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当马其顿军团遭遇秦军-驳黄贴 -- 秦大路

共:💬31 🌺2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当马其顿军团遭遇秦军-驳黄贴

当马其顿军团遭遇秦军

秦大路

网上有一篇黄谦网友的帖子《当马其顿遇到秦国》,较为流行。作者在比较了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和中国秦朝时期的军队的方方面面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这场大战中,秦军必败无疑。其实仔细考究一下,发现黄贴中有不少硬伤。对于世界历史,相信我的了解程度不如黄兄。但是对于秦朝和秦军,本人还了解一二。黄贴中对于秦军的一些描述,有很多不实不确之处。俺叫秦大路(秦人王大路之意,呵呵),看来和秦王朝有些渊源,不站出来说说话,觉得有点对不起老祖宗,呵呵。所以另开一贴,摘出几点与黄兄商榷,并与众网友讨论。欢迎提出各种批评意见。

黄兄对比的年代是“前325年,也就是嬴驷称王和亚历山大从印度撤退的那年。以及前221年,也就是秦统一中国和第四次叙利亚战争爆发之年。”这是不妥当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前325年亚历山大建立了庞大的帝国,秦国还是战国七雄之一,前221年,亚历山大早已作古,秦嬴政则统一六国,建立了不世功业。反正是关公战秦琼,既然要比,那就拿两边最强大时的军队放在一起来比,看看史上最强大时的马其顿军团遇见统一六国时无坚不摧的秦军队时发生一场战争,会有怎么样的结果。

黄兄先做了国力比较。认为拥有埃及、两河、印度河流域以及北非、意大利、黑海沿岸等产粮地的亚历山大远远要高于只拥有关中产粮地的秦国。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战国后期,秦国的疆域已经不只是现今的陕西和甘肃了。秦国的疆域除上述两地外当时已经扩展到四川、河南、山西、湖北等地。也就是说,秦国不仅拥有关中产粮区,而且拥有天府之国(注:已是李冰建造都江堰之后)和中原广袤的产粮地。秦军长期(超过百年)拥有规模巨大的军队,粮食上基本是依赖以上产粮区。更不用说在统一六国以后了。举个例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秦末陈留尚有秦“积粟数千万石”。《中国全史》里说,秦汉之际十多年间,敖仓之粟取之不竭,其存粮是非常之多的。楚汉彭越攻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秦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刘邦)食”,从而帮助刘邦成就了霸业。秦建于荥阳、成皋间的敖仓是当时最有名的粮仓,“积粟甚多”。

当时秦国的国民基本只有两个生存选择,一个是农耕,一个是兵役,这两个任务都是围绕强大的军事机器的。尤其重要的是,秦王朝的军队后勤供应,特别是粮食供应,在商鞅变法后,形成了严格的体系。反观亚历山大,靠纯军事实力征服了广大地区,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制度,这看起来更象是一个不同国家不同部落形成的松散联盟,它的粮食供应、后勤保障基本上依靠对被占领区的武力掠夺,根本未形成制度。关于经济实力,黄贴还说“从货币储备量来说,亚历山大从波斯获取了二十余万塔连特白银,秦国完全无法相比。” 经济实力不知是不是这个算法?不知秦王朝时是否用黄金白银的储备量来作为稳定货币经济的唯一因素?秦王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商鞅变法后已经有专门的中央财政部门负责全国征税工作。当时不仅仅有农业赋税,还有盐政、铁政,更有山川之税。西汉的董仲舒曾说秦朝“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以这样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后勤供给能力来看,一旦战争爆发,在国力上,马其顿人已输了先机。凭借这样的国力,秦王国动辄可以动员三十万以上的军队长期作战,而马其顿呢?白花花的二十余万塔连特白银不知能花几年?我实在看不出来在这个方面马其顿怎么就强于秦国了?

事实上秦国包括后来的秦王朝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军国主义帝国,整个国家就是一部战争机器。当时世界上唯一拥有百万军队的国家,常规兵力是当时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十几倍。这样的国家无论是一次战争所能动用的军力,还是进行持久战争的能力,都是空前的。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军事方面。军事制度方面,作者说“由于商鞅变法,秦国成了法制国家,赏罚公正。”并说“马其顿没有这样的制度”。那么,我这里想展开说说秦朝的军事制度是如何的强大。秦代兵制是以个体兵农合一的郡县征兵制,并实施战时军功赐爵制度。秦国以军功考核升迁,不管他是出身如何,立功有赏,打败仗的有罚,所以战场上人人奋勇,以求军功。当时齐人善于御剑技击,但荀子曾说 “齐国的技击,不能碰上魏国的武卒,魏国的武卒,不能碰上秦国的锐士,一碰上,就象以卵击石了。(大意)”秦国对征兵对象的要求非常严格,主要来源是“什伍”内的编户齐民。身份低于“士伍”的贱民和奴隶没有正式服兵役的权力,即使从军,也只能作“徒兵”。而且对征兵对象的体格有严格规定,体形较小者,体格赢弱者只服劳役,不服兵役。由此可见,秦国的作战部队基本都是体格健壮、训练有素的青壮男子,而且这样的军队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可谓精锐之师。当时的军队有禁军、宫城近卫军和京畿驻军,以及郡国兵(分为内郡和外郡,当时秦设立天下三十六郡),驻守边防的边郡兵,另有来源于少数民族的属国兵。

