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张横秋·百法同源·注解 -- 京城马国兴

共:💬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张横秋·百法同源·注解

个中奥妙在深玄,道在师父学在专。

拳法千般学不尽,机关万种卒难言。

总之熟锐能生巧,处处相承节节连。

诸般器用成每势,一法疏通百法全。

【注释】

①、凡刊行出版本皆无此两句,据民间流传的《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传抄谱中的歌诀而补之。

【题名解】

百法同源应有两种解释,一是百家拳法同出一源;一是拳中百法同出一源。这是两层意思,而能一理贯串。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而此“百法同源”歌诀,完全表达了这个意思。其在歌诀中探讨的这些问题的内容,也完全是为了揭示这样内容的实质精义,即习任何一门拳种的拳法、拳技、功夫,都应这样的认识,修炼,探求。否则,很难功成艺就。

下面逐句阐释其中所论之精义,以达前人欲传之诸技精法的宗旨妙谛。

个中奥妙在深玄,道在师父学在专。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神奥奇妙之处,深深的潜藏在“玄”学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演化的自然法则、规律之中,如:健之体的由虚弱转化为实诚;顺之体的由实强转化为虚弱。这样的虚实转化,就充分的体现了“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玄学观念”。这也是“道学观念”。即用“道”的演化法则、规律,认识一切事物演化的本末、始终、先后所形成的理念。由此可知道: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体现天地自然法则的一门学问,必外遵天道理法;内顺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性情。方可以成之。这就是“个中奥妙在深玄”一句的精义。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流传在于拳师。在于得道的拳师之传授。而能承传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在于专心致志而精修的人。只有此明师传贤徒,代代传承不息,才使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流传致今,代代传人皆在自觉的发扬光大着她。

拳法千般学不尽,机关万种卒难言。

阐释;

拳法者,能存神通化之用者也,谓之拳法。“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俗云:“性天法海。”法海无边无尽,能达乎神化之境的方法,犹如海水之粒滴,任何人也是学也学不尽,练也练不完的。只好从“乾易坤简”之法入手,以融化法融化诸法,历炼到各个成手境界便是。即“建德体、至道用”的方便之门入手,才能探本穷源,以求功成艺就。否则,执法而拘,便落入法执,自不能悟得出了。只有修炼中善假借者,方能脱凡俗而入圣境。是能造乎神者,谓之得法者矣!凡能化乎一者,才是谓之知拳、懂拳者也!

造乎神者,神者,一气灵明而不昧者。化乎一者,有体之一,有用之一。体之一者,神、气、形三者,化乎浑元一体尔。此一体者,以太极立言,太和一气之体者也;以无极立言,无形无象的无极之道体,又名“天心”者也。用之一者,即万法化乎为一法者,此一法乃“顺随的化打合一”之法也。顺随为法即“避向击背,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以柔用刚之法尔。能如此者,必是神知、神明艺境者,能达此法之用者,谓之神化之功。功德艺境致此,谓之“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的“体用一源”者也。确实,张氏所述之拳法的修炼、建体、至用,已是从探本穷源入手,自达登峰造极之境。其传人历世不衰而盛行,不徒虚名,皆真才实学之练家子。此名不虚传也。

先人云:“拳道,实难言者也”。张氏亦发此感慨:“机关万种卒难言”。确实,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本是系列方法,系统的工程的自修自证之事业,如伧促间想用三言两语把它的修炼、建体、至用的种种方面之奥妙内容阐发出来,是难以论的清楚,说的明白的。这确实是实际情况。任何一个拳术明家,在这样一个问题面前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的。正因为如此,才激历着代代有志之士,立志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终身修炼证验不已。故代代皆有明家高手享誉在武林界中,才得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流传、发扬光大,永无止息。造福于国民,此乃无量功德。

拳道修炼、建体、至用的机关重重,确实难言也。就其“法分三修,游历三境,历尽九段,方能成功一也”!然历代之大家皆竭尽其力著谱立论,宣扬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宗旨,阐发拳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微妙玄通之精义,点明其真谛。志在使其发扬光大,造福于后人。皆得无量功德之正果。

总之熟锐能生巧,处处相承节节连。

阐释;

前贤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时说:“巧从熟生,灵从快生,锐从静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然无出三才之道者,人身之中的天道变化,消长万汇,契形之力,乃有成尔。试论如下:

人身中天气高贵而地形卑贱,气动而形静。贵者运机,而贱者效力。上有其动,而下行其形矣。是以知气之施形匪专也,知形之应气有常也。生机动则应之以生,气之动则应之以气。机正则泰,机乱则否,万物列形,而否泰交著,见之于形焉。岂止形之为乎?盖天道内而地道外者也。王者,天也;将者,地也。将者,天也;士卒,地也。我,天也;敌,地也。由此观其所动,故胜负可知矣!将必内应其正,外务其顺,应以正则师律严,务以顺则臣节贞,举而御敌,奚不锋锐,讵有舆师之患乎?夫如是,亦自上而及下,自内而迨外,其犹天地之用乎!故内气必藉外形之能力,然后运四气,即一气之升降涨渺,正生杀也;贵必藉贱之能力,然后能立元功而建王业也。

用形与气,在知逆顺焉。昧此道者,不能得形利必矣。善用形者则不然,险而易之,易而险之也。何谓险而易之?曰:简以夷其政,要以节其动,用以缓其约,不以疏慢为失也。何谓易而险之?曰:进止戒严,内外无怠,用其谨慎,不以暴急为务也。如是者,乃险易之用也。是知形之所利者,可兼而有乎?善用拳者,择利而从之,善矣!

