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茶壶里的风暴——刘邦那次不成功的废太子(一)上 -- 江南水
后汉光武帝换太子就换成功了
老铁我天天送花 怎么不见宝啊
五、原因
从看到四位老人家的时候那一刻,刘邦就意识到,这一次他不会成功了,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失败,始终百折不挠,最终登上人间的顶峰。然而这次失败与以往的每一次失败都不一样,他不可能再挽回了,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这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只好悲凉的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认为此时他已经对太子刘盈无可奈何了,他跟戚夫人说太子之所以“难动矣”,是因为“彼(太子)四人辅之,羽翼已成”。
直接翻译就是:太子有这个四个人辅佐,羽翼已经丰满,不可能动得了了。
从字面上来看,这种说法没问题,但是有疑问。这四个老人再怎么了不起,也只是四个老人,刘邦找个借口收拾他们还是分分钟钟的事,收拾了四个老人,不就剪除了太子的羽翼了吗,剪除了太子的羽翼,太子还有什么不能动的。
这里的“四人辅之”的“四人”是泛指,指的是以这“四人”为代表的一大类人。
这一大类人就是“士”。
在今天看来战国和秦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这是一个确定肯定以及一定的结论。但是历史并不会因为这个一个确定肯定以及一定的截然性结论,就真的截然跟过去一刀两断,毫无瓜葛。尤其是生活在历史中的人都会跟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历史的连续性。
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可以说战国和秦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交接时刻的人不会轻易的就说:我们走进了崭新的新时代。
这一点本人深有体会,本人还在上学的时候就颇眼红别人腰里的BP机,暗下决心,毕业后一定要有自己的移动通信工具。毕业后,正赶上手机取代BP机的大潮,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基于自己的理想,花了不菲的银子,买了一个汉显的BP机,痛心的是半年后这个汉显的BP机就成了昂贵的鸡肋,因为新买的手机完全取代了他。
汉初,距离战国结束不足三十年,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人,他们的一生的相当部分是在战国时代,他们的思想基因里或多或少的有战国的因素就不难理解了。
战国最时髦的风气,是什么?
贵族养士。
最有名的就是战国四君子,还有后期的秦相吕不韦。其实,何止高层贵族养士,有钱的地方豪强也养士,张耳就曾养过食客。链接出处
刘邦是在战国时代生活过的人,当然知道养士,并且还崇拜养士的人,他的偶像就是信陵君。所以刘邦说曾找过那四个人,还是可信的。
在秦汉之际,这种养士的风气依旧残存,就像我,在BP就要成为历史文物的时候,还努力的支持了一把。刘邦很倚重的陈豨就养了大量门客。陈豨去赵国的时候,带着一千多辆车供门客乘坐,把赵国都市邯郸的旅店全部填满,这引起了刘邦的猜忌。
既然陈豨养士,那其它人也能养士,不过别人没有陈豨那么扎眼就是了。
别人可以养士,太子刘盈当然更可以养士了,刘盈养了多少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可以推测不会很多,并且水平可能不高,否则不至于在这场风波中只见吕家忙前忙后,而没有太子阵营的蛛丝马迹。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太子刘盈压根儿就没养士。
不管刘盈事实上养没养,至少刘邦是认为他养了,并且还招揽了他一直招揽不到的那四个老人。这四个老人的出现给刘邦的冲击是巨大的,并且由此断定太子已经羽翼丰满,即使他有弓箭也无所作为(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为什么这么想呢?
本人小时候有个毛病,有点争强好胜,但是学习成绩又不能让自己扬眉吐气,郁闷的不行。后来就开始看闲书,偶尔冒出一两个生僻的词语,能震倒一片,有时还能博得老师的表扬。我也就知道那么几个生僻的玩意儿,幸亏那会儿都是小孩,光顾着崇拜,没有追问,否则立刻就露出马脚。
很简单,刘邦就像我小时候的同学那样被唬住了:自己寻求了多年而没寻到的名人,竟然屈尊在这小子手下,看来这小子不简单,手下不知道还有什么牛黄狗宝呢。
所以得出了“羽翼已成”的断定,从而觉得太子“难动矣”。
刘邦原来以为,太子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大不了再加上他舅舅家的那几块料,舅舅家的那些料中最有料的大舅还鞠躬尽瘁了,剩下的都不够看。大臣们之所以反对,不过是对他无辜被废的同情。万万没想到,这小子不声不响的玩起了养士,还养了那么牛的人,这太出乎刘邦的意料了。
此时再强行废除,围绕在刘盈身边的食客会有不少作鸟兽散,但是保不齐会有豫让,这些豫让围绕在废太子身边,在刘邦万岁后,趁机发难,那汉家朝堂上就是手足相残的惨剧,刘邦要想善终都不可得。想想齐桓公死后,尸体躺在床上两个多月无人问津,刘邦的后背不会不发凉。
要想避免这种结果,那就必须彻底从肉体上消灭刘盈,彻底瓦解掉围绕在他身边的势力。然而,这又不是刘邦愿意做的。从前面刘邦对刘如意的安排来看,他是一个温情的父亲。很难想象,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溺爱无边,而对其它的儿子除之而后快。
彭城大败后把孩子推下车,这只是在那种生死关头的非正常的情况下的举动,这种非常时期的举动并不能作为评判一个正常人的依据。
