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十三棍僧救唐王...救的是哪个唐王? -- 乐扬
俺是皖人,祖藉河南,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说起来也都有些不发达的理由。其中让人说不出口的一个就是喜欢攀贵亲;俺目前居住的城市离今朝领袖人物也不算遥远,所以听到很多牵强附会、或者与有荣焉之类的言语,心里是颇不以为然的。不说别的,凤阳出了个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俺们那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然则搞经济就是搞成一团糟、搞政治搞出个“北阜南宣”。。。
这次长假,抽了三天空,去了河南一趟,走马观花(其实应该算是跑马)看了些地方:洛阳龙门石窟(西山)、少林寺、开封城的两个观庙,一个是全真教的延庆观(王重阳的道观),一个是大相国寺。也留了点遗憾,象孟津原陵就没能去成。本来家人还想去看开封府或清明上河园之类的,因为游客多到至于堵车的地步,所以也没去成。但对我倒也算是好事,因为俺对看着一帮现代人穿上古代衣服拿上一堆粗劣糙的假骨董毫无古风地做作一番,那感觉实在不算美好。
不过也算有几桩很有意思的感悟,说出来算是一得:先说第一条:
一、少林寺的“攀龙附凤”与后世武林的老大综合症
“天下武功出少林”,谎话重复一百篇就是真理:这个话儿与“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相似。有人就问,难不成仲尼未出世前,天下皆炳烛夜行乎?少林寺建寺之前的三千年,大家伙只会拿大刀片子互砍、红缨枪子互搠?但这个谎话,也正契合了中国人喜欢的“老大综合症”。那些无名或失名的先辈,他们的后人总得找个为人所知的依托,没个老大就没有前途呀。
但少林南北朝一禅宗名刹,如何嬗变成万武之宗的呢?这个过程的急转和江南诗城宣城变成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鳄鱼城”一样令人愕然。这个故事,依俺之见,得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说起,也就是JET LI先生赖以成名、功夫武侠片蔚然而兴的那部巨片《少林寺》之所本了。不幸的是,依俺这个非考据派的疑古学家来看,真相非常让人意外。
首先,唐兴之际秦王李世民出关攻郑有两次,第一次和老大建成一道出来的,但是彼时郑国防卫严密不得其门而入,加之后院起火于是无功而返,好处是大将程、秦、罗等归唐,而且是临阵求去,大摇大摆,问题牛在这还是李唐没有什么战果的情况下!这可比《说唐》里说小李子扮小白脸装刘皇叔哀泣求人威风多啦。而程秦故事也颇值一书:程咬金对秦琼说道,那王世充一老巫妪,说话夹缠不清,办事虚矫伪饰,望之不似人君,不如求去,秦二哥说好---
(二哥后来老去,说一辈子干仗受创流血过多,病当不起云云,可见脑筋不如老程呀,不知后人如何反过来写故事?)二人带领心腹十余骑阵前驰马百余步,忽然回首拱手施礼,正大光明投了唐朝。整个过程没有激战,世民也没有遇险记录。---冲程秦二人归唐的过程看,也看不出世民有何狼狈万状之可能,不然二人当世名将,放着郑家富贵不享,去投奔一个鲁莽轻剽、临事疏乱之无知唐童---天下宁有此事乎?
但第二次就有遇险纪录了,且不止一次。面对世充军队的临阵侦敌前哨之战和对撼世充疯虎反噬的青城宫殊死搏杀,世民和世充都曾有险些阵亡的危机。但玄甲军的威名也就是这几战打得名动天下的,尉迟敬德与世民并肩战斗,世民甚至有“吾持弓矢公执槊,虽百万众奈我何”的豪情,李世民身边的名将来营救他的觉悟,至少是“舍百身而全真命主”的觉悟,怎么着也轮不着一干僧兵来帮忙?再看世民急趋虎牢时阵前调兵,那架势怕了谁?
洛阳少林相距未远,要说少林僧兵组团来帮忙,倒是也能说通,只是十几万人的大斫杀,十三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阵仗。(论起僧兵(如果只论佛教不算其他宗教)最厉害的当数日本一向一揆宗,连织田天魔王都头痛之极;最没用的大要是印度那烂陀寺的几万人,在回教徒入侵印度之际,须臾间被杀了个干干净净。)但要在乱兵之中救个把人倒还大有可能,但我的看法是,唐王或许是唐王,只是此唐王非彼唐王,就象老四不能和老二相提并论一样。
元吉有勇力、少将略,性格轻浮刻忌,二次东征,他正是世民的副将,也是李渊分权的伏笔,但此人威福自用,御下少恩,加上太原等役,每多败绩,因之人望不会有多高。太子秦王身边都不乏猛将虎臣,他身边却没有值得一书之人,因此临难落荒,至于孤身一人,那也大有可能。世民去虎牢,洛阳方面,明里主将是元吉,实际管事的却是屈突通,因为元吉出去打了一仗就失败了,而且此后就没有他的信息记载,直到战争打完---世民战后叙功,屈突通居第一,何也?
