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血液班开课了】关于献血的讨论 -- 京虎子

共:💬235 🌺4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老虎没做过外科手术吧?输全血容易引起免疫反应,即使交叉配血有时也难避免

比如严重贫血的人,如果输全血,容易引起血小板缺乏,严重时会颅内出血。

我怀疑我做的外科手术都比老虎多。

家园 这位盗墓专业的同学怎么回事?

老师这是回答西风同学和梦里同学关于采血浆的疑问,怎么扯到外科手术上去了?

老师知道你们专业对尸体的要求,可是老师这个课不打算深入到任何制做木乃伊的深度。

老师知道你精力过盛,不是给你安排了额外作业了嘛。如果还不够,老师这里还有。

家园 嘿嘿,你要能猜准了就不是老虎是神仙了。

精力过剩,多修了几十个学分而已。

家园 协和哥哥我死党大大地,你们系其实也不少
家园 四川遂宁的爱滋病就是这样暴发的

同血型的人献的血混在一起,分完浆后血细胞又回输人体,结果一人有爱滋,人人有爱滋。辛好发现的早,控制的好,没有酿成河南的悲剧。

家园 如何采血浆的问题俺早回答过了。我不过给你补充一下为啥要采血浆。

我相信很快有同学会问这个问题,干吗不输全血要输血浆。

家园 少逗了,我们系在这里的多半在EE, CS,和你有啥关系。你猜错了。
家园 转行,以为偶不知道
家园 嘿嘿,很难说哪个是本行。
家园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 刘隽湘

外链出处

刘隽湘

(1916―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刘隽湘,生物制品学家。40年代,首次在我国分离出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和发现伊凡氏锥虫,参加了科恩氏低温乙醇血浆蛋白分离第10法的建立。1951年,协助汤飞凡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生物制品规范(草案)。在研究严重烧伤败血症中提出“内毒素血症”的概念,并发现丙种球蛋白的治疗作用。在从事生物制品生产研究的几十年当中,他创建和改进了多项工艺。1978年,倡导引进和大规模推广应用血浆单采术,解决了原料血浆的供应问题,对推动我国血液制剂工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刘隽湘,于1916年11月27日生于北京,祖籍河北任丘。5岁启蒙,在家塾中读书。他11岁那年父亲患背痈,久治不愈,生命垂危,后来住进北京东交民巷法国医院,由法国著名外科医生迪勃尔作了手术,不出一个月便痊愈出院。这件事给刘隽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长大后也作这样一个医生。1928年,他考进北平第二中学,1931年初中毕业升入汇文中学高中,1934年毕业,同时考取了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和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因为他希望远远摆脱他所厌恶的封建家庭,所以选择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他随学校迁往昆明,1940年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担任了云南省立昆华医院内科的助理住院医师。他在内科兼管临床化验室,接触到微生物学和免疫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正是细菌学的黄金时代,许多病原体被陆续发现,发明了疫苗,又发现了磺胺和青霉素等特效药物,他对这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化验室所用试剂大多是迁到昆明的中央防疫处出品的,因为业务关系,刘隽湘认识了该处处长汤飞凡和技正魏曦,受他们的影响,产生了改学微生物的念头,而汤飞凡也正在为防疫处物色人才。刘隽湘于1942年来到了中央防疫处。从此他走上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从事生物制品事业的道路,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曾多次获奖。1945年、1947年先后两次出国,到印度、美国学习深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历任主任技师、研究员,血清室、第三研究室、血液制剂室、细胞免疫制剂研究室的主任,同时历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委员,南京市卫生局技术顾问,中国输血学会名誉理事,血液制品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全军血液制品咨询组组长等职务。刘隽湘为我国的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剂事业作了众多的贡献。

初期成就

  1942年,刘隽湘来到中央防疫处被分配到检定室,在魏曦的指导下工作,受到了严格的实验室基本训练,并系统地阅读了许多微生物学免疫学经典著作和文献,进步很快。除了疫苗、血清的质量检定外,他还参加了魏曦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1943年在魏曦的指导下,他从昆明的污水中分离出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同年,由美国军队从印度带进的军马血中发现了伊凡氏锥虫。刘隽湘还在小白鼠模型中证明了青霉素能有效地杀灭锥虫。这在中国均属首次。

