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再论开国君主杀功臣的话题 -- 王威
个人认为他是在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时候,从中国的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个巨人,他太了解中国人的本性,弊病,可是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相对封闭的旧中国了,在西方世界虎视眈眈下,没有时间去慢慢改造旧中国,也许在他眼里,不破不立,长痛不如短痛,随决心以一代人的痛苦来换取几代人的安逸。。。。只是苦了那一代的人啊。。。
在坚持公社制度的村镇身上。不懂经济乱搞的究竟是谁?
变革时代,老脑筋好好转变一下,别老用洗脑眼光看问题。
在坚持公社制度的村镇身上成功,只是少数几个而已。不具备有推广的普遍性。
一个政治变革,试点成功,只是完成长征的一小步。但是推广开来,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公社制度自然有其合理性,就是规模扩大,人与人彼此协助,对于农业生产是好的。
问题在于,他需要软硬件的配合,一是农业大型器械的应用,这是硬件。二是管理人才。即便这两条克服了。
还有两个要命的问题,一是解放出来的人力怎么处理。二是南北地形之差异,不知道你见过南方的哈尼人梯田没有。田地都一小块一小块在天上,现代农械无有用武之地。
三农问题,在毛泽东时代不成问题,是因为当时根本无所谓人力成本一说,大家都只在乎温饱。
但是今天的情况是,吃饱不是问题,干活给多少报酬才是问题。
讲起这个话题很长,其实共产党现在养的三农专家,他们都很聪明,都明白问题所在,但是还是解决不了。
事实上,中国改革最难的地方,就是在这部分。
而且我还相信这个问题,再过100年,也不可能完美解决的。
到目前为止,人类没有一个国家,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
美国那么平坦的地形,那么富裕的国家,那么无耻的财政补贴,看过一个报告,也很差强人意啊。
干活的是农民,只有农民掌握了先进生产力才能带来社会发展。
周扒皮再先进,只能靠爬鸡窝学鸡叫。
美国金融人士都是高素质人才,可也是只会发发国难财。
这时先进生产力已经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是权贵们维持个人和家庭强势社会地位的工具,他们会努力阻止先进生产力的扩展和应用。
就是把华尔街的金融高级人才,全抓起来,杀了。
多省事啊。
政策,从来就不是为了省事。
一个君主,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做后盾,对于地主权贵完全是可以控制利用的,制定一些政策,将这些人玩弄于鼓掌之上。
你看隋文帝多聪明,搞了个科举制出来。实际上,朝代自己隋唐之后,君主要搞定地主贵族,玩儿似的。
朱元璋计不出此,而是杀之为后快,那就是蛮干,智商低,大笨蛋。
要知道当时掌握最高生产力的不是地主小知识分子,而是大贵族门阀,只不过小地主更希望应用这种能力改变自己的地位而已。牛、李党之争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地主知识分子的先进局限性。
隋文帝本应该击破各个门阀势力,可惜他没有,最终是武则天,而不是隋文、唐宗让地主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主力,从而以女人之身登得宝殿。
玩弄于股掌之间?政治从来都是打击老大扶持老二,奥巴马如果按照你的方法,还不知道最终是谁玩谁呢。
你仍没看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不过,这实在不重要了。
有幸碰到,紧着请教先 -
1、战乱之后,恢复都很快?不管政策对不对,好不好(老兄好像很强调政策的),那还讲什么十年生聚、十年教化的,野火春风么?
2、“历代的统一战争,汉、隋、唐,没有一个像朱元璋那样搞法的”,统一战争中重八同志怎么个搞法是与众不同的?而且,小声问一句,不同于汉隋唐就属于智商低?
3、“很多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地主死光了”,哪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地主掌握的?又是哪些地主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蓝玉同志掌握了吗?那郭勋同志呢?既然很多的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地主死光了,实录里所记的农业生产怎么提高了呢?有漏网的地主?还在全国培训了?
4、“从经济层面上来说,不是坏事。规模做大了出效益。国家如此,企业如此,农业也是一样的”
规模大了就出效益?振聋发聩啊!就算出了效益,出的效益属于谁呢?皇帝?帝国官僚集团?全国人民?明代岁入大头是啥?这个效益对岁入是增项还是减项?
