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简繁之争,还没完没了了? -- 王小棉她妈
历史的进步从来都是“删繁就简”,喜欢恢复繁体字不过就是个人的偏好打算强加于别人罢了,或者是没话找话说显得自己有正事 ;说繁体字美,繁体字四平八稳的,比起象形文字,丰富的信息和美感又美在何处?说繁体字是国粹,当年裹小脚也是且李渔对小脚无比推崇,最为欣赏女人裹了小脚走路---婷婷袅袅,风姿绰约。
其实在这里议来议去的也没什么意思,干脆起哄来个公决,这件事热闹,还能扩大内需。当然了,公决大人们就不要投票了,咱们把选择权交给小学生吧,连台湾,日本,韩国的小孩子也问问,特别是一不小心就要被老师罚写100遍的小学生建议多给一个表决权。未来是他们的,这件事应当让他们做主。
这个办法得出的结论应该近似于真理。
或者投票要不要考试,要不要留作业,要不要多吃蔬菜,等等。
毫无疑问,简体字相比繁体字有不小的进步,但是从字体的美感,尤其是在毛笔书法上的美感来言,似乎繁体字更胜一筹,正如一些传统的戏剧如昆曲,较之一些浅薄的现代戏当然更具有美感和欣赏价值,但是这种戏剧本身是高度程式化,抽象化的并需要相当的文化修养才能较好的理解与欣赏。似乎扯远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例子,结论呢则是两者都要,下里巴人用于文化的推广,而阳春白雪则代表文化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峰。
湾湾的文宣而已,能有多大的能量?
呵呵,这也算是学简体字的一个优势吧。
以前和台湾同事工作交流,都得照顾对方,换成繁体。
当然,要是手写的话,估计就不行了,还好,有电脑。
把这些提倡繁体字家的孩子集中那去念书,这就遂了他们家长的心愿了,多好。
你看行草的作品里面很多都是简化字啊,难道都是下里巴人看的?
实际上,是政治斗争,看看谁极力要推?谁又是没有头脑的复合?
繁体从古代到近代都在演化,以什么时候的为标准?
简体是新中国的倡议的字体.也结合了历史的简化规则.
看似简单的感觉问题,实际不简单.
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继承,还要有创新与使用,方便.
就象我们提倡的绿色生活,可是工业的革命,已经让我们回不到原来的(古时代的)自然生活一样.如果能悠闲地享受绿色生活的人,已经不是普通人,是有一定财产的人.
那些时时有悠闲,享受繁体的美感的人,也与信息时代的大多数普通人不一样了.
为了少数人的美感,驳夺了多数普通人处理文字信息的方便, 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作为一些与古代研究与学术领域的人使用繁体,是正常的.
电脑上码字不算,是摊开一张白纸,写上百来个字!.....不要光想,现在就试试......难度如何???
嘿嘿.....这个让俺想起前不久那个HD-DVD和BD之争,当时就有大佬一针见血地指出,俩都是撸瑟......主流是stream,是下载,大硬盘(甚至flash memory)才是赢家.....
简体字,繁体字,在电脑里也就是代码不同,大家几乎都能辨认,一般也不太影响阅读,倒是具体的说话方式影响更大点.....总而言之,吵吵这个意义不大,只要都是汉语,能充分交流就成了吗!
就是在教学生简体字的同时,也给学生展示它的繁体形式,说说汉字的演变,让学生了解汉字简化的规律。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提高了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也比较符合海外简繁字混合的实际状况。当然也坚定了学生学习简体字的决心。
至于有朋友讨论美感的问题,我想文字的实用价值还是第一位吧,美感毕竟是个次要的问题。再说了,好看不好看还是要看谁写的,不信你让启功先生写几个简体字,一定比我写的繁体要好看多了。
那里面放了不少明代城砖,上面就有不少简体字。实际上古代对字的繁简、笔画没什么统一的标准,那些文人士大夫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有犯了皇帝的忌就行。统一笔画标准是近代的事,因为要做铅字字模,古代手刻版就统一不了了。
不过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去年五月到驾校听交法课,中午就跑到中华门城堡看看,有几位上海人对展出的城砖下了结论:假的。为什么?因为上面有简体字。
还有个问题,同一个繁体字也有不同的写法,以哪个为标准?想来大清是没闲功夫来管此事的,现在的标准繁体字应该是民国政府制定的。
我在国内,我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是个学问很好的人,古文水平很不错,即便高考阅卷也是语文组长那样的人。他在上课的时候通常讲到古文会把这篇文章的背景等都讲清楚。
比如《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我记得很清楚,他仔细讲了这个人名到现在还没考证出来,叫“触龙”、“触龙言”还是“触詟”,每个名字后面的证据都不是很充分。因为那句话为竖排的并无断句,原话是“触龙言说赵太后”,断句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结果。
我说这些说明他上课讲得很细,很多字他会从篆字开始讲这个字的演化(我分不清楚大篆还是小篆),但是一堂课讲不了几个字。一次我们有时间,他讲了个字“女”,不仅讲了这个字本身的演化,还讲了和这个字有关的一些字的演化“妇”、“好”等。他也高兴,我们也感兴趣,不过他明确地说这样一次两次可以,再多了就没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