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34 🌵5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家园 平均移动线
家园 你这个论断很难说是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做出的。

土地承包政策解放了生产力,与之前相比较,形成了更加比较公平比较自由的农村社会,
公社的萌芽--互助组可是与“农民的自发”关系偌大。公社的全面建立主要是强力推行的。如果采用以点带面,不强推而是拉动其发展的话—这个你是否仔细考虑过?

好比08年初谁要是劝别人股票套现,八成会挨骂的。

家园 关于私有制(联产承包)的作用,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种子很重要,但是有好种子就行么?没有人能先知先觉地判断好种子,即使先知先觉地判断出好种子也不能保证丰收。人的作用是最主要的!我父亲做了一辈子农村基层工作,我对此事个案的了解绝对比你多。

有一年,县政府推广好种子,有些人不愿种,说在本地水土没有试验过,但政府强制推行,最后还是有些人顶住压力,宁愿不要低价的推广种子而买贵些的经过验证的种子。结果,那一年,水稻几乎颗粒无收!没人为此负责!顶住压力买贵种子的农民都获得了和往年差不多的收成。

如果没有私有制的保证,这些种子、化肥、农药的事绝不是孤立的个案。领导人的思维就是这种调研后就知天知地的思维,就好比现在某些内家拳的武术家偶有心得便以为得了宇宙的大道了,一样的心理模式。联产承包的存在,使农民在选种、化肥、农时、农药上谨慎许多。但农民也不傻,如果有些好种子第一年有好收成,第二天基本上都在一半的田上种上了,第三年几乎在所有的田都种上了,但是至少会有一小块田种老种子。这是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不是调研能体会到的!而且无论想的多么好,在实际的统一种植中领导们都会把它变成大跃进的,如同炒股股民总是想做多,不做多去哪儿赚钱?这是股民的宿命,也是领导们的宿命。

联产承包当然虚弱了大的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力量,这是需要解决的地方,但农民每年仍然有义务工任务,只是政府没有再建水利工程的欲望而已,否则农民的义务工时都能部分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出在政府行为上,不是出在联产承包上。所以联产承包,至少就是个三七开。

家园 同意。

农民每年的义务工都很多, 就是一些人没有安排到正道上而已。

家园 你才错了呢

根据我挂职调研时的了解,和农业税挂钩的“三提五通”只占农民实际负担的30%左右,别的以户或人为基准的摊派更多。

据说,农业税免后“三提五通”的一部分又以别的形式挂上来了,但目前我没有验证。

家园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偶老家众亲戚分到的地都统一包给安徽过来的承包农民,还倒贴钱!一亩两百好象.

偶没有调查,所以没有发言权.

家园 雄文!
家园 送花,另外给楼主提供一些资料

黄宗智(Philip Huang,UCLA)的文章里有很好的数据:根据那些年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以及一斤化肥能够增产多少斤粮食的经验数据,可以推算出化肥的增加可以导致多少增产--单是这个,就超出了实际的增产数。也就是说,其他所有因素加起来,综合效果为负。具体哪一篇文章我不记得了,就是网上最容易找到的几篇黄宗智的文章之一。黄宗智政治立场不是很鲜明,有左派说他是中右,有右派说他是中左--个人认为这其实是他的优点。他的研究,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尽量从事实和实际出发,很实际可信。

另外,78-84年的大增产,2/3以上是在82年以前取得的。而全国大规模分田,是在82年以后。这个,八九十年代好几个外国人的研究里面都提到:William Hinton’s 1990 “The great reversal—the privatization of China 1978-1989”; Chossudovsky, M. 1986 “Towards Capitalist Restoration? Chinese Socialism after Mao”; and Joshua Muldavin, 1986. “Mining the Chinese Earth.”

这个数字以及相关的判断,我和国内一些三农学者探讨过,他们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异议。

家园 承包制本身是没问题的,问题是缺乏退出机制

包产到户,不光是劳动生产率的问题,还有决策机制下放到农户的问题。政府不再瞎指挥,该种什么、什么时候种,怎么搞多种经营,农民自己知道整啥赚钱。

问题是经过几年的过度,包产到户应该自然地转向土地集中,将大部分无效率的经营户退出市场,吸纳到城市和工业劳动中去。

现在的问题是缺乏退市机制。到处都是ST,就没有摘牌的。

家园 保证不了,现在是靠用越来越多的化肥顶着

完全不是可持续的。这个问题,我问过国内顶尖的农业专家(给胡温当农业顾问一级的),他很担心。我今年可能要参与的一个项目,也与此有关。

乌云的金边是:政府对这个问题比较重视,TG技术官僚一旦意识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其他政府相比还是不错的。

这个问题现阶段没有什么高科技方案,管用的反而是“低科技”:农家肥有机种植等等,才能保持甚至恢复地力。这大概就是你印象中的“中国古老智慧”,但这个是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的: 在越来越只剩下389961部队的农村,这样的实践越来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大批回乡,政府如果引导得当的话可以坏事变好事:这个,需要政府对农业农村的进一步扶持,农民如何重新组织起来,科技配套等等,一系列措施。

家园 根本保持不了,现在是靠用越来越多的化肥顶着

根本保持不了,现在是靠用越来越多的化肥顶着,完全不是可持续的。这个问题,我问过国内顶尖的农业专家(给胡温当农业顾问一级的),他很担心。我今年可能要参与的一个项目,也与此有关。

乌云的金边是:政府对这个问题比较重视,TG技术官僚一旦意识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其他政府相比还是不错的。

这个问题现阶段没有什么高科技方案,管用的反而是“低科技”:农家肥有机种植等等,才能保持甚至恢复地力。而这个是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大批回乡,政府如果引导得当的话可以坏事变好事:这个,需要政府对农业农村的进一步扶持,农民如何重新组织起来,科技配套等等,一系列措施。

家园 恩,就是你说的有机肥。帮你补充点。

现在有机肥的操作,实际也是权宜,既在原有的耕地上堆积养分在薄薄的土层之上,方法简便效果直接。但是这样的方法,对抗自然灾害能力差。比如去年的大水,一下子就冲掉了一些地方堆积的有机肥土层,那相当与损失了几年的地力。实际从某种道理上讲,中国人要保18亿耕地的红线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无奈。而继续下去,只有从体制、流程、技术激励手段中去挖掘生产力。中国的农业问题,那不是什么简单的单一方式方法可以奏效的。走出的每一步,稍有差池或者稍有懈怠都是会动摇国本的。难中之难。

家园 谢大黄兄

邋遢道人和老田的文章我读过不少,受益良多。

道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在别的网站读过,很透彻。土肥水种作为粮食生产增长的源泉,很早就成了共识,从长程的眼光看是无可辩驳的。但针对制度转型的那几年,要批评林毅夫的结论,仅从这个角度出发,在量的分析上不够充分。希望我的分析能带来一点新东西。

老田这篇文章过去没读过。他主要集中于理论,要批评杜林,需要更充分的经验数据,这方面我可以作点贡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侠客兄的农村生活经验太丰富了

像毛主席说的,这才是得到正确认识的源泉。

林毅夫的错误,大概除了主观因素外(这个我不知道),客观上他没有中国农村的生活和生产经验,关在书斋里做研究,找到一些数字就做文章,难免误入歧途。

希望侠客兄把自己的经验集中写了发表出来,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一些史实。

花敬
家园 纠正错误

希宝MM,我下过两年半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