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大河入海处之延安 C 大环境以及其他 -- 史文恭

共:💬264 🌺1081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大河入海处之延安 C 大环境以及其他

在叙述完那个宁都会议之后,俺沮丧地发现,其实对于这个会议,俺并没有探索出什么结果。----这说明了,玩味党史一旦进入到非常具体的细节时,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的障碍。----微观层面的研究需要第一手的资料,而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儿。

为了赶上俺的整体进度,哈哈,就把东哥从苏区到长征的这一段先跳过去吧,先到俺们这个故事的起点,延安,来做一个宏观的展望吧。

之所以要把延安作为中国当代史的起点,是因为现代意义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制度都形成并首先实践于延安。----从1937年到1947年这十年之间,延安作为赤都,一直是TG的一方和平的试验田。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从陕甘宁边区这一片陕北的黄土地里走出来的。

在描述延安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几个重要的历史背景:

首先,延安能成为东哥这个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长征这个战略大转移的后果。---我们说,虽然,东哥曾经说长征是播种机,宣传队,宣言书等等,似乎这样一次经过大比例减员,而且在长达两年多时间内,都处于被追击,被围剿的战斗是一次辉煌的游行,----实际上,客观地说,长征的胜利,应该更精确地说明为“幸存”。(这并非抹杀在长征过程中无数英雄的事迹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但这个“幸存”的确蕴含了几个金子般的好处“

其一,TG的力量(而且是淬火后的精华力量),从国民党占优势的南方转移到了北方。这个空间的转移是非常重要的,---假设中日之战提前爆发,而TG还是留在江西苏区的话,那么,他们是否还能够乘抗日的东风像后来那样在北方铺天盖地地发展呢?新四军的历程就是一个佐证。---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蒋介石的统一之路其实一直也是贯穿中国现代史的一条线索,中原大战只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但在此之后,蒋介石还必须要花费大量地时间和兵力去剪除那些原来的军阀和他们留下的部队。伴随着红军长征,他用“驱狼吞虎”之计已经在南方消灭或削弱了好多地方势力,(如贵州的王家烈之流),但是他还顾不得在北方完成同样的工作,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就接踵而来,使他应接不暇。之后,中国的局势已经跳出他的控制了。

其二,长征的另一个副产品就是当时TG的实权力量,也就是武装力量的三面旗帜,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都集中到了陕北,并在东哥为核心的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个“控制”的反面例子里面就有红大许世友的“叛逃”和云阳红二方面军的整编。----但这些反面的小插曲远不能影响这个大成果的伟大之处。---因为这个时候,(通过红大(后来的抗日军政大学)的培训和组织部门的人事调整),TG的中央第一次完全地和她的武装力量统一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之后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虽然脱胎于三大方面军,但是他们已经成为了纯粹意义上的,延安派出去的部队。而不是之前靠临时中央派过去的,依靠残酷的“肃反”来保持,建立“权威”的部队。---而且,这三支队伍都忠诚地服从当时中国最强大的战略家毛泽东的智慧,-----还有什么,比一个英明统帅和三支久经锤炼而忠诚无比的军队的结合更加可怕呢?

其三,作为长征的终点,延安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那就是此地(当时)穷的厉害,苦的厉害,是一个成长期组织保持战斗力的绝佳的荆棘编织的巢所。所谓“嚼得菜根,百事可做”,TG后来的成功因素里面,“艰苦朴素”的作风是很大的一块,但这个作风的养成是只能在延安,而不是南京或者上海所能培育的。---而关于这一点,我们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作风,假如只看TG的领袖们是否艰苦朴素,是不够的,----

