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药小故事(11)—银杏古今谈(上) -- 快刀浪子

共:💬32 🌺11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中药小故事(11)—银杏古今谈(上)

之十 蒙汗药的前世今生 链接出处

“五一”号称“劳动节”,果然名不虚传。

话说“五一”上午,睡过一个小小的懒觉后,发现竟然有不少河友在辛勤劳动,新帖不少。机会难得,兰凯、忘情几位老大的沙发板凳也让我抢了几个。没想到这一抢不要紧,兰凯兄发下话来,让详细说说“银杏叶”。这个自然不敢推辞,只是之前还答应了淮夷兄要写写“蒙汗药”,所以打算写完再说。

可是这个中药小故事的系列写起来越来越不轻松了。开头的两篇,纯属好玩,写的比较随便,就当故事写了,所以发在“科经茶社”。随着这个系列很快被爱莲版主转到“科技探索”,文章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励。写起来就越来越不敢太随便了,在趣味性的同时,也要增加点科技含量啊。西西河的高人这么多,太过露怯了也有点难为情不是?

不过这样一来,写的速度就慢下来了。写这种文章,一点起码的资料还是需要翻一翻的,但我已经不做中药好多年,所以相关的资料手边不多,而网上的资料往往不够准确,做个“文抄公”也不易。再加上最近的工作确实忙(这个理由好像太俗了^_^),上来看看帖的时间是有的,但写文章却一拖再拖。写完“蒙汗药”后,自己也晕了一阵,直到现在才发新的内容,对不住大家了。

———————————自言自语的分割线———————————————————

银杏,又名“公孙树”,这一名称据说缘于其生长缓慢,种植20年后方能结果,40年后才进入盛果期,爷爷辈的种树,到孙子辈的才能享受果实,故有此名。

银杏又有“活化石”之称,这一点只要是在国内受过一点教育的人应该都听说过吧。获得这一称号,缘于银杏是现在仍存活于地球上的最古老的种子植物,说起来还曾经和恐龙一起生活过呢。(还记得植物进化的顺序吗?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其中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统称为种子植物。)

根据古生物等学科的研究,银杏最早出现于三亿多年以前,并且曾经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许多地区。直到大约50万年前,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原因,地球变冷,许多与银杏同时代的都绝种了,银杏这一物种在很多地方也都灭绝了。只有在中国的部分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银杏才得以保存,成为我们今天所称的“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共同获得这一美称的还有银杉、珙桐两种植物)。不过,银杏的学名确是源于日语,因为西方植物学家首先是在日本认识银杏树的,并用日语对“银杏”二字的音读Ginkyo来称呼它。Ginkyo一词在最初出版的书籍中被误排成了Ginkgo,并被沿用至今。

野生状态的银杏分布区域很小,在浙江天目山、湖北神农架等地尚有自然繁衍的古银杏群,被认为属于野生银杏。这些野生银杏数量稀少,并且由于银杏雌雄异株,自然繁殖力不强,如果不严格保护的话,残存的野生林会被其他树种取代。1999年,银杏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银杏树龄很长,全国各地有不少千年以上的银杏古树。郯城县新村乡有一棵银杏树相传是商代所值,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当地人称为“老神树”。此外,银杏具备高大挺拔、形状优美、适应性强等特点,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的绿化树种,因而得到较广泛种植。近年来,由于银杏叶巨大的药用价值,这一树种更是得到大量栽种。

天啊,总算说到药了,快赶上“三纸无驴”了。

说到银杏的药用,我以前有一个误解,觉得银杏在中国有那么久的药用历史,但是现在得到广泛应用的银杏叶制剂却是由国外研发出来的,国内的药物研究者,特别是中药界真是太不像话了。查找了一些资料后,发现这个板子打的虽然不能说错,但还是有点重了。

为什么呢?实际上,虽然银杏是中国的独有树种,并且在古代就有人工栽培,但入药的历史却并不久,并且作为中药使用也并不普遍。

据考证,银杏在宋代才开始有较为普遍的人工栽培,而其在本草著作中的药性记载则在元代才出现。一般认为成书于1329年的《日用本草》为最早记载银杏的本草著作。但其内容非常简略,且仅限于银杏毒性的记载。(“多食雍气动风。小儿多食昏藿,发惊引疳。同鳗鱼鲡鱼食,患软风。”)其后200余年的本草著作对银杏偶有收载,但基本无甚突破。

