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些说明 -- 葡萄
http://news.sina.com.cn/w/2007-11-17/091314327438.shtml
我的的看法。宗教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一门之下如一国
罗马教会重新归一的主流意见了。
还有,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刚成立不久就迅速的填补了苏联帝国垮台后的意识形态真空。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在这里把以前的文字出发点都交代清楚了,看起来逻辑就通顺很多,也易懂了很多。
你说的“利益集团”就是《兴盛与危机》里面提到的无组织力量,所指的是同一种势力。
《兴盛与危机》是我去年才看到,并认真看了,深受启发,深为敬佩其思路。这本书好像你也看过吧,值得反复看的。
你这里说的都赞同,很有深度,花之。
可泥吃多了总有一天会闹肚子的,何况很可能还是观音土……
黑猫白猫耳……
官僚集团与小民只能共苦,岂会同甘?
如果连共苦都做不到,那就离政权摘牌不远了。不过对于许多官僚来说,也许不过是换块牌子而已……
惊喜:所有加你为好友的,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社会转型,在现体制不变下,可能吗?
经济转型,转到那?
外销转内销?在国民收入和保障不能提高下,有多少内销企业多出的容量?
转金融?现在倒的企业,都是玩金融的.
转重工业?这个做不得主,再参照一下日钢.
转服务业?没有产业支撑,北京这样的吸血消费城市可以,美国也可以吸全世界的血,浙江去吸谁的血?自娱自乐?
转高新技术产业?这根本是一个误区.一个产业能存在,说明社会需要,并无高新和低旧之分.在一个产业里把技术做精,才算高才算新,浙江正是这样做的.浙江的小巨人企业应该是全国最多的.宝洁高新吗?可乐高新吗?比通用如何?
做过企业的都有体会,隔行如隔山是一个真理.转行业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做透本行业和延伸行业,是务实的行为,浙江商人是这方面的典范.
何况浙江的日子现在并不难过,倒的都是投机的企业,倒了是好事.难受的是政府的统计数字.
不研究社会背景社会条件,没有亲身的经历,说一些字面正确的话,并不就是正确.
那么现在江浙模式就没有自己的问题么
以前江浙模式自己标榜的不就是敢为天下先么,这个时候为什么要讨论国家先怎么怎么样了,这样的倒退本身不觉得很可笑么?
我先说说自己的一些经历,我在国企、民企、还有外企做过,也和人一起创业过。邓公南巡之后近20年,这个国家发展的快速从你的话里我肯定你是没有多少亲身体会的。比如说民企,有1、3、7过关的说法。什么叫1、3、7过关,那是整整一代人的白手起家创业的写照。所谓1就是几个人的摊子一年里不能在涉足的行业立足就肯定倒闭。所谓3就是企业成立的第三年,原来的摊子在规模过销售百万后必须开始公司化经营,这个时候转型牵涉到了从财务到管理到人事的规范化。再到后来的7,就是公司规模上千万的第七年,这个时候企业的管理以及相关业务流程还有相应的其他管理,需要做的就是当年所谓的现在企业制度的建设了。我自己当年就是在一家民企从年销售20万,开始帮老板在每一个转型阶段去做重整业务的事情,一直做到销售额近亿的阶段,终于因为业务重组导致了家族企业在经营理念上的严重分歧。最后的结果,是企业拆分。这样的事情不断的在中国以家族为核心的民营企业中上演。对于此,我在那之后在一个朋友写中外家族企业比较的相关论文的时候我这样对他说:中国的家族企业在做大之后,始终制约他们的是,如何在家族利益和职业管理团队之间的关系。简单的说,中国的独身子女政策注定家族式管理,在试图有效控制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上必须在家族的有效管理与企业的快速成长中做艰难的选择。实际从我们民营实践的角度来说,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式来适应公司发展不同阶段上的公司结构治理,这些至今国内都没有一套成熟的东西。我们现在的商学院,试图从国外的理论,和国内的案例分析上寻找答案,只是收效甚微。
