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高层机构之间的关系 -- 常乐
明明就是几个人的职务交接,并不涉及排名,你倒解释一下,邓小平等着交卸你所谓的“超级总理”,接任所谓的名义总理,那为何党内还把他当接班人之一?新总书记人选已经定了,可不是兼任。
文革前后总书记不变的是主持书记处。变的是文革前的总书记邓不是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召集人,而文革后的总书记是召集人。
书记处二号人物的职权,文革前的彭真和文革后的曾庆红没有变化。
还要我怎么解释?邓小平文革后副主席排名在主席胡耀邦之后,取消主席、副主席后常委排名也在总书记胡之后,他还等着接任主席或总书记?
简单问题想不明白,没人帮得了你。我写了详细的长贴了,还需要这么为你解释吗?
彭真领导邓小平?
政治局委员彭=政治局常委曾?
照样领导全党全国,很奇怪吗?你不会看权力的实际分布,只看虚名,没入门啊。再举个例子,江青连中央委员都没当上,就主管全党最高执行机构中央文革了。
书记处领导国务院,如果彭真当上总书记,一样。
要看实质,没入门就看不懂,一通则百通。抬杠有意思吗?
三个不同时期的书记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需要分清楚。
1.七大前后的书记处和七大后形成的五大书记体制,这个时期书记处是议行合一的机构,既相当于后来的政治局常委会,又直接负责党中央日常领导工作。
2.八大前后成型的书记处确实是权力极重的机构,政治局常委是议事机构,书记处负责党中央日常工作,甚至在地位上毛坚持政治局对书记处用平咨,给的地位很高,客观上分了国务院的权。也就是下面常乐反复引用的。
总书记是书记处的头,中共中央主席是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头。国务院受党中央领导,总书记代表党接受国务院总理汇报工作,虽然国务院总理排名在总书记之前。
太祖熟悉历史,让排名前的向排名后的汇报工作,这其实是他从历史上学来的有意的权力操作,要互相牵制罢了。历史上向来都是用品级低的“内朝”来分权品级高的“外朝”。
刘邓当时作为接班梯队中的两个接班上,说培养邓总书记接总理的班是说得过去的,尽管书记处权力很重,和国务院还是互相牵制,并列的两架马车,而国务院总理排名在前,在内定刘少奇接党主席,排名第七的总书记要往上升,只有去接总理了。
比如说,东汉后事归台阁,政务皆归尚书台处理,名义上的宰相三公被架空,成为座而论道之官,但三公的品级和地位还是要比尚书令高,尚书令要升级,还是得往三公上升,尽管升上去之后,实权就没了。
国务院总理虽然受书记处牵制,但其实也没有完全丧失对政务的权力,只是两个头来领导,权力被削弱而已。大家也不要忘了,即使这样,周相还是建国以来国务院总理中权力最大的一位,所以当时国务院还没有到完全被架空的程度。
3.改革开放后恢复成立的书记处,权力不能和文革前邓小平的书记处相比了。只是负责一些日常的党务工作。政治局常委会作为最高议事机构,书记处作为其下的日常执行机构,这个架构延续到今天,也最为人们所熟悉。
改革开放以后,总书记成了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总书记。但总书记和书记处的关系还有两个小阶段。
但在胡赵任总书记时,邓掌握实质最高权力,比如十二大政治局常委是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看这个名单就知道,胡耀邦当时尽管排名第一,但其实无法主导政治局常委会的,只能通过书记处作为其班底来运作,这时候书记处比较活跃也很正常。
也就是说在胡赵时,名义上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总书记,但总书记只是备位东宫,老的大佬都在台面上,没有掌控全党,无法主导政治局,主要通过书记处来运作,在党务系统发号施令,放的人都是自己的股肱重臣,比如胡依靠习仲勋胡启立等,赵依靠阎明复芮杏文等人。
到江泽民党政军三位一体,稳定掌权,邓小平和大佬从台前退到幕后以后,政治局和书记处逐步提拔上新人,总书记逐步在形式上可以主导政治局,又可以主导书记处,这样书记处只是总书记使用的权力途径之一,即通过书记处和各中央领导小组掌控各方面大权,遏制国务院系统的权力。
国务院系统在名义上是无所不管,权利很大,看看下面部委设置,从外交,国防,财经,工业到教育,人事,卫生,交通,无所不包,但在以党领政原则下,经过从建国以来几十年的遏制和分权,基本上一直在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在前后书记处、文革小组、各中央领导小组的牵制下,权力被限制。
今天的书记处,也确实只是政治局的办事机构而已。领导国务院,确实有过,只是文革前而已,但今天只是起到帮总书记处理一些党务和部分牵制国务院系统,后者或者说是体现了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