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你会看地图吗?(再打一枪) -- 履虎尾
打开世界政区地图,你会发现,除了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之外,所有的国界线都是不规则的曲线。
打开中国地图,你也会发现,所有的省界线也都是不规则的曲线。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用直线来做各国、各地区、各省的边界线不好吗?
不是不好,而是不能。因为谁都知道,实际上,在地球的表面上并不存在这些边界线,这些区分各国、各省、各地区的边界线,都是人为划分的,都是划在地图上的。
这种人为划分,又是依据什么呢?又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你会说,这谁不知道――以山川河流呗!
OK,你说对了,各种地区边界线,都是以山川河流等自然地形做参照而划分的。然而,这样一来,我们的问题也就出来了,你再仔仔细细地端详中国政区地图,你会发现,除了秦晋两省交界处之外,中国的名川巨壑,再没有一处用来划分两省的边界,这些名川大河,都是各省的“内河”。
为什么会如此呢?
秦朝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在地方上行“郡县”二级制。东汉后期,由于郡数过百,于是把原来的监察区――州,改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行“州郡县”三级制。隋统一后,省并州郡,将州郡合而为一,行“郡县”二级制。唐朝初年,改郡为州,行“州县”二级制;唐中期以后,又设“道”,以道辖州,行“道州县”三级制。宋朝废除道一级单位,但又设“路”,行“路(府)州县”三级制。
今天的地方一级行政单位“省”,正式名称为“行省”,更正式一点叫“行中书省”,它的最初设置乃在元朝。
元统一中国后,中央设置“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然而,中国太大了,“中书省”管理不过来。于是,元把大都附近地区(即今天的山西河北)一带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其它地区,元朝设置了十一个“行中书省”,做为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替中央在各地区进行统治。元朝共设置了十一个“行中书省”,它们分别是: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行中书省”本来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但,久而久之,便演变成地方一级行政机构。“行中书省”的长官同“中书省”一样,也叫“丞相”(同平章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对地方上的事务,无所不统,权力极大,本来容易造成地方割据的;但元朝的地方高级长官多数是蒙古族人,他们在地方上是少数,向心力极强,所以,反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明朝建立后,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辖区依旧,权力缩小,但在习惯上,仍然被称为“行省”。明朝在地方行政机构上,设置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另有南北两个直辖区,共十五个地方一级行政单位。这十三个“行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两直辖区为:北京直隶区和南京直隶区。
清朝在明的基础之上,划定中国内地为十八行省,分别为: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八行省之制,行使二百余年,于是,“十八行省”就同“九州”一样,成为我中华赤县的代名词。清末改制,又增加了五个行省,即: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台湾,共二十三个行省。
这些行省的名称,多数带有方位词――东西南北,这表明,它们的本意,应该是以“名川巨壑”为边界,各在一方的。例如,山东、山西,是以太行山为界的;直隶、河南,是以黄河为界的;湖南、湖北,是以洞庭湖为界的。然而,仔细观看地图,却全不是这么一回事。黄河之北属河南,太行山以东归山西。至于万里天堑扬子江,从来不是两个行中书省的界河。
为什么这样呢?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
一是为了抗拒洪水灾害。中国历来以农业立国,对水灾的防御,是十分重视的。如果以巨川大河做为两省的分界,洪水来时,各行省面对灾害,就会自顾自己,“以邻为壑”。堤防会越来越高,河床会越来越窄。惟有当巨川大河成为各行省的“内河”时,河道堤防才会得到有效的治理。
二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设置行中书省,意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清两朝,也时刻堤防地方割据分裂。巨川大河在冷兵器时代,是一种天然的险阻。历史上的分裂割据,无不以巨川大河为凭依。行中书省的设置,在划分省区时,突破了过去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来划分疆界的故套,以“去险破固”为指导思想。于是乎,就有了本帖开头提出的各行省边界的情况。
洪水灾害的问题解决了,分裂割据问题也解决了,可是,新的情况却出现了。
再低头看地图,仔细地看看长江下游,你又会发现,华东地区的安徽、江苏二行省,省辖地区的设置,该是何等的不伦不类!
