。

血染征袍透甲红,

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

只有常山赵子龙

三国杂诗极多,我尤为喜欢这一首,每每摩玩不已,杂诗之中当名标第一。不为别的,单单诗中这番气势就足以叫人凛然生出一股豪气来。头一句起的大有感觉,是句不说曹军如何兵多,也不提赵云如何势薄,曹军五十余员名将的性命皆被这区区“透甲红”三字带过,表足了那一场恶战凶险与惨烈的味道,。有了头一句的铺垫,二句突然拔高,点出“谁与争锋”,叫人眼中横生出一景,但见长坂坡上一员白袍小将(虽然老赵那会不年轻了,可感觉还是该是小将形象)手中银枪,胯下白马,七进七出乱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几如马拉多纳当日连对英格兰时连过五人,莫有能擢其锋者。第三句稍稍转低,蓄积劲道,到了第四句猛然爆发,“常山赵子龙”五字,虽然字字白烂,全不含蓄,但却酣畅淋漓,有如重雷贯耳,悚然一惊,叫人肃然起敬,一时间豪气顿生。

这诗句句浅显,无一个典故,然而扬抑得当,和武当绝学梯云纵一样交替铺垫,逐次拔高,短短四句高潮两次,且丝毫不见矫饰,直抒胸臆,气势全出。

虽然三分天数定

神机妙算亦可图

倘若当年奉孝在

岂容西蜀与东吴

此诗咏的是郭嘉郭奉孝,不见于今本演义,据说是因为毛宗岗嫌这诗把郭嘉抬的太高,恐怕压了孔明的风头,于是就删掉了。我是几年前在一本叫《三国演义诗词鉴赏》的书里才知道有这么一首。与其说是我喜欢这首诗,倒不如说是我喜欢这诗中的人物。这首诗确实够白烂,远不如另外一首郭嘉死时的诗风雅(就是那句“天生郭奉孝”)但它把郭嘉抬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若是他在,那么三国将会是另外一番样子――这让我很爽,因为我特别喜欢郭嘉这人了。三国谋士虽多,但能如郭嘉这般纯粹之人实在不多:贾诩虽然智谋无双,可惜谋身胜于谋略,凡事以自己安危为最先考量,不够英雄;荀??荀老爷牵涉国政太多,最后以一个持不同政见者的身份挂掉,身上总沾了些政争的浊水;周瑜是个小气鬼(重复一次,咱们今天只谈演义不谈志),庞统也是;诸葛亮虽然聪明到接近妖怪的程度,但后期北伐只感其悲壮而不见其谋略。唯有郭嘉一人能透出那种纯粹智慧的清澈魅力……扯远了,反正俺就喜欢这诗,就是爽快

一夜北风寒

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

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

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

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

独叹梅花瘦

此诗出自刘备二访卧龙岗时黄承彦之口,据演义里说这诗是老黄在女婿家里看梁父吟看来的。不知梁父吟那般古奥之典,如何载了这一首五言律诗的。真伪姑且不论,这诗写的却实在有趣。将落雪比做玉龙相斗鳞甲片飞,极见巧思。前人咏雪,都以谢MM的“柳絮因风起”或者岑参的“千树万树梨花开”为最高,此两者虽都巧妙,只是都过于柔弱――谢MM柔弱是应该的,怎么连长驻新疆建设兵团的岑参也这样――三国不是红楼,写的是征霸,发的是豪情;这诗中以龙斗喻落雪,正合了全书意境,古今小资诗人们见了这比喻,都该惶然变色学刘大耳朵下马就拜才是。

这诗用了二十五有的韵,一韵到底,有如快板一样干脆利落,悠然自得。小时候不懂诗中内蕴,只挑押韵上口的来背,这一首只读上两三遍就记住了,至今都忘不了。每逢下雪时候,别的咏雪诗都想不到,首先滑出嘴边的必是这一首,也不知为什么,大概对“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两句格外心仪吧。

今天偶尔想起来,草成这么三段,闲聊嘛,不知三国演义里大家各自喜欢的都是哪一首,都来凑凑吧。

关键词(Tags): #三国演义(AleaJactaEst)#诗词(AleaJactaEst)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寡人最喜欢孔明草堂春睡足那首。每天睡完午觉醒来就会吟上一边,那感觉叫个舒服啊
家园 不错不错。很是自在。若是加上开头那词。感觉就更好了。
家园 伯庸先生好文章。煮酒再给您补上四首,都是罗本中有而毛伦毛宗岗删掉的

