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中朝边境的沿革历史 ZT -- 老巴巴

共:💬4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中朝边境的沿革历史 ZT

中朝边境的沿革历史

 

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所签定的中朝边界条约,主要是正式确认了以两国之间的历史边界为双方的国界,同时对鸭绿江和图们江中一些主权不明的岛屿作出了归属决定。在鸭绿江上,按国际惯例,以主航道为界,对于江中岛屿的主权是按这个原则确定的(在60年代,一些朝鲜人到中方的岛屿上挖沙子,曾经和我们的边防军战士发生冲突)。但是双方可以互相把对方一侧的江岸看作国界线。也就是说,中国和朝鲜的边防军和边民可以在江上自由来往,只要不上对方的江岸就不视为越界。鸭绿江上的水丰和云峰两个水电站的大坝也是如此。关于白头山和天池地区,情况比较复杂,后面再仔细说。下面对古代和近代中朝边界的历史沿革情况做一个回顾(由于种种原因,建国之后的就不细说了)。现在的中朝两国边界,主要是明朝初年开始形成的。同时,边界的变迁,也与中朝两国之间的国家关系好恶紧密相关。

一、

在元朝之前,中朝边界大致是由鸭绿江口开始,一直向正东,直到日本海。如今朝鲜的咸镜南北两道、两江道、慈江道,在辽、金时期即属于中国。这一边界划分,可以追述到唐朝征高丽时期。历经变迁,一直延续到金朝末年。元朝和高丽的边界,在慈悲岭和铁岭(即现在朝鲜黄海南道的灭恶山脉和江原道的马息岭-阿虎飞岭山脉)。此一边界线的来历:

大蒙古国时期,窝阔台和贵由大汗先后入侵高丽(朝鲜后三国时代之后成立的后高丽),在权臣崔沆的操纵下,高丽国王高宗王澈(日字旁)和大臣贵族于1232年逃出王京(今朝鲜开城),迁都江华岛。后又于1233年将西京(今朝鲜平壤)百姓迁入江华岛避难。之后蒙古大汗蒙哥下令高丽国王迁出江华岛。1258年,高丽朝臣杀崔沆之子崔谊,1259年高丽朝廷迁出江华岛。并派世子王??入朝蒙古,到四川觐见正在攻宋的蒙哥。走到六盘山,蒙哥去世。王??与班师的忽必烈相遇。忽必烈正要北上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见到王??甚为高兴,认为“高丽万里之国,自唐太宗亲征而不能服,今其世子自来归我,此天意也”。遂与王??共同北上到达上都开平。同年6月,高丽高宗去世,王??(史称高丽元宗)即位。忽必烈赏赐丰厚,派达鲁花赤速里达送其回国。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由于这段典故,王??即位后一直采取亲元立场,引起大臣的不满。1269年,权臣林衍废元宗,立安庆公王?C(不久在元朝的压力下王??复位)。高丽西北面兵马使属下营崔坦等以诛林衍为由起事,以高丽西北西京等50余城附元。忽必烈抓住这个机会,下令西京一带内属元朝,更名为东宁府。与高丽划慈悲岭为界。在此之前,高丽东北部人赵晖、卓青已于1258年以东北的和州(今朝鲜咸镜南道永兴城)一带降蒙。蒙古在此置双城总管府,管辖铁岭以北地区。

至此,元朝已经领有朝鲜半岛的北部,高丽只拥有半岛中南部。

(高丽元宗之后的几代国王后来为了找靠山对付朝中权臣,并且保住高丽的半独立地位,纷纷迎娶元朝公主,高丽国王同时又被封为元朝的沈王。到元朝末年,高丽王室已经被高度的蒙古化了)。

二、

明朝建立之后,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也被李氏朝鲜所代。明朝初年的几位皇帝对朝鲜国王一直是呼来喝去,视之若奴婢。年老猜忌心重的朱元璋自不必说,“高丽限山负海,风殊俗异,虽于中国相通,离合不常”“其人多诈,……真伪莫知”,认为朝鲜太祖李成桂其人“顽嚣狡诈”。明成祖当燕王时私自与朝鲜通好,即位后则偏好使用朝鲜的宫女和火者(阉人)。明成祖要朝鲜献美女。朝鲜国王选了几名,明成祖又说“去年你这里送将去的女子每(通“们”),胖的胖,麻的麻,矮的矮,都不甚好,再选将来”。1403年明成祖跟朝鲜要阉人,“选年少清秀无臭气火者六十名”,1407年又跟朝鲜要,且不说明数目,朝鲜李朝太宗李芳远询问使者,答“总不下三四百名”,李芳远无奈地说“此物无种,焉可多得!”(《朝鲜李朝太宗实录》七年八月丁亥)。此外还经常跟朝鲜征索海东青、文豹、貂鼠、海豹等异物。明朝皇帝和使者骚扰朝鲜直到明英宗年幼即位,儒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政时为止。两国关系从此才趋于稳定和友好。

