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皮亚杰Piaget 对婴儿认知的发现 -- suney20

共:💬10 🌺3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皮亚杰Piaget 对婴儿认知的发现

孩子不是生下来就聪明伶俐的,从刚出生闭着的眼睛到似乎什么都知道的小鬼头,可是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很隐蔽,不知不觉就发生了,成人一般不注意。不过,研究人的意识是如何一点点产生的,就像研究球一样的受精卵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人一样,是不是很有趣呢?(回答否可以关掉本帖)

瑞士一玩生物的,渐渐对这个也兴趣,他对婴儿细致观察、实验、探索(他自己的3个孩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得到不菲的研究成果,到5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理论还是占主导地位,废话不多说,本帖主角:让-皮亚杰(Piaget)。(PS:本帖就针对孩子认知方面的成果进行阐述,认知,认识、了解、知晓也)

小插曲:早在20世纪中期,(咱们还在闹大饥荒的时候),皮亚杰的研究被引入美国,在当地心理学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它打破了当时行为主义理论的垄断地位,该理论认为,婴儿只是行为的刺激者,不具有任何的思维能力,只是一个被动主体接受环境的塑造。而皮亚杰认为,婴儿具有内在动力的积极学习者,与环境不断互动的鲜活体。

就像身体有完美的生理结构能适应环境一样,心灵(mind)也有一个心理构架(psychological structure,又叫schema)适应外面的世界。为什么要用构架这个词呢,皮亚杰认为,婴儿从外部接受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看似杂乱的信息要会在婴儿大脑中有选择性地、有组织地处理、记忆与重组,这个构架就像一栋小房子,不断从外界吸取材料、组织调配材料才渐渐搭起来的。

有意思的是,婴儿眼中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的世界(其实成人也如此),而是根据自己脑海中的心理构架来选择并解释外部世界的各种经历(味觉、视觉、听觉、嗅觉、抓东西、玩游戏等等)被称为assimilation,同时也会根据这些经历相应修正已有的构架,被称为accomodation,使得能接受更多外部微妙的世界来的信息。每个婴儿的心灵世界都是独特的心理构架。当然,物种的相似性使每个人的这个心理构架的发展过程基本一样。

下面,研究这个过程就得找个参量,没错,就是时间。大家都知道,年龄越小,可见到的成长越快(比如小学生每个星期量一次身高可以发现又长高了,这在青年之后不可能),一次一个8个月大的baby的爸爸和我聊天时,用了“一天一个样”形容他这个小精灵。

根据时间,婴儿被分成比较明显的4个阶段,先开个头,该睡觉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个有意思,花催下文。
家园 怎么能说是玩生物的呢?

他22岁就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了。他是认知心理学的鼻祖,他的《发生认识论》那影响是相当的广泛,他现在被广泛认知为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他坚实的生物学知识,好像是什么生物适应变异的知识多少要影响到他对人类认知心理发展的思考吧。他的发生认识论不会仅仅是通过他对自己孩子的行为反应的观察中得出的。不过,许许多多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必然与观察婴儿有关,毕竟人之初嘛。这老先生的理论在国内教育界相当吃得开哦,人主观(内因)和外界刺激(外因)相互作用下才能促进发展。看看,这理论好眼熟吧。

家园 花!等下文!
家园 ECE专业的?
家园 真巧,前两天刚贴过他的著作

我爱莫扎特:【文摘】结构主义

根据他的研究,婴儿的认知过程与布尔巴基学派的研究结果惊人的一致.