子龙长板之战 (板字无),实际上有六首赞诗。结果到了毛伦毛宗岗父子手中,为了

突出关羽三国绝对第一英雄的地位,愣是砍掉了四首。而且将子龙在长板所遇曹军

的精锐程度也降低了,把子龙在长板恶战的武力表现和凶险程度也弱化了 --- 最要

命的是俩地方是:一个是子龙并未借助青缸(白字)而是完全靠掌中长枪就闯出了河

北四将之合围,毛本变成子龙要靠青缸;另一个是子龙刚一闯出四将合围,马上遭

到大股曹军的密集围攻,这个地方是最最凶险的,原文是“马步军兵前后齐搠赵云。

曹军一齐拥至”! 子龙直到这个时候才被迫拔出青缸护身的 --- “云乃拔青缸剑

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让人家围在当中长枪齐搠,俺觉得换一个人,即

使能杀出来,身上也要多十来个血窟窿了。而子龙显然没怎么受伤。

要看毛本,未必觉得子龙那一战有多难有多险。如果看罗本,实在是九死一生也!

罗本中还特意交待子龙在未遇激战之时曾轻唤怀中阿斗,其关怀之情,令人

感动。到了后面连番恶战死战之时,子龙自然再无余裕关注怀中幼主了。

象这种精彩而真实的细节描写,冒失父子竟然悉数删除!

实在令人无话可说。

呵呵,说跑题啦。这就给伯庸先生附上罗本中的那四首赞诗。期待先生的评论。

个人觉得,第三首和第四首的意境和角度是很相近的 (都有当阳草和血的关联,也

都有英雄何在的叹息和怅惘),感觉是第四首的作者在模仿第三首的角度。我比较喜

欢第四首,虽然都是平实的大白话儿甚至有些幼稚(比如“永远标题翰墨青”,哈哈

),但感觉很有气势也比较感人。

第一首:

八面威风杀气飘,

擎王保驾显功劳。

非干后主多洪福,

正是将军武艺高。

第二首:

风云起处君臣走,

惊倒当年曹阿瞒。

马上将军真猛虎,

怀中又有蛰龙蟠。

第三首:

司马温公词

当阳草,当阳草,

点点斑斑如血扫。

借问当时何事因?

子龙一战征旗倒。

曹公军将魂魄飞,

杀入重围保家小。

至今此血尚尤存,

不见英雄空懊恼。

第四首:

林汉泉古风一篇为证:

当年玄德走江陵,路次当阳少甲兵,

忽被曹瞒驱铁骑,军民胆落尽逃生。

赵云独占英雄气,舍命浑如落叶轻,

枪搅垓心蛇动荡,马冲阵势虎飞腾;

怀中抱定西川主,紫雾红光射眼明。

斩将夺旗世罕比,擎天保驾功业成。

我来少憩长板下,斑斑莎草血犹腥。

子龙子龙何处在?仰天长叹两三声。

全忠全义真堪慕,永远标题翰墨青。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篇首那词归在第一类中

明人杨慎《廿一史弹词》《说秦汉》中的开场词,被毛家父子征用于三国篇首,从此后威名赫赫,大家却往往不注意他的原作者。想想杨慎同志也真是可怜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几日不曾来得, 顶马兄煮酒兄好文晚了,

确实非常非常喜欢“独叹梅花瘦”那首。

家园 是, 那词也极符合杨的身世性格, 不过假如没有演义, 也许没那么有名呢

不知篇尾的“鼎足三分已成梦”可有出处? 虽然那诗没什么特别的, 但就好像一部连续剧最后的主题歌, 跟中心内容相得益彰, 读演义至此, 却也难令人不掩卷长叹。

家园 煮酒兄这都是从哪里弄来的?

当阳草,当阳草,

点点斑斑如血扫

这第三首就写的大有味道呀

家园 高祖提剑入咸阳,一轮红日出扶桑

高祖提剑入咸阳,一轮红日出扶桑

凤翱翔于千仞兮,无枝可依

家园 有趣,兄弟恰好也有一首颇为喜欢

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作者?

小奸蔡瑁是也!

原文如下:[当下伊籍将蔡瑁之谋,报知玄德,催促玄德速速起身。玄德曰:“未辞景升,如何便去?”籍曰:“公若辞,必遭蔡瑁之害矣。”玄德乃谢别伊籍,急唤从者,一齐上马,不待天明,星夜奔回新野。比及蔡瑁领军到馆舍时,玄德已去远矣。瑁悔恨无及,乃写诗一首于壁间,径入见表曰:“刘备有反叛之意,题反诗于壁上,不辞而去矣。”表不信,亲诣馆舍观之,果有诗四句。诗曰:“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刘表见诗大怒,拔剑言曰:“誓杀此无义之徒!]