明朝初年,1388年初,明朝户部以边界问题移咨高丽,“以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其土著女直(女真)、鞑靼、高丽人等,辽东统之;铁岭之南,旧属高丽,人民悉听本国管属。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复有所侵越”(《明太祖实录》卷187,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壬申)。而这一地区(即上文所说的元双城总管府),在1356年已经被高丽乘元朝内乱的机会收复了。明朝提出铁岭划界的要求后,又命辽东都司派兵设站,“招抚鸭绿江以东夷民”,准备建立铁岭卫。此举激起了高丽强烈的反对,表奏“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以至公??镇,自来悉是本国之地”。高丽国王辛??甚至在大臣的怂恿下,准备铤而走险,先发制人进攻辽东,后来被持反对意见的征明大将李成桂(后来的朝鲜李朝太祖)夺了位。而朱元璋在高丽的极力反对下,也打消了恢复元朝边界的念头,将铁岭卫移置辽东,默认了高丽对此地区的统属。

继承高丽的李氏朝鲜抓住机会,大力向北扩张领土。朝鲜北部的女真人上奏明廷,说“咸州(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迤北,古为辽、金之地”,明成祖因而降敕与朝鲜,索要这一带的“十处人民”(主要为女真人)。朝鲜则以明太祖已默许铁岭之地归本国为辞,并称此间女真人“来居本国地面,年代已久,……且与本国人民交相婚嫁,生长子孙”,请求“令本国管辖如旧”。在朝鲜使臣力争之下,明成祖表示“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争焉”,同意将铁岭以北,公??镇(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以南的“十处人民”还归朝鲜。

朝鲜与明朝初期几次边界争执,均以公??镇作为划界要求。实际上从公??镇以北直至图们江的地区,都逐渐为朝鲜所控制。明朝对此也没有作出什么激烈反应。在朝鲜半岛西北部,朝鲜由作为两国传统边界的鸭绿江口沿江上溯到鸭绿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东、南岸,于这一地区先后设立了闾延、慈城、茂昌、虞芮“西北四郡”。在朝鲜半岛东北部,朝鲜通过对这一地区女真人的大力招抚,控制了图们江的东南沿岸,先后设立了庆源、钟城、会宁、庆兴、稳城、富宁6个军事镇戍点,合称“东北六镇”。明朝则招抚了图们江西北的建州女真,先后设立了建州卫、建州左、右卫。主要目的是羁縻。建州女真则游走于明朝与朝鲜之间,或勾结蒙古骚扰明朝边地,或进入朝鲜烧杀劫掠,叛附无常。朝鲜对建州女真则是使用恩威并施,既拉又打,招诱与进击并用的手段,甚至因此遭到明朝的疑忌和警告。朝鲜的政策,初期是从中国招抚女真到朝鲜北部定居,至李朝中期,边备废弛,女真又引入了农业文明,实力大为增强,不断移民到朝鲜北部屯垦拓居,反客为主,朝鲜有苦也说不出来了。江中岛屿(主要是鸭绿江下游的岛屿)归属,此时尚未确定。随着沿江地区的逐步开发,到岛上定居的两国百姓日益增多,特别是辽东居民为逃避赋役,纷纷上岛垦种。朝鲜担心他们“来居门庭,将为永世之患”,要求明辽东都司对百姓移垦加以禁止。明朝则企图整顿百姓流亡、赋税无着的情况,一再谕令岛上的流民迁回辽东,甚至派出军队上岛加以驱逐,焚毁房屋,树立禁碑。朝鲜也派兵上岛驱赶,并且与流民发生冲突。后来朝鲜人上岛耕种的情况也不断增加。到明朝后期,两国才对江中一些岛屿的归属问题进行交涉和划分,确定各自范围,初步解决了这方面的争端。