  1944年,刘隽湘考取了重庆国民政府卫生署的奖学金,到印度加尔各答热带病学院进修,1945年,获得热带病学文凭。接着,他又到哈夫金研究所实习了半年。在他之前,防疫处技正黄有为曾在这里研究白喉产毒培养基。他在哈夫金研究所血清室主任拉希里(Lahiri)的指导下,完成了黄有为未来得及完成的部分实验。1945年,刘隽湘回国,仍然到防疫处工作,被调到黄有为负责的血清室,协助黄有为研制成功改良马丁氏白喉产毒培养基,后被称为“黄氏培养基”,一直沿用到60年代。

参加科恩氏低温乙醇血浆蛋白分离第10法的建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中央防疫处迁回北平,改称中央防疫实验处。刘隽湘随防疫处回到北平,升任血清室技正。1947年,他得到美国医药援华会的资助去美国进修。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物理化学系E.J.科恩(E.J.Cohn)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成功“低温乙醇血浆蛋白分离法”,制造了大量的人血白蛋白,在前线抢救伤员中起了巨大作用。这种方法在战争期间属于军事秘密,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才公开发表,按试验编号称为科恩氏第6法(Cohn’sMethod6)。这个方法一经发表,即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当时许多盟国都派人去参加科恩氏的研究组,刘隽湘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人。

  刘隽湘到哈佛大学医学院时,科恩氏的研究组正在进行“低温乙醇血浆蛋白分离法”的进一步改进和各种血浆蛋白生理功能和临床用途的研究。一名研究人员J.翁克莱(J.Oncley)正在研究提取丙种球蛋白的方法。这个方法于1949年发表,称为科恩氏第9法(Cohn’sMethod9)。刘隽湘参加了第9法的改进和第10法的建立。第10法于1950年发表,比第6法和第9法又先进了一步。

保护中央防疫实验处 参与制定我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草案)

  1948年,刘隽湘得到了哈佛大学的研究奖学金,开始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因国内形势发生变化,应汤飞凡的要求提前回国。当他乘船到达上海时,北平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下,陆海交通已经断绝,只能乘飞机回到北平。不久,汤飞凡被南京国民政府召往南京商议筹建广州分处事宜,刘隽湘被指定为中央防疫实验处代理处长。当时北平的形势非常紧张,物价暴涨,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到处骚扰滋事,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刘隽湘受汤飞凡的重托,和全体员工一起保护防疫处,使之免遭破坏。1949年2月,防疫实验处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刘隽湘继续担任代理处长,因护厂和协助接管有功,被评为“功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防疫实验处正式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改名“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继续任所长,刘隽湘任血清室主任。1951年,汤飞凡受卫生部委托筹建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朱既明和刘隽湘分别被指定起草《生物制品规程》的通则和编辑各项制品的《制造和检定规程》,从而协助汤飞凡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生物制品规范(草案)。

研制发展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品

  1949年,原察哈尔省北部鼠疫流行,需要大量菌苗,供紧急预防接种。当时苏联供应的菌苗数量不足,而且注射后反应大。刘隽湘协助汤飞凡在短时间内突击制成我国自己的无毒鼠疫活菌苗,质量优于苏联供应的菌苗,满足了急需。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血清室在刘隽湘的领导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在提高原有产品质量和研制新产品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50年代初,刘隽湘提出抗毒素必须精制,类毒素也同样需要精制。1952年,他在我国最早引进胃酶消化精制抗毒素的工艺,代替了浓缩抗毒素,提高了抗毒素纯度和使用的安全性。1952―1957年,他研究建立硫酸铵盐析出精制类毒素和磷酸铝吸附精制类毒素的生产方法,后因采用大罐,又改用氢氧化铝吸附,保证了制品的高效力、稳定性和安全性,这种方法沿用至今。该制品于1982年获得卫生部优质产品奖和国家银质奖。

  1957―1962年,他应用深层通气培养,制造白喉毒素,产毒素达到当时国际最好水平,并于1964年投入大量生产。

  1950年,刘隽湘改进了C.F.麦卡恩(C.F.Mckhann)和诸福棠法,在国内首先大量生产“胎盘血球蛋白”。1953年,改进工艺,用盐析-等电沉淀方法提纯球蛋白,改善了制品的外观。1959年,又研究建立了我国独特的新的生产工艺“硫酸铵盐析-明矾沉淀法”,使丙种球蛋白纯度明显提高,同时还能去除热原。此项生产工艺在全国推广,许多单位沿用到今,后来证明也能去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1977年获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胎盘丙种球蛋白还于1982年获卫生部优质产品奖。

  1959年,刘隽湘提出回收白蛋白的建议。在他的热心指导下,生化室于1964年研究成功“酸沉淀-辛酸钠热处理法”,从胎盘浸液中同时提取白蛋白,并于1966年在国内首先大量生产胎盘血白蛋白。

