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杀人如麻 -- 阿康

共:💬1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杀人如麻

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杀人如麻

作者:之宇

摘自

山海关外一少年张学良,从小在父亲刻意的栽培下,成为奉军统

帅的接班人。初入关内赴北京任职时,因仰仗权势,显得意气风

发不可一世,留下了「自恨杀人多」的慨叹。

明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燕山北依、渤海南临的秦皇岛东

北,初设「山海卫」,在第二年始建「山海关」。这华北通往东

北的重要门户,更是长城六千公里的东起点,所谓的「天下第一

关」。「万叠苍山争饮海,蹴起惊涛浩渺」(清.陆锡熊),磅

礴涌怒,令人慑服

少年张学良

张学良氏十七岁这一年,奉父亲张作霖之命为信使,入关去北京,回望

「山海关」,城楼直插云天;「镇东」、「望洋」、「迎恩」、「威远」

东、南、西、北,门开四扇,写的正是自己一生宏愿;北领群山,南逦入

海,咆哮万里,气吞山河。

张学良修干广颡,昂首阔步□□新奇、高亢、充满活力之胸胆为之大开。

揭肩掀眉,加以侍从仆役蜂拥,虽是初到京华,但并不逊当时都城的五陵

年少。张作霖遣长子入关,也无非给他历练的机会,寄托茑萝,结交权贵。

进京后首先拜见的政坛人物是段系(段祺瑞)靳云鹏。靳氏见这一青年英

俊不群,以为不外是「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上》),父荫之

下贵公子。因问其志,张学良初生之犊,标举自己,真情毕露。对答毫无

矫情,辞令极为自许,颇有:江中斩蛟、云中射雕、席上挥毫的气概。靳

氏大为惊奇,临别时靳氏喟然叹许:「好小子,将来杀人如麻,挥金似土!

」张学良听毕,出门仰天大笑而去。因为他突然想起父亲张作霖曾告诉他

一段名人轶事:

少年袁世凯,一次为文言志,其中有:「不以杀何以止杀,一旦我有权在

手,有不服我者,置之阶下杀无赦。」袁之叔父袁保恒见其年纪轻轻,如

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的枭气,曾叹息:「将来我袁家兴败皆在此

子!」

张学良知其父深为袁世凯之权谋所慑服,而且有「大丈夫当如是」的向往,

对一心培养的长子张学良来说,早已灌注了不少类似故事,更以袁氏容止

做为教育张学良之楷模。张学良一向以父命是从,且极需要得到的是父亲

的护持与财势支撑。在张学良行为之中,其父亲的影子无所不在,难免不

被人视为恃宠而骄,所不同于张作霖者,是少了其父亲的草莽英雄气魄

,忘记了「依赖人之宠,非勇也」(《左传》)的说法。亦步亦趋的模

仿,种下了少年怎能蹀躞而行的心理,培养出好杀桀骜的英雄形象。恨

只恨的是历史人物记叙,乃是希望后人以过去鉴知未来,而能「明辨是

非」。不过「是非」是否能够「明辨」,还得在乎个人之智慧来

领悟,一旦识见不明,则如火之燎原,习性一成,已不可阻遏。

自恨杀人多

张学良曾以好客无贵贱之孟尝君自比,当时东北也正与孟尝君之居里相同,

「其俗闾里多桀暴子弟」。《史记.孟尝君列传》:「赵人闻孟尝君贤,

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孟之封地)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

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

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与这故事类似的是:当年(一九二六年)北京《京报》主笔兼上海《申报》

驻京记者□□以笔为剑的名报人邵飘萍,因其对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强

迫商民使用「奉票」,又由于军纪败坏,邵乃发表尖刻批评的文章。张学良

时为奉军第三军团长,驻于北京。张氏自称:与张宗昌为当时北京政府「太

上皇」。邵自感不安,而避居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四月二十四日

晚,潜回《京报》馆,虽经化装,仍被警方识破捕获。《京报》馆被查封。

二十五日北京各报馆推举报界闻人谒见张学良,请求释放邵飘萍,张氏以

取缔宣传赤化分子,系奉令执行,不允所请。次日(四月二十六日)清晨

邵被绑赴天桥枪决。邵为浙江金华名人,新闻界之偶像,张氏因邵出言蔑视,

乃有孟尝君之一「怒」,但只杀邵飘萍一人而已,没有像孟尝君「斫击杀数

百人,灭一县而去」的波及金华。

更可恨者是:「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商君书.

画策》)的学说予人的心理凭藉。且不谈一九二二年的直奉战争、一九二四

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乃至一九二五年郭松龄之变战争。「山海关」这乱守

纷争之地,多少精灵魂鬼飘忽无归处!为争夺「山海关」,张学良将军都是

金戈铁甲的参与人物。但是龙争虎斗,为逐鹿中原作殊死战,绝不同于一九

二六年内蒙金佛事件:奉军骑兵十四军穆春所部,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民

不堪其苦。在内蒙多伦,公然抢走了喇嘛庙金佛,引起沸腾。张学良亲率一

营卫队,乘专车赴张家口处理此案,张氏拟藉集合穆春部军官与士兵,在张

家口火车站训话时,趁机予以缴械。不料正在训话间,突然有人开枪,张氏

爱将卫队长姜化南挺身为掩护张学良中弹而亡。一时枪声大作,死伤极为惨

烈。骚乱之后,张氏「忿狷」之下,枪毙穆春部一百二十馀官兵,不幸落下

了嗜杀之名。

一九二七年,张学良率奉军复夺涿州,晋军傅作义固守孤城一百零五天,张

以重炮昼夜不停轰击。时值隆冬粮源断绝,百姓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这次

虽也是军阀城池之夺,而残杀对象,已不是「将之所指,莫不前死」应效命

疆场的军士。为「复仇」为「斗狠」,在张作霖严责限期急攻之军令下,张

学良对涿州城使用了毒气。傅作义当时占取涿州,只率领了七千士兵,经过

一百零五天守城激战之后,捐躯者之外尚存有多少壮士?更恨「毒气」无眼,

即不能分辨军卒与百姓,更无从决定谁是该杀之敌,那一个因无辜而免死?

张氏神威凛凛,云车风马,战争输、赢、成、败之后,荒城号角,空村落日,

髑髅露野,凭吊苍凉古战场,将军难免自恨杀人多。不过,张将军曾放下豪

语:「我从不为我自己杀人。」宋人罗大经曾说:「诛一人,所以全千万人」,

《老子》:「善为士者不武。」都指带兵者,不必以杀人逞勇武。这杀一个

人,保全了千万生灵,张氏做到了;张学良二十九岁时计杀常荫槐、杨宇霆

于渖阳大帅府。张氏自我解释:「是唯恐常、杨效郭松龄故事,再造成另一

次争战,而即早遏止。杀常、杨「所以全千万人。」此之谓欤?

西安事变前,东北军骑兵十六团奉命掩护中共红二军,因误与红一军遭遇,

对方不明内情于是开火。董道原团长及全团被俘。后红一军了解了董部系

「助共」任务,乃将董释放。董道原回到西安,不知轻重,在众多人聚会场

合,暴露张学良通共资敌秘密,张氏立即枪毙董于前厅以闭其口。杀董一人,

若为「全千万人」,此千万人何所指,则待史家落笔了。

一步一回首

《司马法.仁本》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

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都是有力的学说,足以用来支持行为的根据。

但大起大落的政坛跌宕之后,张氏却自白:

幼年生活优裕,少年即握有权势,钱财任意挥耗,人事如意支配,到处受

人欢迎,十馀年,因之不能充分了解人间善恶。……性情急躁,任意而为,

经验阅历不足,学识缺乏,因之把事情判断错误,把人观察错误,有时过

于天真,有时过于任情,致之把事情处置错误……

在一怒、忿狷、复仇、斗狠之后,究竟张氏有何歉疚?又为谁如此一步一

回首?

家园 【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挥金似土

挥金似土

作者:之宇

叹公子,豪华非昨,曾记得平康旧里,黄金挥霍……(清.吴锡麒〈满江红〉)

大抵诗人墨客对鼎贵青年,一旦金钱罄尽,英雄末路者,多寄予惋惜与慨叹。

但张学良政治生涯跌宕之后,却得另眼相看。

视钱财如无物

由张氏津津乐道的一件往事来说: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以后,「本庄繁(日本人)

自己花了六千元把我家的收藏(渖阳大帅府)包装运来北京还我,我说:『我是封

疆大吏,你还我的应该是我的国土。这些东西摆在这儿不好看,再不拿走,我就

一把火把它烧了!』本庄繁无奈把这些东西原封运回满洲国,全给拍卖了……」

张氏的情操,坚贞不二的政治品德,不为人屈的刚劲,视黄金如粪土,◆◆如黄

钟大吕,铿锵然直上九霄。十五年后,一九四六年五月,监管张氏的刘乙光队长,

带来张氏大姊张首芳的来信,张将军记曰:「言及西安房产事,覆函交乙光转去,

劝其放大气些……□

当时张学良乃是「西安事变」之后在贵州、桐梓一位被「管束」的落魄将军,世

事蹉跎,处境寂寞,已不是在渖阳大帅府,或西安金家巷副总司令官邸。张氏当

时可说是「家无四壁不知贫」(唐.吴象之〈少年行〉)仍不失昔日作风,对西安

名下的产业,大度不计小利,意气峥嵘。

在这之前,由于张学良自幼在父荫之下从不计锱铢,一掷千金无吝色。像日本政

治家床次竹二郎,是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与张学良见面,张氏捐赠五十万元为床次

竞选政友会总裁,五十万为当时需要,总额是两千万。此事在九一八事变时日本

关东军从张氏保险箱拿到这五十万元的收据,使「床次五十万元事件」成为日本

帝国议会丑闻,床次在这事件爆发之后不久病逝。

于一九二九年一月十日计杀杨宇霆与常荫槐于渖阳大帅府。秘书反覆绞索,方能

稍称将军意,拟就了这篇〈致杨宇霆夫人〉的电文与挽联,内容是:「弟同邻葛

(杨宇霆字)相交之厚如同手足,但为国家计,弟受人民之嘱托,国家之寄任,

不能顾及私情,唐太宗英明之才,古今称颂,建成、元吉之事,又有何策乎?

……弟昨今两日,食未入口,寝未安眠,中心痛耳……弟之出此书,非欲见谅于

嫂,弟之为人,向来公私分明,自问俯仰无愧,可质天日……」

一月十八日挽杨之联为: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

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张氏自比三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以古比今,表达诛杨后内心之悲悼。更

以西周周公旦辅成王,杀管叔,放逐蔡叔故事,比况自己之感伤不下于周公途遇

「零雨其蒙」之悲绝。

一月二十一日挽常荫槐:

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

江山还汉室,敢因家事罪淮阳。

张氏以周公自比,处置杨常之光明心迹,天地可鉴。遭情同手足之杨、常流言中

伤,忍痛作此决定。更以韩信之死比喻今异于古,剖白自己大不同于吕后,绝不

因个人仇恨而徇私罪及杨、常。在这篇惊天地,泣鬼神,悲吊之电文与挽联以外,

杨、常之死,各送了一万现洋之奠仪。

钱能通神买命

「西安事变」之前「有人说我给了叶剑英四万元之说不确」。张夫人赵一荻女士

证实是交币三十万元。张将军认为:「不管是十万,是四十万,帮他们是雪中送

炭。多少钱没关系,共产党接受了我的钱……」当时张学良氏,是西北剿共副总

司令,将军「勇为」之「资敌」行为,令人胆破。但对于十月五日毛泽东亲自签

妥的那份共方与张氏之合作协定,张氏拿在手中反覆掂播:「签?不签?