三、

到了清朝,中国和朝鲜一样均实行严格的关禁、海禁政策。但是,处理私越边界案还是成了两国交涉最多的内容。清朝以长白山为“龙兴”之地、圣山,视之为皇家龙脉,设柳条边,禁止内地移民出边开垦关东。尤其禁止入长白山内狩猎挖参。柳条边外,长白山及两江的中国一侧,大片广阔无人的地区遂成为飞禽走兽之自由天地,盛产人参、貂皮、木材和其他名贵特产。朝鲜规定凡私越边界者斩首,但是还是不断有朝鲜人犯禁潜入中国境内采参打猎。

清朝康熙皇帝统一中国后,为加强边防军事部署和编纂《大清一统志》,清政府开始调查绘制中朝边界的地理图志。1685(康熙二十四)年,朝鲜咸镜道地方军政官员给送军器船只,纵容大批守边士卒越境偷采人参,在吉林头道沟与三道沟之间,枪伤前来绘制长白山、鸭绿江地图的清军协领勒楚。清朝派大臣到汉城与朝鲜国王共同查勘此事。处死为首的25人,国王罚银二万两。朝鲜政府遂下令严禁咸镜、平安两道开采人参,停止内外人参贸易。1710年,朝鲜平安道李玩枝等兄弟三人与同伙六人越境杀死东北受雇于北京皇商的采参人5名,劫掠其参货。朝鲜政府闻讯,紧急悬赏捉拿罪犯,并向清朝礼部咨报。后拿获并处死其中的七人。

此案审结后,康熙皇帝认为,人民私越原因乃边界不明,决心查清鸭绿江、图们江上游边界。

1711年,康熙谕大学士等:“朕前特差能算善画之人,将东北一带山川地理俱照天上度数折算,详加绘图示之。混同江自长白山之后流出,由船厂、打牲乌拉向东北流,会于黑龙江入海。此皆中国地方。鸭绿江自长白山东南流出,向西南而往,由凤凰城、朝鲜国义州两间流入于海。鸭绿江西北系中国地方。江之东南为朝鲜地方。土门江自长白山东边流出,向东南流入于海。西北系中国地方,东南系朝鲜地方。此处俱已明白。但鸭绿土门二江之间地方知之不明。前遣部员二人望凤凰城会审朝鲜人李玩枝事,又派出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同往,此番地方庶得明白。”。穆克登到达凤凰城审案结束后,即经满浦,乘小船溯江而上,欲道鸭绿江江源。因朝方阻挠,未能到达目的地。

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谕旨,第二次探察中朝边界。朝鲜政府亦派官员支应。6月3日,穆克登至白头山天池,自天池南下寻找鸭绿江、图们江江源。6月7日,穆克登在白头山天池小梁渊之东三里处伐石刻碑。碑高3尺,阔2尺,碑文为“大清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笔帖式苏尔昌、通官洪二哥,朝鲜军官李义复、赵台相,差使官员许梁、朴道常,译官金应宪、金庆门”。(资料来源:《清圣祖实录》卷246,《朝鲜李朝肃宗实录》三十八年五月辛亥,朝鲜洪世泰《白头山记》,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清《盛京通志》卷12)

穆克登本一介武夫,对中朝边界沿革本来知之不多,又受了朝方官员的误导,加上时间仓促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这次勘察,并没有找到鸭绿江、图们江的正源,反而将长白山南大片原属中国的领土划给了朝鲜,埋下了光绪年间,中朝边界争端再起的祸根。

边界确定之后,中朝两国均采取措施,严厉封锁边界,但朝鲜边民私越事件仍层出不穷。中国人私越柳条边到边外采参狩猎者很多,越过中朝国际边界到朝鲜者则甚少。因此清政府的防备重点不在中朝边界而在柳条边。而朝鲜则要求清朝在中朝边界中方一侧保持大片的无人区,而自己却不承担相应义务,且在朝鲜政府卑辞厚币的请求下,清朝甚至连边防军人也撤出边界地区,中朝边界中方一侧,完全成了军事不设防区。以致清朝对东北的行政及军事管理在几百年间严重滞后。同时也为沙俄顺利割占东北广大地区埋下了祸根。

四、

清朝末年,尤其是同治、光绪年间,禁止人民出柳条边垦殖的禁令,已经废弛多年。许多京畿、山东的贫苦农民纷纷携家带口“闯关东”。而朝鲜方面则由于李朝末年的数次大灾,又有大批饥民越过图们江到中国境内,垦荒种地,盖屋定居。