秦代军队的指挥和组织系统已经比较完善,最高军事长官称“上将军”或“大将军”,以下还有“尉裨将”、“裨将军”、“将军”等较高级的武职。各地还有“郡将”,负责当地军政大权。从秦兵马俑的出土状况来看,秦军的军队指挥系统已经完全独立出来,并且采取很多措施保证战时军队指挥系统的安全和指挥上的连续性,适应更大规模的作战。这已经与春秋时代大不相同。军队指挥官不用再身先士卒,他的主要作用是指挥大规模的战役。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完全不取决于指挥者的个人武力,这不能说不是一个进步。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两边军队指挥员素质的比较。黄贴说,“将才方面,亚历山大大帝的统帅才能在古代能够与之比肩的屈指可数。塞琉古、托勒密、安提柯的将才如何不好说。秦国时期相近的名将有司马错、樗里疾、甘茂等。”作者特意举了几个不怎么出名的秦将,偏偏遗漏了号称古今歼灭战第一的白起,统一六国的王翦、王贲和蒙恬等名将。中国有史以来有能力组织指挥超大规模会战如一次战役指挥20万以上的名将不超过10个,而秦时的白起和王翦就具有这种能力和战绩(注:比如解放军战将千员,而真正具备指挥大规模会战能力的将领只有林彪和粟裕两人,这也是现今林粟二人日益受到推崇的原因)。相信这些名将遇见马其顿诸将时,就作战经验、军事方略等方面丝毫不输于对方。而且战争规模越大,对秦将越有利。况且当时中国的军事思想发展已经很成熟了。战国时诸子百家活跃,兵家是最活跃的一家。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其中战国末期和秦朝初年的兵家占极大多数。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秦军是如何训练的。秦军对各兵种,不仅仅有技术训练,而且还有战术训练,并配备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秦军步兵,主要训练和考核项目是使用弓弩。秦制规定,发弩者如果射不中目标,罚二甲,县尉也要受到处分。使用弓弩的力量大小和射者与箭靶的距离都有明确的标准。骑兵与车兵,主要训练和考核项目是驾驭战马。战马体格应在五尺八寸以上,称为“蓦马”。按秦制规定,蓦马如未经过严格训练,不能用作骑驰或驾车作战,或不能按命令奔驰,在这些方面考核成绩太差,负责马匹饲养和训练的官员和相关人员都要受到惩处。对驾车驭手的训练、考核也有规定,不能驾驭战车者,教官要受罚,驭者要补偿与训练时间相等的徭役。

在装备方面,原文认为秦军装备原始,很落后,其实有不少错误。秦代军队的兵器分为远射兵器、长兵器、短兵器三类:远射兵器有弓、弩、箭;长兵器有矛、戈、戟、钺、殳、铍;短兵器有铜剑等。另外还有防身的甲、盾(无戈《秦始皇陵与兵马俑》)。黄谦贴原文说秦军在兵器方面,普遍的兵器是戈和戟。实际上是不准确的。秦末时主要长兵器已经演变为矛和戟。戈已经面临淘汰,到西汉时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根据《中国全史》介绍,秦时的矛长达6.3 米,并有秦兵马俑出土的文物为证。实际上秦军的长矛的长度和马其顿军队的长矛相似。原文还说,“秦军着皮甲。”这也是不确切的。根据出土文物,将士身着的甲衣由金属扎叶制成,不同兵种着不同形式的甲衣。秦军“带甲百余万”,当然大量配备是动物的皮制作而成的复合甲,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金属甲坚硬,但负担轻,灵活方便,使得军队可以灵活的实施各种杀伤技巧,并能保持长时间作战而不疲劳。穿皮甲和金属铠甲在近距离博杀时各有优劣,穿金属甲有时能抵挡兵器的杀伤,但灵活性大大降低。铠甲的主要保护作用在于对劈砍的防卫,对锐利兵器的刺伤效果却并不是很好,实战证明,刺伤的杀伤力要远远大于砍伤。不知马其顿军队的铠甲能否抵挡的住秦军锐利的长矛。

1998年挖掘的秦陵地下宫城军备库陪葬坑,这一发现,结束了我国古代军事研究中秦代无“盔”的历史。目前,从坑中共清理出土石质铠甲80多领,头盔30余顶,这些铠甲和头盔,均采用质地均匀的青灰色石灰岩石片和扁铜条连缀而成,可称为“铜缕石甲、石胄。” 头盔的共同特点是:圆形顶片和四周连缀向下的70多个侧片组成。有的顶片中心还钻有装饰缨络的小孔,头盔总重约3公斤。用来制作这些盔甲的石片表面打磨光滑,边缘切割整齐,做工精细,工艺高超,造型精美。

