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所知道的29军大刀队刀法的一点情况。 -- 锦候

共:💬79 🌺18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段话大概是误信人言了,

西北军的“破锋八刀”原本就是由马凤图、马英图从双手刀法改编而来,最早在张自忠军的教导团传授,后推广于全军。

关于马明达我写过个帖子,很早了,找出来看看吧。链接出处哎,怎么说哪!

家园 不是唯一的吧,大刀队的大刀很多都是双手的

不要认为双手刀就日本刀那种形制

家园 不过如果说双手剑法的话,至少还有武当行剑

算是单双手混合剑法

[FLASH]http://youtube.com/v/U5RSYRGhvWM&feature=related[/FLASH]

好大一把剑!第一次看到这个很是吃了一惊。

砍的时候是双手持剑从下往上,这点有点像苗刀,不过其他路数就完全不同了。

家园 你单独的开个,,满好玩的。为什么这么大
家园 我偶尔看见的,不懂不敢乱说……估计这个跟苗刀都跟军队有点关系

瞅这剑有点像汉代那种双手大剑

家园 这个不论大小。有个用法。他厉害的。我是推测。河里高人多。有高手
家园 跟大小还是有关系的,古代平常配那么大把刀,谁敢跟你打阿
家园 呵呵。是。你讲的对。。各有所用。我的意思是这个大的技巧
家园 萝卜酒的帖子里对这两种刀法都提到过:

内家高手使棍、使刀, 从不乱挥、乱砍, 全是劲从根起, 一点即收快出快回。 《水浒》里杨志杀泼皮牛二, 宝刀只往前一戳,牛二便血溅菜市场。 众看官莫小看了这一戳,杨制使情急之下,随心而发,刀法中规中矩,可见其家传的好武学。这一招要是依日本剑盗, 准定是大吼一声, 高高举刀, 狠劲地下劈。 那牛二是胆怯的人,脚一软,往后一倒,一准劈了个空,却也免了场官非。日本人是真的不懂,从上往下劈看上去很美, 但慢啊! 从上往下,怎么着也得先举起来, 再落下去。 这落下去时用的是重力, 重力加速度有限的很,那比得上腰腿上的千斤力。 英国科学家曾撰文分析足球发点球:好守门员腰腿力大,轻而易举就能跳起来接住射向球门上方的球, 而对地滚球,守门员倒地靠的是重力, 就算猜对了方向, 扑下来也晚了。日本人学什么都学不到家, 空手道莫名其妙地大喊,喊个什么,通知对方注意啊。中华正宗内家刀法从没有向下砍的,全用刀身运化,用刀头三寸戳。刀从不高举,一举高,根劲就断了,而只要根劲在,就是千斤铁锤砸下也不怕。

这里“刀头三寸戳”,是不是类似土猴兄所说的“凤点头”?

韩幕侠曾以内家刀法做底, 为二十九军编大刀法,专门对付日本傻刀。 日本人一根轻薄的铁片, 从上劈下, 大砍刀横刀扎马,稳如泰山,用根劲一抬, 两刀一碰, 若是向下力量大,日本刀当场就要断,不断也给磕飞了。 这时, 大砍刀也得了空间, 进步一冲, 一刀就削下日本人的脖子。 二十九军的大刀,长城会战,砍得日本人一点办法没有, 专门研制出钢脖套, 也亏他想得出来。那帮鬼子就是到了今天也没想通是为什么输的,几十年后总结经验又发明个什么拔刀道, 真是可怜啊!人渣也配拿那二斤铁。

从这里看,又有点像锦候兄说的一力降十会了?

不过我总感觉传统民谚流传的“快马轻刀”应该是其来有自吧?