光绪初年,朝鲜移民问题已经很严重。吉林将军铭安、督办边防吴大澄上疏道:“……其国边民屡被水灾,连年荒歉,无地耕种,陆续渡江开垦,已熟之地,不下两千晌,其国穷民数千人赖以糊口。有朝鲜咸镜道刺史发给执照,分段往册等语。臣查吉林与朝鲜毗邻之处,向以土门江为界。今朝鲜贫民所垦开荒在江北岸,其为吉林辖境无疑。……若照旧例驱逐出界,恐数千无告穷民同时失所,殊甚怜悯。拟请饬下礼部,咨明朝鲜国王,派员会同吉林委员查勘明确,划清界址。所有其国民人,寄居户口,已垦荒地,恳恩准其查照吉林向章,每晌缴荒钱二千一百文,每年每晌完佃地租钱六百六十文,由臣铭安饬司给颁执照,……其咸镜道刺史所给执照,饬令收回销毁”云云。

光绪十六年,有朝鲜勘界之案。总理衙门奏称,虽然允许朝鲜流民入吉林珲春、敦化县户籍,开垦定居,但是在朝鲜国王刷还流民的请求下,吉林将军给以一年为限,允许朝鲜官员来吉林协助遣返朝鲜移民。期满后不但流民未还,朝鲜反而又纵容流民过江侵占土地,究其原因,“乃其国始误以豆满、图们为两江,继误指内地海兰河为分界之江,终误以松花江发源之通化松沟子有土堆如门,附会‘土门’之义,执意强辩。继经希元派员查勘石乙水为图们江正源,议与长水分界,绘具图说,于十三年十一月奏奉谕旨咨照其国王遵办在案。乃国王不加详考,遂信朝鲜勘界使李重夏偏执之词,坚请以红土山水为界。……臣等查吉林、朝鲜界务,前经两次会勘,其未能即定者,特茂山以上直接汲泡水二百余里之图们江源耳。至茂山以下图们江巨流,乃天然界限。江南为朝鲜咸镜道所属之茂山、庆源、钟城、会宁、庆兴等六府地方,江北岸为吉林之珲春及敦化县地方。朝鲜勘界使亦无异说。……现在江源界址既难克日划清,则无庸勘察处所,似宜及时抚绥。”

于是江源和白头山天池地区的勘界工作就此搁置,再未提及。白头山和天池地区,在穆克登勘察之后,虽树立界碑,但是由于人迹罕至,历经多年之后界碑坍塌,再加上古代绘制地图方法的缺陷,清朝和之后的民国一直认为该地区,包括整个天池,仍然属于中国。由于在穆克登之后,中国一直没有对这一地区做过勘察,所以只提出了大致的领土划分界限,即西头水和小红丹水之间,自朝鲜新德、青峰、大坪、内曲里至鸭绿江一线。但是此地区居民以朝鲜边民为主。中国未对该地区派出行政和军事统领官员。也就是说,未对该地区行使过有效主权。朝鲜则以咸镜道的惠山和茂山两府官员管辖此地区,征收赋税,勒管边民。

在签定中朝边界条约的时候,朝鲜方面提出该地区划归朝鲜,不但有历史和现实上的优势,而且由于金正日是出生在“白头山密营”,出于某种考虑,坚持要把白头山(现在朝鲜将其改名叫将军峰)划入朝鲜。

五、

到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内“征韩论”盛行,开始染指朝鲜。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日本派元老山县有朋为尼古拉二世加冕特使,与俄国外交大臣罗巴洛夫在圣彼得堡签定了《山县-罗巴洛夫协定》。1898年,日本外相西德二郎和俄驻日公使罗仙签定了《西-罗仙协定》。根据这两个协定,日本对俄国提出了所谓“满韩交换”的原则,废除了日俄共同瓜分朝鲜的《小村-韦伯协定》。同时在日本的鼓励和怂恿下,朝鲜(时已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开始对处于俄国势力范围下的满洲(中国东北)进行移民和蚕食。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俄国不遵守撤军协定,反而不断在满洲增兵(老毛子一贯的传统),准备吞并东北地区。为了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英日结盟。日本仍然坚持“满韩交换”,且要求在东北得到三处口岸(奉天、营口、东沟);俄国则提出日本不得把韩国领土用于军事目的、以北纬39度之北为中立区,日本不得驻军、排除日本在中国东北利益的三原则。为了独占朝鲜并占领东北,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1905年签定《朴次茅斯和约》,规定:1,日本在韩国拥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完全优先权,及“行使指导、保护和监督的权力”;2,日俄两国在18个月以内除铁路守备部队外,全部撤出满洲;3,在得到中国同意后,俄国将关东租借地及中东铁路南满支线转让给日本;4,南萨哈林岛及附属岛屿划归日本;5,俄国远东沿海的渔业权转让给日本国民。

