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杀人如麻 -- 阿康

共:💬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人物】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杀人如麻

张学良将军口述历史之外 杀人如麻

作者:之宇

摘自

山海关外一少年张学良,从小在父亲刻意的栽培下,成为奉军统

帅的接班人。初入关内赴北京任职时,因仰仗权势,显得意气风

发不可一世,留下了「自恨杀人多」的慨叹。

明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燕山北依、渤海南临的秦皇岛东

北,初设「山海卫」,在第二年始建「山海关」。这华北通往东

北的重要门户,更是长城六千公里的东起点,所谓的「天下第一

关」。「万叠苍山争饮海,蹴起惊涛浩渺」(清.陆锡熊),磅

礴涌怒,令人慑服

少年张学良

张学良氏十七岁这一年,奉父亲张作霖之命为信使,入关去北京,回望

「山海关」,城楼直插云天;「镇东」、「望洋」、「迎恩」、「威远」

东、南、西、北,门开四扇,写的正是自己一生宏愿;北领群山,南逦入

海,咆哮万里,气吞山河。

张学良修干广颡,昂首阔步□□新奇、高亢、充满活力之胸胆为之大开。

揭肩掀眉,加以侍从仆役蜂拥,虽是初到京华,但并不逊当时都城的五陵

年少。张作霖遣长子入关,也无非给他历练的机会,寄托茑萝,结交权贵。

进京后首先拜见的政坛人物是段系(段祺瑞)靳云鹏。靳氏见这一青年英

俊不群,以为不外是「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上》),父荫之

下贵公子。因问其志,张学良初生之犊,标举自己,真情毕露。对答毫无

矫情,辞令极为自许,颇有:江中斩蛟、云中射雕、席上挥毫的气概。靳

氏大为惊奇,临别时靳氏喟然叹许:「好小子,将来杀人如麻,挥金似土!

」张学良听毕,出门仰天大笑而去。因为他突然想起父亲张作霖曾告诉他

一段名人轶事:

少年袁世凯,一次为文言志,其中有:「不以杀何以止杀,一旦我有权在

手,有不服我者,置之阶下杀无赦。」袁之叔父袁保恒见其年纪轻轻,如

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的枭气,曾叹息:「将来我袁家兴败皆在此

子!」

张学良知其父深为袁世凯之权谋所慑服,而且有「大丈夫当如是」的向往,

对一心培养的长子张学良来说,早已灌注了不少类似故事,更以袁氏容止

做为教育张学良之楷模。张学良一向以父命是从,且极需要得到的是父亲

的护持与财势支撑。在张学良行为之中,其父亲的影子无所不在,难免不

被人视为恃宠而骄,所不同于张作霖者,是少了其父亲的草莽英雄气魄

,忘记了「依赖人之宠,非勇也」(《左传》)的说法。亦步亦趋的模

仿,种下了少年怎能蹀躞而行的心理,培养出好杀桀骜的英雄形象。恨

只恨的是历史人物记叙,乃是希望后人以过去鉴知未来,而能「明辨是

非」。不过「是非」是否能够「明辨」,还得在乎个人之智慧来

领悟,一旦识见不明,则如火之燎原,习性一成,已不可阻遏。

自恨杀人多

张学良曾以好客无贵贱之孟尝君自比,当时东北也正与孟尝君之居里相同,

「其俗闾里多桀暴子弟」。《史记.孟尝君列传》:「赵人闻孟尝君贤,

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孟之封地)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

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

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与这故事类似的是:当年(一九二六年)北京《京报》主笔兼上海《申报》

驻京记者□□以笔为剑的名报人邵飘萍,因其对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强

迫商民使用「奉票」,又由于军纪败坏,邵乃发表尖刻批评的文章。张学良

时为奉军第三军团长,驻于北京。张氏自称:与张宗昌为当时北京政府「太

上皇」。邵自感不安,而避居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四月二十四日

晚,潜回《京报》馆,虽经化装,仍被警方识破捕获。《京报》馆被查封。

二十五日北京各报馆推举报界闻人谒见张学良,请求释放邵飘萍,张氏以

取缔宣传赤化分子,系奉令执行,不允所请。次日(四月二十六日)清晨

邵被绑赴天桥枪决。邵为浙江金华名人,新闻界之偶像,张氏因邵出言蔑视,

乃有孟尝君之一「怒」,但只杀邵飘萍一人而已,没有像孟尝君「斫击杀数

百人,灭一县而去」的波及金华。

更可恨者是:「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商君书.