喜欢这一首诗,盖因其有三绝 --

第一,这是五言绝句,当然是一绝。

第二,绝句这东西当时还属于未来世界,蔡瑁将军居然把绝句的发明权提前了几百年。。。

第三,蔡瑁一个奸贼,还是武将,居然能够悔恨之下,不假思索,立地成诗,而且内容,境界居然与刘备的身世若合,颇有气魄,简直是子建的才华,可谓奇哉,也当可算得一绝!

全书上下,对反面人物,特别是低等的反面人物,肯给这样好的机会显示才华,四大名著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了。

家园 是罗本中的呀。其实罗本中有许多生动精彩的东西都让冒失父子给砍掉了。
家园 又要喊宋元话本少诗词了

宋元时期的话本,除了篇首篇尾,以及行文需要,中间诗词甚少,即使有,也往往是两句而非全篇。因此,个人以为,三国中除了少数行文中必须的诗词,绝大部分应该是后人添加的。原因应该是当时的风气使然,罗本三国,其中能拿得上台面的诗词,其实并不多,这也是毛家父子大加删削的一个原因。原罗本中,一个叫周什么的诗最多,然而水准却多为平庸。我怀疑,这个人可能就是书商或者书商专门聘请的枪手。毛家父子对这些诗删削后,又添补进了大量诗词,其中大多数为名家诗词,而其他的那些诗词的水平,也多不差。(不排除其中有他们自己的作品混杂在其中)

个人以为,行文中如梁甫吟,孔明醒时所吟这类风雅之作,可能为罗公所为,毕竟平话面对的是百姓,不需要这些风雅,浅白直俗的诗词,反而更能让他们接受。

除了名家诗词,现在的毛本三国中,一部是毛家父子所加,一部是明代书商出版时所加,原来罗公创作时已有的诗词,数量应该不是很大,应该说,三国诗词,主要还是明清后人的作品而非罗公所为

请问一下,我上西西河老是会找不到服务器,有时候发帖子也会这样,请问有办法解决吗?

家园 这个元叹要大声喊老铁!

他会钻出来帮你的,和和

cchere.com不行的时候试试cchere.net

有时候我也有这样的问题,我会过一会儿再试试。

元叹可别因为这个就不来了哦。

家园 把“落雪比做玉龙相斗鳞甲片飞”

是有出处的,出自宋人张元咏雪的“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家园 天生郭奉孝

天生郭奉孝(郭嘉)

书屋授权文库 周泽雄

这个人有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

这个人有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

世上自古就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才,他们的功业,即使不是高入

云霄,改天换地,却至少是不可理喻的,他们以自己拗转正常生命成

长链的成就,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猛不丁受到沉重打击。读过俄国

诗人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人,肯定会被诗人画影图形、

直指心源的惊世笔墨弄得目瞪口呆。凭区区二十二岁的经历,他哪来

如此深刻练达的人世见解呢?他对毕巧林多重性格的准确把握,曾使

得俄国公认的小说大家契诃夫叹气不已。韩国神童李昌镐的成就同样

令人不可思议:他的天才最神奇之处在于他在棋盘上完全无意卖弄天

才。如此纯青的炉火,如此宠辱不惊、渊停岳峙的棋枰风格,究竟是

如何与少年心性结合在一起的呢?在他那老僧入定般的镇定从容之下,

我们发现擅长在棋盘上下出最为灵动不羁的着手的中国天才棋士马晓

春,竟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我们能理解法国诗人兰波十九岁前已完成

全部的杰作,也能理解吴清源当年以神乎其技的天才把整个日本棋界

打趴在地,但莱蒙托夫和李昌镐,他们的成就却分明逸出常理,使我

们赞叹之余只能再忙着感叹:世界的确是诡谲多变的,难道李昌镐像

传说中的老子那样生来就长有一头白发?难道莱蒙托夫未出娘胎已经

历过惨痛的失恋?

回到本篇的主人公,我想知道那位曹操手下最年轻、最诡奇的谋

士郭嘉,究竟是如何炼就那一双惊世的目光,能够一瞥之下就看出他

人的肺腑?

