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四面楚歌之东亚篇 东亚经济之茧自缚 -- 井底望天

共:💬325 🌺137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倒是觉得国内购买力增长过慢是个很大的隐患

现在的gdp里面有相当多是房产和股市投机的水分,对实际经济增长用处不大,而中央尽管多次出政策开发西部和农村,但是相比较东部和城市明显不够,购买力增长有限,而东部居民的购买力则因为房产、教育和医疗费用三块的增长也被削弱,没有稳定国内市场这个基础支持,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大的动荡,东部的中小企业就纷纷倒闭,这种现象可不是什么好事。

家园 目前检讨次贷危机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格林斯潘为挽救911和科技泡沫破灭,实施的宽松的信贷+低利率政策。导致房产泡沫和资金密集企业(金融公司)的无序发展。而在中国,除房产和金融公司外,制造业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也在大跃进中。这个教训和背景使决策层难以下决心玩0利率。

关于损害中小企业问题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的最大优势就是灵活,进入或者退出行业方便,倒闭只是给其他更强壮企业留下的生存空间。而且,中小企业倒闭潮的表现是拿不到贷款,深层原因却是外部环境导致经营风险明显加大,投资者,贷款者和供应商不想自己的钱打水漂导致的理性决策。

家园 管理假外资的关键也不在3%的利差,易纲的

你所说的假外资,其实和美国人说的“我们以低利率全球借钱,然后全球投资获得高利润,从中获得丰厚的利差”这种思考类似。进一步的,类似与投行利用自身高评级低成本借入资金,购买低评级金融产品的做法类似。夜路走多,还是会遇到鬼的。

家园 易纲的“不恰当对比”解读上我有严重不同意见

首先有个常识,基于风险角度,有

国债利率<金融机构拆借利率<大企业高评级债券利率<银行对大企业贷款利率<垃圾债券利率or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

虽然金融机构拆借利率降到低点,但美国企业发行长期债券收益率已经到达高点,同时银行对企业贷款利率只会更高或者干脆不放贷,联邦基金利率和LIBOR已经不能正常反应银行的信用额度(Credit Line)和商业贷款风险和利率,这就是易纲所说的“不恰当对比”,也就是目前西方流动性难以注入实体经济的直接原因.

而中国目前的金融秩序较为正常,大企业高评级债券利率和金融机构拆借利率利差不大,对于房贷还执行7折优惠利率,能拿到银行贷款的企业负担,与美国企业相比,差距并不大。所以易纲提出,看似5%利差非常严重,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不能将一个打激素药物的经济体和一个正常发展经济体做简单对比。

家园 鹰兄弟的观点和我有一致和不一致处

一致处,在于大家都不认为对国有企业而言,利率工具的效用。因为不完整的利率市场,中国的调控仍然行政性的工具,比如说银行贷款限额,或者说硬性的货币工具,比如说银行准备金,要有效于利率。

但是不一致之处,在于两点。一个就是西方体系的银根放松,导致其金融系统,如投行和私募基金可以拿到非常低的贷款,而这些贷款又是由中国购买低息的美国国债支持。虽然美国企业拿到的5年期以上的Aaa债券,也是5%水平,但是美国资金可以到中国投资,从而抢夺中国自己资金的机会(加上政府政策对外资的优惠和各地方以吸收外资来作为官员业绩)。基本上我们看到的就是当年的日本零利率的政策带来的日资外投。

而俺认为这就是西方新自由主义流派的危害,就是通过西方宽松货币政策,和发展中国家紧缩货币政策,来寄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上,并靠向这些国家吸血。

二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民间融资的成本,还是受到这个利率的影响。

在之二里,俺会谈多一点。

家园 花谢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del

家园 【原创】四面楚歌之东亚篇 东亚经济之茧自缚之二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一下为啥俺们央行的脑袋们因为被西方的理论洗了脑,做出的政策决定,就没有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利益。

首先要回答一下对俺观点进行质疑的朋友的意见。

一个就是认为美国企业发行的长期债券收益率已经到达了高点,同时银行对企业贷款利率只会更高或者干脆不放贷,联邦基金利率和LIBOR已 经不能正常反应银行的信用额度(Credit Line)和商业贷款风险和利率,这就是易纲所说的“不恰当对比”,也就是目前西方流动性难以注入实体经济的直接原因。