秦军中有弩、步、车、骑四个独立兵种,中国通史引用秦简《效律》的介绍,兵器与兵种的配置取决于作战的具体环境和具体战术:山林川渎地形复杂,宜为“步兵之地”,“车骑二不当一”;丘陵平原为“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两军于平地浅草相拒,为“长戟之地”,“剑盾三不当一”;丛林地带为“矛梃之地”,“长戟二不当一”;崎岖险犟为“剑盾之地”,“弓弩三不当一”。从这里不难看出,秦汉时代战术思想与兵器兵种配置的一般关系。

秦军中最重要的是弩兵。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时曾特别指出:“军队的力量在于它的步兵,特别在于它的弓箭手。” 秦代,最强大的兵种应该输于弓弩手,弓弩“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弓弩手已成为一支完整而相对独立的兵种,由“善发强弩、远而必中”的摧锋之士组成。在战术上形成与车兵、骑兵的密切配合,而且对射手的选拔也格外慎重与严格。作为秦代的弓弩手,他们必须是年轻健壮的“材力武猛者”,经过至少两年的培训才可作为射手初入军阵,兵马俑二号坑弓弩手的形象正是这些“材力武猛者”的生动写照。立姿射手体形称,身材高大。秦代弓箭手有轻装与重装之分,轻装弓箭手称作“引强”,重装弓箭手称“蹶张”。这是以引弓的不同方式命名的。引强是指用手臂张弓,赴张则是用足踏张弓的强劲弩手。秦俑二号坑有334 件弓弩手兵俑编成了一个独立的小方阵。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於车战和野战。史记所载“机弩矢”,是由机弩所发。这种机弩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是连发,就可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当然这只是推测,目前尚无实据。青铜弩机在战国时期才大规模地登上战争舞台,《战国策》就曾有“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砂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的记载。这样远射程、大张力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据考古学家王学理先生估计,威力最强大的弩弓的射程当大于六百步(合今831.6 米),张力也当超过十二石(合今738 斤)。《中国全史》接受了这种说法,书中提到“大弩射程竟达900 米”。当然也有不少专家不承认这种说法,如“十二石的弩是难以令人相信的”(见《中国科技史探索》)。杨泓的《中国古兵器论丛》里也说:“(战国时的弩)可射六百步,看来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做一个最大的折扣,当时秦军采用的是六石的强弩。根据兵器力学基本原理,助推力减半,射程只减少约三分之一强。这样的话,十二石的韩弩如果能劲射八百多米,那么六石的秦弩则可以劲射五百余米,而绝非黄谦文所说的两百来米。当然这是步兵弩手所使用的“蹶张”式强弩,而非骑兵使用的“引强”。训练有素射术精良的秦军弓弩手中并不缺乏神射手,他们层叠反复,次第发出强大的箭雨,有如现代战争中的枪林弹雨,不知远古时代远非铜墙铁壁的马其顿兵团如何抵挡秦军的第一攻击波?

本人翻阅了一些西文资料,其中关于古希腊弓弩和弩手的记载确如黄谦文所述,“射程为300到400米”。但是这些都是关于兵器的数据记载。没有找到关于马其顿兵团中弩手作用如秦军弩手那么重要的记述,也没有查到希腊弓弩手如何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详细记述,更没有找到考古资料以证明希腊弓弩手的突出地位。

黄谦文中用孙膑兵法概括了秦军的阵势,“秦军的阵势,依照秦兵马俑,可以知道。华夏国家的主要阵形依《孙膑兵法》,为方,圆,锥行,雁行,钩行,玄襄,疏阵,数阵,及火阵,水阵八种阵法。” 似乎也不准确。秦兵马俑坑分1,2,3,4号坑,根据中国军队的传统,1号坑为中军,以轻装步兵、战车部队和重装步兵为主。2号坑为左军, 由弓弩手,骑兵部队和战车部队组成。4号坑为右军,没有挖掘出兵马俑,据说是由于当时建造四号坑的刑徒被组织去攻打起义军去了。3号坑为后军,实际上指挥部。值得注意的是2号坑的部队最前方的一角排列着一个弓弩组成的方阵。方阵四周均是持强弩的立姿射手,外围强弩手的内侧则为持弓的跪姿射手。这种列阵方法,在军阵的前方和两翼将形成异常密集的火力。明确的反映出当时战争中的程序和步骤。敌军迫近时,立姿射手先发强弩,继之跪姿射手再发弓箭。一起一伏,迭次交换,从而保证箭矢不绝,产生持续的攻击波,使敌军冲锋的势头得到遏制。此后就是战车的进攻,中国战车是有别于西方的战车的,战车上有以驭手,左右都有重甲士兵,所以可以应付左右的攻击。两翼由于有战车群,这样可以利用战车来反复冲击对方的两翼,同时中央开始移动,由轻装步兵先远程进攻,后由战车轮次冲击,后续步兵消 灭败溃的残敌。因为骑兵分配在两翼,这样,可以有骑兵作为协同战车部队,切断敌的退路。从秦兵马俑的4个俑坑的布局来看,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秦代军队军事素质与布阵技术的规范化。