家园 不为争论,只是不敢当误导之评,就再说说我对刀法的一点认识

中国明清两朝战阵用的刀一般有两种,一是单手使的腰刀,一是双手使的长刀。

腰刀一般长度在80到90厘米,刃长在60到70厘米,重量2斤左右。明朝腰刀都是直柄的雁翎刀刀型,到了清朝早期的雁翎刀,刀柄后端开始向下弯卷,清中期后,出现了牛尾刀的刀型,刀柄后端下弯角度加大,达到了35到40度的样子,刀重也增加到将近3斤。这是中国腰刀的极致,现在武术表演的刀型就是按照牛尾刀作的,为了让人玩得动,刀身薄得成了个铁片。真正的牛尾刀接近刀镡的部位厚度在1厘米以上,从这里到刀尖,刀身三厚三薄,这样的变化在不增加刀重的情况下既加强了刀身的强度又加强了刀的弹性,而且牛尾刀较宽的刀面让用研磨的方法解决崩刃问题成为可能,延长了刀的使用寿命,可以说是一款货真价实的好刀。

双手长刀的刀型在明清之间变化很大,明朝时长刀都是倭人野太刀的模样,一度长达五尺,民间叫“斩马刀”。为了快速拔刀出鞘,战阵中常常左右相邻之人你拔我刀我拔你刀,交互使用。到了清朝长刀刀型改为方头弧刃的砍刀形状,长度也缩短到1米多,直刀柄长度多在30厘米以上,柄尾端是椭圆球形,重量多在4斤。后来出现了拉长了砍刀的刀头并开出刀头反刃的长刀,像是放大版的牛尾腰刀,只是刀柄没有单手使的牛尾刀下弯得利害,俗称这种刀为“鬼头刀”,民间武人在此刀刀背上加装一排铁环,挥刀时铁环前倒,进一步加强了劈砍刺击的力量,而收刀时铁环后倾,刀的重心后移使收刀更快,这种刀叫“大环刀”,制作工艺要求高,工本太贵,军中没见用过。29军的大刀也是双手使用,刀长1米,刃长60厘米,刀尾加装了多见于扑刀的圆环,重近4斤。以上所说的刀都有流传的古刀存世,现代也多有仿制的,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找找,各大刀剑网上都能见到。

倭刀中野太刀的长度在1.2到1.5米,重量没有找到,流传到现在比较常见的太刀多为1米多长,刃长在70厘米以上,重量多在1.2千克左右,也就是不超过两斤半。以此推测野太刀的重量应该在1.8千克以下。打刀更轻,多是900多克,还不到两斤重。日本军刀是按太刀刀型用轧制钢板锻压而成,刀长1米,刃长70厘米,重1.1千克。这些都是网上很容易找得到的资料。

顺便多句嘴,这种机制的日本军刀原来我家就有,是我爷爷在哈尔滨光复时在火堆里捡的。刀鞘、刀柄都烧没了,刀却没坏。那刀虽开刃却并不出锋,可以轻松斩断8号钢丝。我上初中时图好玩还拿它劈过升蜂窝煤炉用的劈柴,其实还没斧子好使,因为总是劈不准而且刀轻震手。可惜后来搬家弄丢了。我用那刀时没觉得有多沉,想来老兄可能记忆有误,15-6的人不可能端平两斤多的刀都费劲,可能您当时的年纪要更小些?

啰里啰唆说了半天刀,是想说刀的形制是由刀法决定的,不同的刀法根本区别是用刀的发力方式,而决定发力方式的是用刀的客观环境。

宋朝缺马,为了以步制骑军人的铠甲登峰至极,而宋人的劲弩又逼得对手也不断加强铠甲的装备,重甲的普遍使用让横刀这一类比较轻的兵器毫无用武之地,不得已宋人只能多用扑刀、眉尖刀之类的长柄刀以加强砍劈力。到了元朝,火铳开始大量装备,让重甲失去了作用,而且蒙古骑兵喜用弯刀,这使长柄刀又被弃置不用。所以到了明朝,中国古代的刀法多已失传。