而中国目前的金融秩序较为正常,大企业高评级债券利率和金融机构拆借利率利差不大,对于房贷还执行7折优惠利率,能拿到银行贷款的企业负担,与美国企业相比,差距并不大。所以易纲提出,看似5%利差非常严重,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不能将一个打激素药物的经济体和一个正常发展经济体做简单对比。

这里俺表达不同的看法。美国长期债券市场,5年期的Aaa债券收益率,确实是5%以上,和中国的一年期贷款率相似(当然5年期对比1年期应该要高才对,不过先忽略不计)。但是问题是,美国政府的放松银根的意图很明显,而金融系统对这个政策反应差,是其制度性问题,也是当前金融危机蔓延到整个经济体系的问题。中国央行的政策,当然不能以美国政策失败的结果,作为自己的对应坐标。是不是如果美国现在企业的债券利率,因为风险极高,变成了50%,中国的一年期就要调到50%?

还有就是中国经济现在的状况,虽然不是打激素药物经济体,也不能说是一个正常发展经济体吧!去年12月的GDP同比跌到6.8%,失业问题不容忽视,都说明政府政策必须要考虑现实情况。

另一个看法就是中国特殊国情下,货币政策不是最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向国企下指令,让政府上项目,让银行贷款等体内循环方法更直接,更迅速,当然不一定是最经济的。.利率在表现货币政策的同时,还是机会成本的体现。作为高速发展经济体,只要发展速度能够跟上整体发展速度,国内企业的投资收益就能够到达10%以上, 所以民企能够接受10%的中期民间借贷。高于处于衰退期西方经济体的利率水平,就是这种更好的机会成本的体现。反之陷入负增长的国家,其平均投资收益为负 (亏损概率大增),持币或者买国债是理性的选择。

对这个看法,俺同意中国的货币利率政策,并不是最好的调控工具。这也是俺为啥对央行在2007-08年的货币紧缩政策持批评态度。因为当时中国面临的过热,其实一个是受到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货币宽松政策带来的过度需求,导致的贸易顺差引发进来的外汇收入。虽然央行试图以发央票的方式,来减少货币的增量,但还是未能控制其规模。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倒是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不要求所有的外汇强制到央行结算,让合乎资格的大企业,把部分外汇收入留在海外。另一个办法是在香港或者新加坡(当然也可以在上海,但难度要高一点)作为离岸中心,停泊这些多余的美元。

这种海外过度需求,也是导致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过度扩张投资的结果。这个因素是中国无法控制的。本来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来减少出口的规模。这个办法,既可以是补偿中国农民工的强制提高工资(比如说提前几年强制推行新劳动法),可以是提高环境保护要求,也可以说取消出口退税,甚至是采取收取出口税,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可惜的是,央行采取的政策是靠人民币升值和收紧企业银根的方法。

这两个方法,难听点说,就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满足西方的要求。本来人家认为你的成本过低,是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希望你减低顺差。你就应该用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法来做,而不是对西方最有利的方法。

另一个通胀压力的因素,就是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飞速上升。其中包括对民生很重要的如化肥等,如国际米价等,都是中国政府无法控制,和不可能通过货币紧缩政策做得到的。

但是为啥,俺现在对央行这个并不是最好的工具,提出批评呢?

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就是中小企业,虽然在中央要求为他们提供寒衣过冬的政策下,情况有些改善,但是落到实处的好处还是太少。因为民间融资是这些企业的主要来源,而民间的利率是按照官方的贷款利率,往上加的。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困境中,贷款成本还是过高。

本来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国有大银行的私有化,政策银行,如开发行和出口行的商业化,以及中央银行的独立化,再加上与国际银行系统的接轨。正确的方向应该是如何发展民间的区域性的社区银行,把现在以灰色身份运作的民间融资机构和山寨银行招安,发展一个完善和成熟的金融信贷系统,以国有或者国家控制主要股份的全国性银行作为龙头,建立起全国性的金融信贷和资金市场(短期商业票据和长期债券市场),才可以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

