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 杨迪笔下的邓华上将 (之五)邓韩之争 -- 史文恭

共:💬127 🌺33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造船不是砍木头

虽然有几万个小伙子,砍倒一大片树林不在话下,可有多少是木匠出身呢? 几个人有组装经验呢?

渡海不是渡江,造大船更耗时间,指望十万个小伙两三个月内造出片帆,那简直是...

----------以下为GOOGLE所得--------------------

整个造船工序主要分九个部分:

1、选料、备料。钉木船要选择天然的老龄杉木,此木材材质结实、有恝性,所造之船吃水浅、浮力大,能载重,轻巧灵敏而且比较坚固耐用。2、断料、配料。断料配料的尺寸依船体结构而定。船体一般由船底、船邦和横梁组合而成的船头、中舱和船艄三段体,船的大小不一,断料尺寸比较有讲究。3、破板。圆木断料后,第一步就是破板。从前没有电锯,全靠手工拉锯,先用墨斗和划齿按实际需要的厚度划线、弹线,然后架码拉锯破板。4、分板。破板后,须用粗、细刨将锯面刨光,再按实际需要的长度、宽度、厚度、角度做成成品板材。5、拼板。拼板时,须先放好钉眼。过去没有电钻,全凭人力牵钻打眼,打好钉眼的板料用掺钉(大头小尾的铁钉)拼接成船邦、船底、和隔舱板之后,就可以投船了。6、投船(组装)。投船的程序一般是先将中舱底板与前后隔舱板连接。然后用麻绳、扒箍、拉夹、盘头、走趋、尖头刹等工具将船头和船艄拉紧,与前后、当浪板连接,间用“爬头钉”、“扁头钉”咬紧木头,并用各种锔加固结合部,使之牢不可破。7、8、打麻、填灰。打麻、填灰的工序合分为五步:第一步是辗灰;第二步是填灰;第三步是捻灰,第四步是打麻;最后一道工序是封口。8、油船。油船是船板防腐、保证船体经久耐用的主要方法,共分三道工序:一是上底油;二是罩面油;三是打晒油。9、下水。新船油好经过一段时间,等桐油完全干透后就可以下水了,新船下水不亚于砌屋“上梁”,船工颈头同样披红挂绿插金花,当浪板上还要刻福字、雕龙眼,点香纸蜡烛焚香放鞭炮敬菩萨等。

用于内河农业、渔业生产的木船均为纯杉木制成,沿海捕捞生产的海船等大船也选用部分桑树、榆树为筋做“龙卡”,“龙骨”,整个造船过程中的生产工艺采用纯手工操作

家园 这种看法第一次看到

不知道是从哪里看到的资料

家园 邓华的谨慎是性格使然

并非官越做越大的原因吧。他当7纵司令时给101提的那些建议,就可以看出他的谨慎。纵观他的军事生涯,似乎没有太多神来之笔,可见其性格。

家园 现在的20军和43军没什么关系

20军是华野一纵,文革闹大发了,发配到河南,网上N多华野的粉丝为其鸣不平,要是让他们知道你这么说,估计会飞来板砖一片。

家园 40军的战役总结的时间是1950年5月

《海南之战》一书的目录已经标明

家园 涠洲岛的船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应该说韩先楚还是比较早就树立帆船渡海的原则的,这一点是他和其他人的区别。正好涠洲岛的船满足了他的用船需求,自然他要积极争取早日渡海。至于你说的没有这些船韩先楚怎样怎样,我感觉至少会比李作鹏更积极主动,不会如此的措手不及。韩先楚这种打仗抢主攻的事干了不止一两回了,往往功劳还是被其他部队抢走了,40军内部对他还是很有意见的。只是这回40军彻底把功劳抢过来了,怨言也就没了。

家园 感觉李作鹏等两天可渡4个团的话不是很可信

且不说船是否能按时到达。更严重的是船可以从珠三角调,船工的问题他又怎么解决?各地的潮汐和风向都不太一样,渡海作战这方面有一点偏差就会致命,金门登陆船搁浅岸边被国民党炸光光就是血淋淋的教训。渡海作战的战前训练只是让士兵学会了基本的驾船技术,至于海上航渡还是很依赖船工的经验的。

家园 这是惯用法?

(敌我伤亡比率不到10%)

怎么理解成 敌伤亡/我伤亡<10/100 ??

家园 感觉怪怪的

甚至避免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使得海南岛成为第二个台湾

甚至避免了“因”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而”使得海南岛成为第二个台湾

家园 我看到的《海南之战》中

其他原始资料基本都有明确日期(某年某月某日),只有40军的总结,标题下日期为1950年3月5日至4月30日,也就是表明的是所总结的战役进行日期,而非做总结的日期。

而且从行文风格来看,我感觉是60年代的文风,不像当时的文风,和其他几篇当时的总结来比较,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另外,该文中有些文字似乎不应出现在1950年,如文中有“破坏我社会主义建设”之类的词语,另外,在四野的总结报告中提到四十军在战役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在这篇总结中都没有出现,因此我推测《海南之战》收录的这篇总结可能不是当时做的,而可能是60年代写军史时做的。

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我没有确凿的证据,还请河友们指正。

家园 横城战役可看不出来谨慎二字,根本是冒进。
家园 嗯,俺觉得李作鹏这话的确含糊。。

虽然,如果他的船从广州调来,显然,每一艘船上必然是有船工的。。。。所以,船工可能不算一个大问题。

但还是有具体的很多其他细节需要落实。李作鹏的话是在4月10日兵团作战会议上说的。。。而后来如何发展。。可能在缺乏完备的第一手资料前,我们似乎暂且搁置这个争论吧。。。

家园 亲人呐!断箭兄。。。

唉,所以党史的回忆录有复数的可能性,这个定律在看过足够多的资料后,自然会有所体会。

比如韩先楚上将的威远堡一仗,张正隆在<战将>里面花了很多笔墨.说是3纵司令韩先楚上任之初,就力排众议,推倒政委罗舜初中将方案,坚持要打"掏心战术",奇袭威远堡.结果两人把作战方案各自电报给东野总部,最后,林罗刘复电,支持韩先楚.

然而,<百年潮>2005年3月刊里面,罗舜初中将的文章<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披露,原来是首先,三纵接到命令,"....接到林彪和刘亚楼签署的命令,准备打仗。命令中指示三纵队要以远程奔袭手段,同时包围国民党军第一一六师据守的西丰、头营子、威远堡和孤榆树这四个据点。'

之后,三纵内部对上面四个点如何攻取有激烈争议,多数支持罗舜初,少数(罗中将在文章里,连韩上将的名字都不提..可见风度啊..)要直扑威远堡.后来争论后发电报给"东总"之后,

非常值得注意到是,林总不是简单批示,按照韩先楚方案办,而是一天内发了三封电报,并部署一纵等部队打阻击,就这样,才让3纵9师能够奇袭成功.

所以,把威远堡一战的功劳全部划给韩先楚,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按照罗舜初的文章,林总才是总导演,而韩先楚上将不过是最抢眼的男主角罢了.

有鉴于此,俺对很多党史里面的结论,(尤其是过于简单化的结论),都抱着不敢轻信的态度.----在网络上,轻浮的,有煽动性的文章实在太多了,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当事人的回忆,这些文章都无一例外地显现他们的单薄和为了传主名声而夸大其辞的缺点.---而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党史爱好者警惕和自我警醒的.

再次谢谢断箭兄的理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谢谢指出啊..俺的文章太粗陋了...

汗.

家园 借光问个问题,史MM对杨迪的回忆录怎么看

特别是关于毛岸英那一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