黄谦文十分低估秦军骑兵的作用。秦地处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居,被东方各诸侯国视为戎狄,排斥于华夏之外。善于养马御马,这就为骑兵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内地养马的成本太高,而秦国拥有甘肃宁夏的山下草原。特别是甘肃的山丹马场,是我国境内最大的马场。从周王朝开始至今,此地成为中国著名的养马基地。黄谦说秦军车不过一千,骑兵不过一万,来自“车千乘,骑万匹,带甲百余万”的说法,这显然是望文生义。千乘不是指一千,万匹不是指一万。而实际情况应该是,战车数千乘,骑兵数万。根据《中国全史》的估计,秦马总数当在10万匹以上。《史记?白起传》里曾记载,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骑兵为“一军”独立编制,单独执行任务,对战局胜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配合主力全歼赵军四十万人。这个战例从一个侧面也可旁证出秦国已有骑兵。据专家估计,蒙恬戍边三十万大军对付匈奴,骑兵部队应在三四万以上。

《文献通考?兵考二》上曰,秦之故地“上郡、北地、陇西之地多骑士”。可见秦骑兵的素质非常高。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过去一般认为古代中原地区马鞍出现在西汉时期,而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陶鞍马,马背上所饰的马鞍,其前后两端略略隆起,中部低凹,属低桥鞍。它的发现将马鞍出现时间提前了一百多年。马鞍的使用在骑兵战术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骑兵的双手进一步获得解放,有效地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就是为了让骑兵便利于在马上使用弓箭。所以战国时的骑兵普遍都装备弓箭的武器。根据二号坑出土的陶鞍马,秦军完全具备了骑射的能力。战国时期,由于统一战争需要,秦大力发展骑兵部队也是必然的。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骑兵建设和作战经验,为汉强大骑兵部队的产生提供了准备条件。

黄谦文中关于马其顿兵团的攻城能力的描述我觉得还是比较客观的。除了野战之外,攻城方面亚历山大的部队确实具有优势。就“亚历山大时代的投石机可以把20到30公斤重的石头抛到400米外。”这一点来说我还是有不同意见的。投石机虽有威力,但命中率很查,也许能砸毁一些民房,如果城内有基本的掩体,它对部队的杀伤力还石很有限的。另外中国在这方面军事技术不发达也和中国当时的军事思想有关。当时的中国兵家思想主张在野战中解决所有问题,兵家关于城池攻守方面记述相对很少。

海军?秦军没有,但有水军。秦代水军战船称“舫船”,一船载五十人与三个月的军需,顺水可日行三百里。统一6 国后,秦军在原秦国水军的基础上,又收编了吴、楚、越等国的水军及舰船,使水军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战斗力也更加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尉屠睢所率南征百越的50万大军中,主力即是“楼船士”,可见秦时水军规模之大,且能单独完成作战任务。

还没写完,不写了,太累了,到此为止。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文摘】黄文原贴:当马其顿遇到秦国

当马其顿遇到秦国

就我个人而言,是不喜欢写这种跟“民族自豪感”作对的帖子的。不过昨天铁血上不了,所以在别处恶灌了一水,现在转回到铁血来。就当把灌水进行到底吧。

    马其顿军队遇到秦军会怎样?如果是严肃的提问,那么这个人很弱智,因为古代的交通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相遇。中国和欧洲军队在古代是不可能发生直接相遇的,这点务必要清楚。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像本题这样的帖子,要么是意淫,要么是戏说。不过要戏说得有些水平,还很不简单。

    首先必须确定时间(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时间作为经线,必不可少)我把对比的时间确定为前325年,也就是嬴驷称王和亚历山大从印度撤退的那年。以及前221年,也就是秦统一中国和第四次叙利亚战争爆发之年。至于作为纬线的地点,只能略去,大体上设定为双方与自己后勤基地的距离大体相等,在补给线上也没有特别的问题。

    好了,幻想开始。首先是国力的比较。马其顿攻灭波斯之后成为西方霸国,拥有波斯原有的全部土地、印度河流域、希腊全境。秦国拥有相当于今天陕西南部、甘肃东部的土地,从土地上说,双方的实力就完全不对等。论人口,全盛时期的秦国据说有五百万人口(据《中国人口史》,前332年华夏国家人口数为3200万)。而前4世纪希腊一地人口约为300万。因此如果论总人口,亚历山大帝国超过秦国,但可靠的潜在兵员则少于秦国。论经济实力,亚历山大拥有埃及、两河、印度河流域三个主要产粮区,并可以从北非、意大利、黑海沿岸获得粮食。秦国只能从关中获得粮食。从耕地产量方面说,秦国的小麦亩产量大致跟两河、埃及相当,优于希腊、黑海产粮区。双方的农业技术大体对等。华夏国家有铸铁农具和工具,希腊有播种机、重犁等。从货币储备量来说,亚历山大从波斯获取了二十余万塔连特白银,秦国完全无法相比。交通线方面,地中海是一个方便的大运河,波斯的驿道也很完好。秦国没有海,驿道方面可以假设跟波斯相近,不过西方的四轮车优于中国的双轮车。