苏皖二省,地跨长江、淮河。江苏省被江淮二水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部分;安徽省也被分为皖南、淮南、淮北三部分。
从横向来看,苏北、淮北两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差异,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民风民俗,物产种类,完全等同于山东、河南,“吃馍馍不浮,喝飞飞不开”也。苏中、淮南两地区,地处江淮之间,其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也几乎完全相同。苏南、皖南,地处江南,苏南则相当于浙江,皖南则近似于江西。
从纵向来看,苏南相对于苏北,皖南相对于淮北,一边属南方,另一边属于北方,简直就是整个神州的缩小版。北方吃五谷杂粮,南方则稻饭鱼羹,无论是风俗民情,语言文化,还是气候物产,地理条件,可以说是大不相同也。
桑田沧海,千载一瞬,时代在前进,文明在发展,过去的两个问题,现在都已经不成为问题了。如何协调各种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实在不是我等布衣所能解决的。不过,最近网上纷纷扬扬,听说是要重新划分省区了,本履的这些意思,不知肉食者可愿意采纳乎?
呵呵,肉食者,你会看地图吗?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朱元璋定都南京,在首都附近要划一个圆,作为首善之区的直隶。由于他是安徽凤阳人,凤阳必须进这个圈子。如果你以南京为圆心,南京到凤阳为半径,作个圆,那么大致就是今天的苏皖两省。后来迁都北京,这块地方就成为南直隶。
清初,尚无苏皖之说,当时还是一个省:江南省。清朝的两江总督,所督的就是江南和江西。但这个江南省人口实在是太多,民事也相应的太复杂,就到后来江苏省也是全国唯一有两个藩司的省。所以到了康熙六年,被从中一刀两段,成了今天的模样。我没有去查书,按时间来看,韦爵爷还没有进宫,这应该是螯拜大人的手笔。这家伙一介武夫,给江南省来个剖腹,不过这可能是当时最合理的处理办法了。不知兄台以为然否?
当然此举给后人留了麻烦:南京三面被安徽包围。江苏要修高速,从南京向苏北,要借安徽的宝地,双方大扯其皮。江苏必须答应安徽方面的要求,否则就得下洪泽湖.
此事还早,倒是有件事,两位不妨参赞一番。”说着,奕?链映槎分腥〕鲆环莩?件,
顺手交给了袁世凯。
这个抄件是两通奏折。一是署理两江总督端方代奏修撰张謇的条陈,建议在徐州设行
省。另一个是监察御史周树模所奏,建议裁撤漕运总督一缺,说到理由,条条是道。
漕运总督管理漕粮由运河北运的一切事务。漕船有帮,称为“漕帮”,由明朝的“卫
所”演变而来。至今还保留着沿运河的直隶、山东、江南、江西、浙江、湖广诸卫所,每一
个卫所之下,又分多少卫、多少所、多少帮。管事的首脑,在卫称为“掌印守备”,在所、
在帮称为“领运千总”。
明朝的卫所,本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计口授田隶属卫所,平时为农,有事当兵,称
为“屯户”。到清朝利用卫所运输漕粮,屯户只管弄舟,不管打仗,本已大失原意,自从洪
杨以后,一方面运河淤塞,不通全漕,一方面海运勃兴,转输便利,南漕一半折银缴纳,一
半由海道北上,运河上漕船连樯千里的盛况,再不可见。所以各省的卫所,一律裁撤,屯户
亦与一般百姓,毫无分别。
这一来,各省的粮道,也就次第裁减,漕运总督无官可辖,无船可管,不仅有名无实,
简直成了个赘疣,是故裁去漕督一缺,早就有人主张,只是周树模形诸奏牍而已。