  1970年,刘隽湘在最困难的岁月里,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针对白蛋白生产中出现的热原和毒性反应问题进行研究,采用氢氧化铝凝胶吸附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后来这种方法在人血浆白蛋白和其他制品的生产中也被广泛采用,沿用至今。胎盘血白蛋白生产工艺和去除毒性物质的工艺改革分别获得1977年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和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982年以前,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和白蛋白是我国大量生产供应的仅有的血浆蛋白制品,在医疗和预防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0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学者发现丙种球蛋白“自然裂解”现象。1963年,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化室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并证实是因胎盘球蛋白制品中含有残余的蛋白酶而引起的。另方面,已知正常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可引起严重反应,如轻度裂解则不会引起反应。由此,刘隽湘想到在人为控制下,使球蛋白轻度裂解,应当可以制成静脉注射球蛋白。按照这种设想,刘隽湘精心制订试验方案,设计工艺,通过试验制订出控制“裂解”程度的指标,终于制成了胎盘自然裂解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这项工艺设计合理,简单易行,于1985年获得国家级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系统论述了预防接种的反应问题

  50―60年代,国内对预防接种的反应普遍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从而影响预防接种的开展。刘隽湘搜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写成了《预防接种反应问题》一文,从免疫学、病理生理学、临床学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接种反应(副作用)的原因及其机理,澄清了许多混乱的概念。该文先连载于1964年《生物制品文摘与综述》杂志上,后又修订收于《预防接种与有关免疫学问题》一书中。

  刘隽湘指出,过去对预防接种当中发生反应的病理生理本质认识不清,有人认为可以完全没有反应,似乎所有的反应都是“异常”现象,因而就推论疫苗质量不佳,甚至提出消灭反应”的口号。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反应的出现是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正常反应包括:创伤(针刺、划破皮肤)、异物(外来的物质进入体内)反应、炎症(如细菌、病毒注入体内,即使不引起感染,也会引起炎症)、免疫反应(白细胞及抗体增加,淋巴组织增生等)。如果没有这些反应,预防接种也就不会产生免疫作用了,因此提出有些反应是“正常反应”,是应该发生的,不是“副作用”。

  刘隽湘对预防接种反应作了分析,一方面,将反应按轻重分为“正常反应”与“加重反应”,前者是在正常情况下会发生的反应,后者是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如注射的剂量太大,注射的部位选择不当,注射操作不当等),其性质与正常反应相同,仅程度较重或发生的例数(反应率)较多。另一方面,将反应发生原理分为:(1)创伤反应、异物反应;(2)炎症反应;(3)热原反应;(4)免疫反应(正常免疫反应,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等)。这些都不一定是因为疫苗或血清质量不好,也不一定是预防接种操作不当才会发生。而且有些预防接种如果没有反应,就是接种失败了。最典型的例子是种牛痘必须发痘才有效,接种卡介苗必须产生对结核菌素的变态反应才有效。“异常反应”则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应发生的,如接种时发生感染,注错途径(如卡介苗注入皮下),疫苗质量不好(含杂质,毒性物质,热原)。

  刘隽湘提出,预防接种不是完全没有危险的,例如种牛痘有发生全身痘、坏疽痘、脑炎的危险;注射卡介苗有发生冷脓肿的危险;注射百日咳菌苗有发生脑炎的危险;注射狂犬疫苗有发生变态反应性脑炎的危险;……但是还要接种,因为不接种有发生传染病的危险,得了病对健康和生命的危险更大。

提出内毒素血症的新概念

  60年代,抢救烧伤病人丘财康成功后,我国大面积烧伤治疗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但关于败血症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刘隽湘应邀参加了北京市的“烧伤研究协作组”,负责研究抗绿脓杆菌免疫血清的制备与应用。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细菌内毒素(即脂多糖)的病理作用,提出“内毒素血症”的新概念。有些病人发生败血症的临床症状,血中却培养不出细菌。在动物模型中证明,是细菌在创面上繁殖,产生内毒素,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典型的败血症症状。而且,内毒素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在内毒素的作用下,极少的细菌即可引起严重病变,甚至死亡。此项研究结果发表后,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另外,刘隽湘在研究中还发现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有一定疗效,但免疫血清的作用是型特异的,而绿脓杆菌型别极多,免疫血清常因不对型而无效。后来,刘隽湘观察到人血或胎盘血丙种球蛋白中含有抗绿脓杆菌的抗体,可以代替免疫血清使用。现在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已成为大面积烧伤治疗的常规。此项研究于1978年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关于条件致病菌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研究