苟利国家生民,即使是「与狐议裘」,按张氏一直以「爱国狂」自居,挥金似土

浑是胆的壮气,即谋与共方携手抗日,又何故祸、福、避、趋之?

「西安事变」一九三六年双十二枪战中,随蒋介石来西安的中委邵元冲,因惊变

中为枪弹击中而丧生。张氏:「我送了一笔钱」,钱能通神买命,却未能释怨解

仇。邵氏未亡人张默君「始终对我不满」,张将军为此惋叹不已。

蒋介石侍卫长蒋孝先,在「西安事变」中被杀。张氏:「我曾送了一笔钱为他作

佛事」(笔者:一九三七年超度),超度蒋孝先之亡魂。看来,对蒋猝死,张氏不

无厚恤家属以表示疚悼之忱。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况每下愈况,上海已为日本占领,张学良将军自江西被迁送于

湖南,以远离前线,躲避战火。再由彬州迁到沅陵。闲来无事,张氏:「在湖南

沅陵,我们开车跟火车赛跑,突然一个村民挑一个担子出来,被我撞伤,旁边人

说:『快走!快走!这里人凶悍得很!』……我赶快给了他几个钱。」

张学良伉俪把蒋夫人赠书合译成中文《相遇于骷髅地》(W.E.Samgster They

Met At Calvary)全部竣稿之后,张氏希望得一方家,协助作译稿之核校。张氏

恳请于曾约农,因为曾氏学贯中西,张将军一直以师礼事之。并为了纪念自己能

皈依基督,乃集合曾(曾约农)显(董显光)华(周联华)三位引领者,组成「曾显华」(H. H. Tseng)三字为笔名,《相遇于骷髅地

》于一九七○年十一月在香港出版。「我送了曾先生一笔钱!」

除上述各「我送了一笔钱」这些事迹之外,有:自从张氏接受了蒋夫人的劝告,

放弃崇佛,专心于基督教研究。在一九六三年以后,周联华牧师接替了董显光来

为张氏伉俪讲道。两年后经周牧师之介绍,张氏伉俪双双接受了美国南方浸信会

(Southern Baptist Seminaries)圣经函授课程,以备将来为上帝工作。这段学习

过程备极辛苦。教材寄来先由周牧师译为中文,并制录音带,以便反覆研听,然

后把作业上的问题一一作答,再由周牧师译为英文,寄回美国函授学校,经评分

后寄还。张夫人英文造诣高,绰绰有馀于阅读圣经,而且学习精神不虎头蛇尾。

赵女士一向是不为则已,为则锲而不舍,必要其成。协助张将军研习圣经经文,

一字一句孜孜求益之中,尤见耐心。如此一来一往,整整经历了十九年,张氏终

于在一九八四年通过了成绩考核,得到了毕业证书。但赵一荻女士反因课业未全

被屏黜。

这其中的内情「好似和针吞却线,刺人肠肚系人心」。后经周牧师联络,该函授

学校在委员会会议之后,决定赵一荻女士延长了再继续学习的计画。张学良此时

乐捐了该校一万美元。只是赵一荻女士的学习又过了六年,一共历经了二十五个

寒暑,才于一九九○年获得毕业证件。

函授学校无意间为张氏伉俪设了「埋头研究基督教义」的「青纱障」(夏秋之季

高梗农作物如高粱等,形成天然屏障,易于遮藏,不便追寻。俗谓其时为青纱障

起)于台湾,屏避了两岸为数可观的政治性打扰。但校方却没法由周牧师处得知

;如此热心赞助与坚忍十九年、二十五年学习的过程,为甚么不能在美公布张氏

伉俪之故事,以为今后学员的典范。

事变感言的风波

一九五五年香港《热风》杂志上刊载了郭增恺的文章,在〈西安事变感言〉中写

下了:

事变得到和平解决,真的像蒋先生所公布,是由于张、杨等阅读他的日记及重要

文件,才受其伟大人格所感动,因而幡然悔悟,那样简单吗?倘不是那样简单,

则双方所协议的内容是什么?其经过又是怎样的……

蒋先生与张、杨间在西安的成交,宋子文和蒋夫人是保证者,见证人一个是我,

另一个是周恩来,谁料他竟行不顾言,终于使我等几个参与其事者,迄今在痛

深愧疚呢?我也常常想,以民主大道期诸蒋先生那是胡涂的妄想,但让他做皇

帝吧,做皇帝也该兼听及于士夫,做皇帝的秘诀,无非是天下是我的,老子的

事你们都给我办好,可惜蒋先生只懂得这秘诀的上半句,于是总理「我生则国

死」那句名言,就应验在蒋先生身上了。

这文字在一九五五年十二月曾引起一波不小的风浪。张学良为此事于十二月二

十一日上书总统蒋介石:「郭某〈西安事变感言〉阅读之下,可气亦殊可笑,

中国文人多无行,多如此辈。此人为谁,良诚已忘却,假如良所指的那人是对,

彼乃一小丑角色。他不是共党,他是属于共党尾巴的第三党,在第三党中恐也

不是什么重要者。当年曾为杨虎城嬖幸,官僚政客之流亚也……」

按张氏称:「郭增恺其人者,当年在西北公路局任职,为杨虎城之嬖幸。后因案

被捕送京(笔者:一九三六年),当西安事变之初,戴雨农(戴笠)来西安时偕

同前来,期其奔走于杨虎城、宋子文之间,在当时彼何人斯,恐亦早已无人忆记,

亦许因此之故,而彼亦来一套西安事变感言,更自高其身价,自大夸为什么见证

人,侪与当代闻人蒋夫人、宋子文、周恩来并列,此人真不知耻者……就是有见

证人的话,恐亦轮不到该郭增恺名下,假如不是他写这篇感言,我早已把郭增恺

是谁已竟(经,笔者注)忘记了?咳!文人之无行,郭增恺可以当之矣……」

张氏之鄙薄、忿恼见于字里行间。可是张氏在美经纪人伊雅格却以密信、隐语与

张氏联络,由张将军签下了美金六千一百元,经宋子安的广东银行拨出以斡旋此

事。张氏财务总管乔特,并不乐意使用这种方法,而且也担心对方得钱后不守信。

不过这一文字引起的风波,兀然平息。

张将军在广东银行开专户,是时郭文之风浪未起;张氏拨专款,则在蒋介石看到

郭文之后。张学良将军挥金似土那逞快的大手笔,在这件事情上究竟张氏是酬庸?

是郭文止笔的按捺者?还是郭增恺撰写〈西安事变感言〉的主导?

自古「有千年金,没千年主」,当初,张作霖崛起草莽,以性命搏斗,巧取而计夺,

大聚□之下,培养长子张学良,最大希望是张学良能作一个师长,能长久保有张家

资财,传业子孙。也放任其挥霍。不幸就走上了覆车的旧轨!随多金而来的是有恃

无恐的骄奢;随骄奢而来的是无所畏惧的简傲;随简傲而来的是心神奔驰的孟浪,

最后是祸至。

家园 【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益友、损友

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益友、损友

作者:之宇

《历史月刊》 第163期

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凌晨,大元帅张作霖所乘

专车在自北平回渖阳途中,经过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参谋河本

大作大佐所设之埋伏炸毁(见河本大作《我杀死了张作霖》)。张

受重伤,随行之六夫人马月卿获救,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被铁钉穿

入头骨,当场身死。是时张学良正在河北滦县办理调动奉军撤退出

关事宜。

大帅之死

原本张氏与奉军诸将领寄居于局促的火车车厢中,由于北国六月溽

暑已炽,难耐闷热,张氏乃与孙传芳、杨宇霆迁往横山一座大觉寺

古庙居住。不料未久孙、杨前后自古庙迁回车厢。最初张氏以为必

是自己的勤务兵伺候失礼,后来才听说,每夜总有一伤者,肩吊绑

布,来张学良住处徘徊,一瞬即去。孙、杨等初觉怪异,而后悚然,

乃一个一个溜走。直到张作相亲来相告,大帅早已于六月四日伤重

不治。

依参谋长臧式毅的决定,暂不发丧,以免引起慌乱。并安排大帅府

仍保持一般日常活动,派医官出入内院,状似为大帅调伤;张学良

诸妹或盛装赴宴,或华服出外听戏,张作霖五夫人寿懿室内则鸦片

烟香缭绕。日人虽派人探访,终为大帅府上下人等所掩饰,仍言张

作霖重伤调治中,而得不到确实凶讯。直到张学良自滦州化装成火

夫乘闷罐车杂于士兵之间,潜回渖阳。

六月二十一日张学良处理了张作霖权力中心之转移与接掌,才正式

发布张作霖大元帅于二十一日伤重不治。距六月四日张作霖被炸遇

害,已迟延了十七天之久。

日人为此大惊。张作霖之被炸,日方驻东北之关东军希望藉此引起

日军出兵镇乱的如意算盘未能得逞,反引起日本天皇与元老西园寺

公望等人对军人此种行为之不满。当时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军、

政之间进退失据,应对天皇询问前言不搭后语,遭天皇责备。田中

羞愧失措,而导致内阁总辞,两月后田中竟颓废而死。

至今张作霖临终时留下什么遗言,仍是莫衷一是。说法有:「我受伤太

重,恐怕不行啦!」「告诉小六子(张学良乳名),要以国家为重,好

好地干吧!」「我这臭皮囊死了算不了什么」、「叫小六子快回来!」

诸如以上之传闻与臆测,无一不是普通人家父子的常情。但以张氏父子

来说,张学良虽对传统伦理观念,都存蔑视,但对孝道并无离心倾向。

奉军决定出关之前,对日后的布局,早有了详细的商量。为应付变生肘

腋,父子更是纵横捭阖。张作霖绝不如他自称是个「粗人」。大人虎变

的作风,更不会心无备虑。张大帅在势穷力竭之下,率先出关,留张学

良殿后。撤退之奉军士气本已衰老,而突发惊人横逆,如此重壤永隔,

填膺恨事,一旦不能安忍,或操权过急,轻举妄动之后则速祸必至。退

军之际,正如处于人为刀俎地位,冯玉祥、阎锡山虎视平、津。张作霖

重伤之后,父子相隔千里,气息奄奄之际,遗言:「别告诉小六子!」

才正是张作霖的口吻、远见与爱子之用心。人之将死犹自狠与悱恻如此,

实令人叹息!