至于张謇的条陈,着眼不在裁漕督,而在设行省。他作了一篇文章,名为《徐州应建行
省议》,以为当年刘邦崛起,与项羽争天下的这一片千里无垠,莽荡平原,一方面“控淮海
之襟喉,兼战守之形便,殖原陆之物产,富士马之资材”,可以自成局面;一方面“俗俭民
?w,强而无教,犯法杀人,盗劫亡命,枭桀之徒,前骈死而后钟起者,大都以徐为称首。”
久为朝廷的隐患,而“将欲因时制宜,变散地为要害,莫如建徐州为行省。”
这个“省”的辖区,张謇有明确的指陈,以徐州为众星之月,东到海州,西至商邱,南
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苏、皖、鲁、豫四省交会之区的四十五州县。此省新建,张謇以为
有“二便四要”。所谓“二便”实际上只有一便,即漕督可裁,由“徐州巡抚”兼理裁撤漕
督以后所留下的“未尽事宜”。
另外“一便”,是练兵容易。因为这个地区的民风,“朴啬劲悍”,照张謇的估计,招
募一万人,练步队六千、马队四千,如果训练得法,只要三年的工夫,这一万人便有足够的
防御力量。这在鱼米之乡的江南是不可能的事。
所谓“四要”是“训农、勤工、通商”,地方富庶了,自然百废俱举,但“农工商兵皆
资学问”,所以“兴学”为要中之尤要。
“这个条陈,看起来很动人,可惜,纸上谈兵,不容易做得到。”袁世凯将两个抄件转
交那桐,淡淡的说:“我跟季直相处甚久,很知道他的为人,如果他入南皮幕府,宾主一定
相得。”
这是隐隐讥刺张謇不免书生之见。奕?恋愕阃匪担骸拔乙嗍钦饷聪搿2还?,张季直以状
元居乡,过去刘岘庄很看重他,听说他在南边很有号召力,大家就觉得他的条陈,不能不
用,而要用又实在很难。军机处把原件转到政务处,为的集思可以广益。慰庭,你是奉旨参
与政务处的,不妨切切实实说一个意见,我好跟大家去斟酌。”
袁世凯对张謇的这个条陈,实在不感兴趣,主要的是觉得徐州设省这件事,根本就是空
谈。不谈“四要”之难,只说划定辖区,牵涉到四省,便不知有几许分歧的意见。
不过,朝廷有大政,每先咨询北洋,他已恢复了当年李鸿章所拥有的地位与权势,倘或
缄默不言,无异自贬自削,因而想一想说:“漕督可裁是不易之论,江淮辽阔,江宁藩司照
应不到,亦是实情。我以为不妨就此两点去斟酌折中,期于允当。至于分割四省四十多州
县,合为一省,疆界的变更最容易发生纠纷,这在承平时期,尚且要慎重,何况当今之世。”
“对!一动不如一静!”奕?梁芷鹁⒌乃担骸拔业淖谥级?了。”
转眼年下了。徐州设省这件事,必须在年内办出一个结果,因为分划疆土,改变建制,
正好趁改岁之初,除旧布新,自成段落,办理一切改隶移交的手续,以光绪三十年年底为
准,界限分明,可以省好多事。
就是为了省事,不但王文韶、鹿传霖与新补不久的军机大臣荣庆,听从奕?恋囊饧?,瞿
鸿玑亦觉得改漕督为巡抚,不失为综核名实,顺理成章的事。于是援引史实,亲自拟了一个
奏片,驳张謇之议。
张謇特重徐州,所以要驳他就得讲个徐州并不重要的道理。“徐州在江苏,地居最北,
若于平地创建军府,既多繁费,所分割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十余州县,亦涉纷更。今
昔形势,迁变无常,汉末迄唐,淮徐代为重镇;宋及金元之际,徐已降为散州。至明以来,
则重淮安,历为前代漕督及国初庐凤巡抚,后改漕督驻扎之地。及江南河道总督裁撤,漕督
移驻淮城迤西之清河县,实为绾毂水陆之冲,北连徐海,南控淮阳,地既适中,势尤扼要。”
接下来是论漕督原有管理地方之责:“伏查前明初设漕运总督,即兼巡抚地方。国朝顺
治六年,裁庐凤巡抚改漕运总督,仍兼巡抚事。漕督之兼巡抚,原为控制得宜,现漕务虽已
改章,地方实关重要,与其仍留漕督,徒摊虚名,不如径设巡抚,有裨实用。”
理由说明,奏陈办法:“臣等共同商酌,拟将漕运总督一缺,即行裁撤,改为巡抚,仍
驻清江,照江办巡抚之例,名为江淮巡抚,与江苏巡抚分治,仍归两江总督兼辖。一切廉俸