    其次是政治制度的比较。秦国和马其顿都是君主专制国家。所不同的是马其顿受希腊影响,比较崇尚自由观念。当亚历山大大帝决定采用波斯式的跪拜磕头礼时,遭到了许多马其顿人的反对。而华夏人根本不知道自由是怎么一回事,但这是的华夏诸国因为处于战争中,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成风,自由的风气也是有的。加上嬴驷不是昏君,政治方面双方大致相当。

    军事制度方面,由于商鞅变法,秦国成了法制国家,赏罚公正。马其顿没有这样的制度,但其轻重结合、步骑结合,以马其顿方阵为核心的战术,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有效的。

    将才方面,亚历山大大帝的统帅才能在古代能够与之比肩的屈指可数。塞琉古、托勒密、安提柯的将才如何不好说。秦国时期相近的名将有司马错、樗里疾、甘茂等。

    装备方面,马其顿军中的方阵兵穿着重甲。用山茱萸木制成的长6-7米的长矛作战,但由于必须双手握矛,所以只是在左肩上有一个较小的盾。此外还有轻装兵,用小圆盾、标枪和剑,机动性较佳。骑兵中的伴侣骑兵,是欧洲第一种重装骑兵,当然他们的数量较少,主要还是轻骑兵。马其顿铠甲为铜制。射击兵器,有弩、弓和投石索。希腊弩的射程为300到400米,弓有西亚样式的复合弓和希腊弓。希腊弓的射程为近200米。投石索的最大投射距离为150米。马其顿进攻性武器主要为铁制。秦军身着皮甲,主要使用戈,也有新出现的戟。射击兵器方面,主要使用弩,射程可达两百余米(据《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汉代单兵弩射程为217-278米,战国时的弩没有铜郭,射程估计稍近些。)。戈、戟和射击兵器的镞均为铜制。秦军的骑兵很少,也没有大的作用。此外还有较多的战车(约千乘)。【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以上没有说到攻城武器,因为这实在没什么可比的。亚历山大时代的投石机可以把20到30公斤重的石头抛到400米外。华夏的则是“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射二百步”(《范蠢兵法》,据说是战国时期所作,但原书已佚),而且是固定式的。希腊弩炮的射程是300米左右,华夏国家的则是七百二十尺。更要命的是,连这样的攻城武器,都还没有普及。究其原因,在于华夏国家的城墙都是夯土墙,这也就使得攻城武器的发展不快。

    由于秦国没有海,所以海军的情况也就不说了。

    双方的训练程度很难说,秦国军事制度的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马其顿人的素质也是不容怀疑的。大体上可以设定为两者相当。体能方面也很难断定谁更好,至于军队数量,此时的华夏国家还没有后来那么疯狂的追求数量,从当时的战斗来看,还没有一场战斗超过20万人的,因此设定秦军一场战斗能够出动10万人左右。马其顿军则可以出动3.5万到4万7千不等。

    下面设定一场战斗。

    作战的地点,双方都会选择比较平坦的的地形,因为华夏式的步兵大阵,只有在平坦的地面上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其笨重的战车也需要平地。但这并不意味着秦军在崎岖地形不能作战。相反,在山地作战而仍然胜利的例子是很多的。另一方面,马其顿军队的方阵尽管被认为是不大灵活,但是在轻重结合、步骑结合的战术下,以及亚历山大的杰出指挥下,依然发挥了令人瞪目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马其顿军队大体上将重装步兵作为中坚,纵深16列;作战时视情况可以排成横队(宽度大于纵深)、纵队(纵深大于宽度)、楔形或菱形,如果受到围攻,则可收缩为凸半圆形,要围攻敌人则成凹半圆形。右翼为作战主力(这是借鉴了伊巴密农达的斜阵),集中重装骑兵和轻装兵。左翼一般为轻骑兵。战线后有时还有少数轻装步、骑兵。主力阵形前方则为射击兵。用以搅乱对方和遮蔽我方主要阵形。

    秦军的阵势,依照秦兵马俑,可以知道。华夏国家的主要阵形依《孙膑兵法》,为方,圆,锥行,雁行,钩行,玄襄,疏阵,数阵,及火阵,水阵八种阵法,后两种是特殊的,主要使用的是进攻时的锥行阵、方阵和防御时的圆阵,这些阵势无需多说。疏阵适合散兵作战;雁行阵适合发挥弩兵的射击力量。

    秦军的骑兵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无非是侦察,骚扰。战车兵可以发挥突击和迂回侧击作用,但由于战车本身固有的笨重不便,要指望它发挥骑兵一样出色的机动作战是不可能的。

    那么,现在开始战斗。

    作为一个杰出统帅,亚历山大不会给秦人任何出奇制胜的机会。因此战斗将是面对面的死斗――如果亚历山大的骑兵没有先机击溃秦军的话。因为秦军有十万人以上,因此马其顿军队必须尽量疏开,避免遭到合围。双方的射击兵都前出到主要阵形的前方,射击和搅乱对手。