…详文请看当期《历史月刊》

家园 【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谈刘乙光

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谈刘乙光

作者:之宇

「西安事变」之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

会组织了高等军事法庭于南京,会审张学良。审理判决书要点:「本

案被告张学良,率部劫持统帅,强迫承认其改

组政府等主张……至戕害官员,拘禁将领……惟被告经奉委员长训责

后,尚知悔悟,随同旋京请罚,核其情状不无可恕……减处有期徒刑

十年……褫夺公权五年。」

「招待所」警卫队长

经蒋介石委员长呈请国民政府特赦,国民政府于一九三七年一月四日

发布特赦令:「张学良所处十年有期徒刑本刑特予赦免,仍交军事委

员会严加管束。」

管束的负责人,就是「军统局派驻张学良招待所警卫队」队长刘乙光。

以通俗语言解释,刘氏也就是软禁贵胄、如清代宗人府的牢头。

刘队长任内之第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曾致一函与张学良将军,内容是:

待从以来,不觉已三易寒暑矣!多承薰陶,受益匪浅,诚为一生之幸

事,但旁观我公之生活言行,晚生不揣冒昧,敢愿以微言奉进……

刘乙光以监管者之身分,向一位拘押中,春秋方壮、威名又著、颇为

自负的将军进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遍寻张学良将军史料,向其箴

规、敦劝者,如凤毛麟角,最多也不过是点到而已。即或管束期间,

仍是一片称赞。推动群众作法之下更是铺天盖地。刘信:

窃察 我公精力过人,得天独厚,对国家负重责,将来出山为国家挽

危运自不待言。

与其说刘队长了解张将军该珍惜什么,三年的管束生活,张学良将军

多少体会出与生俱来的权势与无尽的财富,在从心所欲的运用上受到

了挫折。刘队长写道:

今此韬养良机,对一切似应特别珍惜,光阴宝贵,精神对自我似应兢业

磨冶,以求日新又新,为个人求至善,为国家惜重材!

规劝张学良将军不必以爱民之心常切,事上之才常拙,故遭拙而自怨自

艾。试分析张将军与刘队长不同的两种期望。张氏寄于来日之复出,包

括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都曾请缨、婉求来访者代言,藉重于情于钱,

推动上层力量以达到天听。刘氏则希望张一步一步深栽而细雕,一旦复

出,刘氏消磨于监管的岁月与用心,除满足于自己的尽职要求,担任张

将军与高峰蒋氏之间的桥梁,不会无偿。

刘、张之间的关系,虽然是一负责监管、一接受管束,何尝没有互依的

情势。刘氏敢于劝遏,难道不基于此乎?

鹰隼凝目乎?

然而张治中于一九四七年十月三十日,第三次访问张学良于井上温泉

(张治中偕夫人,公子一真、女儿素我,儿媳钱斌及刘仲荻、张慕陶

等),在一九八一年五月大陆出版之《文史通讯》中(第五期)张治中

之著文透露了两桩罕见的秘闻;其一,蒋夫人说:「我们对不起张汉

卿」;其二,刘乙光对张学良将军的鹰隼凝目态度.

由于张学良遭软禁后的消息,一直讳莫如深,密不透风的情况下,记

述由张治中传出,乃使爱、憎于张学良将军者,迫不及待的接受之。至

于这两则秘闻,发表在张治中变节走上不归之路「之前」还是「以后」,

方能确定其在史料中的价值,是史家的史识。可是,刘乙光的

鹰目形象,却由此铸造成形。刘氏写:

今见 我公于宁静功夫似尚有未尽做到,于自反自惕功夫,未知其刻

厉如何?

这劝解则有过重之嫌了。刘氏系警卫队长,职务在张学良将军之安全

与保卫,率宪兵一连,便衣四十馀人、厨师二人,并张夫人与佣人日

后加入之司机与轿夫……自浙江溪口,经安徽、江西、湖南、贵州、

四川六省到达台湾之前,十六次播迁,为觅住所,或迁出伤兵为借住

医院,或驱走和尚为投宿寺庙,或清除百姓为搬入民房……因满足将

军口味,远道专车运送蔬果……舟车浩荡,好一个壮观的逃难行列。

这期间经过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八一三上海战起;随后南京失守;

广州、武汉陷于敌手。战况紧迫之下,为张将军之心情寂寞,打发时

光,刘乙光陪伴张将军,访名刹、寻胜迹,爬山游水、打猎、照相、

钓鱼、打麻将、修浴室、建网球场……前方战士正在抛头颅、洒热血,

兵后百姓残村人烟绝迹,新鬼啾啾旧鬼啼。所难解者是如何能视若无

睹?

刘氏又言:「虽见尝亲书籍,恐多系偏于消遣……」

按「闭门读书」本来是上峰指示。刘队长以晚生自居,劝张氏天纵以

才,理应埋光蕴玉。如此进言大有「蚌球勿剖,时至自吐」之规劝,

希望张氏从德性、问学入手。如:

戏言取笑,虽是自怡养生之道,似有多言不重之嫌,静久思动,室外

散步,情理上原属不可非议,惟以 我公之声望与目下之处境似应深

居简出。

原也是无露锋芒,不茹不吐,正应自闭门修养中磨练出来。换以普通

朋辈,如此进言,也不失为一诤友。刘氏之与张将军,既不是监管,

又区别于伺候。谚语说「虎尾春冰」,刘氏何尝不是脚踩虎尾,足踏

春日河冰。

对刘、张两位军人来说,刘乙光与张学良共处了二十四年之后,壮志

一同消磨,老来相对白发,其情实在令人唏嘘!但刘氏说到:

现外间对 我公已有不少推测,上级对 我公之安全亦至为关怀,常

有电信来此探问,嘱婉劝 我公勿外游,在晚生方面为重视 我公之

安全为本身之任务之顾虑,亦不能不慎重从事……

至此刘之区区苦衷,就难免被视为迂直狂妄之言了。

况且张氏自称桀骜不驯,满腹愠怒难骂鬼之际,四周无人,刘乙光怎

能不成为矢的。「鹰隼凝目」之说,由来有自矣!

幸若干年后,张学良、刘乙光二人之关系「受拘」、「监管」身分并

无改变,几宗张、刘之间故事,俱见诚挚真情。拨沙遇珠以证将军与

队长并不如外界所传之「两刃相割」。可见世人往往似矮人观场,随

众附和者居多。

不以爱憎匿善

一九四一年七月六日张将军染患急性阑尾炎,刘乙光以事出紧急,来不

及向上级报备,迳自作主送张氏进入贵阳中央医院急救,刘乙光所担之

沉重,绝非等闲,也使张学良将军一直心存感激。

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张氏因刘乙光之子即将出国进修,张氏拟助两

万圆助行,为刘谢绝;张氏记曰:「老刘(乙光)谈到二麻子(刘子乳名)

即将出国,前拟赠之旅费,心领不受,惟拟借两万元的存单一用,用去

作抵,两月后即可交还,余慨然诺之。」

此事较张氏支持某牧师出国进修,更见一片自发之至诚。张氏一向重

视为人有「格」,对刘氏月旦评,即其之一。

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老刘(刘乙光)晚饭后到我屋来,交到精装

《解决共产党主义思想与方法的根本问题》和四十六年(一九五七年)

日记各一册,此乃系蒋总统亲手交他给我的,我接受之下,不觉泪下。

我中夜反覆自思,下最后决心拟上总统及夫人各一函。」

十二月二十五日:「早起写上总统及夫人信,交老刘请他派人送去。

老刘阅后,认为他要自己亲送。于是我同他谈了我的心愿,彼愿传达,

恐言错误事,请我写一简略给他。」刘氏之拟亲送的用心,令人深思。

十二月二十九日:「老刘今早未行,又来余室,再讲信中之言有不

妥之处,余深感其意(老刘好意可感也),立即再改,交彼即去台北。

余写诗两句:『昨夜一阵潇潇雨,狂风吹去满天云。』」

莫德惠是张将军之父执,「西安事变」之后,首次获许访张学良于

贵州桐梓(一九四六年),是张氏被幽禁以来,唯一公开采访者。

共住五天之中,为张将军带去:「东北的真消息,以及东北同乡们

寄与我的友爱之情,使我五中酸痛,真欲泪下。」二十一日莫氏回返重庆。

五月十一日张氏记述:「莫柳忱(德惠字)给刘乙光函嘱转告之事:

一、组织清理财产委员会,主席(指蒋介石)允可。(是宋子文日后协

助张氏三畲堂财产处理之始)

二、主席已嘱彼代为延请明史专家。此即张将军拟研究明史之开端。

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二日莫氏第二次访张,并在清泉小住。十八日离清

泉赴台北,搭船返南京。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日(井上):「刘乙光由台北回来,据他告知,他曾

到南京,见过蒋主席和蒋夫人、莫柳忱、蒋夫人和莫柳忱各有信一件……」

莫氏对张之关心可谓殷切。俟后,逢年过节莫氏馈赠与官邸礼物都由刘

乙光转来致送,从未间断。

一九六四年七月四日张氏在其外籍管家伊雅格家中与赵一荻女士举行婚

礼,不意这一消息透露与媒体,张氏以为系自莫氏传出。张将军恐惹高

峰误会,拟疏远与莫之关系,经刘乙光苦劝,否则莫、张二氏两代交情

几乎破裂。「忠言如药苦非甘」一言之赐,过于□璧,张氏终于思味到

了刘氏的诤言,写下了如后的座

右铭:

勿贪:贪多嚼不烂。看完这一本书,再看那一本;做完这件事,再想那

件事;否则心神奔驰无所得。

勿急躁:欲速则不达,古有明训。急则躁生,躁则厌心生。做什么,得

一步一步的来;要读的书,得一个字一个字的往下看;有的是时间,急什么!

三戒:戒食;戒色;戒言。

「不以爱憎匿善」,张将军之于刘氏,知感欤?

家园 【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西安拾遗

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西安拾遗

作者:之宇

第167期

不为传统儒家思想所拘泥的清初大学者王船山,设想岳飞如果灭金,

因而篡宋,并没有什么大不得了的奇怪。(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或问曰:这一说法,是不是也可以适用于张学良将军,联共发动

u西安事变」, 取代蒋介石之领袖地位。应该也没有什么大不得

了的奇怪.

今天看来对张将军的这一假设,不仅是皮相之论,而且大错特错。

西安兵谏

按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九日,西安学生经「东北人民救亡会」等组织,

发动大、中、小各级学校游行请愿,口号是「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人数聚

集达万人。队伍冲出西安中山门,向蒋介石驻节之临潼进发,张学良将军在灞

桥阻止学生,向学生夸下海口:「我可以代表蒋委员长考虑你们的要求。我也

可以代表你们把你们的请求转达给委员长。你们请先回去……」

这一事件,张氏怀不忍人之心,进苦口于青年,不仅史界刻意撰写不吝纸墨,

大陆且在西安为张氏竖碑立像。张氏拦阻学生之后,当夜向蒋报告灞桥学生

请愿事件,这时张、蒋却有了争辩。张氏记述这一段往事:

他骂我,「你这是一双脚踩两条船,是两面人,怎么可以代表我,又代表学生

……」我已不高兴了,他(指蒋)又接著说:「这些学生,你要让他们来,我用

机关枪打。」这可把我气火了。我几几乎话说出来,「你机关枪不打日本人,

打学生?」

事后张氏记曰:「因彼时心气浮动,语无伦次,羞忿忧惧,冲动无已。」张氏

称:「我几乎翻脸,当时军队是我的,可能兵变……」「我有机枪,我就可以

打他(指蒋)。」张氏自认,这是千钧时刻。「逼出」我决心「武力要请,遂生

十二月之变。」

这种血气冲动行为在张将军身上发生,绝非不可能,以过去张将军的事迹来说,

日本关东军司令◆隆大将、东北大学法科学长臧启芳等人,那一个不是在张将

军倡狂恣睢刹那,幸经左右强谏,才保全了性命(见《历史月刊》二○○一年

八月号〈益友、损友〉)。

蒋先生看我变了脸。……我自蒋处出来,就直去华清池洗澡。一来让他放心,

二来怕他扣留,这样作是表示我们只是意见之争。后来,他果然问人,我干

什么去了?