在郭嘉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

相当多的谋略,通过这些谋略我们无法肯定他是否饱读兵书,他似乎

也很少将自己的计谋归纳成一句现成的兵法术语,不像荀彧时而玩一

招“二虎竞食”,时而又一招“驱虎吞狼”. 我们能肯定的只是,他

所贡献的计策,每一条都出人意外,每一条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危险,

每一条都取决于敌手的心理状态是否严格遵循他的调度。我们且看下

面几个典型的郭嘉式谋略:

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敌强我弱,形势堪虞。与此

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突然发难,

在背后捅上一刀。但正面的强敌已不克应付,曹军又怎能分出兵马,

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必须趁刘备目前

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

郭嘉料定他不会有何动作。“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这段时间

差,正可用来消灭刘备。——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

吗?使这项大胆计划得以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袁绍在该出手时不出

手,不然,曹操将遭灭顶之灾。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

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

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

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

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

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

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

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

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

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

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

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

于刺客之手。——与其说这条计谋大胆,不如说它荒诞,难道能将曹

操大军的命运,能将曹操“天下归心”的雄心寄托在那几个天知道会

是谁的刺客身上吗?难道能保证这些刺客不仅能够得手,而且一定会

在孙策赶到许都前得手吗?当年为陈寿《三国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

读到上述记载显然也被弄傻了,他的大脑想必只能理解所谓“上智”,

对于郭嘉在这里体现出的“神智”,则无能为力,因此,他断言孙策

后来死于许贡家族的刺客之手,只是一个巧合而已。

真是巧合吗?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不久咯血而死,兵权落入

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之手。曹操很想乘胜追击,安定北方,但有一点

又不能不防。刘备自上次失败后,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牧刘

表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根据曹操此时对刘备志向的了解,他有

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这时,郭嘉明月清

风般的笑声再次在曹操军机会议堂上回响起来:主公你尽管放心地去

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不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

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主公加以阻止。谁?荆州牧刘表。

郭嘉的原话是这样的:“(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

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

无忧矣。”何其言简意赅,又何其潇洒从容。——问题是,曹操再次

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事实也再次证明了郭嘉的预见。曹操一支大军,

完全以一派无后顾之忧的态势,远离都城,“孤军远征”去了。

曹操在对袁绍两个宝贝儿子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要取

得决定性的胜利,恐怕还要费点周折,士卒也将伤亡不小。郭嘉再次

以自己玩人心于股掌之间的洞察力,劝曹操暂且收兵,先看一场兄弟

阋墙的好戏,待两兄弟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利不迟。郭嘉凭什么

认为这两个刚才还一致对敌的兄弟,只要曹操一退兵,便立刻会自相

煎食起来呢?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只是,郭嘉预料的丝毫不差。

这种独一无二的谋略术,在郭嘉死后,也被善于学习的曹操玩了

一手。后来当袁尚、袁熙二人投奔辽东时,曹操再次勒兵不前,停止

追击,静候辽东太守公孙康将二人的首级送来。——也许罗贯中不相

信曹操也会有这种谋略,也许他出于对郭嘉的敬意,结果在小说中,

罗氏仍然以一回“郭嘉遗计定辽东”,将这个计谋算到了郭嘉头上。

有一段话经常被人提到,并以此作为郭嘉才智的明证。当曹操正

为自己是否具备与袁绍对抗的能力而委决不下时,郭嘉口若悬河,滔

滔汩汩地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 我曾

多次对郭嘉这番陈辞犯过疑,我觉得正如孟子、贾谊的雄辩中往往藏

着某种大而无当的内容一样,郭嘉的这段分析似乎也搀杂着不少水份,

其中重复冗沓之处正亦不少。“度胜”、“谋胜”无甚区别,“德胜”、

“仁胜”、“明胜”、“文胜”等,分类亦不甚科学,有凑数之嫌。

按此段大话陈寿不载,见裴松之注引的《传子》一书。我的观点是:

郭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若去除话中对袁绍的藐视,则其余种种均可

见出传统儒士的迂阔诞夸习气,与郭嘉擅长的一针见血风格完全背道

而驰。郭嘉并非不具备口若悬河之才,否则曹操也不会作出“每有大

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的评价,但郭嘉的发言应该更

具针对性才是,应该更为简洁、干练才是,他感兴趣的首先在于可操

作性,在于其中智慧的含量,而不是侈言行动的理论依据。我们知道

曹操之所以与郭嘉最谈得来(所谓“惟奉孝最能知孤意”),正在于

两人有着相近的务实风格,试着感受一下曹操诗文的实在风格,亦可

知大言炎炎的风格(即使其中颇含哲理)不太可能得到曹操的激赏。

将曹操与他对手的关系看成战国时代秦与六国的格局,也许会有

助于我们认清当时的形势。由于其余诸侯大多仅为割据之雄,他们习

惯于偏安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他们的用兵行动往往更像一种不

够光明磊落的冷拳,只在有利可图之时实施偷袭,本身并没有明确的

战略意图。这样,独以“六王毕、四海一”为己任的曹操,便正可效

“连横”之法,利用别路军事集团的弱视短见,予以各个击破。事实

上曹操曾大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交错使用恐吓和安抚之

法(如遣钟繇安抚西北,不断地给暂时无力顾及的人物封官许愿等),

以便在中原集中优势兵力,对强敌逐一击溃。这与当年出函谷关的秦

军,利用六国间的利害关系最终一统天下的做法,确也不无相似之处。

这里,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

的关键。

这个弱不禁风的青年,有着惊人的胆略。他的作战计划总是最大

程度地追求效率,为此不惜将风险系数每次都置于高危点上,他对对

手心理的揣摩已经到了神而化之的程度,以致我们难免会想:总不见

得郭嘉正好算度到袁绍的爱子会在曹操进攻刘备时生出一屁股的疥疮,

导致袁绍方寸大乱,从而放弃了一举击败曹操的绝佳时机?中外战争

史上,恕我孤陋寡闻,我的确没有看到这种先例,而郭嘉竟屡试不爽,

曹操竟言听计从。

郭嘉的谋略当然也非全然寄托在对对手心理的把握上,但却无一

不是寄托在甘冒奇险的胆量上。他说服曹操放弃辎重,突袭乌丸的那

一仗,不仅打得极为漂亮,在曹操军旅生涯中也最为凶险。建安十一

年夏天,北方多雨,道路难通,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

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堑山堙谷五百余里,”