我这里,说的还只是关于一个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里,如何不断使用企业自身成长需要的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实施上,现代的公司管理,远远不是我这里聊聊数言可以说明白的。这里很多人称赞的,江浙模式还有其他各种XX模式。一而惯始终突出的是勇于突破现有体制的束缚,把冲撞政策边界甚至是红线视为改革。从一个时代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是,所谓不破不立之后是破而后立。立规矩、立制度、立体制。在这个立上面,中国任何所谓的民营模式都是拿来主义的,我们学日韩、学美国,当然学的最多的是香港与台湾。但是,大陆有大陆的法律政策的特点,照抄的话不是削足适履就是邯郸学步。自己呢,属于自己有特色的东西呢?泛滥的是权谋,而企业制度建设能为天下先者半个都看不到。更不要说形成有自己特色能成为竞争力优势的公司管理制度了。尽管今天很多人,还因为我们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庞大而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越来越有扩张性的国家而满足。可是,作为企业如果还是单纯的依赖拿来主义这样的光脚不怕穿鞋的思维范式,无论这个企业如何经营最后还是光脚的。这里说说企业内里的转型。
而外在的转型,基本就是你罗列一大堆的各种方向。可惜在你说的那么多里面,你说的都是困难,为什么困难你有没有想过。
外销转内销?是国内消费与保障问题那么简单。你还是先算下产品转销内地所带来的成本高,还是海外降价促销成本高或者开发新的销售渠道成本高,这样才实在。
转金融?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在国内金融是一个在严格监管下的领域,转这个先告诉我如何才能获得经营许可牌照。要是你告诉我是在境外注册,恭喜你。先了解下各个国家携手打击境外避税天堂的实际影响,后面的事情你别和我讨论了。
转重工业?沙钢是不是重工?三一是不是重工?还有最近出了一把风头的腾冲是不是重工?人和人的不一样,不一样的是思维而不是其他,
转服务业?你知道不知道,服务业有消费服务业和工业服务业。你知不知以美国为例,在2005年他们的服务业GDP70%来自工业服务业。在今天的中国,随着大型企业与大型工厂越来越多。在规模化企业开始向外转包企业内部工序与日常维护业务的事例这个几年有急剧上升的势头。还有,随着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应用。新的相关配套服务需求随之而来。如果你觉得这样说是空的,那么我告诉你我一个朋友现在就已经为3G手机开发了专门的配件,因此也在目前几乎无人竞争的领域拔下了头筹。这里我很好奇。我讲的事例你告诉我和吸血的7788有什么关联?
转高新技术产业?什么叫高新技术.对企业来说,就是我有人无,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再细里说就是:我有别人没有的,我有比别人更优质的,我有同样质量下比别人价格更低廉的,要实现其中任何一点,没有技术的辅助是无法实现的。P&G是标准传统意义上的传统企业。你确定P&G就没有高新技术了么?P&G在2008年公布的一个叫CFC的专利技术当年给P&G带来的销售收入是以亿来计算的,这个技术来自妇女卫生产品,老人与婴儿用保护产品甚至还在运动服装上有很好的适用。有兴趣你查查,那到底算不算高技术。当然你可以举出很多不生产高技术产品获得成功的企业。但是你知道家乐福是首创大型仓储销售商业模式的企业,沃尔玛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通信卫星零售企业也是第一个采用大型计算机处理相关公司业务的零售企业。你当然可以说他们使用的是高技术,他们本身不是高技术企业。但是你能否认他们的创新是是他们奠定自身在业内地位的关键因素么。
在最后我能说的很简单。我去年说江浙模式有问题,不仅是确实知道相关政策法规即将出台及相关的影响。而且我还知道,在这样政策法规出台之后作为后手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的出来,是不可能不改变现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布局的。中国工业将在一段时间里鼓励规模化、资本化与集约化经营。在这样的鼓励的试点地区,涉及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如果不象海外沃尔码落足的区里中小零售企业被灭绝一空那样,也会逐渐在政策及配套措施的引导下被收编在一个产业体系中。要是谁想逃离这两者的命运,只有做到更好、更优与更廉。对于那些仅仅依靠劳动力的企业来说,我们日益提高国民福利与待遇是基本国策,尽管这样的国策是有限的,但是对于沿海企业来说,成本压力的逐提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还看不明白,我洗洗睡觉去了。
只是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分歧怎样才能彻底消除。普梅之间可能的纠纷,是否和这些有关呢?
周一删除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