画策》)的学说予人的心理凭藉。且不谈一九二二年的直奉战争、一九二四

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乃至一九二五年郭松龄之变战争。「山海关」这乱守

纷争之地,多少精灵魂鬼飘忽无归处!为争夺「山海关」,张学良将军都是

金戈铁甲的参与人物。但是龙争虎斗,为逐鹿中原作殊死战,绝不同于一九

二六年内蒙金佛事件:奉军骑兵十四军穆春所部,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民

不堪其苦。在内蒙多伦,公然抢走了喇嘛庙金佛,引起沸腾。张学良亲率一

营卫队,乘专车赴张家口处理此案,张氏拟藉集合穆春部军官与士兵,在张

家口火车站训话时,趁机予以缴械。不料正在训话间,突然有人开枪,张氏

爱将卫队长姜化南挺身为掩护张学良中弹而亡。一时枪声大作,死伤极为惨

烈。骚乱之后,张氏「忿狷」之下,枪毙穆春部一百二十馀官兵,不幸落下

了嗜杀之名。

一九二七年,张学良率奉军复夺涿州,晋军傅作义固守孤城一百零五天,张

以重炮昼夜不停轰击。时值隆冬粮源断绝,百姓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这次

虽也是军阀城池之夺,而残杀对象,已不是「将之所指,莫不前死」应效命

疆场的军士。为「复仇」为「斗狠」,在张作霖严责限期急攻之军令下,张

学良对涿州城使用了毒气。傅作义当时占取涿州,只率领了七千士兵,经过

一百零五天守城激战之后,捐躯者之外尚存有多少壮士?更恨「毒气」无眼,

即不能分辨军卒与百姓,更无从决定谁是该杀之敌,那一个因无辜而免死?

张氏神威凛凛,云车风马,战争输、赢、成、败之后,荒城号角,空村落日,

髑髅露野,凭吊苍凉古战场,将军难免自恨杀人多。不过,张将军曾放下豪

语:「我从不为我自己杀人。」宋人罗大经曾说:「诛一人,所以全千万人」,

《老子》:「善为士者不武。」都指带兵者,不必以杀人逞勇武。这杀一个

人,保全了千万生灵,张氏做到了;张学良二十九岁时计杀常荫槐、杨宇霆

于渖阳大帅府。张氏自我解释:「是唯恐常、杨效郭松龄故事,再造成另一

次争战,而即早遏止。杀常、杨「所以全千万人。」此之谓欤?

西安事变前,东北军骑兵十六团奉命掩护中共红二军,因误与红一军遭遇,

对方不明内情于是开火。董道原团长及全团被俘。后红一军了解了董部系

「助共」任务,乃将董释放。董道原回到西安,不知轻重,在众多人聚会场

合,暴露张学良通共资敌秘密,张氏立即枪毙董于前厅以闭其口。杀董一人,

若为「全千万人」,此千万人何所指,则待史家落笔了。

一步一回首

《司马法.仁本》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

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都是有力的学说,足以用来支持行为的根据。

但大起大落的政坛跌宕之后,张氏却自白:

幼年生活优裕,少年即握有权势,钱财任意挥耗,人事如意支配,到处受

人欢迎,十馀年,因之不能充分了解人间善恶。……性情急躁,任意而为,

经验阅历不足,学识缺乏,因之把事情判断错误,把人观察错误,有时过

于天真,有时过于任情,致之把事情处置错误……

在一怒、忿狷、复仇、斗狠之后,究竟张氏有何歉疚?又为谁如此一步一

回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