明朝火铳、鸟枪普遍使用,士兵多不着甲,遇到倭寇时面对五尺多长的野太刀“长兵不敌,短兵不接,多为两断”,被打得很惨,也就深深体会到了长刀的好处。戚继光在日本订制了一批野太刀,又按着剿匪时得到的倭寇的刀法编出了《辛酉刀法》在戚家军中推广,成为了近代中国军中刀法的祖师爷。

《辛酉刀法》与倭刀的用法几无区别,连刀型都基本一样,是因为那时明倭双方的士兵都是基本没有甲胄,就是戚家军后来的对手蒙古人也是人穿皮甲,马不着甲。所以刀越长越占便宜,搂头砍下,即便劈砍力小些杀伤力也足够了,你看那斩马刀一个赛一个的狭长薄利,刀背厚度才半厘米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到了明末清初,军人都开始穿戴对火器有一定防御力的棉甲,满人冲锋时马也披甲,这下斩马刀就不再好使了。也是在这时中国的双手长刀刀法开始与倭人剑道分道扬镳,双手刀法中融入腰马,多用撩击、扫击以用根劲加强斩劈力量,就是自上而下的劈砍也是缠头盖脑充分利用旋转力的斜向抡击。刀法的改变使得刀型也改头换面,多用下撩刀使得刀长缩短到1米多,根劲力大使得刀重增加刀面变宽,劈斩阻力大增也让刀背加厚刀头变方,如此一来斩马刀就变成了大砍刀。后来随着中国炼钢技术的进步,到了可以用比较便宜的价格大规模生产出韧性更好的钢材时,大砍刀又为了满足刺击的需要,再次变身成为了鬼头刀。

从此,中国刀法的发力中枢由肩脊下移至腰胯,中国特色的刀法就成型了。但是这种明末清初时成熟起来的刀法还是双手刀法,单手用的腰刀那时的定位还是自卫武器,没人重视。战阵中用腰刀的是牌刀手,牌刀的使用特点让单手刀法的成熟比双手刀法要晚得多。

呼唤土鳖扛铁牛,俺歇会再侃单手刀的凤点头。

家园 期待土猴兄

什么时候有空再谈谈牌刀的使用特点和训练方法,总觉得这样的刀法攻守平衡,比起倭刀的一击不中则危的单纯强调攻击性要好些。

家园 请问各型刀的重心在什么位置?

有没有随技击法的变化而变化?

家园 花你。。不容易啊

这个练家子。。呵

说的明白。。

家园 不为争论,只是不敢当误导之评,就再说说我对刀法的一点认识(续)

腰刀在古代军队中的地位有如手枪在现代军队中的作用——自卫而已,没它心里不踏实,有了也没打算真靠它打仗,因为要用腰刀除非敌近身前三尺之内而身旁无人可以帮忙,这种情况在战阵中除非战败溃散否则很难一见。

你看戚家军的鸳鸯阵中唯一装备腰刀的藤牌手主战武器却是标枪,在阵中的作用是火器手之外的第二远程杀伤力量。只有倭寇突破狼筅的堵截,躲过长枪的刺杀,才有接近盾牌的可能。就是这样,长牌手和藤牌手也只需要用盾牌堵住敌人,自有拿着钢叉、铁棍或者长刀的短兵手上前杀敌。可见阵中牌刀手的任务是远挡箭矢近阻敌兵,纯防御性质,自己用刀的机会其实相当的少。瞧瞧现在武术中牌刀进枪的套路牌刀起势都是弓步而不是其他刀术套路的马步,就是原来老拿盾牌堵人留下的病根。

不太常用的腰刀这时的刀型都是用料少、耗工也少的平造雁翎刀:基本就是一截面为拉长的三角形的狭长铁条,整把刀刀面几乎等宽,都是4-5厘米,靠近刀头的位置刀身渐窄微微上翘,形成一个颇为尖锐地刀尖,圆形的刀镡后20厘米长短的直柄,为防脱手刀柄尾部一般呈前小后大的楔形。