  在刘隽湘的领导下,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血清室于1961年开始了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发碱殊异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的研究。1962―1963年,制成了我国第一套链球菌分群分型血清,分离出一株致病性F群菌,被英国国际球菌中心收入国际标准菌株。该室的舒?F制备出我国第一套绿脓杆菌分型血清,并提出关于分型问题的论文。该室还开始研制葡萄球菌分型噬菌体。刘隽湘与英国球菌中心主任S.T.威廉斯(S.T.Williams)经常保持通讯联系,交换标准菌种和血清。1965年,威廉斯曾建议在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设立国际球菌中心的分中心,可惜“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作中断,以后又未能恢复,致使此项工作至今在我国仍属空白。60年代初,我国开展了肾移植工作,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应我国医学专家吴阶平的邀请参加协作。刘隽湘等与北京友谊医院侯宗昌等密切合作,研制成兔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LG)。临床观察证明它不但在器官移植中有抗排斥作用,而且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若干种自身免疫病有明显疗效。可惜此项研究成果当时未受到重视,而被束之高阁,直至最近,由于临床需要,不得不用外汇向法国购买这种制品。由于该品价格极为昂贵,我们才又重新考虑自己生产的问题。

倡导血浆单采术解决原料血浆问题

  1979年以前,我国人血浆全都由采全血获得。长期以来,我国血浆制品大规模制造未能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直接原因是原料血浆缺乏。血浆单采术是采血分出血浆后,将细胞还输给供者本人的一种先进的科学采血浆技术。国外40年代开始研究单采术,70年代已普遍采用。刘隽湘认为血浆单采术是解决原料血浆供应问题唯一可行的办法。1974年,刘隽湘在卫生部规划会议上曾倡议应用单采术,1978年,再次向卫生部建议应用单采术,得到同意。1979―1980年,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进行了单采术的大规模应用和系统观察。工作开始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有人声言“早晚会出事”、“等着进法院吧”,并指责“是拿人当动物”,一些同志因此也不愿参加这项工作。刘隽湘说:“要是出了事,坐牢我去。”一句话表明了刘隽湘为了事业的发展,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他勉强组成了第一个单采小组,工作开展后进展很顺利,单采术的优越性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取得的大量数据充分地证实了单采术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他们科学地确定了适合我国条件的方法和措施,制订出暂行规程和操作细则,逐步地以“单采术”代替了采全血的办法。1979年6月,卫生部副部长杨纯到该所视察,对单采术给予了肯定,她说:“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这种获得原料血浆的办法势在必行。”1982年,在刘隽湘的建议下,卫生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单采浆经验交流会。上海、成都、北京三个生物制品研究所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天津血站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经验。会后,单采浆法被迅速推广到全国。1984年,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单采浆经验交流会。全国6个生物制品研究所和许多地方及军队的血站都应用了单采术。采浆站的数目也在迅速地增加。鉴于单采术推广势头迅猛,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担心的不安全因素。在第二次交流会后,刘隽湘建议对全国单采浆工作进行一次实地调查。在卫生部的同意下,成立了调研组,刘隽湘任组长。1984年,他对8个省市22个采浆站调查后,主编了《血浆单采术手册》一书。卫生部药政局在该手册前言中指出:“《手册》的出版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单采术的规范化,对保证献浆者、受浆者及采浆(血)站工作人员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要求各采浆站和施行采浆术的血站要以《手册》为依据,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争取在近几年内达到《手册》所提出的要求。

  血浆单采术的应用是我国血液制剂工业得以起飞的关键。以前,我国冻干血浆年产量不超过3万瓶,在推广单采术以后的1987年已超过100万瓶。1982年以前,我国白蛋白主要是用胎盘血制造,而且年产量不足1000公斤,推广单采术以后,血浆制品生产逐年大幅度上升,全国筹建和扩建的血浆蛋白分离措施发挥效益以后,我国白蛋白年产量将达到34万公斤。另外,还可以生产多种血浆制品,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血浆制品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状况。血浆单采术在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生产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刘隽湘对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他博览中外有关文献,善于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研究方向和远景规划的建议。他一贯孜孜不倦地埋头工作,不务虚名。他的名字被收入历史悠久的美国马奎斯氏世界名人录(Marquiswho’swhointheworld,8thed.)。他善于写作,但不喜欢发表文章,作报告,他的许多科研论文仅发表在内部发行的参考资料上。他说,只要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形式不拘。他珍惜每一刻时间,不停地工作着。他已年逾古稀,有人劝他放松些,保养身体。他说:“我比不了年轻人来日方长,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还说:“人要生活,而不能只是生存,活着而不起作用,反而成为社会负担,就没有活着的意义了。”刘隽湘于1989年退休,现在仍然思维敏捷、富有活力。他除了被本所回聘以外,仍经常被邀请到许多血站或血液制品研究所指导工作,但从不肯接受报酬。他继续为我国生物制品和血液制剂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作者:张淑英)