5、世家大族?指得是哪些呢?
6、“朱元璋身死之后,政息人亡,其农业政策是很失败的。”洪武年的哪些农业政策给亡了?永乐年亡的还是嘉靖年?
啊,今番际遇,通明史有望矣!耶!
否则门阀力量岂甘于被击破
不打破旧老大的经济基础,指望小地主凭白为你卖命?
隋文帝的科举制完全是一次不符合实际的大跃进。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楼主的分析别开生面,也可以自圆其说,支持一下。不过我想某某皇帝对于后世的影响,应该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够判定的,而赵匡胤杀不杀功臣与他自己的结局的必然联系,似乎不是那么明显吧?
赵匡义之所以敢砍赵匡胤一斧头,那就是因为后面有武将在撑腰啊。
当然了,我是想当然。没有证据。
不过以五代情形而论,赵匡胤凭几个庄园,想把武将们收拾的服服帖帖,太夸张了。
杯酒释兵权,太过于完美和漂亮,一对比五代史里头,可没有一个君主有赵匡胤这样的福气啊。
要是那么容易摆平武将,五代还能乱那么久。帝位还能轮到赵匡胤头上。
我的长辈成分是下中农,所在村里也有好几户成分是地主的。但长辈对这些地主家的评价都很高:有的会种田,收成总比别人高;有的会种树,结的果总比别家多、大;有的娶的媳妇会养蚕会织布比别人家好。他们的后代读书聪明--解放前我四个舅舅只有大舅被送去读书,但背书不灵--蒙学评定读书行不行主要是看背。
划地主成分主要是他们几家的地多于全村户均田地的3倍以上(好像基本标准是2倍的是上中农,持平的中农,少些的是下中农,很少或没有的是贫农,后2-3类就是“贫下中农”这个词所指了。当然大家都知道“中国标准”向来是模糊数学研究的典范,需要考虑4舍5入(农村好像习惯5舍6入?)加上参考人头数以及人品口碑、有没有人参加革命、参加国民党军队、当汉奸等其他因素;还有就是是否雇有长工--就是下中农如果家里劳力不多在农忙时也要雇短工的,当然短工的主体也是家庭劳动力有富余的下中农--种、收自己的作物优先于赚工钱。
地主不是一开始就是大地主的。一个朝代开始建立首先都是除少数(相对全国人口)功臣亲贵是大地主,其他主要是自耕农,当然不排除逐步产生一些官僚地主--后来土地兼并的主力。离开大城市越远大地主越少,乡村地主主要是小地主。
而自耕农变成小地主的过程还是勤劳致富的过程,多数都是某一代出了一个肯动脑筋善于思考的有了心得体验并传递给下一代,一点一点积累而成,然后慢慢出读书人当官升级成官僚地主;然后是老话说的“富不过三代”--因为后代平分家产子孙多土地越分越少--祖训严格持家有方的就出望族,世代显宦。当然也有后代出败家子卖田地的。
周扒皮的背景高玉宝交代不清楚,但另一个著名大地主刘文采大家更熟悉--他是后来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兄弟,已经是官僚地主了,这样的大户所占人口比例比起小地主来少多了,当然占有社会经济资源可能并不少。
从中小地主占地主的主体这个实际情况看,“地主掌握先进生产力没有用,因为他们不干活”这个结论并不准确。
至于“干活的是农民,只有农民掌握了先进生产力才能带来社会发展。”,按党的标准划贫农的,实际上多数不掌握先进生产力--从自耕农败家的不说,其后代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比自耕农要少,其劳动积极性也要差一些--三类中农是农民的主体成分。
刘邦杀功臣, 惠帝资质一般;
朱元璋杀功臣, 太子朱标较为仁慈;
刘秀不杀功臣, 明帝不亚其父;
赵匡胤不杀功臣, 赵光义老于政事.
唐太宗是个例外, 此人心胸能力我认为在我国历代帝王中可排第一. 不过他和大部分功臣年纪相当或年轻, 驾崩时真正有威胁的功臣要算李勣, 却又是个久经考验的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