饷项,衙署标营,均仍其旧,但改漕标副将为抚标副将,以符定章。”
定了江淮巡抚属下的官制,再定江淮巡抚的辖区。这比定官制更容易,原封不动地转一
转手就可以了。
因势利便,亦由江苏的建制与他省不同。他省都是一省一藩司,唯独江苏有两个,一名
江苏藩司,随江苏巡抚驻苏州,一名江宁藩司,随两江总督驻江宁。江苏藩司管苏州、松
江、常州、镇江四府及太仓直隶州、海门直隶厅。江宁藩司亦管四府,江宁、淮安、徐州、
扬州,另辖两个直隶州,南通、海州。泾渭分明,久如划疆而治。如今在长江以北设巡抚,
与苏松常镇的关系浅,而与江淮徐扬的关系深,所以,“应将江宁布政使及所辖之四府二
州,全归管理。巡抚所驻,即为省会。江宁布政使应随总督仍驻江宁,总督在江南,巡抚在
江北,既无同城逼处之疑;江宁六府前隶苏抚者,即改隶淮抚,亦无增多文牍之扰。”
写到这里,瞿鸿玑自觉这番更张,解消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得意之余,奋笔直书:“不
必添移一官,加筹一饷,而行省已建,职掌更新,建置合宜,名实相符。”他这样自夸,同
官亦纷纷表示赞许,于是在封印以后的十二月二十二,明文颁发上谕,如奏施行,并规定新
建行省,由两江总督兼辖。
消息一传,江苏的京官奔走相告,哗然惶然,新年团拜,无不以此为话题,大致愤慨,
决定上疏力争。其时江苏京官名位最高的是两个状元,一个是同治元年壬戌状元,礼部尚书
协办大学士徐嗤,嘉定人;一个是同治十三年状元,都察院左都御史、南书房行走陆润庠,
苏州人。徐嗤年纪大了,不愿多事,便由陆润庠领衔出奏。
江苏人,尤其江南的江苏人,最不满的是将江苏无端分隔为两省。譬如前堂后轩一座成
格局的住宅,忽而为人封闭中门,割去了一半,门面依旧,堂奥已浅,自然不能甘心。不
过,这层理由,列为有“关系者三”。第一有关系是“江淮、江苏,若合为一省,则名实不
符。昔有控扼两省设为重镇者,如国初偏沅巡之例,至一省两抚,向无所有。现在湖北、云
南本有之巡抚,甫经议裁,而江南一省忽然添缺,未免政令分歧。”
其次,“苏淮若分两省,则要政首在定界。自古经划疆里,必因山川觊塞,以资控制,
设险守国,盖在无事之时,溯自苏皖分省,亦非复旧时形胜,而苏省跨江,尚有徐淮得力,
据上游之势。今划江而治,江苏仅存四府一州,地势全失,几不能自存一省,较唐之江南
道,统州四十二,宋之江南路,统州十四,亦复悬殊。”
“惟南宋浙西一路,仅有三府四州,此偏安苟且之图,非盛朝所宜取法。至巡抚藩司,
专管地方之事,例驻省城,今设省清江,舍临江扼要之名城,就滨河一隅之小邑,似亦未甚
得势。”
接下来的“其有关系者三”,其实是最有关系的一个理由,即为省分的大小,省大不在
幅员,而在户口,户口繁密,税赋旺盛,地小亦为大省,倘或地广人稀,幅员虽广何益?但
户口繁密,总亦须有地可养,过于局促,施展不开,亦不能其为四方观瞻的大省。江苏之不
宜,亦不应分割,由此处着眼,自然振振有词。
这段文章,先由规制讲起,论省分之大小:“国朝经制,分省三等,盖因户口之多寡,
亦视幅员之广狭。各行省中,惟山西、贵州两小省,幅员最狭。今苏淮分省,江淮地势较
宽,仅及中省,江苏则广轮不足五百里,较山西、贵州,殆尤褊小,势不能再称大省。”
江苏不成其为大省,后果如何?简单明了地说:“若改为小省,则一切经制,俱需更
改,而筹饷摊款,尤多窒碍。”所谓“一切经制,俱需更改”,首先是吏部签分候补人员,
江苏便容纳不了那么多!而最厉害的是:“筹饷摊款,尤多窒碍”这八个字,因为朝廷若有
征敛,不管是额内正用如练兵经费等款项的筹措,或者临时需要集资,如慈禧太后万寿,举
行庆典,各省被责成必须依限缴纳的“摊款”,江苏总是高居首位,即以江苏膏腴之区,而
又为大省,怎么样也推托不了。如果江苏改为小省,则前面已经说过,“因户口之多寡,亦