来到早已废弃的西汉右北平郡治的废墟,经过被乌丸毁坏得破败不堪

的辽西大道,突然出现在蹋顿王的背后。乌丸军措手不及,首领蹋顿

也被张辽击杀,同年秋天,袁尚终于被彻底消灭。这次行军由于路况

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须掘地三十多丈才能

见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

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并一举救出不少沦陷敌手的汉人。且不去争论这

一仗是否属于反侵略的正义之战,仅从兵家权谋的角度看,它也是很

值得玩味的。

郭嘉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行军,但他年轻的生命正是在曹操统一北

方的征途上,不支倒下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曹操的戎马生涯

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也许更能看出一些问题。郭嘉帮助曹操

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和袁绍余部的战斗中,郭嘉

居功至伟。用曹操自己的话说则是:“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

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面

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

滞不前的境地,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

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选择“毒恨”这个强烈的字眼来概

括失去郭嘉的心情,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

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虽然中国史籍

在刻画人物细微举止方面常显得粗率和语焉不详,但我们仍能从中捕

捉出曹操在郭嘉临死前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这是一代雄主曹阿瞒最

为无助、最为软弱的时刻,他像一个慈祥的外婆,不断地去郭嘉病榻

前探视,刚刚摸了摸他发烫的额头,刚刚出得院子,突然又神智昏昏

地折返回来,看看为郭嘉配的汤药,熬好了没有,结果,惊慌失措中,

反而不小心把汤药泼了一地。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反正郭嘉死了,

曹操坚强的神经暂时有点失常。一连几天他都给荀彧写信,里面充斥

着绵绵无尽的哀痛之情:“追思奉孝,不能去心。此人见时事兵事,

过绝于人……何得使人忘之!”在“时事兵事”上被曹操称许为“过

绝于人”,正好像在智谋上得到诸葛亮的嘉许,都可说是最高的褒奖。

有曹操为郭嘉流的大把大把眼泪作证,我们也可相信曹操说此话时的

绝对真诚。

根据零碎不全的资料,我且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对郭嘉再做一

番还原性的努力。

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但我们可依据对所谓魏晋风度的一般理解,

想象他有一种风神俊朗的气度,一条清瘦的身影,和一双波光粼粼的

眼睛。如果他也有抟丹服药的习性,我们也可假设他穿着一件非常宽

敞的大袍,假设他经常衣冠不整,服装像孔乙己那样可以连穿一季而

不换,虽然,据鲁迅先生的意见,魏晋人的服药习惯(一种名叫“五

石散”的丹药),始于稍后何晏先生的提倡。郭嘉的出生地颍川(今

河南登封、宝丰一带),虽然战乱频仍,但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最大的

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倒出于此地。躬

逢其盛,浸染其中,我们自可想象他那逸兴遄飞的求学环境。然而弱

冠之年,郭嘉即已养成“不与俗接”的清高脾性,和后来的诸葛亮一

样,他好像也更热衷于当一个向社会大翻白眼的隐士,除了二三知己

或个别慧眼独具的高明人物(如曹操手下最具总理之才的谋士荀彧),

人们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他当隐士的年龄看来比诸葛亮还要年轻些。

在他二十一岁左右的时候,也许拗不过几位游学同年的坚邀,郭嘉一

度也曾在袁绍的宫墙里出入过几天,仅仅几天的时间,他便对袁绍

(包括他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看得一清二楚。他离开得非常坚决,

顺便扔下这样几句把袁绍看到骨子里的判语,供袁绍手下那两个著名

谋士辛评、郭图参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如

此时光荏苒,又过了四五年,在高贵、儒雅的荀彧的推荐下,郭嘉来

到了曹操面前。两人立刻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在这位小自己十六岁

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与后来刘备在小自己二十岁的诸葛亮面前一样,

顿生一股如鱼得水的欣悦感。曹操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通脱和不拘成

见,眼前这位小老弟竟也表现得那么充分。他的思维里有一种1000年

后才为中国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渐把握的禅宗式的能力,能够在纷扰繁

冗的万机中一举把握要害。曹操与郭嘉初次接谈的内容已全然无考,

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种“隆中对”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

觉和一语道破天机的颖悟力,让曹操一下看到了未来,就像诸葛亮为

刘备画的那张三分图一样。不然,我们将无法理解曹操那一声由衷的

感叹:“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事实上也正是这一次谈话,使

郭嘉坚定了辅佐曹操的意念,这以后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从

每一次失败中,他都能立刻找到反败为胜的契机,结果,失败倒成了

某种战术上的抛砖引玉,或两将相斗时的所谓“拖刀计”.

“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见人心”(季札),这句曾得到

鲁迅先生肯定的判断,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国之君子,若明

于见人心,通常便会陋于知礼义。至少,郭嘉属于这种人,在严于治

军的曹操营帐里,他也许有着最为落拓不羁的步态,最为不拘常理的

行为,虽然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郭嘉仍然有着种种嘉言懿行。他的

死因显然与水土不服有关,但他会不会是曹营中的阮籍,平素手上总

也离不开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纪律检查官员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

的不够检点打过他的小报告。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

郭嘉不闻不问,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设五色棒时的严刑峻法精神。不

仅如此,他暗地里还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呢。曹操多半是

这样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我们所看到的郭嘉,是一个不拘成见,思路诡奇大胆的天才谋士,

这一点他和后来蜀国的治国大师诸葛亮构成了鲜明的区别。拨开后人

在诸葛亮头上人为添加的神奇光环,今人已越来越能认可陈寿当年对

诸葛亮的这句评价:“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生谨慎、严于律己

的诸葛孔明先生,事实上从来不曾打过一个值得被人写入教科书的经

典战例,虽然他宏观把握时势的能力,可说并世无俦。在长年带兵在

外的军旅生涯中,曹操习惯于将管理后方的重任,托付给尚书令荀彧,

而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因此,郭嘉并没

有多少机会体现自己的治国才能。然而,曹操无疑认为郭嘉是具备治

国才能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百年之后,愿意将天下事托付

给郭嘉,就像刘备后来在白帝城里把天下事托付给了诸葛亮一样。总

体上看来,对谋士的建议极为重视、较少独断专行的曹操,偶尔的力

排众议,往往也因为这样一个前提:“此郭奉孝与我有同见也。”如

曹操坚持不杀刘备的主张,就只有郭嘉附议。遗憾的是,曹操对郭嘉

意见的领会不深,致使后来放虎归山,铸成大错。郭嘉的本意是对刘

备实施软禁,虽不必杀,但绝不可纵,“一日之纵,数世之患。”后

来曹操让刘备带兵打袁术时,郭嘉恰巧不在,这便留下了无穷后患。

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竟从此种下了不可弥

补的后果,难怪他要感叹“恨不用嘉之言”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 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同年,刘备

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

作为历史的看客,我深感遗憾。

某晚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专题片《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意外地

听说,在1958年大跃进失败的时候,这位世纪巨人曾在好几个场合提

到郭嘉,还向自己的下属郑重讲述郭嘉的“多谋善断”. ──缀上这

一笔,当然不等于我从中看出了什么,不,我只是觉得有点意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