日本遂从此完全领有朝鲜,并以南满为日本势力范围。日韩合并(1910年)之后,日本以朝鲜人也是日本国民为理由,要求对东北的朝鲜侨民和移民进行保护。之后在民国时期,在日本的挑唆下,中国人和朝鲜移民经常发生冲突,东北地区先后发生了“万宝山事件”和“间岛事件”。在东北的日本“护侨”警察偏袒下,以中国农民受损失而告终。同时日本利用这些事件,在朝鲜煽动排华反华情绪,在朝鲜的中国侨民受迫害,被朝鲜暴民杀死数百人,伤数千,纷纷放弃财产逃回国内,损失惨重。此段历史,不回顾也罢。

以上是对中朝边境历史沿革的一些说明。资料来源主要是《中韩关系史》、《清史》、和其他一些中韩关系的历史著作。

综上所述,

一,中国和朝鲜的两江边界,从明朝开始即已经成为两国的习惯边界,并为两国政府所承认。

二,在确定中朝边界的过程中,朝鲜李朝朝廷采取了一些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

三,白头山地区的归属,在签定中朝边界条约之前,中朝(韩)两国历代政府均从未正式签文划定边界,但这里一直是由中国宣称领有主权的地区。但是中国未对这一地区行使过主权,而朝鲜则不仅向这一地区移民,而且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从国际法法理上来说,朝鲜对这一地区提出主权要求的理由更充分一些。

附:与长白山天池有关的相关民族起源传说

满清皇室传说中,一直以白头山天池为其始祖发源之地,有“仙女佛库仑沐浴于天池之中,吞红果,而生满洲始祖布库里雍顺”的传说。此传说,看《清史》或其他著作均可得而知之,不必赘述。

朝鲜民族的起源:

朝鲜民族也是多个民族不断融合的产物。从原始社会时期通古斯部落南下朝鲜半岛开始,到西周初年中国历史上的商族遗民箕子率部东迁,秦朝时期山东半岛的中国移民建立辰韩弁韩,与半岛南部的马韩融合,再加上高句丽、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形成今天的朝鲜民族。

一、檀君朝鲜的起源(神话传说):

古时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就选定了三危、太伯二地,并给了桓雄三个“天符印”作为天上神仙的标志。桓雄率三千人降到太伯山(今朝鲜妙香山)山顶的一株神檀树下,建立了“神市”,自称“桓雄大王”,并设置了“风伯”“雨师”“云师”等官职,主管农业、疾病、刑罚、善恶等三百六十事。当时有一虎一熊(可能反映了古朝鲜两个主要土著部落的图腾)共居于一个山洞中,他们请求桓雄大王把他们变成人。大王就给了他们一柱艾和二十头蒜,并告诉他们,吃了之后躲藏起来,百日内不能见阳光。熊照办,于是变成了女人。而虎没有照办,就没有变成人。后来桓雄大王与熊变的女人婚配,生下了王俭,即檀君,是古朝鲜的开国君主。他于尧五十年即位,以王俭城(平壤)为首都,在位一千五百年。

二、高句丽民族的起源:

西汉时期,随着汉军对匈奴族的打击和对今天东北地区的开拓,一些居住在东北地区北部的东夷族部落开始逐渐南下或东移,与该地的其他小部落融合,并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形成许多新的部落联盟或地方民族政权。其族属中,最主要的国家是夫余国。据《后汉书?东夷传》,其国“在玄菟郡北千余里,地方二千里”,即现在的松花江大曲折处以南――其开国之王朱蒙,传说是其母“感日而生”,就是降生在白头山天池――后来于前86年,从夫余国分裂出东夫余(今吉林珲春至朝鲜半岛西北之间),前18年又从东夫余分裂出百济(南夫余),建国于朝鲜半岛的西南。

前37年,东夫余贵族邹牟王与太子发生矛盾,逃出国,立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五女山城),国号为“卒本夫余”,后改称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吞并了周围的部落,公元14年,进占了汉朝的高句丽县。22年,灭东夫余。高句丽始闻于中国正史。

家园 完啦?后面在哪?
家园 下面没有了
家园 太监了?

现在,鸭绿江口(靠近中方一侧)还有一部分土地归朝鲜,什么来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