视幅员之广狭”,虽为膏腴之区,无奈幅员太狭,尽可据理力争。
其“有关系者四”,说来亦是气足神定:“漕运总督所委漕务人员,皆系地方官吏,又
有屯政军政与地方相附丽。定例兼管巡抚事者,所以重其事权,初不责以吏治。”这是隐然
驳斥漕运总督兼有巡抚职责之说,以下便正面谈到,江宁藩司,力足以顾江北。“淮徐之去
江宁,远者仅数百里,不为鞭长莫及。而三府二州之地,特设两道一镇,固已控扼要区,布
置周密。其地方要政,向由藩司秉承总督,以为治理,历久相沿,未闻有所荒脞。今之改
设,似出无名。”
“无名”犹在其次,难在执掌权限,有所冲突。“若江宁办事,悉仍旧贯,则江淮巡
抚,虚悬孤寄,徒多文移禀报之烦,无裨吏治军政之要。”
行文到此,下面这段结论,自然掷地有声:“江苏跨江立省,定制已久。疆宇宴安,官
吏无阙。朝廷本无分省之意,江督亦无废事之虞。顾以裁漕督而添巡抚,而设巡抚而议添行
省;办法既超乎倒置,定章必归于迁就。”
以下引用同治三年御史陈廷经条陈“变通疆舆”,曾国藩驳倒此举有两句警语:“疆吏
苟贤,则虽跨江淮,而无损乎军事吏事之兴。疆吏苟不贤,则虽划江分治,而无补于军事吏
事之废。”
其时江南初定,一切庶政颇多兴革,大致地方督抚自己认为可行,往往先付诸施行,然
后奏报朝廷,皇帝批个“知道了”,或者“该部知道”,便成定案。
但如陈廷经此奏,是少数慎重处理的大政之一,奉旨先交两江总督曾国藩等,“酌度形
势,妥筹具奏”。
曾国藩主稿的复奏,亦是十分经意之作,引据古今,斟酌至当,才得出一个“此等大
政,似不必轻改成宪的结论。”
陆润庠领衔的这个折子,特为引述这段往事,恭维当时君臣:“仰见廊庙之虚怀,老臣
之深识”,认为前事不远,可备稽参。
结论是要求重议。政务处奏定的会议章程,共计七条,第二条规定:“查内政之关系
者,如官制裁改,新设行省等类,由各衙门请旨会议,或特降谕旨举行。”与此正相符合,
所以奏折上很委婉的说:“立法期于必行,更制亦求尽善。可否援照新章,恭请饬下廷臣会
议,并饬下沿江督抚一体与议,复奏请旨遵行,俾见朝廷有博采群言之美,无轻改成宪之
疑。臣等籍隶该省,情形稍悉,不敢有所见而不言,谨缮折具陈,不胜待命惶悚之至。”
奏折一递,当然发交军机。奕?潦孪人溆兴?闻,只当江苏京官是因为无端失地而不满,
可以用一顶大帽子把他们压了下去,及至细看原折,头头是道,不由得愣住了。
其余的军机大臣,传观了这个折子,亦都面无表情,唯有瞿鸿玑,不便装聋作哑,想一
想,大声说道:“江淮设省,原是为了漕督已裁,地方不可无大员主持,事非得已,江苏京
官应该体谅朝廷的难处。如今明诏已发,通国皆知,何况漕督亦已改授为淮抚,朝廷莫非还
能收回成命?”
“只有暂时压一压再作处理。不过,”奕?廖实溃骸吧贤肺势鹄矗?该有话交代。”
“上头问起,我有话答奏,只要江苏京官不闹,慢慢儿可以想法子。”
“子玖,”奕?廖剩骸扒肽愀嫠呶遥?这个法子怎么想?”
“无非顾全朝廷的威信,慢慢儿想法子补救。”
“好!”奕?料氲昧艘桓霭旆ǎ?“你我分任其事,上头问道,请你担当,江苏京官,我
去想法子安抚,请他们别闹。”
“是了,我听王爷的吩咐。”
于是带着原折进见,慈禧太后第一件事就是问这一案。
“他们的话,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她说:“当初是办得太草率了一点。”
“是!”奕?粱赝吠?了一下。
“原折自然言之成理,不过有些话是避而不谈。江淮一带,南北要冲,民风强悍,从前
是出捻子的地方。漕督、河督两标兵,加上淮扬镇总兵的各营,亦不见得能应付得了,如今
漕督一裁,漕标移撤,江淮之间,伏莽四起,将成大患,所以不能不设巡抚镇守。至于江苏
虽分割为两省,就两江总督而言,仍是整体,一切钱粮征派,应该不受影响。地犹是也,民
犹是也,倘以省分大小为借口,对征派故意推诿规避,其心就不可问了!”