简历

  1916年11月27日 生于北京。

  1940年 于昆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

  1940―1941年 任云南省立昆华医院助理住院医师。

  1942―1944年 任昆明中央防疫处技佐。

  1945年 到印度加尔各答热带病学院进修,获热带病学文凭。

  1945―1949年 任北平中央防疫实验处技士、技正、代理处长。

  1947―1948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物理化学系进修,参加E.J.科恩(E.J.Cohn)教授领导的“血浆蛋白分离研究组”。

  1949―1989年 在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任主任技师、研究员,历任血清室、第三研究室、血液制剂室、细胞免疫制剂研究室主任。

  1954―1962年 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

  1956―1965年 任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委员。

  19861990年 任南京市卫生局技术顾问。

  1986年 现在任中国输血学会名誉理事、血液制品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1990年 现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全军血液制品咨询组组长。

主要论著

  1 Liu C H,WeiH.An attempt to cultivate leptospira from Kunming Water sources and ditches.Chin Med J Suppl 1946 (Proc Chin Med Ass Conf Chung-king,1946).

  2 Liu CH.Action of penicillin on trypanosoma evansi.Chin Med J,1947,65(5&6):159―162.

  3 Cohn EJ,Gurd F R N,Surgenor D M,Liu C H.et al.Research on human plasma proteins report ser 86,Harvard Medical School ,Physical Chemistry Dept,1948.

  4 Cohn E J,Gurd F R N,Liu C H et al.A system for the separation of components of human blood:quantitation procedure for the separation of the protein components of humanplasma.J Am ChemSoc,1950,72:465474.

  5 钟昆,刘隽湘,项全申.百日咳高价血清.微生物学报,1953,1(1):125―133.

  6 Liu Chün-hsiang,Yü Chien,Hsu Chien-yin,etal.The prophylactic effect of gammaglobulin against infection hepatitis.Chin Med J,1962,81(7):462―468.

  7 刘隽湘,何亨,孙文宪等.自猩红热病例分离的925株溶血性链球菌之血清学分类及其毒素性质的研究.微生物学报,1963,9(3):284―289.

  8 刘隽湘,王佩?],张晓琴等.明矾沉淀提纯丙种(胎盘)球蛋白.生物制品通讯,1965,6(2):118―123.

  9 刘隽湘,许健音,陈醒民.严重烧伤败血病的研究:I.关于临床败血病中内毒素作用的探讨.中华外科杂志,1964,12(增刊):173―178.

  10 刘隽湘,许健音,舒?F.严重烧伤败血病的研究:Ⅱ.抗菌血清对绿脓杆菌实验感染的疗效.中华外科杂志,1964增刊:178180.

  11 方箭筠,刘隽湘.关于绿脓杆菌抗血清的性质与作用.免疫论文汇编,1964年全国免疫学术会议,1964:14.

  12 刘隽湘,许健音.关于内毒素耐性与非特异免疫的一些观察.微生物学报,1965,11:363―367.

  13 刘隽湘.预防接种的反应问题(上).生物制品文摘与综述,1964,6(2):1105―1129.

  14 刘隽湘.预防接种的反应问题(下).生物制品文摘与综述,1965,7(2):1458―1498.

  15 刘隽湘.预防接种的反应问题(补充).生物制品文摘与综述,1965,7(3):1567―1584.

  16 刘隽湘.预防接种的反应问题.见: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编,预防接种与有关免疫学问题,1974.

  17 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血清室三组,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研究组.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制备与检定.生物制品通讯,1979,8(1):14.

  18 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血清室三组,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研究组.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免疫抑制作用―猴同种异体植皮试验.生物制品通讯,1979,8(2):53―55.

  19 刘隽湘,嵇幼初主编.血浆单采术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家园 看看这位同学,表扬一下

盗墓专业的那位同学要好好学习

家园 干吗不输全血要输血浆

家园 切! 你以为你额头上有个‘王’,就能支使我啊
家园 京兄,咱献全血乐,您甭费那劲了,行不?
家园 不好好听课,告诉过你供需失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