张氏虽被视为粗豪,却颇见狡黠,可是事后旁徨什夜,饮泣而沮丧。

…详文请看当期《历史月刊》

家园 【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莫把是非究

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莫把是非究

作者:之宇

民国二十一年夏,汪兆铭(精卫)偕宋子文、李任潮(济琛)来到此平,

张学良将军记其事曰:

相见时出示蒋委员长亲笔函:大意是汪院长来平,为对日军事问题,同我

相商。谈询之下,汪表示政府有对日用兵之意。我询问政府是否具有坚强

决心,有无相当的准备。汪答曰:「不是那个样子的事,是因为在政治上,

受各方攻击,愿我对日作一个战争姿态,小加抗战,成败不计,可以应付

与(按系舆)论之指责。」我聆听之下,惊讶愤慨,答曰:「政府既无准

备和决心,拟牺牲将士之性命,来挽救延续政治之垮台,我不取也。」汪

遂曰:「这是蒋先生的意思。」

我答曰:「你若说蒋委员长意思,既然如此,蒋委员长是我的长官,他会

直接给我下命令的。他不会来函说同我商讨。既然并不是真正的抗战,这

种拿人家性命,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的办法,我绝不赞同。」汪呈不悦之

色,乃言曰:「我以行政院长身分,亲来同你商谈,那末(么)同蒋委员

长的命令,又有什么分别哪?」我遂答曰:「命令是命令,我服从军事委

员会委员长的命令,那是我为军人的职分。至于命令事项,我只是执行,

我不负责任。」

汪、张失和

在我国历史上汉代李将军「将二千众,深入时,无论胜败,要不失为战

将……」(〈孙枝蔚与弟书〉),这就是「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

为尽哀」(《史记.李将军列传》)之飞将军李广。骠骑大将军卫青亦

曾说过「人臣奉法遵职而已。」(《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想张学

良将军必是基于这项「不辱君命」为「将」之宗旨。张氏又曰:

商谈是商谈,我不计较什么行政院长身分。为政治上的利益而牺牲我部

属生命,我良心上下不去。我当然是反对。

这一会见乃不欢而散。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一九三二年一月

锦州之失,使热河告急。七月底,张学良将军部署固守热河方案,电请

行政院每月拨三百五十万,以应军费之需。行政院长汪兆铭为此:「大

发雷霆,通电促我下野。」张氏记述如上。汪电文中指责张学

良:

溯兄去岁放弃渖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万里土地,陷入敌手。

……热河告急,……惟兄拥兵最多,军容最盛,而敌兵所扰,正在兄防

地以内,故以实力言之,以职责言之,以地理上之便利言之,抵抗敌人,

兄在职一日,断非他人所能越俎。今兄未闻出一兵一矢,乃欲藉抵抗之

名,以事聚□,当此民穷财尽之际,中央财政竭蹶万分,兄宁不知,……

弟诚无似,不能搜括民脂民膏以餍兄一人之欲,使兄失望于弟,惟有辞职,

以谢兄一人,并以明无他,惟望兄亦以辞职谢四万万人(当时统计中国

人口四亿)毋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

本来九一八以后政府对日军行动取容忍方针,静待国际解决。最使张氏痛

心者并不在此,乃「是当时全国不但不得团结一致对外,反利用外交问题

发动政争,以逞私愤。在中央迫蒋主席下野,改组为不伦不类的政府,成

为一国三公。孙哲生(科)、汪兆铭相继为行政院长,而又负不起责任。

如锦州、山海关等问题发生,凡有请示,则答训为相机或善为处理。在

地方,山东韩、刘火并,蜀则二刘对垒,粤则二陈相战,贵州毛酉之争。

我触目伤心,心灰意冷」。

守土失责

不幸这次挑起之汪、张二氏你争我辩,并共同辞职的荒唐怪举,正如胡适

为文所说:张学良以军政两方的全权领袖资格,九一八以后锦州退守,对

社会上之责难就很不容易答辩了。张氏又不能早日自劾辞职。两人之争「

其暴国家赏罚的不行,政治组织的病态,贻笑于敌人(日本)、贻讥于全

世界,已无可讳饰了」.

不想,使张将军「触目伤心、心灰意冷」的诸现象之外(中央及地方政要

之争);张氏自己又添上了与汪(兆铭)「共同辞职」这一笔。

幸张将军从善如流,引咎辞职。不过,张氏辞职获准之后,北方将领联名

上电张氏,愿与张将军共进退。此举使张学良氏获得了新任命。军事委员

会委员长蒋介石特任张将军「以委员长全权代表名义,代中正处理一切」,

仍不离北平,只撤销了北平绥靖公署而已。在北方外患日军大敌压境,内

忧至此稍得缓解。

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日军进攻山海关,两日后,一月三日榆关弃守。以边

关风云紧急。当时行政院代理院长宋子文、军政部长何应钦等联袂来北平,

与张氏筹定大计,图固守热河。张将军共统有四个军团,兵力在三十万人

以上。宋子文希望藉一战能小有成绩。乃与张氏亲去承德晤边关重臣汤玉

麟,促汤合作。宋、张自前线归来,所见军士勇于保护种植之鸦片,远甚

于捍疆卫土。前线驻军为免真相大白,竟谎报军情危急,阻止再向前方进

行视察。宋氏目睹行阵无死命之士,边陲无死事之将,张学良将军则是毒

瘾委顿,既不能劳力,又不能劳心。宋氏一切计画乃全成泡影。果不其然,

日军以一百馀士兵,战车十一辆,于三月四日从容进入承德。热河省主席

汤玉麟失踪。距宋子文与张将军自热河返北平,未足两周。

中华百姓何其不幸,生长在亡国逃命的惨痛时代,怎能不沉咽难抑。

更悲惨者,乃是热河之失,断绝了义勇军唯一补给线,使这批真正枕戈泣血,

奋不顾身、捍卫国土之抗日英雄,更陷于水火。这又岂止百姓日夜扼腕

愤懑不已可解!张氏于保定晤蒋之后下野,全家经上海,戒除毒嗜之后,

去欧洲考察访问。

一样纰缪

追溯一九三二年第一次汪兆铭以行政院长身分莅平,商请兵符。希望藉

张将军「小加抗战」应付舆论之指责,以巩固个人「政治之利益」。为

张氏所拒,部属未被牺牲是张学良将军以同袍将士生命为考虑,张氏不

失是一位爱兵如子的将军。

第二次一九三三年,宋子文以代理行政院长身分来北平,商请兵符。为

固守热河,希望张将军抵御一战,能小有斩获。则宋氏可由代理院长真

除阁揆,以达到个人「政治上之利益」。这次张氏积极于相助,才有宋、

张联袂承德访汤玉麟之行。不料汤态度暗昧,宋氏计画成空。这次将士

悯生命之牺牲,是遇敌不战而逃。

一九三六年四月,张学良与周恩来会面于肤施(西安),密商联共、

停火、合作事宜。八月张将军在西安两次接见潘汉年之后,潘电中共

中央报告敌方剿共副总司令张学良态度时说:「彼(张学良)同意原

则,但对(为)团结自身仍不敢公开联红,须继续对蒋(介石)保持灰色

与忠顺。因此对兰州可由彼军设法控制,至固原以北诸地任我攻击取道,

听诸少数骑兵牺牲……」潘汉年还在书面报告中更进一步解释了两次会

见的经过情形……任凭我们去打,他愿意牺牲该少数部队云。(杨奎松

《西安事变新探》)这次张学良将军,主动「牺牲」「少数部队」。与

汪、宋莅平,来求张氏兵符出战之事相映照,如果也是基于个人「政治

上之利益」,所求究竟是什么?

张将军曾说:「一生佩服近代两个人,一是汪精卫,一是周恩来。」

两位俱是风采照人、捷悟之士,长于权变与辩才。以张氏助战用兵之例

来看,汪、周二人在张将军佩服者之层次中,薄汪、厚周已很明显。

可是,一九九一年张学良出国赴美。在纽约接受中美文化交流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American□Chinese Cultural Exchanges)与哥伦比亚大

学研究生之访问,张将军语出惊人:「我一生最佩服的两个人,一是蒋总

统、一是我父亲。」如此说法震动了两岸,关系者无不忙于著手分析张氏

心态。

令人难解者是:两个人(汪精卫、周恩来)又两个人(蒋介石、张作霖),

二与二岂非四乎?张氏那一年,虽头童,却神情矍铄,记忆分析清晰。以

当时张氏处境已不惮冷遇,也不必附热趋炎,此论之出,何以?

汪(兆铭)宋(子文)二氏「不由道以进退」,张氏「不量能以授受」。

《卢坦与李渤拾遗书》不纰缪者,几希?

家园 【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各为其主

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各为其主」

作者:之宇

民国初年,军阀分裂割据,军人各为其主成为常态,迨国家统一,则当以

国为重,改「主」为「国」,倾力持护,张学良而立之年即已权倾朝野,

于国共剑拔弩张之际,理应为「主」奋勇效力而有一番作为,然却在一次

敌我短兵相接时,为性情所牵引,对敌心生同情而大量资敌。

历史上的「各为其主□

读《史记.季布列传》:「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

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

布匿濮阳周氏。」后经周氏献计,将季布钳卖与朱家为奴。朱家心知是季

布,乃见汝阴侯滕公,请滕公在高祖面前为季布开脱。「朱家曰:『臣各

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后「上乃赦季布」并拜季布为

郎中。季布就是楚人谚语称颂的:「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的

千古名人。

在〈淮阴侯列传〉有一段:高祖见信已死,问韩信临死前说了甚么?吕后

说:韩信恨不用蒯通计。高祖乃诎令齐国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

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

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

『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之

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

也……。』」

《清.方略》中记载太祖「甲申九月攻翁鄂洛城,有洛科者突发一矢射太

祖,砉然有声,穿锁子甲护项,太祖拔之。镞卷如钩,血肉迸落。……项

下血涌如注……迷而复苏者数四。……创愈,复攻城。克之,获洛科,诸

臣请诛之。太祖曰:『两敌交锋,志在取胜,彼为其主乃射我,今为我用,

不又将为我射敌耶。如此勇敢之人,若临阵死于锋镝,犹将惜之,奈何以

射我故而杀之乎。』遂授洛科一牛□(军官),隶三百人……」。

翻开一部历史,不乏「各为其主」的史事、人物先例,唯独对张学良将军

以「各为其主」来辩解兵权在握时所持之立场与行为,在时序上有难圆其

说的困境。

《史记》另一类故事则记载了:「季布母弟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

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困也。作者注

)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

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C』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史记.季布栾布

列传》)