这番振振有词的话,慈禧太后觉得亦很不错,便即问道:“且不说谁对谁错,江苏京官
既然有这么一个奏折,总得处置才是!”
“是!”瞿鸿玑答说:“原折亦只是奏请会议商酌,并饬沿江督抚一体与议,本来亦是
件从长计议,一时急不得的事!”
“好吧,你们先商量着看。”
一件大事,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让瞿鸿玑暂且敷衍过去了。
接下来便是奕?寥グ哺Ы?苏京官了。
他是采取的擒贼擒王的办法,传个帖子专请陆润庠吃饭,不提正事。饭罢又看奕?恋氖?
藏,到得起更时分,陆润庠起身告辞,奕?练绞嘉实溃骸胺锸?,我想起件事,你们递那个折
子,是怎么打算着来的?”
“王爷明鉴,兹事体大,总期斟酌至善,庶无遗憾。”
“诚然,诚然!不过,凤石,我要请教,如果你我易地而处,我该怎么处置?”
这句话将陆润庠问住了,想一想答说:“似乎不能不召集会议。”
“召集会议的上谕怎么说?要皇上认错,收回成命?”
这一问不难回答!“召集会议就是。不一定要见上谕。”
“是了!谨遵台教。”奕?凉肮笆炙担骸胺锸?,咱们就此约定,会议我一定召集,上谕
可是不发了!”
“是!”
“只怕贵省有人等不得,又递折子来催,如之奈何?”
“请王爷释怀,王爷肯全我江苏疆土,大家自然耐心等待,我回去告诉同乡就是!”
奕?潦导?他的诺言,主张裁撤江淮巡抚,但支持出自袁世凯而由署理江督周馥出面所奏
的建议,另设统兵大员镇慑枭盗。上谕中说:“现据各衙门说帖,改设巡抚,诸多不便,拟
改设提督驻扎者居多。复经查核周馥所奏,亦以分设行省,不如改设提督驻扎为合宜。该署
督身任两江,更属确有所见,拟请即照该署督所请,改淮扬镇总兵为江淮提督,文武并用,
节制徐州镇及江北防练各营。”
江淮提督之设,既然重在镇慑枭盗,自必加重法治,因而又规定,“以淮扬海道兼按察
使衔,凡江北枭盗重案,应即时正法,军流以下人犯,归其审勘,毋庸解苏,以免迟滞。似
此江北文武均有纲领,江淮巡抚一缺,自可无庸设立,旧有漕标官兵,即作为提标,以重兵
力。惟淮、徐各属,向为盗贼出没之区,现既裁撤巡抚,改设提督,应即令该署督将营伍重
新整顿,认真训练,以重地方。其余未尽事宜,应由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悉心酌议,分别
奏咨办理。”
这道上谕拟得不甚高明,支离含糊,条理不清,加以这天正碰上慈禧太后情绪不佳,因
而大挑毛病。用字不妥的,自然即时改正,办法有出入的,便很费一番口舌了。
“怎么叫‘文武并用’?”
