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知识分子真是百无一用 -- 瓦斯

共:💬114 🌺27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同意,花一个
家园 不同意背弃人民一说
家园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话是谁说的?

家园 我讨论的不是书生是否有用,而是他们是否背弃了人民

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 [ 飞天鸭 ] 于:2010-06-11 22:32:30 复:2366532

按老毛的观点看,一直就是背弃了人民的

中国的文人一向受的儒家教育,亚圣孟子说“民为重 社稷次之 君为轻”,就算是作秀,这也是官方教材。何况历史也证明了,一个兴盛的朝代,它的官员们是不可能完全背弃人民的。

你说

官本位,科举制之后,哀多艰的属于凤毛麟角了

科举起于隋末,备于唐,兴于宋,这些朝代里难道还缺了会为人民着想的文人吗?我们的诗圣杜甫且不说了,就好比姚祟,好比宋璟,好比范仲淹,好比苏东坡。

你这样说话,实在是太偏颇。

家园 乱世有余则

首推三国贾文和啊,不管是为谁服务,只图自己计谋是否实现。

家园 天下很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万民生死很重要,但真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是:自己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逍遥派看起来真是让人景仰,但真能学得来?没吃没喝、强敌环伺、利刃加身、至亲至爱至交生离死别、重金美色在眼前的时候,真能潇洒的起来么?真能做到,比当个皇帝也不差~~~~~~~

家园 古代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

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时,总爱站在高处俯视人间,在个人的不能实现归咎于时代或他人。“不遇”怕是从文学诞生以来永恒的主题吧?

抄书一段:

中国长期以来具有的极端思维的知识分子情怀,这种情怀往往遮蔽了时代局限带来的个体与全体的矛盾,往往把个体的不能实现的全部原因归于他者,造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体自恋,往往超过了个体情怀坚守的意义。或者说,传统知识分子太喜欢占据道德制高点睥睨时代,而忘记他只是这个时代的个体而已。

古代知识分子是被当做管理者训练的,从这个角度看,完成管理本职工作是他们的最大的道德。天行有常,将王朝的兴衰归咎于某一个人是不明智的,归咎于某一群人同样是不明智的,归咎于人的天性和由此产生的行为则是愚蠢的。

古代官员从来将自己看做民之父母,且从不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so what? 时代局限性啊

技术进步和力量的博弈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每一个群体的利益都来源于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而非祈求强者 的施舍。抨击对方的不合作不够仁慈不站在人民一边,呵呵,新鲜吗

借地发言,请恕冒昧

家园 这种思想算个特有文化现象吧

这也算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文化流毒不浅,一直到现在的知识分子,如何新之流,仍然保持着这种态度。

后世的这种思想是萌生于孔子思想的推行的。既然承认王权的合理性,则要想为民谋福利,必然要货于帝王。则帝王师、帝王友必不可少。孟子作为亚圣,于梁惠王之间的那些段子,更加深了传统知识分子这方面的感触。官方推行孔子思想,也是看中了这点。要不唐太宗怎么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

屈原在这里也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借美人香草以自喻,成为这种怀才不遇的范本。但是认真的考证,屈原应当不算是很严格的这类人,人家一直是楚国的大贵族,身居高位,把他赶走有点怨言是理所当然的。孔子才算是这种思想的始作俑者,培养出来一批知识分子,都是拿自己的才能卖给帝王的。当然,战国策什么的里面那些门客卿家,也都有这方面的流毒。

当然也不能说古代官员都将自己只看成衣食父母,还有陶渊明等人呢。也不能说他们都不从老百姓角度考虑问题。两千多年,那时间可长了,不好一刀切的。

个人觉得,做帝王师这个梦想是历代的知识分子的杯具。可惜的是,帝王师和做帝王这两种思想,往往是非此即彼。总之都是凭借王权来左右天下。

当然这种思想也有积极的一面,这种思想的产生,起码说明在古代的中国,社会阶层还没有完全固化,即使读书只是最好的改变阶层的办法之一,它也是个成本最小而且可行性最高的办法。比永远的世袭贵族强。

家园 这种思想算个特有文化现象吧

这也算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文化流毒不浅,一直到现在的知识分子,如何新之流,仍然保持着这种态度。

后世的这种思想是萌生于孔子思想的推行的。既然承认王权的合理性,则要想为民谋福利,必然要货于帝王。则帝王师、帝王友必不可少。孟子作为亚圣,于梁惠王之间的那些段子,更加深了传统知识分子这方面的感触。官方推行孔子思想,也是看中了这点。要不唐太宗怎么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

屈原在这里也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借美人香草以自喻,成为这种怀才不遇的范本。但是认真的考证,屈原应当不算是很严格的这类人,人家一直是楚国的大贵族,身居高位,把他赶走有点怨言是理所当然的。孔子才算是这种思想的始作俑者,培养出来一批知识分子,都是拿自己的才能卖给帝王的。当然,战国策什么的里面那些门客卿家,也都有这方面的流毒。

当然也不能说古代官员都将自己只看成衣食父母,还有陶渊明等人呢。也不能说他们都不从老百姓角度考虑问题。两千多年,那时间可长了,不好一刀切的。

个人觉得,做帝王师这个梦想是历代的知识分子的杯具。可惜的是,帝王师和做帝王这两种思想,往往是非此即彼。总之都是凭借王权来左右天下。

当然这种思想也有积极的一面,这种思想的产生,起码说明在古代的中国,社会阶层还没有完全固化,即使读书只是最好的改变阶层的办法之一,它也是个成本最小而且可行性最高的办法。比永远的世袭贵族强。

家园 我倒是觉得知识分子没那么大的作用

而中国古代官僚也有自己的团体的。以至于各朝都有朋党之事。朋党自东汉的各派,还有太学生,到唐代的牛李二派,到明代的东林党人,到清代康熙年间的索额图和明珠,其实知识分子和帝王,理想化的是忠诚和明智,实际上却是各怀鬼胎。

知识分子能干啥,知识分子啥也干不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是务虚不务实的,至于掌握技术的那个是吏,和真正的知识分子“官”有点差别。又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那是前前总理,古代这类人是不多的。就是修缮西湖大堤的白居易,修都江堰的李冰,我们目前也无法考证出他们参与了整个技术路线的制定。

古代官僚为民请命也不是没有,只不过是要为自己眼光所限。而且,古代官僚要在上级、自己和民众三者之间找一个微妙的平衡。这种现象到了今天也仍然存在。

我当年去过两个癌症村,他们的支书一直是带着老百姓向上级反映问题的。这种事情可不是今天的支书才会干,千百年前的里正同样会做。可惜的是,这两个支书中的一个,因为反映问题被撤职了。这位被撤的支书也没有多少“共产党员的超脱”,一直觉得不服气,很冤枉。事实上,这种事情,古来也不鲜有吧。

此外,文死谏,武死战,作为一种封建社会很流行的思潮是不能被忽视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