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东汉政治体系简介 -- 电子赵括

共:💬84 🌺1551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系统论是常微分方程

没有边条件.

难点不是建模,现在用计算机求解,解方程也不是难点。难点是确定方程中的系数。

家园 接着抬杠

说不定那是个混沌系统呢,给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也无法预测足够长时间后的状态。

说实话,如果真要“类比”,我倒觉得社会系统“更”像个混沌系统

家园 权当是贿赂刑部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我容易嘛我

5年了,才收到贿赂......

家园 神马世道!

升斗小民才行贿,无良贪官尤恨晚!

家园 土地兼并导致王朝灭亡要结合生产力水平来看

奴隶社会人人无田,王朝还维系了800年呢

宋没亡在不抑兼并,那是因为它的单产提高了很多,能养活更多人口,历史没给它时间亡在自己身上不代表它这样下去就不会灭亡.

PS:以前是打土豪分田地,以后只怕是打股东分股权.

家园 宋朝灭亡的原因有点复杂

以前写过一点,

电子赵括:公田法实际上也是北宋南宋的一个缩影

现在想想,这些兼并之家吸收了人口,事实上占有了大多数的生产能力却还要享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等于将整个社会推向两难。增加对其的税收,要被转嫁到底层导致社会不稳定,维持原有的“优惠”等于政府税收财源越来越少。后来专卖物资价格飞涨和苛捐杂税,滥发纸币等等和此前的政策都不是偶然的。

曹仲德:【原创】戏说地少税多的南宋税收

我自己还是认为兼并至少是宋朝垮台的间接原因之一。

家园 就是中央政府穷疯了

汉桓帝、灵帝卖官,得钱都是进入官府账户的,晋武帝司马炎卖官,是进了宫中的账户。两相比较,就知道桓帝灵帝实际上是被财政赤字逼疯了。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家园 有宝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豪族既是经济的垄断,也是知识的垄断

东汉很多世家大族都是家学和典籍的世袭,常有“某家专治某经”的说法。而典籍的授受也会导致世家之间学术和势力的兴替。

当时书籍的昂贵和难于复制,是豪强政治出现的一个技术背景。就好比90年代谁家里买了286/386,在学校上电脑课当然占便宜。同样,谁家里有部经,在朝廷的选拔考试中也可以占得先机。

通宝推:Gr18Ni9Ti,
家园 原因不在于书籍难以复制

而在于一个刻意形成的利益链。

光武帝想控制思想,确立为皇室服务的价值观,就立14家五经博士。这是官学--今文经学。

14家五经博士作为开国皇帝钦点的学霸,不仅是铁饭碗,而且由于东汉公卿必须接受经学教育,实际上也是强大的政治资源。

但是,经学相当于政治课,要想成为职业官僚,还必须学习专业课--学吏。自秦乃至战国以来,士人成名之前,一般要先在地方官署充任吏员。这是很严格的实习与培训。

那些同时拥有两方面的资源的世家逐渐成为高级士族。随着这些阀阅之家势力的扩展,所谓的名士只要得到“舆论”认可(舆论掌握在高级士族手中),连实习都可以跳过去了。所以,东汉许多名士名声很大,连三公聘请都拒绝,固然是为了摆谱,其实也是怕实际能力露馅。到了汉末天下大乱,这些人就真露馅了。象祢衡之流,除了鼓敲得好,会跳脱衣舞,没有发现有特殊的政治才能。

当时的主要问题不是书籍难以复制,恰恰相反,发明纸张之后,知识可以方便地传递到中下层那里了。14家正牌皇家经学家就故意用极其繁琐的学说(动辄40-50万字)来限制“官方”儒家经典的传播范围。但这导致了今文经学的僵化与没落。

到了三国后期,高级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固化了政治权力,血统决定一切。随即,汉朝的价值观被弃之如敝屣,经学--早已僵化没落的今文经学和刚兴起即告终的古文经学--都被时髦的玄学代替。

所以,不是豪族垄断知识,而是当他们垄断不了知识的传播时,他们就贬低知识的价值,用无价值的风度与玄谈代替王道(儒家继承的周体制)与霸道(春秋战国形成的法家思想)的扎实培训与选拔。1700年过去,洗不掉他们散发的自私与恶臭。

通宝推:明心灵竹,浣花岛主,Rusher,何求,微笑问天,发了胖的罗密欧,不限,慧诚,黄世仁,遥仰凤华,老老狐狸,星海潮生,天堂,驿寄梅花,李寒秋,Leono1,老沛,jboyin,程不悔,德里克,春临,小河妖,花大熊,西瓜子,海峰,李根,strain2,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蔡总回来了!

欢迎欢迎!

久仰在微博上的发言,但总觉得不如在河里的畅聊。

您能回来,倍感欣慰!

献花一朵!