明代刘文泰等所撰,成书于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记载“银杏炒食煮食皆可,生食发病。性甘苦,……有腥味,煨熟食之,止小便频数。叶为末,和面作饼,煨熟食之,止泻痢。生食,有小毒,发病。”此书记载的银杏果、银杏叶的作用基本上包含了古代本草中银杏药用价值的全部内容。

直到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才对银杏果实的药用价值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银杏在药用时常称为“白果”,对于其名称,《本草纲目》说到:原生江南,叶似鸭掌,故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对于其药用历史,李时珍指出,“银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近日方药亦时用之。”看来银杏在古代用的也不多。

对银杏的功效,李时珍总结为“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嚼浆,涂鼻面手足,去皴皱及疥癣疳阴虱。”此外,李时珍收集了使用银杏的十八个单方或复方,分别用于治疗寒嗽痰喘、哮喘痰嗽、咳嗽失声、小便频数、小便白浊、赤白带下、肠风下血、肠风脏毒、手足皴裂、头面癣疮、下部疳疮、阴虱作痒、乳痈溃烂等症。

此后的本草著作对于银杏的记述,再没有超出《本草纲目》的。《本草纲目》中对于银杏叶的药用只字未提,这也基本反映了银杏叶基本不作为药用的实际情况。而“白果”作为一种镇咳药,在方剂中有所应用,但并不是常用药,倒是作为干果、菜蔬,在世界各地都有较普遍的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硕果累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金黄秋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雅青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果香扑鼻

关键词(Tags): #药的故事#中药小故事#银杏元宝推荐:铁手,爱莲, 通宝推:威尔谭,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沉宝!
家园 又更新了,花

我们学校就种有很多银杏树

家园 长知识

中药还是很吸引人的啊

家园 科学美国人上有篇文章

经过多年长期观察对比,银杏叶或其制品,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病无效。

家园 关于植物进化的顺序?

我记得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生物进化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向多细胞发展;一条是尽可能向单细胞便发展。举了一个例子,草原上的草比树进化的要好。

家园 【原创】中药小故事(11)银杏古今谈(下)

到了20世纪50年代,银杏叶的研究首先在德国等国家快速发展。这一点其实并不奇怪,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素来有很好的植物药研究传统,这也使得德国成为欧美发达国家中对中药的认可程度较高的国家。

实际上,自古以来中国就并不是唯一使用植物入药的国家,只是中国的医药学发展成了一个独立、丰富的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下,作为药用的植物极为丰富,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对植物的研究也一直是发现药物的重要途径。例如大名鼎鼎的阿司匹林,就是来源于一种柳树皮。由中国药学工作者发现、目前全球疟疾治疗方面的最主要药物青蒿素,以及近几年在癌症治疗方面表现出很好疗效的紫杉醇等很多药物,都是在天然植物中发现活性成分后,加以提取、结构修饰,再进行大规模生产的。

在对天然植物的研究中,一方面发现了不少有很强活性的单体成分,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结构相似的几大类有效成分,称之为“有效部位”,比较重要的包括:多糖、生物碱、皂苷、甾体、黄酮等等。这些“有效部位”的特点是,具有相同的活性“基团”,但分子式并不固定,难以分离。

———————————以下内容仅适用于化学知识已经基本忘光的河友^_^——————

以比较简单的“多糖”为例,简单解释一下吧。学过一点化学的应该还记得葡萄糖(不记得也没关系),它的分子式是C6H12O6,而多糖呢,就相当于一个一个的葡萄糖分子连在一起,我们吃的米饭、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就是一种多糖。

一般10个以上糖分子聚在一起的就称为多糖,最多可以有100个以上糖分子连在一起。以这一串糖分子搭起来的结构为基本骨架,在一些部位连上一些不同的结构(活性基团),就产生了不同的多糖,例如人参多糖、灵芝多糖、香菇多糖等等。这些连上的结构,就决定了多糖的不同种类,不同多糖的作用也因此不同。

想象一下,由20个糖分子搭成的骨架与30个糖分子搭成的骨架,连上一个相同的活性基团后,其功能基本是相同的,而要把两者分离开,却非常困难,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从20到80个糖分子搭成骨架后,连上一个活性基团,可能其作用都一样。就好像我们吃馒头就可以满足一样需求,而不必分离出某一特定分子量的淀粉来作为食物一样。

除了多糖外,其他几大类有效成分也是如此,有一个特异的活性基团,连上分子量不同的其他结构,例如黄酮就是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成为基础结构,在连接上不同的活性基团。专业的东西就不一一解释了,免得把大家吓跑了。