古来「各为其主」是为人崇高宗旨,所以季布可以为项籍用,蒯通可以为

韩信献计,史家留下千载传颂的史笔。丁公则在敌我短兵相接时,自己虽

居于有利地位,却听信汉高祖「急」中生智的攻心之术;以丁公与高祖自

己乃是「并」为俊雄,怎能因争战使一方有损伤。丁公为之动心而撤兵,

解了高祖之危,是为自己未来留下一条后路。如果当时丁公血忱凛然,不

为汉高祖言语所调唆,坚持「各为其主」不引兵而去,汉王危机难解。

「两贤」之争,高祖能否制胜,成就西汉两百多年大业,谁敢一定。高祖

不计旧恨赦季布,释蒯通,却不念解危旧恩却杀了丁公。原因无他,因为

「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确乎:「……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

足者先得焉。」(见〈淮阴侯列传〉)

张学良的「各为其主」

上述这种情形也出现在民国初年。张学良青年握兵权,在其父张作霖奉军

旗帜之下,东伐西讨,逐鹿中原,收取关山。众俊雄豪杰并起,率子弟兵,

如四方诸侯震天撼地之战,「各为其主」是天经地义。

然而张学良将军易帜之后,已受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虽然仍掌东北

行政大权,但疆土已入国家版图。武装调停结束中原大战,张氏更就任了

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驻扎北平,并节制了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辽

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八省军事。中国牧民之国柄,张氏已执掌半边天

下。地方军阀在政坛上争雄时代早已过去,「各为其主」之说应已不复存

在。为国家命官,领国家军饷,食百姓血汗,改「主」为「国」才能一改

军阀形态。

不幸的是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渖阳之变,未经抵抗而沦陷,一九三二年

一月二日再失锦州。一九三三年一月三日榆关陷落,两月之后,日军以汽

车十一辆载兵百馀,从容开入承德,张氏守土之责如此,引起全国哗然。

天津《大公报》(三月十五日)社论评道:「张以甫届而立之年,即受中

华民国半壁江山之重任,其起也由于时会,其去也绝非偶然,盖以今日国

事之艰难、政情之复杂、责任之重大,实非张氏之智力、体力所胜。吾人

去年汪精卫鱼电责张辞职之时,即劝张其解除军权,从事学问,另造新生

命……」(引自《张学良生平年表》苏□基)。胡适于一年之前八月,也

曾撰文说:「少年得志几乎完全毁了他的身体和精神……如果他能决心离

开他现在的生活,到外国去过几年勤苦的学生生活,看看现代的国家是怎

样统治的,学学先进国家的领袖,是怎样过日子的□□那么,将来的中国

政府舞台上尽有他可以服务、效力的机会。……」学者金石之言,掷地有

声。

张学良之于「丁公」

回国后未久即膺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全权指挥西北剿共事宜。虽张氏日

后自称,该职并非所愿,但当时张学良已是国家一级上将。却在国共双方

剑拔弩张之时,为自己「轻信易感,见异思迁」性格牵引,阵前转向。当

时共方所处之陕北地区,地瘠民贫,张氏军械、弹药、物资大量资「匪」

。尤其在与周恩来会面之后,认为周「要言不烦,我们互相欣赏,虽谈话

不多,但了解甚深……周是个人才」。周氏予张将军者,何啻于高祖对丁

公□□并称「两贤」以致使张氏大有相见恨晚之憾。正如不知学蒯通:「

臣唯独知韩信(蒋),非知陛下(周)也。」张氏还特别举出:「我们东

北有句俗话:『任可给好汉子牵马坠镫,不给赖汉子当祖宗。』」

正逢张氏心存,「曾际会,好风云,盛时不再」之怨望当儿,与周恩来之

会,内心之兴奋,不问可知,于是全心倾倒。

终于与剿匪总司令蒋介石,对「安内」与「攘外」政策之何者在先,何者

居后意见相左。做出了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惊天动地挟持主帅的西安

兵谏事件。张氏之自我解释是:「如果我感觉著他的某一点是不对,那我

是不敢苟同的,甚至起而抗辩。……凡不得于心者,自以为是,辄一意孤

行,不顾一切……」由此可见张将军即非「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也不是「彼『为其主』乃射我」之洛科,更不是「狗因吠非其主」的蒯通,

何如丁公?丁公只在高祖危急时让路,而张氏则泄密作战计画牵扯军事调动

以利敌成功获胜,所不同者是丁公被斩,张将军遭软禁.

张将军于西安兵谏之后,如雪片飞来之诘责,都事出意外,尤其是苏共,至

此深悟「轻信易惑,见异思迁」之失,内外交困于:

其一,我怎样能与这种人共事。

其二,西安城内治安已难控制,银行、仓库、饷银、粮秣……同被杨部洗劫一空。

其三,蒋氏被挟持之后,亲送蒋氏回京,自请处分,得使蒋氏不失领袖尊严

「如张氏之自白:「我这个人用好的字眼来说是从善如流,知过必改。

用另一个眼光来看,是朝秦暮楚,不能始终……」

张氏曾在致蒋信中说:「至于良之能力,恐钧座知我之详,或深于我之自知……」

如蒋氏确对张了解如上,则当初蒋氏交付张将军代行西北剿匪总司令职权,就是

「置将不善」,蒋氏亦不得无罪。

西安事变之后,蒋氏「宜割近情」除去个人顾及,绳张氏以法。如高祖之于丁公,

使中国历代将军守国节操,留存后人。

清太祖赦洛科,并给他三百人的牛□军职,为的是「今为我用,不又将为我射敌

耶!」果然是清朝开二百六十年局面之英主。蒋氏终未能再予张学良将军一次

「各为其主」之机会,或者对张氏「又将为我射敌」有怀疑。

汉高祖一句话:「两贤岂相◆哉!」使丁公于敌我相持阵前,解了高祖之急,使

高祖得以临危脱身。

周恩来一句「千古功臣」却把张学良将军从原来蒋的「禁足」送上了「禁口」

的神坛。张氏纵有揪心撕肺不自胜的遗憾!至今谁是、谁非,面对膜拜者只得

三缄其口,以「功臣」自居。踽踽独行,◆然孤处,可悲!

家园 【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南京幽禁半月日记

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南京幽禁半月日记

作者:之宇

《历史月刊》

第169期

我到南京之后(张将军习惯以后代后)受军法会审于军事委员会。

会审委员为李烈钧、朱培德、鹿锺麟。李烈钧拿出来预备好了的十几个纸条,

向我发问;有的是,你是受了何人的鼓动?有什么,你怀有什么野心?等等。

我闻之深为气忿,我想他们是拿我当作什么人?立即回以强悍不逊的言词。

李见我紧张激愤。令人给我纸笔,嘱我笔述。我提笔急(疾)书。李徐徐言曰:

「汉卿,这是有关历史的大事,将垂之后人,对你有重大关系,望你好好的写。

关于这一点,使我对李协和(李烈钧字)永怀不忘。(见《杂忆随感漫录》)

到了阶下受审的时候,张氏仍持「铁中铮铮」的汉子心态。

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高等军事法庭开庭会审结果,张学良被判处十年

有期徒刑,褫夺公权五年。蒋介石委员长请求予张学良特赦。于来年(一九三

七年)一月四日,张将军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赦令,免除徒刑,交军事委员

会严加管束,张学良将军自此开始了明文下的幽禁生活。

梦中涕泣

一月一日

其实,自民国二十六年一月一日,张氏于自己的日记提要中已对管束有了无奈

的自我解嘲.在日记提要栏中张氏写到:

读旧约创世纪一篇。余身体不甚自由,但精神十分自由,并甚畅快,

知人静思真自得也.

自发动西安事变之前,匝匝纷扰至今始得一静思,其「自得」是「神静

而心和」也按张氏受审后拘禁于孝陵卫孔祥熙宅,张氏称:「有军、

宪日夜守护,寝食不离。」

这是「西安事变」后第一个元旦,试由张氏这一天日记,看看张将军

如何自处 。也可见彼时张将军的精神状态。

呀!廿六年的元旦了!不只失地未复,而国权日衰,就是我今日之处

境,百感交集。但我是中国人,我是个丈夫,悲愤是无用的,只有不

顾一切,冲出一条血路,打倒我们的仇敌日本帝国主义,然后国事有

复兴机会。

张将军忘身许国,不回不挠,使人起敬,但「荣辱之责,

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唐.魏徵《群书治要.韩子大体》)

冲天之木,风华一朝尽失,良可惜情也。

昨夜梦中过新年,同乡二人来访,述及亡国衰家之苦,

大家相对泣,恐非东北人不知此中滋味。因梦中涕泣,

被看守我的人将我叫醒,我心中十分惨然.

听来真令人怆感。大将军以乡梓流亡之孤,伤痍之耻未雪,

梦中哭泣,读史者至此也必为之酸鼻。「周伟龙来,戴雨

农(笠)来,述委座(蒋介石)追问西安飞机火

车事,余致虎城一电催之。」(按指中央嘱尽快恢复西安交通,

并放还扣留之空军飞机.

一月二日

这一天在提要中写到:

余鲁莽孟浪,国难家仇,不知何以得雪,天下无难事,只怕不诚求,

余深信余有见故土之一日。一日吃睡之外,得安静看书快哉!读三

朝名臣言行录,韩琦一篇。鲍志一(文樾)来看我,彼从西安,现

被派返西安,余致虎城等一函,令速复交通,令飞机

第九大队返南昌。并言余约在五号左右可返。戴雨农陪同鲍(文樾)来。

子文来一函慰我。

由张将军函杨虎城,令其遣返扣留之飞机,并尽快恢复交通,自以为元月

五号前后可回西安。张将军之思归,在今日看来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

忘视,势不可耳」。

(韩王信报柴武书)

一月三日

「读五朝名臣言行录,张咏一篇。」与昨日读韩琦一篇,想张咏、

韩琦均宋代倚重的名贤,张氏瞩目于人心归向,国家倚重的两大臣言行。

而对《吕氏春秋》爱不释手,方知「书,必须多读」。如此,所谓困

而知学也乎。

希望复出

按张学良将军为处理西安善后,提出解决办法有甲乙两案,请蒋氏斟酌。

甲.

一、 调东北军全部驻开封、洛阳或平汉线上,整理训练,担任国防

工程,由良负责调出整理。

二、 请虎城(杨)出洋考察养病半年,不开缺。以孙蔚如代理,

由钧座给予充分之款项,对

日发动,即召返国。

三、 余陪同墨三(顾祝同)等到洛阳、最好到潼关或临潼,

由启予或庞炳勋派兵陪同前往,

请虎城及各军长来会商。

乙.