为了“文武并用”四字,在军机处便起过一番争执。“提督”的全名是“提督军务总兵
官”,尊称“军门”,依绿营编制,为一省最高的典兵官。品级与总督、驻防的将军相同,
都是从一品,但身分职掌不但不能比总督、将军,甚至连从二品的巡抚都不如。因为总督、
巡抚照例带兵部尚书、兵部侍郎衔,掌管军政,便可节制武将,提督见了比他低两级的巡
抚,亦须“堂参”,更无论总督。
总督、巡抚照例又带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身分等于都察院的堂官,提督若有不听指
挥,不遵调度情事,可以指名参劾。封疆大吏参属下文官,容有不准之时,如参武将,那怕
是戴红顶子的提督、总兵,无有不准的。为此同治六、七年间,捻匪初平,宿将纷纷解甲,
如已封男爵的直隶总督刘铭传坚卧不起,就因为觉得武职官太委屈的缘故。
如今说是提督可以文武并用,在瞿鸿玑看,即等于文武不分,身分相等,是屈辱了文
官,就象徐世昌以翰林带狮子补那样,不伦不类,自贬身价,所以提出反对。
这“文武并用”的主意,是袁世凯想出来的,作用是:首先,幕僚中知兵的文士,亦可
放出去自张一军;其次,提高武职官的身分,亦就等于提高他这个并无功名,几同行伍出身
的总督的身分。有此两层重要关系,所以奕?良岢衷?议。瞿鸿玑虽蒙慈禧太后赏识,到底敌
不过奕?潦蔷?机领班,只得让步。
此时慈禧太后亦以此为问,瞿鸿玑自是暗暗称快,侧耳听奕?链鹱啵骸拔奈洳⒂茫?不拘
资格,调度比较灵活,亦容易奖进人才。”
这“不拘资格”四字说坏了。“任官当差,岂可不讲资格?”慈禧太后问道:“文武异
途,各有所长,混杂不分,将来要整顿吏治就吃力了!”
“回皇太后的话,”奕?恋目诓乓嗖换担?从容说道:“文武异途,是因为从前的武将,
大多行伍出身,目不识丁,所以不能混杂。自新建陆军以来,将弁都是学堂出身,留学东西
洋的亦不少,不比从前的武官。如今整军经武,为了鼓励人才从军,似不妨量予优容。再
者,各省练兵,主事者虽为武将,每每以道员任用,名实不副,无如文武并用,量才器使,
反倒比较切实。”
这番话不易驳倒,慈禧太后以不再往下谈作为默许,但另外又挑了一个毛病,“江淮提
督的辖区是那些地方?”她问。
“西起徐州,东到海边,都是江淮提督的辖区。”
“海州不包括在内?”
“包括在内。”
“海州是直隶州,既然包括在内,就不该叫做江淮提督。”
慈禧太后振振有词地质问:“这不也是名实不副吗?”
奕?劣锶?,唯有碰头。于是瞿鸿玑向上说道:“江淮提督名不副实,似乎可以改为江北
提督。”
“对了!”慈禧太后是嘉许的语气:“这个名称就醒豁了。”
这一关总算过去了。紧接着江淮巡抚裁撤改设江北提督的上谕之后,先以淮扬镇总兵署
理江北提督。过了几天,奕?磷嗲爰蚺闪繁?处军政司正使,候补道刘永庆署理江北提督,赏
给兵部侍郎衔,所有江北地方镇道以下,均归节制。武能管总兵,文能管道员,无异别设一
巡抚。此人是袁世凯特保过的,自然算是北洋一系,袁世凯的势力,彰明较著地伸入了两江
地界了。
不知道重新分省有什么必要,好好的这么多年了。。。莫非跟经济有关?
所有的国界线都是不规则的曲线。
最多的是在非洲和下面有人提到的北美。
非洲除了撒哈拉沙漠地区外,还有中西部的几内亚/加蓬国界、中东部的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三国之间的国界、南部的安哥拉与赞比亚、纳米比亚之间的国界、纳米比亚与博茨瓦纳间的国界,另外还有几条接近直线的。
在亚洲也有,如阿拉伯地区的几条国界,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的国界看上去是绝对的南北向直线。
这些主要是当年雄民者留下的,两个殖民主义国家势均力敌时,谁也吃不了对方时,在地图上划一条线分赃。而且这时候往往连划界的殖民者也搞不清当地的地形,只好划成直线。
另外,还有几条可能与殖民者无关,如南美的火地岛上智利与阿根廷之间的国界,亚洲的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西部边界。这应该是独立后两国之间的和平协商的结果。
还有一条波兰与白俄罗斯、立陶宛、俄罗斯之间的国界也是直的,哈哈,这应该是斯大林最后在地图上划出来的,不过好象二战前就有这条线(寇松线,在网上查了一下,20年就有了。)
寇松线是时任英国外相的寇松,在调节苏波时画的线。
二战斯大林要求划线时,对丘吉尔说,你总不能说,寇松比斯大林对俄国人民更好吧。所以,当然要画到这里。
波兰的损失,从德国那里取。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其一就是防止欧洲那样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的汉江两岸划归陕西,就是典型的“去险破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