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木秀于林 -- 履虎尾
马科斯 (84马克思哦) 夫人访华是文革后期,那个时候人民日报总编也许够红,但不够专撒
这句话俺是10岁出头上乱翻老爸的书看到的
中国的成语典故可就太多了,没有人能通通记得住。总是有些热,有些呢冷,有人提起,成为热门;而一段时间没人提,这样的成语就相对冷了下去。譬如,老人家的《念奴娇鸟儿问答》第一句里的“掀动扶摇羊角”,1975年公开发表时,大家都不知道,啥是“羊角”,几个学究还以为是指“羚羊挂角”哪!呵呵,今天试问还有不懂“羊角”含义的吗?
木秀于林这句俗语,也是这样。老人家不题,此句子冷了千年了,没人还记得。等老人家题出来,才不胫而走,大伙儿呢,也才一起跟风,摇头晃脑充秀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除掉少数过目成诵的奇才,大多数人不太可能记住所有的古人
名句
不过虎师讲的这个典故俺在童年时确实不知。俺看到这个是在老爸的旧书里无意看
到的,而且只记住木秀于临风必摧之 这一句。
仰天!
似我辈在师公眼中,皆披发左衽矣。
似我本来就是胡人,现在虽处中土,终不闻王化而夷狄矣?
嗬嗬,我以为,术业有专攻,本来中华文明就有文人,也有百姓的贡献,我们在西西上,也许传播的更多是后者。
还是真的是嫉妒的考古发现?
虎老师是历史系的。
虎老师的中文功底非常深厚,连聪明如雪太傅,也以为他是中文系的。
河里中文系毕业的一个mm是北师大的端娘博士,梁东的领导,文字也是无可挑剔的,优美,严谨。
[quote]七十年代初,菲律宾总统马克思的夫人和儿子小马克思来华访问[/quote]
官方正式翻译为马科斯
十年寒窗,十年寒窗啊。古代的文人对遣词造句也很讲究,典故什么的也一定是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那才叫得意。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三种写法说的神态。
其实这种心态很正常,自己能知道别人不知道,心里必然会多一些自豪,未必就会因此小看别人。
这个,和很多“高阶层”的美国、英国人喜欢用一些“生僻、高深”的单词都是一个意思:未必是轻视别人,但是的确是自豪自己。
我的意思是针对“木秀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而来的。
我不知道古人的这句话,是否带有一种处世哲学的意义在里面,故发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