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药小故事之十——蒙汗药的前世与今生(上) -- 快刀浪子
之九 蛇 链接出处
读武侠小说,其中最神奇之处,除了各种玄妙无比的神功外,就是那些功能各异的神药了。有能增强内力的、有能起死回生的、有善治外伤的、与善疗内疾的……而其中最能吸引眼球的恐怕就是那些毒药了,什么七虫七花膏、三笑逍遥散、金蚕蛊毒……真是琳琅满目,“毒”不胜收,让人不由得感慨祖国医药之博大精深。由是观之,武侠小说对于中国传统医药的宣传是功不可没。
曾经有个MM很认真的问我,那些神奇的毒药都流传下来没有。对此我只能遗憾的说,这些东西绝大部分应该是文学作品的夸张,真正的毒药是有的,但并没有那么厉害。从典籍的记载来看,古人对于毒药的认识还是很丰富的,很多本草记载的来自动物、植物、矿物的毒药,都被现代研究证实了其确切的毒性。学过一点中药的人,随便说上十来种毒药是不成问题的。(大家不用担心,这类药物都是有严格管制的,普通人不会轻易得到^_^)。只是这些毒药的药效虽然足以致人死命,但很少有能够让人顷刻间毙命的,即使纯度很高,或者几种毒药一起用也难以达到这种效果。
对于这类神乎其神的东西,真正的医药界是不大感兴趣的,倒是一种被江湖高人视为“下三滥”的东西,因为其“贴近大众、简单易得、使用方便、效果显著,实为居家旅行行走江湖作奸犯科劫财劫色之必备佳品”而得到了较细致的研究。它,就是江湖上无人不晓的“蒙汗药”!
蒙汗药最有名的应用似乎应该是水浒好汉的“智取生辰纲”一役,此外孙二娘的黑店也用过这玩意儿,《鹿鼎记》里的韦小宝也是用这个的高手。
蒙汗药是用什么做的?施耐庵不会说,金庸先生也没这个兴趣,但稍微一琢磨,就会发现还是有迹可循的。
蒙汗药的最大特点是能让人暂时失去知觉,在这段时间里,施药者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了:可以劫财(生辰纲)、可以劫色(韦小宝在丽春院),甚至可以要人的命(孙二娘的黑店,只是在武松这里失手了)。而弄清蒙汗药的成分,也可以顺着这方面找线索。
什么东西能有这种效果呢,稍微有点医学知识的人,都能看出,让人暂时失去知觉,之后还能苏醒,这不就是麻醉药嘛!现在也有用麻醉药打劫的案例,那么蒙汗药应该也是古代的麻醉药了。
顺着这个思路找,就找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东西——麻沸散!《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和《后汉书方术列传》都有华佗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施行外科手术的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剖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渝扣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 一月之间皆平复”。(《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毒》一章却并未提到使用麻沸散,想来那时华佗还没研究出这个东西吧。)
这段记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的记录,曾经是中医界乃至中国科学界引以为豪的一项成就。可惜的是,华佗所用的“麻沸散”是何物所制,没有明确记载。这也成为中医界多年来的一个研究课题。
自汉代以降,历代关于麻醉、外科手术的应用情况,仍有零星记载。只是手术外科并未成为中医的主流,关于麻醉药的研究也没有更大的发展。
1805年,日本人华冈青洲使用以曼陀罗花、草乌头为主药的内服麻醉剂,对乳癌、痔漏等外科疾患施行手术治疗,是世界麻醉史上的一个重要记录。华冈青洲也将他的麻醉方药称为“麻沸汤”,以表示这是受自华佗外科成就的启发,对湮没了近一千六百年的“麻沸散”的发掘研究的成果。
根据历代的记载和临床的验证,目前已基本认同麻沸散以及中药麻醉剂的最主要成分是“洋金花”。
附注1:近几年确实有关于使用麻醉药犯罪的报道。大家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增加点防范意识也不错。
根据报道来看,使用的麻醉剂主要是这几类,一是乙醚。方法是用浸泡过乙醚的毛巾捂住受害者的口鼻,使其昏迷。因为乙醚易挥发,不易携带,并且有很大的味道,所以用这个的往往是有预谋的,突发性的,同时伴有暴力的。实际跟用棍子敲的效果差不多,并且应用的难度似乎比棍子还高。所以不必特别防范,就是注意不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那些偏僻的地方就是了。
第二种,是用一些口服的麻醉、镇静剂,为了掩盖味道,一般会泡到饮料里面。这个欺骗性比较高,在乘车、就餐的时候要注意不喝陌生人的饮料,还有在餐厅一个人就餐时,如果离开座位后,最好不要再喝杯中剩下的饮料。女生要尤其注意。
另外还有报道说有犯罪分子送给你“迷烟”或者他抽“迷烟”就能将人迷倒。对此我有些存疑,特别是后一种。但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烟肯定错不了。
附注2:关于“麻沸散”、“蒙汗药”名字的由来。麻沸散中的“散”,是指剂型,就是把药物磨成粉末,“麻沸”二字,据考证是“糜沸”之意,“糜沸”就是煮粥开滚,引伸之即形容极度混乱之状。服用此散后,脑袋里就象一锅沸烂的米粥一样,意识混乱,以至失去知觉,故名“麻沸散”。
“蒙汗”似乎是指吃下此药后,汗不能出,这一点得到了现在药理研究的证实。
下 链接出处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