虽然大多数人都拿这件事来说明刘邦心狠手辣,我不想翻案,只是说明一点,用一个人在非正常情况下的所作所为,来评判这个人的德行,对这个人不公平。
忽然想到了《雪山飞狐》的结尾,胡斐那一刀,是应该劈还是不劈?小说可以留下悬念,可是人生不会有留下悬念的机会,翻开史书经常有触目惊心的三个字“人相食”,还会有悲哀的三个字“易子食”。
像我这种坐在电脑前打字的人,去评论那些在生死关头做出抉择的人,我觉得自己很可耻。
刘邦想更换太子,但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儿子流血,无论是在生前还是身后。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选择了后者,也就是承认失败。
这是一个父亲的选择,很不情愿的选择。
废立太子是政治斗争,政治斗争不是口舌之争,也不是名词之争,而是实力之争,没有实力,只凭口舌,说得天塌下来都没用。
迫使刘邦失败的,不是道德,不是口舌,而是太子展现的实力,也许太子展现的实力让刘邦放了心。
刘邦的晚年一直在做两件事,对外消灭异姓王,对内换太子。咦,这不是本文的第一句吗,对,我并不是想学鲁迅先生的“两棵树”,而是想说,这两件事,实质上是一件事:保证汉家江山不变色。
韩信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盈的太子位置也可以说是,成也舅舅,险也舅舅。
前文说过,刘盈之所以被立为太子,吕氏武装的作用不可低估。这个很好理解,万一当时刘邦出师未捷,一个强势的舅舅能够保证年幼的刘盈坐稳新老板的位子。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在争天下的时候,一个强势的舅舅是有效的帮手,但是在坐天下的时候,一个强势的舅舅就未必全是正面作用了,相反,负面作用可能会更大。至少,刘邦是这么想的。
刘邦之所以要废太子,表面上的理由是:刘盈为人仁弱,不像刘邦本人,也就是所谓的“不肖”。这么看来,刘邦还是个性情中人,但是,考察刘邦的政治作为,无论是约法三章,还是咬牙封韩信为齐王,还是在垓下大战前被迫划分天下,都显示刘邦是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而不是什么性情中人。
一个政治人物说是向东的时候,他面向的可能是东南;当他说因为你不民主而打你的时候,眼睛看的可能是你家的油田。
事实上,刘邦在说刘盈“不肖”的时候,眼睛看的就是吕家。
前文说过,在汉初,吕家的势力是汉家朝堂上一股庞大的势力,就是没有异姓王之名的异姓王,并且吕家在沛县生活多年,跟刘邦自己班底的人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广大功臣反对废太子,不仅仅是对刘盈的感情,多少还有对吕家的感情在内。估计刘邦只看到了后者,所以功臣越是反对,刘邦越是担心,反而加快了废太子的步伐。
刘邦担心死后吕家势力迅速把持汉家朝堂,而自己班底的人听任吕家,从而江山易主。
后来证明,刘邦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虽然不至于江山易主,但是把持朝堂是确定无疑的,同时,刘邦自己班底的人也确实放任吕家的作为,反而只有非班底的王陵起来反对了一下。
考证刘邦在晚年的所为,人们只注意到了,刘邦剪除异姓王是为了保证江山不变色,而把废立太子只是当作一件宫闱事件。
有人根据“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说刘邦要“立贤”;有人根据“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认为刘邦要“立爱”。
而忽视了,废除太子,铲除吕家势力同样也是为了保证江山不变色。
也许刘邦看到刘盈展现的实力,想当然的就认为太子还是能够保证江山不变色的。
但是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太子的实力并没有多强,事实上那四个老人最后也不知所终,只是组团来客串演出了一把,过了一下戏瘾。
这么说来,英雄一世的刘邦最后败在了一个假象面前,这失败也太窝囊了。
其实刘邦败得并不窝囊,让他失败的不是这个假象,而是这个假象背后的东西,一个让古往今来无数英雄饮恨的东西。
不好说,没证据证明他们有关系
我也倾向于没有关系
如果有关系,太史公不会不记下来
光武帝能够成功是有道理的,因为阴家参与了光武的创业,并且在光武集团有一定势力。
同时光武立国之初需要南阳地方势力的支持,阴家正好是南阳势力的代表
所以光武的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反观刘邦,想把一个没有任何势力的戚氏置于国母的位置,这几乎动了所有人的奶酪
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他不至于不知道刘盈有多少分量,但是刘盈能够把四皓请动,即使不是他本人的能力,也是他身边的人的能量,废掉太子对这批人的利益影响可想而知,他的放弃也是感受到这股力量是他无法翻盘的,他可不想成为第二个楚成王。另外,之所以会出现吕氏篡权有两个原因不能忽略,一是刘盈短寿,另一个是刘盈没有明确的后代,这才给吕氏有可趁之机。
刘邦偏疼哪个妃子那很正常,多给个好房子多买几辆好车吕后也就忍了。夺嫡就太不厚道了,不管怎么说刘氏天下也有吕氏家族很大一部分股份的。吕后要不反抗那就是身死族灭啊,压抑那么多年也难怪刘邦死了她要反弹。
所能倚仗的只有刘邦的宠爱,就好像年轻漂亮的女秘书想要当公司下一任总裁一样。
除非正牌暴毙,否则肯定没戏。
养士之风的确一直存在。到汉武的时候还有:
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像刘邦这样不动皇后,就想换太子的想法,似乎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