 秦军强弩的射程为二百余米,那么,从古代的一般情况来说,射击距离大体上是武器最大射程的一半,射击手应当在100余米的距离上射击,以保证杀伤力和命中率。这个定律对马其顿军同样适用。所以,克里特弩手应该在150米距离内射击,箭手应该在90米以内射箭,投石手应当在70米以内抛石。因为扳开弩所需的力气很大(六石弩需180公斤力),弩手很容易精疲力竭。加上射击距离有限,所以中国古代有“临敌不过三发”的说法。弩的射速比弓慢,大体上一分钟内发出箭镞不超过4枝,一般为1-2枝。弓的射速设定为一分钟7-8枝比较合理,但弓手同样是容易疲劳的。至于抛石手的射速。。。还是不说了吧(我想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欧洲人要保留这种垃圾兵种)、投枪的射击距离很近,在射击战中完全可以忽略。

  射击兵占秦军步兵的比例不大。从秦兵马俑来看,在一般的会战中,他们的作用跟欧洲的射击兵类似,都是在阵型前方遮蔽己方队形,并搅乱对手。跟马其顿射击兵一样,他们是没有防护装备的,所以射击兵只能希望敌人的箭镞不要落到自己身上。所幸弓弩的命中率很低,射击兵由于彼此距离较大,因此命中他们是不容易的。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马其顿军的射击兵,要比秦军的射击兵具有若干优势,但不明显。如果马其顿弓手和投石手能够迅速越过秦弩的有效射程而进入自己的有效射程,那么他们就能够占据上风。因为弓手和投石手的射速无疑是占据优势的,虽然秦弩的杀伤力依然强大,但是马其顿军的箭镞为铁制,这就弥补了这种劣势。

  上面说过,射击的距离在150米以内,由于秦军具有数量优势,因此马其顿军队必须迅速逼近对方。否则秦军的射击将使马其顿军队的射击手遭到很大的伤亡。150米的距离,考虑到保持阵型的需要,如果秦军不动,马其顿军队大约要花30-40秒的时间才能穿越。在这个时间内,一名秦军弩手能够射出1-3枝飞箭。如果按整个秦军中射击兵占15%计算,那么10万秦军能够射出3万枝飞箭。箭对着铜甲的重步兵的危害是不大的,但由于马其顿方阵比较密集,因此设定每3枝飞箭击中一个目标是合理的,由于马其顿重装步兵身着铜甲,铜箭镞对他们的伤害不大,因此设定每命中5箭能遏止一个重步兵是合理的。因此3万枝箭能够杀伤2千名马其顿军――确实很有威力。在一定条件下,光凭射击就足以取得战斗的胜利了。另一方面,设4千名马其顿射击手――弩手、弓手、投石手、投枪手各一千名――能够射出9千枝箭,4千块石头,两千枝投枪,那么按相同的命中率,箭枝能够命中3000名秦军,由于秦军中轻装部队很多,即使是披甲部队也只着皮甲,加上马其顿箭镞为铁制,所以设每3枝箭能遏止一个秦军是合理的。4千块石头。。。算它能够命中800人,遏止其中的150人好了。。。两千枝投枪可以命中600人(尽管投枪初速很慢,但由于距离近,所以命中率不会很低),除非很走运,否则被投枪命中是很悲惨的,所以设定为每命中两支投枪遏止一个人。这样马其顿军射击的成果是1450人。当然,如果秦军奋力前进的话,这个数字同样会下降。

  接下来是残酷的短兵相接阶段。马其顿方阵的威力在于密集的长矛形成的矛墙的强大威力和给与敌人的巨大心理压力。如果为了避免敌军射击威力而疏散了队形的话,则冲击威力也要下降了。所以马其顿军队最好的选择是保持住密集队形。忍受射击造成的伤亡。――写到这里,我觉得要对付秦军,罗马军队可能更为合适。因为罗马军团人人带有大盾,可以完全无视秦军的射击,而当他们靠近秦军的时候,凭借其铁兵器和良好的防护,以及优越的士气和训练的结合,能够轻易粉碎秦军――尽管如此,当肉搏战开始的时候,可以说秦军的末日也就到了。坚韧的山茱萸木配上铁刃制成的长矛的威力,是皮甲完全无法阻挡的。而铜戈却无法对付铜甲,即使是可以刺击的戟,威力也很有限。当双方都列成密集的队形彼此战斗的时候,每一根长矛都能夺走一条生命。长矛就留在尸体上,马其顿军士兵将拔出剑来作战。秦军也会拔剑迎敌,但铁剑对铜剑、铜甲对皮甲的优势将使肉搏都变成单方面的屠杀。一旦突破中央,秦军就将彻底崩溃。秦军轻装步兵若想恢复局面,必须面对马其顿轻装兵。这些轻装兵同样使用铁剑,要战胜他们是不容易的。