一个小故事,延安的时候,一天,留守兵团司令肖劲光来看东哥,见毛主席居然下午还躺在被子里改文件,于是问,今天怎么起这么迟,东哥指一下火墙边烤着的棉衣裤,说:“江青爱干净,把我(仅有一条)棉裤洗了,我哪里起得了床,起来就要光屁股。”----肖司令大为感动,提出要给东哥多领一套棉裤,结果挨了东哥一顿批评,因为这事关领袖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的大问题。----伟人的强大意志力是他们的一个基本要素,像这样的例子,TG的第一代领导人里很多。但是,作为一个组织的作风,我们要看的是基层的干部和成员是否能够艰苦朴素。---这一点,在延安时期,由于物质条件的极端匮乏,供给制成为当时TG成员获得生活资料的唯一途径,----所以,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那时候,想不艰苦朴素也不行啊,

-----然而,事物是变化的,建国后,进了城,这个作风是否能够保持就很难说了。----也是一个小故事,东哥有一句名言:“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处。”----说得就是他的一名卫士,在评定工资等级的时候,为了不能多评上一级而大哭大闹的事儿。-----按说,东哥的卫士,成天受主席的熏陶,这点觉悟怎么能没有呢?----可这就是事实。所以任何一个组织大多数成员的作风永远是和其所在环境相适应的。这里的“延安”不仅实指,也是虚指TG成长期的艰苦环境,那个时候的TG,作为新中国的创业者,正是披荆斩棘的开拓时刻,恰恰是经过了这几十年的磨练,才捶打出TG这样一支“艰苦朴素”的队伍,虽然,似乎可惜的是,“延安时期”的TG,就像女士们的青春岁月,纵然有太多的化妆品,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关键词(Tags): #中国当代发展史元宝推荐:橡树村, 通宝推:桥上,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党开会
家园 实事求是是好文风。
家园 史兄弟好文,不过我觉得这里讲的不够。

长征的另一个副产品就是当时TG的实权力量,也就是武装力量的三面旗帜,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都集中到了陕北,并在东哥为核心的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

此地(当时)穷的利害,苦的利害,是一个成长期组织保持战斗力的绝佳的荆棘编织的巢所。

李自成,捻军,太平天国也有类似的处境。他们为什么失败了? 当年他们也很苦,李自成几次全军覆没,他的根据地陕西也很艰苦: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矣。…… 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仅存之遗黎,止有一逃耳。此处逃之于彼,彼处复逃之于此。转相逃则转相为盗,此盗之所以遍秦中也。

总秦地而言,庆阳、延安以北,饥荒至十分之极,而盗则稍次之;西安、汉中以下,盗贼至十分之极,而饥荒则档次之。" (见《明季北略》卷五)

太平军的控制力也很强,为什么他们没有成功?

家园 的确还没有细细展开啊。。

目前的进度才是“C”啊。。。。还要慢慢地道来。。。。

家园 呵呵,是我太急了,花等下文
家园 这个么……简单的部分我可以回答

第一,李自成实在说不上有什么根据地,要不怎么说是流寇呢。从消灭孙传庭占领陕西到进军北京,统共一年左右光景,说不上建立什么根据地。缺乏巩固的后方,导致李自成在清军追击下一败涂地迅速败亡。相反,太平军在江西安徽建立了根据地,曾文正公也是花了好几年功夫才一点点啃下来的,要艰难得多了。而脱离了根据地的太平军,即使有石达开这样出色的统帅,也是很快完蛋的。TG在陕北的根据地,从建立到会战胡宗南,可是经营了十多年的。

第二,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基本是把半拉子基督教义和中国传统血缘关系掺合在一起糊弄大家,说得不客气,连传统改朝换代时那种奉天承运吊民伐罪的思想水平都没有。无非是天父天兄天妈天嫂(绝非我胡编,天王就是这么说的)下凡拯救世人。等到天父天兄互相残杀,这样的说法糊弄不了人了,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就完蛋了。TG的指导思想是阶级斗争,内部的思想和组织斗争都是题中之义,不会因为内部斗争产生根本的信仰危机。

家园 嘿嘿,又露出尾巴来了吧

所以任何一个组织大多数成员的作风永远是和其所在环境相适应的

进度是要加快,要不然这些尾巴加上聪明的河友,怕是不光宁都这样的论据被回帖剧透,连核心论点都会走光哦

家园 新四军发展的也不错。

  从成军时到抗战胜利时的人数比,扩充的比例与八路差不多,45年时新四军也达到三四十万人。

家园 很大一部分是南下的八路军(皖南事变之后)。
家园 最后一句说的好!