到了明末清初,牌刀手终于等到了用刀的机会,因为双手长刀的长度在这时缩短了足有两尺。短兵手杀伤范围的大幅缩小,使得牌刀手不得不在更多的时候自己解决盾牌前的敌人。那如何解决顶在盾牌前的敌人呢?无论中外自古以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刺戳。所以这时的雁翎腰刀刀柄开始明显向下弯卷以便于握刀直刺。不过为什么这时雁翎刀刀身的弧度也在加大呢?原因就是这时候腰刀的用法根本不是刺戳而是刺劈。

面对面的格斗,生死只在刹那间,往往就是一两个动作的事,所以出手都奔着要害去。明末清初的军人大多身着棉甲,胸前还有一个20厘米直径的护心镜挡住了要害,这样能够用刀的目标就只剩下脖子了。单手刺击的器械越长、越重,器械头部的稳定性就越差,刺中目标的难度也就越大。要不然古罗马的战士为啥只用半米长的短剑与盾牌作搭配?要在对手的冲撞下用将近1米长的腰刀戳中不断晃动的脖子绝对是个对人眼手协调能力的巨大挑战,军中技艺还是要充分照顾到普通人的使用能力,以简便有效为要,所以腰刀技法在此时开始引入已在军中长期使用相当有效的斩马刀的刺劈技术。

明朝斩马刀的刺劈其实与倭人剑道的中段劈极为相似:两脚不丁不八左前右后站立,重心落于两脚之间。左手置于小腹前,拇指、食指、中指握住刀柄尾部,无名指、小指虚蜷掌心顶在刀柄后部。右手置于刀锷后,中指、无名指、小指握住刀柄,拇指、食指虚握。刀身前指抬起,刀尖与双眼齐平。这是持刀式。

多句嘴,持刀时握刀手手指有虚握实握之分是为了放松小臂,保持手腕的灵活,方便快速出刀。只有在挥刀出击的瞬间所有手指才会用力握实刀柄以抵御对方格挡或者砍入肉体的阻力,中外各门各派的持刀方式皆如此理,相互间只是稍有不同。老兄说如此握刀违反了刀法的基本原则实在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不光是刀法,所有格斗术都强调只在发力瞬间才使运动局部的肌肉进入紧张状态,其余的部位要随时保持放松,因为人体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地保持反应的敏锐和肢体的协调,也只有这样的张弛有度才可能较长时间维持格斗所需的旺盛的体能和精力,这应该算是个基本原则吧?

中段劈的动作是:挺胸抬臂使刀向斜上方刺出,同时左腿前跨步。双臂伸直后随左脚下踏前手下压,后手上抬使刀头下劈。之后左腿退步的同时收腹缩臂恢复持刀式。

这一式可左可右,即可刺又可劈,虽然下劈力量不大但胜在攻击路线短速度快,而且劈刀的杀伤范围大,劈后即顺势收刀,动作简洁灵动,非常实用,是剑道中最常用的一式。说它的下劈力量小,只是相对于上段劈讲的,其实这一劈足以把人头给劈下来了。因为杠杆原理刀越长威力越大,斩马刀用此招可以轻松把人拦腰斩为两段。

腰刀将这一招双手刀法改为单手使用,以后两指力点下弯的刀柄形成杠杆效应加大劈杀的力度,就是我前贴所说的凤点头了。具体的用法是:预备式时刀藏牌后,启动则先弓步前冲撞开敌人,然后挥刀刺劈,再迅捷回手重藏牌后。整个动作隐蔽、快速、幅度小,好似禽类啄击,一发即收,杀伤力极强。这是单手刀法中重视使用指腕之力的开始,不过此时单手刀的发力中枢还在肩脊,刀法单调远未成熟。此式载于《手臂录》的“藤牌腰刀”一章,同书也有斩马刀的刺劈法。凤点头之名是我在另一篇对牌刀古招式的探源评析文章中所见,因为形象生动一下就记住了,后来自己也常用此名指代此式渐成习惯,古名反倒不记得了。