——————化学知识普及结束—————————————————————————

中药的现代研究,也大致是一条“全提取物——单体成分——有效部位——单体成分+有效部位+复方研究”发展道路。首先是为了制剂方便,将一些药物做成全提取物,就是用水或其他溶剂,将药物在一定温度下提取后,再将溶剂挥发掉,成为固体,再添加辅料,做成制剂,比如丸剂、片剂、冲剂等。(这里插一段:最近河里经常有关于中医的争论,有人说中成药不属于中医的范围,此言大谬,自古以来,中药除了熬成汤剂外,还有大量的丸、散、膏、丹等制剂,现代的制剂只是范围更广而已!不过此帖不欢迎争论中医话题。)

这种全提取物的方式,一个很大的缺点是药量太大,并且由于药材来源不同等原因,不同药材用相同方法提取后,其成分可能差别较大。在现代药物研究技术的影响下,中药现代化也开始重视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青蒿素类药物(河里的silvia有一个关于青蒿素的帖子,内容很详细 )。

链接出处

青蒿素的发现似乎为中药现代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然而实际情况确并非如此。中药的成分极为复杂,仅一味中药,其所含的可能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就动辄几十种,而中药方剂往往是由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配伍而成,里面的成分实在是太复杂了!中药提取到单体成分后仍能保持活性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且这种活性往往与主要原来的治疗效果关系不大,提取单体成分的方式很难得到传统用药经验的指导,从而也无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从中药里进行单体成分的筛选实在是一项极为庞大的工作,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很多疗效确切的经典名方,往往使用的药味较少,去掉其中的某一两味药都会大大影响效果,可以推测其中必然是多种成分共同起作用,因此如何既保留中药复方的优势,又能较好的控制制剂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提取有效部位的方式,就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实际上,国外的植物药研究早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黄酮(这类成分都含有一个“酮”结构,大多为黄色,故名),是较早被药学研究者注意到的一类成分。很多植物中都含有黄酮结构,并且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其中较为著名的“芦丁”,是一种很容易提取出来的黄酮成分,曾一度被称认为是人体必需成分,并被命名为“维生素P”,虽然后来的研究又否定了这一认识,但科学家对黄酮类成分的重视可见一斑。

在对黄酮的研究中,银杏叶进入了科学家的视线。研究发现,银杏叶中黄酮的含量非常丰富。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德国科学家进行了银杏叶有效成分提取技术、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由于欧洲不产银杏,当时很多银杏叶是从中国、日本采购。

1965年,德国的威玛舒培博士药厂(Dr. Willmar Schwabe Pharmacy)研制成功银杏叶提取物制剂——金纳多,其主要成分为银杏黄酮与银杏内酯两大类成分。中国研究者对银杏叶的研究也非常关注,并能积极跟进,在1969年中科院就研制出银杏叶提取物的口服制剂——舒血宁,后来又研制出注射剂,目前有双鹤药业等公司生产,在同类药物中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

银杏叶提取物由于具有较好的改善血液循环作用,主要用作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例如中风、冠心病等,近几年又发现对于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具有预防作用,目前银杏叶提取物制剂已经成为欧洲、美国使用量最多的植物制剂(在德国、法国等国家作为药物使用,在美国作为食品补充剂使用)。

国际市场对于银杏叶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国内的相关产业,可惜的是,由于技术原因,多年来国内主要靠出口干银杏叶以及银杏叶粗提取物获利,而国内要生产相关制剂时,往往还要从国外进口精提物做原料,当然价格是涨了很多的。

近几年由于临床需求的增加,也促进了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曾经在国内市场当年占据榜首的进口产品金纳多,其市场份额已经被国内产品远远甩在后面。国内产品的制剂种类也非常丰富,除传统的口服、注射剂外,还有复方制剂银杏达莫(银杏叶提取物与双嘧达膜的复方制剂,)、银杏内酯β单体注射液等,在提取工艺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银杏叶制剂的发展道路,对于中药的现代化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中药界不应固步自封,囿于门户之见,为了中药而中药,认为一旦发展到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似乎就不是中药了。应充分利用中药宝库的指引作用,进行大规模的新药筛选,发现新的的药物;用两条腿走路,既保持传统复方的独特优势,又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紧跟甚至逐渐引领世界药学发展的潮流。