家园 抄书也是辛苦活儿啊

光有纸,没有活字印刷书,还是无法实现知识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靠手抄,既耗人工,又容易出错,而且还要看书主人的颜色。

隋唐就有了科举,但是真正平民知识分子彻底打倒门阀,还要等到北宋;欧洲宗教改革发生于符腾堡印刷机时代,都是这个道理

家园 我记得控制纸张也是垄断知识的手段之一

以前看过NHK做过的平安时代的一些记录片。藤原氏为了取悦天皇,花了大价钱买了最好的纸誊写《源氏物语》献给天皇。老百姓买不起纸自然就读不起书。

家园 其实宋代也做不到“打倒门阀”

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小时候据说穷得不得了。但是呢?

他祖上仅在汉代就出了“欧阳八博士”。第一个博士的欧阳生,字伯和,千乘郡(今属广饶县)人,受业于今文《尚书》的创始人伏生,毕生致力于《尚书》章句的研究和著作,因精通《尚书》被立为博士。欧阳生的著名弟子是同郡人倪宽。倪宽以精通《尚书》起家,官至御史大夫。倪宽又将《尚书》传给欧阳生的儿子欧阳世,世传至曾孙高,高传子阳。此后子承父业,代代相传,至欧阳歙共八世,都成为《尚书》博士,形成独树一帜的《尚书》欧阳学。其中六世欧阳地余,汉元帝时官至九卿之一的少府;八世欧阳歙,汉光武帝时官至大司徒。

在宋代,欧阳氏是吉安望族之一,百年之内出了8个进士,欧阳修还嫌少。欧阳修的父亲也是官员,过世早,所以家里穷。

是不是欧阳氏是特例呢?不是。有人做了研究,宋代吉安士大夫家族中,70%以上是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的士族。

宋代与唐代相比,的确不看重谱牒和郡望了,考试成绩最重要,而且考卷密封,无须象唐朝那样行卷,获取上层的称誉。但是宋代文风鼎盛,水平很高,非世族想考出好成绩也不容易。只不过从士族的代代有人做官,变成世族的每隔几代就有人中举做官而已。

而且宋代重文官,文官全部科举产生,有严重的副作用:(1)武将受歧视,对外孱弱;(2)胥吏没有上升空间,“宋押司”最早也是受了儒家教育“自幼熟读经史”的,但最后还不是成了黑社会?

秦汉地方官文武合一、刀笔吏也可以升任公卿。至此文与武、官与吏全部割裂,政府全面走向臃肿、低效。所幸宋代文官出身稳固的士大夫阶层,本身职业操守很高,还维持得住。

宋代汉族读书人跟赵官家太紧,宁肯跳海也不投降,今天喊“取义成仁”,明天嚷“丹心汗青”,镇住了有奶就是娘的蒙古人。蒙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严重缺乏相同的价值观,最终信不过汉族士大夫。解决方案?引进大量中亚穆斯林取代汉族士大夫,后者大体而言底层化、边缘化了。

明代驱逐鞑虏,阉割穆斯林,恢复中华。但宋代之前的世族差不多100年没生意,和非世族没啥区别了。而且,朱元璋出身淮右布衣,家里人饿死多半,遂成为超级愤青,极端痛恨元朝官吏。

他当政以后,科举考试全面标准化--八股文。

这对底层读书人是天大的好消息。为什么?格式标准化,考题范围圈定了,那么你不用花钱买一屋子参考书了。

再回到欧阳修。为什么他自称“六一居士”?答案: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老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没有这六一,至少前两个“一”,在宋朝科举高分谈何容易。

但如果在明代,不用折腾积累这么多“一”。穷苦读书人只需要做两件事:

(1)入县里的邑庠(官办学校,国家给经费,优秀学生有奖学金);(2)购买官方大量发行价格低廉的若干教科书及参考书。

这可便宜太多了。否则......"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要多少银子? 以曾国藩为例.1836年恩科考试,曾国藩名落孙山,打道回府在金陵借钱典衣买回一部《二十三史》,价格一百两银子.清晨起床,一直读书到夜半,整整一年足不出户才读完。1838年,曾國藩殿試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840年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翰林院检讨(从七品)京官年俸是四十五两白银,加上四十五两的补贴、四十五斛的“禄米”,总共大概是一百二十两白银。

相对低廉的科举成本意味着大大降低的门槛.明代的八股制是最具有普及性的。明朝的官僚也是最具有发言自由的。但是,他们有一个缺点--知识面窄,无实践经验,去小县当县官还成,居庙堂之上绝对坏菜。

所以明朝的进士们要想进入权力核心,必须入翰院接受再教育。具体参见我以前的旧文。链接出处

通宝推:acton,浣花岛主,Leono1,老沛,小飕风风,逐水而行,青木堂主,jboyin,江山北望,terron,铁手,德里克,联储主席,小河妖,回旋镖,西瓜子,朱红明,发了胖的罗密欧,wolfgan,jeanjoe,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