一、调虎城到甘,以何雪竹(何柱国)或刘经扶为西北行营主任,以庞

(炳勋)、商(震)、萧之楚,

万(耀煌)等驻陕。

二、 调东北军驻豫、鄂一带整理训练,担任国防,由王树常负责,由良帮

助整理完毕,良愿去读书。

关于虎城讲话问题,良以为力子(邵)、雪竹(何)或于(右任)先生协

同良到潼关或冯钦哉防地,

请虎城来谈。

而经蒋修订后的甲乙两案:

甲案:

一、 东北军全部调驻甘肃。

二、 第十七路各军仍驻陕西原防,归绥靖主任杨虎城指挥,该路得酌

留若干部队在西安,

以便利行使绥靖主任之职权。附记:陕西绥靖公署或移设三原亦可。

三、 自潼关至宝鸡沿铁路各县,归中央军驻扎(铁路线各县以外,

得由十七路部队驻扎)。

乙案:

一、 东北军全部调驻豫皖两省,可先令由西荆公路集中南阳、

襄樊、信阳一带。

二、 以王树常(或汉卿另保一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

三、 调杨虎城为甘肃省政府主席,仍兼十七路总指挥,第十七路军

全部调驻甘肃。

(见《西安事变新探》杨奎松)

由张氏所提之甲乙两案,由赴京待罪改为重整东北军。由三位一体大西北理想,

改变为希望东北军全体脱离西北是非之地而去河南、安徽,张氏复出希

望跃然纸上。

而蒋介石修订的甲乙两案,以中央军控制西安及铁路沿线各县,为重要

征结。在南京半月记期间张将军独自鱼游釜中,有没有太过奢望于重握

东北军兵符,而师心自用?得待方家史识,谨提供

张将军在南京时之记事如后:

一月四日

这一天于日记提要栏,慨然写下:

「国事至此,国人多知私人问题,而少计及国家悲夫!」子文由上海来,

并出示蒋先生之函,戴雨农同来。」下什「陈辞修(诚)来,因守者不去,

彼未得畅谈。」

蒋铭三(鼎文)来谈,表示大家意见:

1.抗日不可太急,必须有相当时间。

2.西北问题。

3.希余放弃些余意见,并言蒋先生亦有此意。

余答,如蒋先生同我谈或告我任何事,可以,其他人余不知也。

张将军对当时所谓「大家意见」仍强项坚持,裂◆穿胸不肯低头。

当年笔者整理张氏日记至此,曾为「大家意见」其中究竟包括了

多少「蒋先生亦有此意」的成分,向张将军请教。果然在一月二

十二日蒋氏嘱张将军致杨虎城一电,劝其速施行甲案以示服从。

张将军记曰:「委座不再谈陕事」,甲案之遵行,以示从众,乃

成定局。

愚好自用

一月五日

「对于圣经,读之不觉兴趣。」提要栏只数字而已。与日后由蒋夫人

介绍张氏专心于教义的研究,有绝然的不同。

这一天「卫立煌来谈,表示问候之意」u读数章古文快哉!」张将军每

日快书古籍,虽然是时过然后学,但桑榆非晚,颇获心得。

一月六日

摘要栏,张氏感触甚多

西安之事,闻之使我忧悲万分,夜不能睡,余希停止内战,

可一致对外,不想内乱又来,

{ 注:蒋扣张,西安方面以放张为妥协的前提,否则不惜一战 }

抗日无期,余救国有心,处世乏策,余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余心救国,等于(误)国,中国人卅岁为最高年龄,余已卅六矣,还有

何惜乎?惜国难家仇未报耳,不知何人埋吾骨于东北也。

所以张氏有如上之感慨是因为:

早要报纸看,不允,余悉事必有何说道!下午请雨农(戴笠)来谈,

健群同来,朱一民次弟来。谈知西安之处置:

1.顾墨三(祝同)行营主任。

2.王廷什甘肃绥(靖)主任。

3.孙蔚如主陕.

4.中央军陕甘不动外,樊、葛福麟、李等驻潼关、西安、宝鸡、咸阳等处。

十七军退驻枸邑(耀枸)、甘(肃)、延(安)一带,东北军回原防,饷归军政部。

并叫我三事:

1.发宣言。

2.驻京。

3.告将士书。

告以如蒋先生命我可。

谈话时,守者屡入,请出不去。余想,如九一八时,日人获我,想亦不过

如此。但余爱国热诚,而如此今日,这也是意料中之事,又有何乎?

一月七日

张将军已按捺不住,于提要栏中写到:

余心浮气躁,盛气凌人,今早对刘(哲)、莫(德惠)之来谈,而不平心,

使他们戚戚!愧死,当切改之!

日记中写:

早莫柳忱(德惠)、刘敬舆(哲)、王廷午、戢翼翘来,廷午先去,谈请余勿负气,

设法了此事。余答如委员长有话,余可照办,他人余不知也。并言多激昂,敬

舆落泪,余出示余写之小册子(按张氏之遗嘱),三人戚戚而去。下午,余甚悔,

不同详谈负他们远来苦心,可感之好意,请他们来谈,但守者请示不许,可叹!

当时张氏如笼中虎,古人金缨以为「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

只为好自用。」当时张氏咆哮使万般方寸尽失。西安事起在自用,莫、刘来,

仍以自用绝之.

一月七日这一天,仍「读东方杂志,关于中日问题数篇甚得余心,浦薛凤:

〈国难最高峰〉,全世界左右集团挑战,甚好!车铭深论新儒家的〈理和欲〉,

余稍明宋、清两派之分,甚感趣,愿再深讨想请人讲之」。

一月八日

张将军于日记提要栏,特别写下了:「夫事不可过于急躁,圣人之于事,似缓

而急,似迟而速,要三思此言。」这一天:

雨农(戴笠)由奉化返,交来蒋先生一函,令亲函虎城及各军友,要遵中央令。

余即函,并加两函言,委座对我等之苦心,劝他们勿祸国。致伊(赵一荻)一

函派王化一、吴瀚涛送往西安。吴、王、戴下什来,谈甚多。告以余始终不

愿祸国乱国,牺牲一切。盼告诸同志,体我。并叫董宪章或何(柱国)、刘来

一人,并请虎城也派人来.

不愿负人

一月九日

张将军以《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记于提要栏,并以双线◆划,

旨在提醒自律。写道:「君子不重则不威,天翼(熊天翼)教我,言余之好诙

谐,使人轻视,余之行为不检处当戒之。」这一天:

雨农(戴笠)来言吴(瀚涛)、王(化一)已飞西安,李少珊同去,致委座(蒋介石)

之函,交雨农,并致米、宋函。熊天翼来长谈约五个钟头,并共什饭,谈关于

西安善后之意见。

由上可见,一波一波劝张氏不必坚持己见者,已唇焦舌烂。

一月十日

张将军因王化一、吴瀚涛没有消息,使张氏深为挂念,恐西安有变。记曰:

「修兵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亦失其所为修之矣。」特别于提要

栏记有:

辩而不当论,信而不当理,勇而不当义,法而不当务……大乱天下者,

必此四者也。余须三读而永记之。

张将军深自歉悔,莫此为甚!

一月十一日

「早周伟龙送来化一(王化一)、瀚涛(吴瀚涛)由西安来电云:侯品

方(王以哲)会见。」这一天,张将军读《孙子叙录》一卷,并作棋戏

以畅劳筋.

一月十二日

这一天:「早晨仲远(杜重远)、雨农同来,何敬之(何应钦)拟令仲远

去西安,余意太早,仲远谈二小时去,其正人也。」按杜重远系张将军心

仪好友,影响张氏思想甚钜,也是引导张氏行动偏离蒋氏倾左之第一人。何

应钦主张杜去西安,张将军则以为时间尚早。其实,杜果有西安行,何氏等

期望于杜氏者,是否尽快推行甲案,亦未可预料。该时不仅东北军分

崩迹象已隐现,三位一体已少了紧合力量,分别找寻出路中。

这一日,张氏下午打羽毛球。「夜孔庸之(祥熙)来谈,雨农陪化一(王),

瀚涛吴)来,交到虎城(杨)及蔚如(孙)等函二件,贵严(贺)来交下

蒋先生函一件,邀余去奉化。」

一月十三日

早雨农陪鸾妹(赵一荻)来,她见我泪流,真儿女之情也,嘱伊(赵一荻)

去见老太太,函告老大姐(于凤至)孩子们,请勿念。雨农陪贵严(贺)来,

雨农之奔跑可感也。柳忱(莫德惠)、敬舆(刘哲)来谈,劝余努力设法。

十一点由南京起飞,米瑞风同行,余在飞机上想此行,有何上策,上可以对

得起国家蒋先生,下可以对得起多年僚属及东北父老◆惶(旁徨)万虑,只有尽

人事听天命。

一点到,子文来接,先到文昌阁,有徐次辰、张伯英在,张伯英谈彼去西安。

蒋先生不爽,雨农代会,余同学文、次辰、贵严、雨农先谈。谈有数策,

亦皆认非十分妙策,呈委座,由委座定有两条,由米(春霖)带交西安,

蒋先生亲书一函,余加一函。

如上所述,施行甲案已如弓在弦上。张氏在提要栏中记曰:

1.东北军驻甘,杨可留若干驻西安,或驻三原,中央军驻潼关、

西安、咸阳。

2.杨驻甘,东北军驻皖、豫。于调皖绥(绥靖),皖主由余推荐人,

余告米(春霖)及函大意。自救方能救国,到危局时得有

决心,更须有办法,盼他们达则善天下,独则善身。

一月十四日

这一天,「次辰谈欲速则不达之大意,言余爱国心过高,求之过急,反

得其反,良言也」。

张氏特记于提要栏:

米瑞风十一点馀走去,送其出门,真难言心中酸痛,不知其此行如何,

国家前途多少生灵在其一行了!

张将军对西安之遥控,已失去信心可见:

晚七点,蒋先生同餐在座有子文、次辰、贵严、雨农诸位,饭后谈劝余

看二书,《完人模范》、《民族主义》,余报告此来之意:

1.委座对余事感戴之意,并请勿为了我,费了为国家之精神,余可自制

自了,任何事委座告余,必尽力之所能,余平生不愿负人,最难过欠人

之恩义。

至此「两刃相割,利钝乃知。」(汉.王充《论衡.案书》)

家园 【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请缨与弹冠

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请缨与弹冠

作者:之宇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日本军人藉口一

名士兵于演习中失踪,强入宛平搜索,为中国驻在部队所拒。

日军竟悍然开枪,并以大炮轰击县城,遭守军御抵。战事乃在

这始建于金代的「卢沟桥」挑起,使这一古迹藉著国耻流传于

世,即所谓之「卢沟桥事变」

请缨抗日

十日之后,蒋介石委员长宣布与日本抗战到底,撼震世界之中

日大战乃自此揭开。

在这月十八日曾为促成国共两党合力抗日之张学良将军上书蒋

介石委员长请缨:「卢沟桥之冲突日渐扩大,日本军人之凶焰,

肆行无厌,真令人发指……」

按张氏对日本军人在东北的无行,有入骨的深知。但少壮军人势

力之嚣张,在日本国内肆无忌惮,元老重臣已失去持重制衡力量,

张将军仅就旧日对日之理解估计当时日本政情,乃是

一重大错误。张氏过去以此见识处理东北中日事件,深为自悔:

万一不幸,中日必须兵戎相见,俯乞 钧座赐良杀敌之机,任何职

务,任何阶级,皆所不辞。能使我之血得染敌襟,死得其愿矣。如蒙

钧座之允诺,良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钧座俯临 华夏绝不令匹夫一

志之不伸,临书惶悚,不知所云,俯乞鉴宥

国仇家恨,张氏写来字字血泪。

张将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杀敌之志发自肺腑。只可惜因

「西安事变」获罪,将军身在「管束」之中,请缨竟落在九一八事

变以来,抛父母、弃妻子,万千热血青年投军之后。张学良将军于

一九三六年为达到联共抗日目的,临阵胁持主帅蒋介石,拘禁政军

高级官员,发动撼天震地的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为达到先

攘外(抗日)后安内(剿共)的顺序。七个月之后就爆发了

「卢沟桥事变」。

追溯自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张将军不战而失东北,此后五年之内:

一九三二年「满洲国」在新京(长春)成立,日本正式承认。东三

省已不入于中国版图,溥仪并在次年称帝;一九三三年日军占领热

河省,日本已达成侵略华北五省的第一步;一九三四年日本鼓动内

蒙德王成立自治政府,使内蒙分化;一九三五年殷汝耕叛国,成立

「冀东自治政府」,河北二十二县脱离中央;尔后一九三六年年底,

张氏发动双十二「西安事变」。

至于「西安事变」是否催使日军「全面」进攻中国?对国人是幸?

