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大河入海处--------缘起 -- 史文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两花两宝,一人一个,皆大欢喜。
火车里有暖气,人血管舒张;他去苏联是那儿的冬季,干冷,血管陡然急剧收缩--大脑突然缺血导致昏厥症状很正常。那个应该不是紧张造成的。
教头讲故事,和尚说八卦,天生绝配啊。
就是和尚有变花和尚的倾向,好啊。
相当有力!
“但俺深信,企图以个例来颠覆一个社会制度的描写,无异于在海边嘘嘘,然后取样回来证明海水的成分里有一定比例尿酸一样。”
太深刻形象的比喻了!!!
,果汁太甜太腻。
袁项城的传统控制手法,就有人亡政息的毛病.而近代政党的组织力量,使得方针政策的形成,个人的作用减少,而利益集团的作用增大.
从康梁,到国民党的历次改组,延安整风和CC系的党务整理.
如何在党组织建设上保证战斗力?
我觉得还应该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评判,而不是用今天的道德标准。
民国时代是个非常动荡的年代,各种思潮冲击非常激烈。一方面政府公开抓“通奸”、“风化”,一方面乡民还在动不动“沉猪笼”,一方面也是性开放、无政府主义、共产共妻思想大行其道的时代。各位对“旧道德”嗤之以鼻的先贤们当然也在身体力行。
对于胡适之,我还是觉得你最上面的描述比较好,尽量避开私德,从他的公共行为入手。他号称自由主义者,应该以两战之间自由主义标准来评价。说到底,就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有integrity。
可以看看彭的回忆录,他曾经讨过饭,虽然只有一次好象,但是这个经历应该对他影响颇深!而且他好象是在16岁左右就去当河工了,很辛苦的活,和现在的小煤窑应该有可比性!
点评很是精到!点出了问题之要害,花之!
我看了感兴趣的几章。
比如他写陈翰笙的那一章,完全就像个受了气的小媳妇一样,替陈翰笙辩护,辩护吧,也辩护不到点子上去,通篇都是不知道从那里抄来的陈翰笙的简历。
而写到陶希圣时,显然陶希圣的回忆录《潮流与点滴》他是看到的,但却撇开1931-1937年时的陶希圣不写,显见是故意脱漏了陶希圣与他(张耀杰)最敬爱的胡适的几段交往史迹,因为,在陶氏的笔下,胡适简直就是个没主意的平庸书呆子而已。
用百度搜索,首页跳出来,只有“23条好”、“23条就是好”、“谁要说23条不好谁就是坏人”。至于这个这么好的“23条”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百度百科里面倒是找不到。(当然,搜索《基本法》全文还是可以的)
GOOGLE搜索,倒是可以找到中文维基对于来龙去脉的解释。
李济深投奔新政协,刚刚从香港到东北的时候,迎接他的是蔡和森的妹妹蔡畅。蔡mm压抑着强烈的阶级和家庭仇恨,来到码头给老李头接风,并送给初到东北的这个老广一件毛皮大衣。
老李非常的不好意思,马上就要掏钱给蔡mm。
蔡mm冷冷的瞪了老广一眼,说:在解放区,你的钱是买不到大衣的。这是我们人民政府给你的配给。
要是我是老广,当时就机灵一点,马上回船一溜烟跑回香港最好了。从这时开始,到57年收网,这帮政治闲客不过是冢中枯骨而已。
前后跟半年下来,至少知道了香港那个英国系统,蓝纸白纸大概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