第二个原因,就是考虑到国际资金的流动性,由于美国的零利率货币政策,以低成本获得资金的投资银行和私募基金,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在中国抢占高质量的投资机会,和购买中国优良的企业资产。前一阵子,国际大银行在中国的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里,轻轻松松几十亿美金赚进几百亿美金就是这样的例子。考虑到中国各地方政府,对外资的优惠条件,和把吸引外资的比重看成官员的政绩,就形成中国资金变成假外资,来占据中国的优良企业和投资机会。

这个假外资,不是说那些内资跑到海外,重新包装回到中国来享受优惠政策的行为。这个假外资,指的是中国手头的资金,以美国国债和企业债券购买的低利息借款,在美国联储局的零利率政策下,变成低成本的美国金融贷款(投资银行和私募基金),然后回到中国来进行高收益,高品质,和高回报的投资。

结果就是中国央行采取相对比较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国内自身融资成本高于外资融资成本,结果就是本应该由自己企业获得的良好投资机会,拱手让给了外资,而这个外资还是靠低成本从中国借去的。这算是什么鬼政策呢,不如把中国人民银行的招牌,改为美国联储局北京分部,是不是更贴切点呢?

家园 哈。有理。
家园 股市是不影响GDP的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很成问题,我呆的一个中型城市房价都上6K了。但是我觉得中国的房子是不足而不是过剩,房地产GDP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占有不少的比例,而中国的比例也不是特别的高,因此里面的水分有限。

家园 那我说你不是一个混蛋,这个观点对还是不对

按照你的看法,我的观点错误率100%,所以我说你不是一个混蛋,这个观点是错误,你是一个混蛋,是吗?

家园 贸易顺差里面很多是假的

即热钱

当年吴敬琏他们鼓吹流动性过剩的时候,就是认为中国有很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因此发行过多,导致流动性过剩,因此要实行紧缩政策

吴敬琏的流动性过剩的发言是祸首,然后央行开始收缩流动性,中小企业开始面临资金困境--倒闭

本来美国需求的收缩在2008年年中以后才开始反应出来,次贷危机对美国的消费需求在此前影响不大,但是在2008年年初的时候,中国的中小企业就开始出现资金困难了,央行那一般人还要搞紧缩,政治局常委们到沿海调研,要求改变紧缩政策,那帮家伙稍作让步,以所谓的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搪塞过去

家园 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不同意见

井兄强调的是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因而负担重。 我有一点不同的理解:

2008上半年,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但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愿意以银行利率贷款,但是根本借不到手。这才是最痛苦的。RRR提高到了17%的地步(04年底是7%),釜底抽薪降低总供应,比调高利率更痛苦。骇人听闻地扼杀中小企业经济活力。

2008下半年,政府意识到了问题,鼓励银行借贷给中小企业。但是银行也同时是经济人,面对利差下降经济下滑出口需求不振坏账增加的现状,大多阳奉阴违,大张旗鼓地宣传如何放贷,暗地里惜贷。同时,沪上的向几家小企业放贷较多的几家外资银行也同时开始收缩,反映了坏账率的急剧增加。这就是为什么中小企业仍然依靠地下渠道融资。

我在几个朋友中做的调查,年初江浙地下利率是20%,到年底还是20%。银行贷款利率下调几乎没有影响地下融资的成本。

我的建议是正相反,放松对贷款利率的管制,适当提高小企业贷款利率使银行有动力向小企业放贷。

家园 送花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从井兄的这篇文章终于更深理解了葡萄兄的一個说法

"虽然央行试图以发央票的方式,来减少货币的增量,但还是未能控制其规模。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倒是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不要求所有的外汇强制到央行结算,让合乎资格的大企业,把部分外汇收入留在海外。另一个办法是在香港或者新加坡(当然也可以在上海,但难度要高一点)作为离岸中心,停泊这些多余的美元。"-----------上海即将开打的"离岸金融中心",我当时对葡萄兄的这个说法仅仅停留在争取成为区域金融中心这一個观点上,原来还有外汇的运作处理的目的.不知道我这个想法对不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