是不幸?至今史家各执政治利益得失之观点,看法殊难一致。

...

详文请看当期《历史月刊》

家园 【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百岁将军

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百岁将军

作者:之宇

张学良,为抽大烟、扎吗啡之毒品鸩伐而形容枯槁,委靡乏顿。而在「一咬牙关」

之决心下,克服戒毒痛苦。在功败垂成关口,往自己头上狠打了两拳,此两拳正

是当头棒喝。猛烈自制手段与自省,使张将军远离不良嗜好,勇对人生。

赴汤火、蹈白刃、武夫之勇,可能也□克己自胜,非君子之大勇,不可能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

这句前代先贤精辟的名言,对一位百岁人瑞□□中国近代史上,一度叱吒风云的

张学良老将军来说,如果要把功名料理传身后,那么他戒除毒瘾有关的亲身历

证,堪称张将军一生之第一「大勇」.

幡然醒悟

远在一八五八年,中国与英、法、美所订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以洋

药为名,可以上税入口中国。此后鸦片至华有了合法地位。其流毒于中国人民

者,为害尤烈。张学良将军就是在「大烟鬼」(当时称有鸦片烟瘾者)沈溺毒品,

不克自拔的环境中降生、长大。除张氏双亲都染有鸦片嗜好,家中烟

榻横陈,迎亲待客,不是奉茶让坐,而是上炕先吸鸦片一口。社会上连饭庄也

设有内室及鸦片烟具,酒足饭饱之后,一灯相对,多少争权夺利,不可告人的

交易在此进行。市井中,日本人公然在衢道上开设大烟馆。生张熟魏,识与不

识,进门来共卧一炕,对烟灯吞云吐雾。瘾君子手头不足时,烟馆旁即有韩国

人开设之「小押」(可临时以物押钱)典当任何值钱物品。来源是偷、盗、抢、

劫一概不问,随时可以换取烟泡(一小纸包鸦片软膏)。富家子,一旦毒瘾上身,

倾家荡产,穷乞儿剥押衣裤,每每弄得赤身裸体倒卧街头,把鸦片之神奇药效:

止痛、止咳、止泄全被安神、镇惊、解愁、忘惧的麻醉与幻觉快感所陶醉,泛

滥之下,陕、甘、湘、滇、黔各省公、私相继大量栽种,东北更是下令全面遍

植阿芙蓉(鸦片)。

张学良青少年时期,身体本已不好,既有肺病,又曾吐血。张氏自记「十六岁

时曾大病数月不起」,又加以「一因自己读书和生活环境不如意」。青年求知、

好奇的欲望受挫,阀门之内生活亲眷龃龉、封建腐败。「二因二十一条(一九一

五,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强迫我国承认)之后对于国事时持悲观,认为东北人已

经走向亡国奴之途径。」人生观非常消极,幸奉军军政处长王宗承因给张学良医

病,了解了这位青年的内心苦闷,乃劝他到外边走动走动:「不要整天尽在床上

看小说。」一次介绍张学良去听听张伯苓在青年会的讲演□□〈中国

前途之希望〉。张学良当时并不知道张伯苓是谁,却为这讲题吸引,因为张学良

认为中国前途已没有希望,张氏记述那一次演讲:

张伯苓曾问中国前途希望是什么?他自己大声答曰:「中国前途是很有希望的,

中国前途的希望是有我!」他说到这里,一停。我的情绪十分紧张几乎要站起来

质问他,你是什么东西!敢如此狂言中国前途希望是你?这是因为我初次至那里

听讲,人地生疏,未敢乱冲,可是我的心气澎湃不已……

张伯苓提醒国人慎勿自暴自弃,如果你、我都认为没办法而坐视,中国岂不是

真完了。「如果自己勉励,牺牲一切为国家大众服务,把国家兴亡的责任,放

到自己肩上,自己坚定信念,中国的前途就是我,中国亡不了□□有我,你也

如此,我也如此,万众一心,那怕中国不强哪!假如大家你怨我、我怨你,可

是谁也不肯牺牲、努力,认为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那么大家都是如此的想法,只希望坐享强国的光荣,国家自己会强的吗?」

「愿大家从今日起,决心立志,说中国不亡有我!」这番演讲,使张学良热

血沸腾,后经王处长介绍认识了青年会总干事普赖德(J. E. Piatt),又由

普介绍得与张伯苓作了一次深谈。

张将军记述这段经过颇为动心:

张伯苓先生给我说:「中国只是顾面子而不要脸。只是要虚伪的金字牌匾,就

自鸣得意,卖伪药欺人害人,则不自知羞耻,我们必须自勉把它倒过来,要脸

而不要面子。」他又讲过说:「中国社会的习惯是:好人坐在屋子里叹气,坏

人在台上唱戏。如果我们扪心自问是好人之列,切不可消极的坐在屋子里叹气,

任凭那坏人们在台上唱戏。」

这些鼓励教诲,启发了张学良将军一个信念:「我是可以作些事,确比一般人

容易,这不是我能力过人,是我的机遇好,人家走两步或数步的路,我一步就

可以到达。这是我依藉著我父亲的富贵权势。我为什么不凭藉著这个,来献身

于社会国家哪蚣这是使我决心抛弃了那安享的公子生活,投身走上了为人群服

务的途径。」……详文请看当期《历史月刊>>

家园 【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飞台经过

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飞台经过

作者:之宇

第170期

「世异则事异」(《韩非子.五蠹》)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这一年,

时局更迭,令人目不暇给,先是民国三十四年,苏联在波茨坦会议闭幕后

一周,于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对日本宣战,苏军参战五天,日本即宣布投

降(八月十四日),苏军于十九日起进兵中国东北,占领了齐齐哈尔、哈尔

滨、热河、察哈尔、张家口,二十日占领了长春、永吉、渖阳,二十三日

占领旅(顺)、大(连)。

东北兵燹

中共为配合苏军作战,在日本投降之初,立即展开向东北军事支援行动,

于一九四五年九月,共军进入东北约六百人而已.

国军接收东北进驻长春已是一九四六年五月。中共军队当时在东北则已有

三十万人,一九四六年底增加到四十万人。(参考沈云龙〈三个中俄友好

同盟条约的历史教训〉)

初时,张氏对东北的发展心潮澎湃。这一年九一八张将军在桐梓,于日记

中写下了:

这是十四个年的九一八了,今天天气十分清朗,今年更比往年大不相同,

我虽然还不能自由的走上我的故土,可是我的故土,是在压迫之下,而

得到了自由,虽然故乡的老乡们,受到了日寇的奴化,可是十四年的教训,

使得多少老乡们改换他们的头脑,促成了他们自发的精神,我衷心期待著

解放了的故土,焕然一新。

自从张氏在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自定以九月十八日为日记的开始,

也拿来作一年之开始。用来自策自励,以示不忘深耻大辱的东北之失。

张氏在这之前,一直自勉以沈、静、恒三字上用功夫,可见其心绪之腾沸。

但这一篇期待与往年大相迳庭。(日本已于八月十四日投降,苏联军队已进

占东北)

接下来的一年,民国三十五年世事风起云涌,张氏亲朋之际也出现不少骇

浪惊涛。且由张氏日记剖看张氏其内心深处。

首先三十五年元旦,张氏记下了早阴,四十四度的天气:

前几年的日记,每年的开头统是由「九一八」起,今年我又把它(按应为它)

改回来了。「九一八」问题,虽然是有了结局,可是东北向未得到自由解

放,那块土地里还是埋藏著大量的炸药,不晓得那一天它(按系它)还会爆发

的。可是,不只东北哟!中国全国害(?)不是一样吗!

兴奋中,忧虑所在,抛开禁忌,言外之音的史家观感清晰可见。

元月十日政治协商会议在渝举行,各党各派、无党无派代表聚于一堂,诚然

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协调会议。原定一月二十三日闭幕,却一延再延,会

议其间大会举行了十次,另有五组专题协商,于三十一日始告结束。这期间,

张氏获得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这些消息使张氏半信半疑。

三月二十六日张氏为戴雨农在南京飞机失事、焚死,爱、恨交织下有「友人

惨死」之悲悼。见于致友人书信中,张、戴二氏之交,果如外传者乎?

前景未卜

四月二十二日,莫德惠来访:

本月十五日莫柳忱(德惠)来寓探视,由处长李肖白陪同,带来家人及朋友

信件多封跟亲友们赠送的甚多物品。莫在寓小住五日,谈话时李(肖白)刘

(乙光)常是在座。彼告余之东北人寄予我的热情,使我感激而惭愧,心中

痛快而又难过,不觉眼泪流出。我写好些信托他带去:

上蒋先生、夫人函,致T.V. Don、Chow、Chow、Kung、岳军、铁城、力子、

达铨、扩清、公剑、相庭、玉朴、若愚,和家信多件(包括寿夫人和冠英

姐),临行时又嘱致何、陈、徐各一函(按系莫德惠之建议)致同乡大家

们一信未书上款。

日来心绪不宁疲甚,此为追记,悔未详记各函及送东西者之名。(也带来

了赵一荻独子宝贝及赵一荻三姐来信)

张氏五中□痛,也听到了东北的真消息。

五月十一日则收到莫柳忱给刘乙光函嘱转告三事:

一、组清理财产委员会,蒋先生已准。(张氏三畲堂东北财产)

二、蒋先生嘱彼代延明史先生。(张氏有心于明史自此始)

三、T.V.(宋子文)已允担任该委员长。为处理张作霖三畲堂(按系张家

堂号)家产事。

五月二十日张氏追记曰:

前日乙光(刘)交来首芳大姐(适鲍)来信乙封,附函两件,相片十张,言

及西安房产事(为争产事)。复函交乙光转去,劝其放大气些。(张将军附

泛江陵诗讽之)并托买明史。(按系嘱代购大字版明史)

七月二十四日:「刘队长(乙光)交来T.V.(宋子文)七月十二的信一件,

附旧西文杂志一束。」生活多彩也自此开始。俟后,日常起居,不落人后

的生活方式,西文杂志是张氏伉俪之参考。就如日后张氏卜居北投、庭园

设计、室内装潢,乃至酬应餐饮,无不自西文杂志汲取精华作为参考。甚

至张氏短装之裁制、食品之选择……及至人去室空,笔者协助清理文物

,张氏伉俪剪存图散落飘零,「朴园」好天良夜去得匆忙。

九月二十一日,果然有了动的迹象,张氏心中也充满了雨过天青的跃然。梦

耶非耶?这一天张氏记下了:「刘队长(乙光)告知,吾等有移地消息,彼

将去渝(重庆)请示一切。」

十月一日迁动之议已确定:

同刘队长刘太太因将离桐梓,游兵工厂的大山洞,再到招待所小饭,又游红

花园(在桐南约十六公里),游元田坝、峰岩洞(在桐北约十五公里)。

张氏这一天另记曰:

因将离去,老刘(乙光)言可外出一游。同Edith(赵一荻)、刘氏夫妇孩

子们,先到兵工厂之大山洞,再到兵工厂的招待所午餐,游桐南十六公里处

之红花园,什么也没有,一个小村子,游元田坝,风(按系峰)岩洞(在桐

北约十五公里),风(峰)岩洞倒不坏。

十月十五日:

自从得知要搬家,将近一月,昨日汽车才来。早四点廿分由桐梓出发,约十

点在东溪午餐,下午约六点抵渝,住渝郊外之松林坡(原为戴雨农〔笠〕所

建)。

在渝(重庆)期中有张严佛夫妇、李云波夫妇、杨继云、许远举等人来访。

张氏在小雨中离开桐梓天门洞,到重庆后住在戴笠歌乐山训练所,一住半

个多月,张、李夫妇及杨、许等人,常来寓所玩玩,并赠送食物。由于历

次搬动,都不知下一站在哪里。所以十一月二日迁移,张氏记曰:「今日

迁移,但余始终不知去向何处。」

迁居台湾

十一月二日张氏记下:

早六点一刻由白市驿飞机场起飞,C59(按系飞机型),八点四十分到武昌

徐家棚飞机场,加油十二点十五分抵台北飞机场(系松山机场,张氏方知是

台湾,当时张氏著皮革夹克,看到海才觉北归之希望已渺然。此次飞台有李

云波陪同)。陈长官(陈仪)派周一鹗处长、刘启光县长、吴明远、连谋号

良顺、陈达元调查科长等来迎,在台北(陈达元公馆)午餐,下午二点十五

分由台北(新竹县长刘启光陪同)乘汽车出发,约五点半抵新竹下宿于招待

所(新竹招待所).

张氏伉俪来台之众说纷纭,以此澄清之似应无异议矣。

十一月三日这一天:

九点许(按系十五分)由刘启光县长夫妇陪同,乘汽车由新竹出发(经竹

东),约至下午一点抵寓所(按系五峰乡清泉疗养所),此地为日本时代

井上温泉(日名鸠◆汤)乃高山族「鹿蕃」地.

张氏到此才恍然,这即为其住处。其情令人恻然。

十一月四日:

刘乙光与新竹县长刘启光去台北,张氏致一函给陈长官公侠(仪)交刘代

转。

十一月十一日:

陈仪派其参谋长柯远芬持手书来清泉问候,并与谢旅长懋权、宪兵团长张

慕陶,与刘乙光同来。次日柯参谋长返台北。

十二月四日:

陈仪派专人送来一信,附有蒋夫人来信及糖两包。

十二月七日:

复蒋夫人信,由陈仪转交,是新竹县长刘启光来访,由其带交陈仪者。

十二月十五日,这一天陈仪来访,二人深谈,对中日问题,张氏听到另

有别谈的见解。张氏记曰:

陈长官公侠(仪)来寓,谈到国内、国际历史、中日各问题,彼对中日

问题,有深刻认识,特殊见解。言到吉田松阴对日本尊王,吞华思想之

提倡,伊藤博文、后藤新平灭华之阴谋,彼认为日本侵华思想一时难为

消除,美国亦将上日本人的当。

并言到卅年后中日恐成联邦,但如中国人自己不自强,恐大部政权反落

到日人之手,此段甚有记载留给后来之必要。

午餐后再谈了一谈,始辞去。

并赠给书籍,果物不少。

张氏满腔热忱,也为天下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移,果如陈氏所说,

不安之感已非芒刺在背可以形容。以「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

而应之以权」(宋.苏洵〈审势〉)。(也就是随机应变)且蹶后怏

怏更为迫隘。古人有「困则思」之名言,失马塞翁,也未必非福。

张氏曾穷研辩证法,遍访高僧寺庙,又弃佛崇信基督、读明史、

养兰、拍照、钓鱼、审时审事而应变,不宜也乎?

家园 【文摘】【人物】口述历史之外 关于张学良的"无畏"与"勇敢"

口述历史之外 关于张学良的"无畏"与"勇敢"

历史月刊 第148期

作者:之宇

处事接物,但凭一己之小聪明和良心直觉,关于中国之礼教殊少承受,

热情豪放,浪漫狂爽……。

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

文中张氏提出的「中国之礼教」,是指旧传统中用来规范、维持思想

行动的礼仪和人伦道德的准则。人伦□□也就是尊卑长幼,昔日所谓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指的道德涵意,

不外是法律与风俗习惯所不允的行为。张氏敢于挑战这两方面的压力,

表现其无畏与勇敢,必有其坚持的理由和立场。

「红胡子」

距今百年前后,广大的中国东北在高梗农作物玉米、高粱长成之际,

大地如一片青纱帐幕,是马贼赖以掩护出没的天然屏障。数十人乃至

数百人窝藏其中,徜徉自由为所欲为。所以「青纱帐起」,马贼以

「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心态,不便在自己的乡、镇打家劫舍,转而

向邻村下手。所以戴一具红色假胡须来遮脸□□就是人称马贼为

「红胡子」的来源,原因是避免亲友认出自己面目。其中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劫富济贫的侠义英雄固然不少,但焚烧抢掠、绑票勒索、

要钱也要命的胡匪更多。因此提起「红胡子」能使大人丧胆,小儿不

敢夜啼。张学良之父张作霖与其父执辈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就

出身于寻仇亡命、拉帮称雄的豪强人物。当时张氏所处的家庭,并未

脱除绿林本色,而且承袭了清末官家腐败残暴的遗风,直到张作霖遭

难之后,家人还有杀婢的行为。

对礼教的反抗

张氏在学龄时期最早接触的老师,就是家塾中的太老师,其思想守旧,

由其坚持留辫子可见。为了此事,不仅使少年张学良引为奇耻大辱,

更形成了严重的自惭形秽心理。一次,趁太老师还乡过年的时候,张

氏自己动手剪去了辫子。太老师回来一见,大发雷霆,认为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不能毁伤。师生俩还曾为辫子事,有过一场争论。张氏问

老师:「你不留全发,剃一半岂不是毁伤?」(指满人前额 发,清顺

治二年曾下令不遵者杀无赦。)太老师以这是皇上的旨意为答。张氏说

「皇上早已完蛋,剪辫子才是政府的意旨。」太老师大怒,认为:「

这没有皇帝的朝廷,还能长久吗?」

张氏儿时善辩、善择、能濯去旧见以出新意。家塾老师是唯一受教之来

源,可惜太老师思想泥古不化,又加以张氏对自己之聪明颇为自许,恨

戒尺、厌恶背书,于是对老师埋怨不已。但日后张氏能「抓诗」、能写

一手好毛笔字,就不能不说是鞭笞下的成就。

即至稍稍懂事的青少年时期,父亲张作霖在其统御其桀骜不驯的弟兄夥

,仍具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啸聚山林,粗犷的首领权威。张氏既不

敢违背父命,也舍不得「少帅」尊荣。在家所见是:卧榻横陈,吐雾喷

云的吸食鸦片;有嫡庶争风,秽乱的内宅庭院;侑飞盏招妓,有酒温赌

的前厅。在外,张作霖刻意的栽培长子,差遣张学良往来于权贵之间为

信使,拉拢、应酬也允其参与历练。张氏自幼看到了尔虞我诈、你欺我

骗,互相玩弄的种种手段。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对当时反清廷、驱列

强的社会景象,全然视若无睹,势不可能。由于外界的急遽涌变,与周

围特有的环境形成强烈的矛盾,把一位淘气、恃宠、豪情、义烈的青年

,从纵惯、奉迎、加上自己的塑造,乃出现了「处事接物,但凭一己之

小聪明和良心直觉」的强人作风。这里也暴露了「一己」、「小聪明」、

「良心」、「直觉」之中到底包含了多少「是」、「非」的辨别能力?

对于旧传统之礼教敢于触禁忌,在其自我解释中,首先他把男女关系怪

罪于北方「炕」的文化。

北方的「炕」

凡是生长或到过中国北方的国人,对「炕」的印象,与住过日本式「叠」

(榻榻米◆◆◆)的经验相信会一样的深刻。由于北方酷寒季节绵长,

燃料不足,于是将烧柴煮炊的排烟馀温引入炕洞,使炕的土坯温热成为

暖炕。「炕」是唯一的取暖来源,不仅是睡眠、休息的地方,更是室内

生活的中心。辛苦一天之后,「上炕」就成了最大的享受.

在北方有土炕的人家,许多行为与习惯都与土炕有分不开的关联。人口

多的大家庭,成年人和小孩、长辈乃至隔辈、已婚和未婚、同性与异性

挤住在一个土炕之上,是环境不得不如此,实在没有什么隐秘可言。其

中当然有很多不便,但由于布局与使用炕的睡觉方向都有特别的讲究与

规定,因此,这些规矩与合乎礼教的约束,就维持了家宅的人伦秩序。

此外若干地区,崇奉「炕婆子」一如祭祀一家之主的「灶王爷」。「炕

婆子」除了司炕上的安宁、好梦,也护持生男育女,补助了教化的不足,

发生一些「炕神有眼」的作用.

「无畏」?「勇敢」?

然而,少年十五二十时,血气方刚,那一个没有彩色的梦境。何况青春期

不仅是一个人生命力最充沛的阶段,也是抑积感情◆待发泄的年纪。无畏

于走险,有勇气去犯难。如果不是「礼教殊少承受」,又加以生母早逝没

能伴随儿女长成,何至于落得帷薄不修!

在一个大年夜,女儿家因鞭炮声令人害怕为由,请求少年郎靠近作伴,亲

腻的厮磨,使这屋檐下发生了当时认为污秽的乱伦事件。虽然暧昧行为并

不是自此而起。始作俑者,是由一位表嫂的勾引。但从此无所忌惮,不幸

也自此起对女性的轻佻,开始有了卑视的成见。

在旧礼教仍在,残存的道德品质尚未荡然的边乡僻壤,害臊、娇羞,女儿

家一举一动的情态,应该是自然而率真。但张氏本来就有恃财、恃势的逞

强心理,再加以完美的自我欣赏,英雄年少轻而易举的赢得了若干女性的

芳心仰慕,乃致使这位年轻的「节度使之子」鼎贵的衙内,就把天生女性

的魅力,全看成了别有用心的狂蜂浪蝶。这种错觉,即便与张氏仅有肌肤

之触者,也被认为不过是败柳残花行径。张氏自称是在清朝名臣纪晓岚处

获得的如下提示:

生我者我不敢,

我生者我不忍,

其馀无可无不可!

也就是生我者是母亲□□不敢,我生者是女儿□□不忍,其他就无所谓了。

以此为自己的「浪漫」作剖白,一直到老。张将军的「无畏」与「勇敢」在

不支吾其词上表现无遗,但应用在浪漫行为上的「无畏」,是不是少了一些

「明辨是非」的「勇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