  步兵战的情况大体上就是这样。下面讲到秦军战车和骑兵的作用。秦军的战车有两种作用:要么冲击,要么迂回侧击。前一种作用是正途,后一种比较少见。因为驷马战车活动是很不方便的。在前一种情况下,仅凭长矛方阵就可以阻止他们,在后一种情况下,可以参考高加米拉会战中对付波斯滚刀战车的战术。使用骑兵和射击兵遏止战车。但如果秦军真的能够设法实现灵活的使用战车,那么对马其顿军是个很大的威胁。

  这里还没有讲到马其顿重骑兵的运用。确实,如果马其顿重骑兵投入战场,那么我简直想不出秦军究竟有什么手段来阻止他们。秦军的骑兵不仅数量少(最多的时候不过万骑),而且缺乏近战手段(出土的战国铜镜中曾有骑兵用短剑砍杀的画面,但是考古资料缺乏)。――作为骑兵却使用弩,是秦汉中国骑兵的一个相当奇怪的特色。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弓实在太差,一般射程仅120米。

  因此野战方面,马其顿军的胜算大。

  一旦野战胜利,攻城战就要开始。如果秦军野战胜利,那么他们如何攻下西方坚固的石质城墙,是一个很令人困惑的问题。要知道在战国时候,用于攻城的大型射击兵器还没有普遍使用。攻城主要的手段,还是堆土堆、用构造简单的车轮掬撞击城门、撞击城墙、用攻城塔或者云梯登城。而如果马其顿军队攻击秦国城市,确实轻而易举,当时西方的大型投石机投出的石块,据说只有厚度超过8米的石质城墙才能承受,更不用说夯土墙了。

  双方的动员能力:如果秦国愿意,动员几十万人的庞大军队,是完全可能的。同样,马其顿如果愿意,同样可以动员庞大军队。而且秦国若大量动员,军队装备将很差(这从后来的情况可以看得出来),而马其顿则未必。波斯的铁骑、斯基泰的骑射手、印度的强弩手和战象、希腊的雇佣军,都可以独当一面。

  总之,如果在亚历山大的指挥下,马其顿军队几乎可以说是无敌的。如果要说有对手的话,只有罗马。但当时的罗马论国力也是远不如马其顿的。秦国,也包括当时的华夏国家,跟西方的差异主要在装备方面,战争经验也是不能相比的――不要忘记中国远离其他大文明。

    前332年灌完了,到前221年。这一年,秦国消灭六国,中国统一。第四次叙利亚战争爆发。

    还是老套路,首先是国力,由于中国统一,全世界都没有一个国家能跟中国的农业相比了。叙利亚王国只有在商业方面还比较繁荣。马其顿和埃及不足道。

    在交通方面,秦大道是很有名的。而且前250年,中国人有一个好发明:肩轭。它可以使牲畜用肩部负担轭的重量,不必担心牵引重物时窒息。这就抵消了西方四轮车的优势,但是地中海还在,所以海运对陆运的成本优势也仍然在。

    科技方面,三个王国仍然具有优势,亚历山大里亚的科技是独步全球的。表现在军事方面,主要是各种新奇武器的运用。包括50米高的攻城塔、能把70公斤重的石头射到300米外的抛石机。

    其他方面的变化不大。

    嬴政毫无疑问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手下的名将很多。三大王国这时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好君主,安条克三世曾经向东进军取胜,但是对罗马却惨败了。【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军队数量似乎就不用比了,呵呵。秦统一了这样大的国家,发动了这样大的民力,带甲百万是没有问题的。虽然这样的军队已经谈不上有什么好装备了,但是终究有一个数量压倒质量的问题。

    三大王国此时军队的数量都不大。在马格里西亚之战中,叙利亚王国的军队不过7万人。当然,如果确实急迫需要,可能可以武装更大些的军队,例如米特拉达梯最盛时拥有5万骑兵和25万步兵。

    所以也就不必讲什么战斗过程了。秦国只需要用巨大的数量就可以压倒三大王国。

    只是在海军方面还有商量的余地。地中海的三列桨乃至五列桨战舰,是中国那些连风帆都不一定有的船只所能比拟的。

   ye,灌水完毕。

家园 佩服得五体投地,老萨快来,这里有高手对抗你的马超军团了。

读黄文就觉着对秦弩手、骑兵的作用严重低估,但也学到不少东西,老兄则令人大叹高人也。

黄对马其顿方阵进入秦军的速度就叫人摸不清头脑,我想方阵在箭雨中保持队形本身可不可能都是个问题,一方面要应付箭雨,然后要应付倒下的同伴,走完数十米再腾出手来回射?倒让人想起欧洲拿破仑时代那些揍着乐大踏步保持着队形走向死亡的莫名其妙场面。另外一个马其顿方阵大概没有一万人吧?射死三千还有多少战斗力?