腰刀刀法的成熟在清中期之后。乾隆朝镖局开始大量出现,镖师不但走镖还兼职护院,所以武器多用长枪、腰刀、飞蝗石,无论室野远近昼夜皆可招呼应敌。尤其是腰刀在室内或夜间是不可或缺的近战武器,往往起到解危难、定生死的关键作用,极受重视。大量的实战使用促使单手刀法快速成熟起来。

由于镖师不用盾牌,所以动刀即是搏命,这就要求单手刀法威力要大,可以一下解决问题。而用刀格斗时多在室内、窄巷、黑夜之中,都是视野狭窄闭塞的复杂环境,对手的位置也往往飘忽多变,这不但让人身前身后需要看顾防护的范围比战阵之中要大得多,而且应对的反应的时间也要比战阵中仓促得多。所以镖师们在单手刀法中不但融入了腰马之力增加了大量双手刀的技法以加强近战时腰刀的威力,还充分利用指腕的精巧控制在这些军中刀法加入了很多细腻的变化,形成了各种攻防一体、防守反击的复杂招式以应对格斗中反应不及的情况。渐渐的,个人对近战策略的不同设想,对近战理念的不同理解逐步形成了各个门派的不同的刀法,单手刀法也一点点变得比双手刀法更加的复杂、更加的博大精深,成为了中国刀法的主流。单手刀法对双手刀法的借鉴,让以腰马根劲为基础的撩刀、扫刀、抡劈刀开始普遍在腰刀技法中使用,这让腰刀的刀型逐渐接近了双手使用的鬼头刀,最终导致了牛尾刀的出现。牛尾刀也就成为了单手刀法最终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与双手刀法重步法的灵活相比,单手刀法更讲究指腕的运用,所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说只要是单手刀没有不靠腕子赢人的。即便现代的刀术套路已经失去了实战的本意,但是发刀收刀之际抖腕动作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不过现在比的是谁的刀抖得响了。

练刀先练胆这没错。刀法尚猛,指的就是用刀的气势要凶猛勇悍。因为刀是近战武器,不勇猛何以与人悍斗?但是实战刀法讲的是轻刀快马而不是力大刀沉。刀沉无非是砍劈力大些,而刀轻却可以快速出手。近身相搏谁先砍中谁就赢了,你就算能刀贯九牛,没抡完半圈就让人劈翻在地不也是白搭?近战中更不可能有大开大合的动作,动作越大架子越散,防御面积大、打击距离长,结果就是防防不住、打打不着。中国武术无论何门何派,盘功架都是先求开阔,后求紧缩。先大开大合为的是容易摸清各个招式中劲路的变化,后要裹紧缩实为的是缩小防御面积、缩短击打距离,追求的都是一招制敌而不是没完没了地缠斗。那种大开大合动不动就往天上跳的都是为了漂亮花哨,看着是挺好看,但实在不能当真。其实实际的器械格斗看起来比较枯燥,就像外行看西洋击剑比赛,那两个人忙忙活活一通比划,要是不亮灯都看不出谁刺着谁了,输赢都不知道还能有多少热闹可瞧的?

不过现代短器械对抗中也只有西洋击剑的实战性保持的比较好了,倭人的剑道看起来越来越近似作秀,而中国的对劈刀就只能当双人舞看了。唉,真是可惜了先人鲜血铸就的技艺了。

家园 各种刀型重心基本都在全刀长度的后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处

在这个位置即利于格挡时使力,又不会使刀头过重运刀时出现刀带手的情况。牛尾刀和鬼头刀的重心比较靠前一些,就是因为腰马加大了运刀之力才使得加重刀头成为可能。

有意思的是外国的刀剑重心位置也都在这一范围内,看来这是人类长期摸索后的最佳选择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