延安时期”的TG,就像女士们的青春岁月,纵然有太多的化妆品,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意识的存在都是决定于意识存在的物质世界中。

家园 黄克诚的八路军是皖南事变以前的黄桥战役期间南下的

人数也不多,几千人罢了

准确一点说是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3个团和第二支队第一团,是1940年10月4日开始由淮南区南下,10日,一支队2团进占盐城

黄桥战役韩德勤部于9月30日出动,因暴雨所阻,3日扑向黄桥,黄桥守备部队进行坚守防御,4日下午,向黄桥前进的韩部独6旅在往黄桥行进的路上遭遇新四军第一第二纵队的伏击,全军覆没,韩军战线动摇5日凌晨,驻守黄桥的3纵队出击,5日晚对残余韩军发起总攻,此役歼灭韩军11000余人

皖南事变,战事从1941年1月6日开始,行军的新四军6个团(新一团,老一团,新三团,老三团,五团,特务团)在星塘榔桥遭遇国民党军阻击,7日,军部召开会议,决定是否继续攻打星潭,叶挺主张坚决打下星潭,冲出重围,但是项英却顾虑伤亡太大,会议从下午3点一直开到晚上10点,项英最终否决了叶挺的意见,命令部队转向西南,当命令传达到攻打星潭的部队二纵队新三团时,他们扫清了外围阵地,准备继续前进,听到了军部命令后撤的号声,经核实无误,只好撤出阵地。8日晚,军部和二三纵队陷入了重围,9日,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人抛下部队,不辞而别(10日,因为突围不出去,重新返回部队,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指挥权),14日,叶挺应饶漱石的要求与国民党军谈判,被对方扣留,1月17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宣称新四军为叛军(9000人当中有2000多人突围了出去,其中有大量的干部)。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

1938年新四军成立时,全军四个纵队,9个团,10300人,6200多条枪。

毛泽东对南方游击队的评价是“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1947年1月,新四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当时华东野战军有12个纵队,其中7个多的纵队来自于来新四军

一纵,由新四军老一师一旅,老六师十八旅,及浙东游击队编成,后为解放军20军

二纵,由新四军二师四旅,四师九旅,十一旅组成,后为21军

四总,新四军老一师三旅,后为23军

六纵,老六师十六旅,老一师二旅,后为24军

七纵,新四军七师,二师五旅 后为25军

11纵,苏中军区部队,后为29军

12纵,原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和苏北淮海军分区部队组成,后为30军

特种兵纵队,大部分来自新四军

新四军三师进入东北,在47年的整编中,被整编到了东野二纵(39军),六纵(43军),七纵(44军)

新四军第四师十二旅和原淮北三分区主力一部编入豫皖苏军区部队,后为18军一部

新四军五师主力实施了中原突围,1947年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1949年划入四野系列,编为第五十九军

----可以看出,新四军从四个支队的一万余人开始,发展为1945年7月的31万人,建立了50万平方公里的根据地,根据地人口达到4000多万,这是一个非常光辉的成就【1】

【1】卢胜 《新四军抗战实录》的序

【2】姜遵五 《新四军抗战实录》 厦门大学出版社 福建新四军研究会 审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延安有几大好处

1,地形易守难攻

2,经济不发达,日本人对攻占延安没有太多的兴趣

3,位于长江以北,方便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实行战略展开

4,周围蒋介石的非嫡系部队较多,方便开展统战工作

家园 黄克诚带来的八路可不少

八路军五纵队,发展出来的可是三万多人马的黄三师。

八路军四纵队,由彭雪枫带出的四师。这两支都是新四军里的大股东。

家园 新四军三师1941年底1.9万人,四师1月底1.5万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