人们可以惊奇地看到,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最初使用的一些运算,也就是从他加在客

体上的动作的普遍协调中直接取得的运算,正好可以分为三大范畴,划分的标准,根据:

运算的可逆性来自逆向性,象代数结构一样(在这个儿童的特殊情况下,是分类结构和

数的结构);或运算的可逆性来自互反性,象次序结构一样(在这个特殊情况下,是序

列、序列对应关系、等等);或者是运算组合系统不是以近似与差别为基础,而是来自

邻近性、连续性、和界限的规律,这就组成了一些初级的拓扑学结构(从心理发生学的

观点来看,这些结构先于矩阵结构和投影结构,与种种几何学的发展历史正好相反,但

却与理论推衍产生的顺序相符!)。

所以,这些事实似乎表明,早从智慧形成的相当原始阶段时起,布尔巴基学派研究

所得的那些母结构,在如果不说原始、自然还是非常初步的,并且从理论层次上说离开

这些母结构所能具有的普遍性和可能有的形式化程度还很远的形式下,就已经与智慧的

功能作用的必要协调,有相对应的关系了。其实,要证明刚才讨论的那些初始的运算在

事实上来自感知-运动(级)协调本身是不会很难的,在人类的婴儿身上和在黑猩猩身上

一样,这些协调的工具性动作肯定已经具有若干“结构”了。

家园 可能楼主的意思是老先生研究生物学就像玩似的:)
家园 居然有写《发生认识论》的,一定要花

不过要说他老人家是“瑞士一玩生物的”,那么数豌豆的孟德尔之类的也都是业余的了。

家园 这个要看!
家园 皮亚杰Piaget 对婴儿认知的发现(二)

首先自我纠正一下,皮亚杰在投身心理学前是做生物的(研究软体动物),当然,从他一生来说,他是不折不扣的发展心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归回主题,孩子的成长,跟社会发展类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其中对出现里程碑,使之出现质的飞跃,皮亚杰根据他所观察、研究到的里程碑,将整个过程划分为4个大阶段。

在阐述4大阶段前,有必要阐述一下:1.最关键的变化是什么?心理架构(psychology structure,或者schemes,有人翻译成图式). 2. 如何改变?适应(Adaptation)和组织(Organization),上文提到过,适应是为了接受外界信息,而组织,则是将信息用来完善构建大脑中的意识大厦。其中,适应又包含两个过程:内化(Assimilation)和同化(Accommodation)。

阶段一:感觉运动期(出生-2岁)

刚出生时,婴儿对外部的世界知之甚少,所以不会有目的地探索外界。而循环反应(circular reaction)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方式让他们产生了第一个架构。之所以是称为循环,因为小生命会把动作重复再重复,偶然机会习得的动作或获得的反馈被强化进入意识。皮亚杰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2个月大的婴儿在喂食后偶然砸吧自己的嘴巴,发现这个声音很好听,于是继续砸吧砸吧,起劲地砸吧砸吧,直到,几天后,她成了砸吧嘴巴的小专家。

(其实,循环反应对中国家长并不陌生,有的大人常常抱怨孩子太调皮,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或者到处搞破坏,其实,这是孩子在熟悉自己的环境重复做的过程,只不过正好不幸某个练习在成人世界属于捣蛋型的,甚至破坏性的,看来养孩子不容易啊。)

在最初的这两年里,循环反应会经过几次质的进步。最初只是集中于婴儿自己的身体(比如挥挥手,踢踢腿)后来渐渐向外延伸,开始抓(或者放进嘴里)物体。再后来,到了感觉运动期的高级阶段,循环反应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目的的创造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对美国50年代的把孩子当成被动教育者的行为主义学派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两个重要的能力也在感觉运动期出现──玩耍和模仿。他们在固化老架构、创造新架构的重要机制。前者是最纯粹的内化方式(assimilation),在乐趣中强化习得的架构;后者则强调同化(accommodation),迅速习得原本陌生的行为。(注:内化是指根据自己的已有架构解释外部现象,如孩子在动物园可能把骆驼喊成马,因为没见过骆驼,就把最像骆驼的、已知的马来代替;同化是只把外在信息调整自己的架构,比如孩子补充说,那是背着两个大包的大马)

感觉运动期又被细分成6个子阶段(见图):

点看全图

这里需要对物体恒久性做个说明:最初用一块挡板把孩子的玩具遮住,孩子没有反应;后来,学会到挡板后面找;再后来,如果把玩具挡住后悄悄地把玩具从挡板后拿走,使孩子在挡板后面找不到东西,孩子会表现出奇怪的表情。研究者推测,孩子对事物的存在性(或者存在的恒久性)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

下一贴,将对子阶段做详细说明。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