再说战后的故事,要说,如果世民真的被少林僧众所救,他战后要见的第一个世外之人却是北面龙门山深处的道士王远知!这个道理有点奇怪。。。而且唐初因为认了老子为先祖的缘故尊崇道教,世民对付骨鲠忠臣兼讨厌鬼的萧禹办法就是,你说信佛要出家,我就叫你出家!这可是惩戒不是奖勉。。。玄奘要西游,世民可没有准许,搞的唐僧出关靠得是偷渡。。。回来之后,看上唐僧也不过是让人写大唐西域记,他惦记的,估计是开疆拓土。。。综上种种,世民对佛门可不能说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但要说是救了元吉,就非常说得过去。一、元吉也算是唐王,而且喜游猎,好夸矜,出去干仗基本是个输字;二、他陷敌后,屈突通行使权力才不会有所滞碍,因此秦王府的人大概是对他去施救也懒得出什么大力的;三、他被救后报之少林以礼,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成型,这完全说得通,但是此后不久,玄武门巨变,李元吉这个名字,少林估计是不大好意思提的,含糊说句唐王之类,唐王最后流变成秦王,冯京变成了马凉。。。如此推理,可称若合符节,顺于逻辑乎?
好了,有唐以后,汉风不振,腥膻遍河洛,衣冠尽臣戎。北地义士,多思奋发,然则当道严酷,厉禁刀兵,学武的要么在官家,要么在山寨或寺院,金元之际,万流归宗,少林寺做了老大,官方有个封敕,上面有了挡箭牌,下有豪民四方来,八方之士靠着少林好乘凉兼做些没本钱的买卖,少林也借此等人弄些香火钱。。。于是老大就这样炼成了。。。
演绎这段历史,绕不开《唐皇嵩岳少林寺碑》。去过少林寺而能绕过这块碑,也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
不过,俺一直都认为少林僧兵参战是肯定的,甚至也立过功,呵呵,
只是认为没有救到世民本人而已。
看过少林寺电影当然知道那碑文。
俺仍然有点想法。
碑上说的是唐兵作战一时不利,僧兵助战立功,最后还擒了仁则等,颇立功勋。
这些都与电影差不多,俺也从来不反对这些事实,甚至包括救过唐王,帖子也是同意的。
俺就怀疑被救的主角不对,呵呵。
赏赐田碑什么的,当然得世民来签署一下,因为他是东征的主官么。
倒是想起李渊在世民九岁时为他生病入寺祈福的故事。
这样说来,世民对佛教应该是从小就很有感情才对。何况南北朝本来就多有崇佛。
然而看样子,李氏得了天下后,由于溯本尊老的缘故,大体还是偏向道教一些。
武则天佞佛,可能跟佛教众生平等、女性地位相对较高有关。
到了玄宗可就大兴道教,宪宗迎骨、武宗灭佛,佛道之争,贯于唐世呢。
其实李世民的碑文是感谢少林寺派兵参战。当时天下大乱,少林寺作为控制大量资源的组织,肯定拥兵自卫的。从碑文内容看,少林寺擒获王仁则送给秦王,显然已经是正规交战了,至少也应该是上百人的突袭,否则也不会擒获对方将领。所谓十三棍僧,应该是参战的指挥者。另外,碑文允许少林寺豢养僧兵,显然是对现状的承认而不是新的规定——如果少林寺在乱世没有自己的武装,那么在天下已经趋于安定的唐朝初年,政府断不会允许寺庙从头组建武装的。
所以,少林寺应该是参战,而不是救了秦王个人——所谓十三棍僧救唐王之说,是后起的附会。
太尉尚书令陕东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候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世民,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寺主以下徒众及军民首领士庶等,比者天下丧乱,万方乏主,世界倾沦,三乘道绝。遂使阎浮荡覆,戎马载驰,神州糜沸,群魔竞起。我国家膺图受箓,护持正谛,驭舄飞轮,光临大宝。故能德通黎首,化阐缁林,既沐来苏之恩,俱承彼岸之惠。王世充叨窃非据,敢逆天常,窥觎法境,肆行悖业。今仁风远扇,慧炬照临,开八正之途,复九宇之迹。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克建嘉猷,同归福地。擒彼凶孽,廓兹净土,奉顺输忠之效,方著阙庭;证果修真之道,更宏像观,闻以欣尚,不可思议,供养优赏,理殊恒数。今东都危急,旦夕殄除,并宜勉终茂功,以垂令范,各安旧业,永保休佑。故遣上柱国德广郡开国公安远往彼,指宣所怀,可令一二首领立功者来此相见,不复多悉。
“擒彼凶孽,廓兹净土,奉顺输忠之效,方著阙庭;证果修真之道,更宏像观,闻以欣尚,不可思议,供养优赏,理殊恒数。今东都危急,旦夕殄除,并宜勉终茂功,以垂令范,各安旧业,永保休佑。”
这段文字写得很简明,就是抓了敌之骁将,解了东都困局。问题是,世民在的时候,东都虽然有殊死之搏,打得非常艰苦,大体唐军始终是攻击状态,虽然军中宿将多数要求解围,那也在窦氏来援之后。唐军在洛阳外的败仗记录,除了攻城不力外,记忆中好象野战也就元吉败了一仗,其余打得激烈,但结果唐军一般而言都没有吃亏。
该碑文文末多少有官样文章的架势,“指宣所怀,可令一二首领立功者来此相见,不复多悉”,有点玩派啦。
俺以为这篇文章多半不是世民的调调,而是书记官们操刀的大作,不是薛收,就是张公谨,呵呵,以文风而定,俺以为是老张的可能性更大些。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每次听到看到都是很无语的感觉
就要听朝廷的,这片土地上,上帝真主如来老君,统统要听皇上的。
唐军初战王世充告捷之后,面对洛阳坚城,李世民决定先扫清洛阳外围据点。而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的纷纷归顺,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
李世民此人作战非常喜欢靠前指挥,洛阳战役经常与尉迟恭前沿侦察,数次遇险。元吉没有这种作战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