拳家所利,随其长短而用之也,是以十年练拳,十年养气,勿频斗,是虑其劳疲而无勇也。故我身大众之内,无弃物焉,物无所弃,斯不恕则动有功矣。锋必锐也。

《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故用拳之术,知变为大,拳虽气锐时胜,然为将者深谋沉毅 ,部伍清肃,进退有节,未可能击也。但明主客,乃可谋胜之。何为主客?曰:动为客,静为主。观对手之动何如,乃应之。夫所言动者,不必战阵时对手先动为客也。但密构对手所为之事谓之动,则我以机应之必胜焉。此先胜而后举,拳家神明之道也。“得先者王“此也。

故善用拳者,防乱于未乱,备急于未急。此皆随人之性而以道为用者也。如是,顺自身神、气、形的天地人预备之道也。故《易》之卦以《豫》者,预也,取预备之象为难之用也。故曰: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用拳者,可不审于此乎?

以上论述,将“总是熟锐能生巧”的武备之精义,阐发清楚明白了,即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原为“保身而设计”的,但要熟练的备于平时,才能解难的用于当时。此乃圣传的文治武备之宗旨的精义。即备于平时,用于当时,修炼之道矣!

但“熟锐”何解?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气刚形柔,柔化刚发,以柔用刚。故外形的温柔之象,和缓之中蕴藏着内气的阳刚之锋芒却无比锐利。因为用拳之术,知变为大。拳却以气锐时胜的。故张氏以“熟锐”二字,简略的说明了形柔气刚,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练用宗旨、法则、技术方法。如果以“熟便能生巧”来论述,则“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宗旨就模糊了。拳以气锐时胜的精义,就不易见到了。故此句阐发拳学宗旨应是“总是熟锐能生巧”为佳。

“处处相承节节连”一句的关键有两处,一处是“处处相承”;一处是“节节连”,下面分析之,只从自身略而述之。

处处相承:即自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处处相互承接转化,属于机制内容。

如内外: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处处相互承接转化的机制。含自身各部位的十三随法内容。

如上下:头与足的上动下随,步动身随,手足动身法随的上下承接转化。

如前后:以攻防招法论,前一招便是后一招的予备式。前进后退的往复承接转化。

如左右:左手足的虚实向右手足的虚实转化,反之亦然。

以上皆属“处处相承”的内容。都应仔细精研而修炼之。方能不思而致得自然。

节节连:关键在“节”字的理解上。对“节”字的认识、理解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各异,如古拳论中说:“骨有三百六十五节,筋有十二经筋,练形之首务,筋骨为先,盖骨节不松活,筋道不舒长,欲屈而骨不能屈,欲伸而筋不能伸,往来牵扯,何以灵动捷便”。录自《易筋经贯气诀练形论》

此论中说人身骨节有三百六十五,可现代解剖学中说人身骨节只有二百零六块之数。说明古今之对“节”的认识是不同的。但孰是孰非呢?

古医学著作《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里是将神气交会之处命名为“节”。而这“节”分布在全身犹如竹之有节一样。

这样,就知道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所论“节”者,皆遵《灵枢经》所言百六十五节为准而论拳术之修炼、建体、至用的。而“节节连”的精义所指,是指此“节”的“节节连”而言说的。即神气在周身运行要节节贯串,能节节贯串者,谓之节节连。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连而不断,修炼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上招势与下招势承接,勿令神气间断。似停未停是也。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当此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平日练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每势将成,迹似停,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阖,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则势势如是,时时如是,就是“处处相承节节连”之拳法精义尔。

故知“节”字,非单指骨节而言,实指神气交会的三百六十五节之“节”而说的。但古拳论中多有三节,九节而言者,此乃从简而论的。但自己习拳练艺的始终过程中必以“三百六十五节”的理念来认识,则“节”之精妙得矣!不存文字障碍,则“文字般若”得矣!便得“以文观法”的读谱之能矣!

诸般器用成每势,一法疏通百法全。

阐释;

古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以道为体,道以器为用”。道、器、体、用分明矣!每个拳势的所成,简言之:无不是健之体、顺之体,相互为用以成之的。健顺之体,乃道体之器也。因为道体无形无象,必以有形的顺之体、有象的健之体以为用而成拳势的。这是对初修者而言的。拳家不得不这样立论。只有这样立论,才能论的明白。

每一个攻防拳势都有其特定的攻防之妙用,百个攻防拳势就有其特定的百个攻防之妙用。但百个攻防拳势的共性是一样的、相同的,故能精熟一个攻防拳势的要点精义,则其它九十九个攻防拳势也就容易掌握了。而能够掌握百个攻防拳势及其相互转化运用的法则、规矩,则攻防拳法的精髓妙义也就能全面的掌握了。此就是“诸般器用成每势,一法疏通百法全”的精义之一。能见“本真之一”则谓之通。

如能掌握了一家之拳道艺境,也就能精通诸家拳道艺境及其修炼、建体、至用的始终过程了。此又“诸般器用成每势,一法疏通百法全”的精旨妙义之一意也。可证“拳本一家”之宗旨了。

“百法同源”阐释到此,其所论述的精旨妙义明矣!

家园 沙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