当然,这一目标似乎过于远大,已经不仅仅是中药界、中国的药学界的课题。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也将是我们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时候。希望我能看到这一天……(画外音:看你身体不错嘛,应该没问题^_^)

ps: 兰凯兄提到的成都地奥,其产品地奥心血康,其成分是薯蓣皂苷,虽然作用与银杏叶制剂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同一种产品。

另:益者三友提到的对于老年病的疗效问题,仅是银杏叶用途的一个新方向,似乎还不算定论。另外,美国对于新药的审查极为严格,但在2000年也把银杏叶提取物收入药典,并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应该看做对这一制剂的承认,并且美国的银杏叶制剂的使用量也非常大。具体这方面的信息,我查找的不多,如果您有更多的信息,欢迎分享。

关键词(Tags): #药的故事#中药小故事#银杏通宝推:铁手,
家园 一种药物来自植物还是来自合成

没有本质不同。

比如达菲可以由天然植物提取物为原料合成,也可以由

转基因酵母生产。

关键是有过硬的证据证明其效果。

只要疗效清晰可见,没有任何国家拒绝使用植物类药物。

银杏,有清晰可见的疗效吗?

家园 不要以偏概全

我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特别发展植物药,只是植物提供了很多的新药来源,同时也提供了很多合成药物的原料,这是一个事实。全合成与半合成的区别,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特别是在工业生产。

银杏叶制剂,我原来了解不是很多,写这篇文章也是查了一点文献的。你提到的文章,也只是否定银杏叶制剂在老年病方面的疗效,而这只是银杏叶制剂相对较新的一个用途,还在探索之中,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是很正常的。

银杏叶制剂目前更大的用途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一种被欧洲药典、中国药典、美国药典收录的药物,同时作为一种被正式批准上市的处方药,其疗效是要经过足够的临床试验的验证的。

如果没有明确的疗效就被多个国家的药品管理部门批准上市,并由此产生了全球每年数十亿元的消费量,那就是各国药品监管部门的失职了,那也将是药学界的一个大笑话,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肯定银杏叶制剂的临床效果的文章也都将面临学术造假的质问……比起这样一个大笑话来,我在这里鼓吹银杏叶,只是很小很小的小笑话了。

家园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不能算中药了。

  包括青蒿素。

  这些都是用现代医学、化学方法研究出来的药物。

  不能说以中国有的动植物为原料的药物就是中药。

家园 正是囿于这种成见,才使得中药的发展缓慢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中药界仍然死守着老祖宗那点东西不放,对于新搞出来的东西,就认为不是中药,那样的话,就只能抱残守缺,逐渐被淘汰。好在这种观念应该不是主流。

历史上中医对于新的东西也都是采取积极吸收的态度,例如金鸡纳霜、阿司匹林等,很自然的和传统的药物共同使用。只是在很长时间里中药由于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使得这种吸收显得不那么重要。

中药要继续发展,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主动学习,让中医药宝库成为指导发展的宝贵资源,而不是沉重的包袱,甚至钻进去就出不来的坟墓。

青蒿素在开发的过程,可没有去划分是不是中药,而是各个学科紧密协作,中医药理论起到了一个很好指引,为之后的工作打开了一扇大门。这虽然不是中药新药开发的唯一模式,但对中药研究的指导意义极为重大,即提取单体成分的研究方向。而银杏叶制剂的研究,可说是“有效部位”研究的成功模式。与传统中药最为接近的“大复方”模式,一直没有重大的进展,只有一些剂型方面的改革。至于说只能采用汤药的模式,就更是将中医药变成“文化遗产”,然后逐渐走入坟墓,供人回忆罢了。

家园 银杏的果实有微毒?

含有微量的氰化物?

小时候我们家吃银杏的时候,是要把里面的芯去掉的。而且一次不能吃太多。虽然广东这边不产银杏,但是做菜是经常用到的。

我是很喜欢吃银杏的。某次在香港,遇到个小摊,银杏连壳爆(象糖炒栗子那样,不过是淡淡的咸味的)那个香啊,呵呵。

家园 俺的观点正好与你相反。

  中医药要继续发展,应该是融入现代医学,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而不是坚持与现代医学分离。

  不过好象也不完全相反,

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主动学习,让中医药宝库成为指导发展的宝贵资源,
最终的结果也是被现代医学接纳,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

家园 本来就没有分离

是因为现在医学理论的不完备造成的“貌似”分离。

家园 你没看到说中医不能用现代医学理论来验证?

  或者说某些人不允许用现代医学理论来验证中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