家园 其实中西比较是很没有意义的

中国和西方直到鸦片战争才真正打起来,之前两边要想打,那可是历经千辛万苦不可,要想打,先把匈奴,阿拉伯,蒙古,这样的中间的国家解决,再把两边的恶劣天气解决,再把后勤解决。不过这样工程太大,还不如搞个异时空把中间的那些土地抹平再说。所以说还不如这样还不如写小说呢........

下面的那位被转来的帖子....形式上不象小说象论文,不过论文讲究的是公平,而那位估计是亚历山大爱好者,凡是亚历山大的就无限拔高,秦国的就悄悄压低,反正这史料多了又含糊,我偷偷拿掉一点也看不出来是不。

而且一些东西根本无法比较的,也拿出来比较了,实在是很没营养的,所以说秦兄下次看到这样的文章就当看小说好了,不用深究

家园 没有本质区别的军队无法架空比较

要比较只能是真刀真枪地打一架,不过这也是不可能的。是亚历山大来中国?还是秦军去欧洲?还是主客场互换再来一架?可惜战争不是踢足球。

不过亚历山大的远征能力明显强于秦军,这倒是事实。

家园 雄文,实在是精彩。后面的部分有空能接上就接上啊。

对秦的政治、经济、军事的规范化实在是佩服,也难怪能够横扫六国。

对文中有一点比较疑惑,“秦时的矛长达6.3 米”,真的是那么长啊?

家园 亚历山大的远征和秦的远征不是一回事吧

秦征服六国实行的是远交近攻之策。所以战国后期的主要战事都发生在三晋和楚。不过秦征服六国后进一步深入南方,直达越南北部,向北则肃清漠南,十几年里征服的地域一点也不比亚历山大小。

亚历山大的远征并不是一气呵成的。也是分了好几个阶段的。不过亚历山大的远征军与其说是正规军,倒不如说和中国历史上的“流寇”更为相仿。基本是打下一地就抄掠一番继续前进。他建的那么多“亚历山大里亚”与其说是城市,不如说是为了保障后勤的补给站。

亚历山大最后进军和撤军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为什么不从来路回去呢?一个原因就是亚历山大在来路上抄掠得太多无法进一步提供补给了。同时由于没有在来路上留下足够的占领兵力,回程比来时可能要艰险的多。

秦国可没有这种问题,基本是打下一地就设立郡县,牢牢的占领。

家园 梦兄谬赞

着实惶恐,多谢鼓励。西人的武器史里也承认,弓弩是中国军队最重要的兵器,而同时承认希腊罗马军队一向不重视弓弩。

面对中国军队的弓箭,马其顿的重甲骑兵和轻装步兵,以及轻装骑兵会遭受毁灭性打击。特别是重甲骑兵,中国古代有射人先射马的说法,一旦马倒地,重甲骑兵的战斗力将会降低70%。呵呵。至于步兵方阵,中国军队确实无法与之硬拼,但两翼包抄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呵呵,纸上谈兵耳

家园 关公战秦琼

玩玩而已。

冷兵器时代,真不好说谁比谁先进多少。

家园 意义不在于结论

而在于过程。

讨论的过程对大家来说都是学习。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辩论是读书之外的最有效的学习手段。

家园 确实有那么长的

是车兵使用的,在冲刺时突破对方阵型。

但是到底用的有多广泛,倒是个问题。可能实际配备远不如马其顿军队那么多。

偶在继续写一篇,在马其顿方面笔墨会多一些。

势将关公战秦琼进行到底,呵呵。

家园 请务必接上,很长见识啊。里面的内容要是有图就好了。

游戏里是玩过那些什么阵型的,但是也就是个名字而已,没有实质。

家园 车兵在秦撅起时仍然强大吗?

倒觉得你描写的挺适合那时期的运用。

黄文中的大谬居然称秦只有兵车千乘,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诸侯的大小就可以"大国千乘、小国数百乘"来分了,楚恐怕早就接近万乘了。更何况兼并了小国后的三晋与齐秦楚,更何况统一后的秦国,肯定是万乘之国。但战车在战国后期重要性减少以及远征路上的损失都可以想像秦不会配备太多的战车。

家园 中国军队一向讲究斗智不斗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拿手好戏
家园 亚历山大的军事生涯点滴。

亚历山大的军事生涯有其鲜明的特点,包含了个人英雄主义和宗教的使命感,特别是在他征服埃及以后。

至于亚历山大最后进军和撤军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撤军路线是经过了无人的沙漠,最后只有不到一半人生还,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人类没有了对手而去挑战自然。

亚历山大的军队主体是马其顿士兵, 但也有不少被征服国家的部队,作战水平也被训练得很接近。亚历山大做战冲锋在前, 绝对的非常靠前,这也是他多次重伤的原因。亚历山大也善于激励军队的英雄主义。在重大战役之前,亚历山大一般先向高级军官讲一下建功立业,然后策马走过阵前,一边大声喊着许多普通战士的名字和他们在以前战斗中的表现。这种皇帝和战士临战前的直接对话会把战士的作战能力放大到最大。

我觉得如果亚历山大和秦始皇同时代,并且知道秦帝国的存在,他是会来的,输赢只是另一回事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