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那个时代无论多么好,粮食不够吃。
今天无论多么糟糕,您吃饱了。
无论对于这个过程有怎样的解释,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是这个改变来自改革之后。
读小学的时候就没少看相关介绍。
不过在最后那句话的基础之后,需要公正的看到那个时代超常规积累带来的价值,才可能在今天公正的评价改革三十年的功绩。不然又是一个一面倒的舆论宣传,倒下的人估计会倒的莫名其妙的。
“建国三十年,中国整整两代都实际都是生活在战争时代的阴影之下的。”
这是理解那时的前提。
山连着山,海连着海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我觉得是可以商量的。我们那块儿在改革之前,粮食已经够吃了。
我发那段文字不是为了是古非今,只是一个陈述。请史兄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人,谢谢。
咱们的讨论与楼下无关。
首先,在集体化时,出义务工(民工)的农民个人并不是没有收入,都是回队上记工分,这工分到年底是算钱的,当然这钱由生产队出。
公社一级的工程,可以说是集体投资修建的工程。这类工程大部分是直接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关,甚至有些更大一些的工程比如说红旗渠也这样。修建一个水库、干渠能使自己的地变成水浇地,农民的热情是很高的,因为可以使他们所得到的工分价值提高。
有些大工程,国家给各地派义务工,出这种工类似税收,由派出的生产队承担,作为个人还是有工分的。
一般来说,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因而吃饱了。但到了现在,人更多,地更少,农民种田积极性也大不如前了,为什么还一样能吃饱?
改革提高了农民对于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的积极性,因而吃饱了。因为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即便人更多,地更少,农民种田积极性也大不如前了,还是一样能吃饱。
总体来说农民对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我想说的是农民付出的和他们的回报并不相当。
即便是计算工分,农民付出的和他们的回报也是相差很远的。
那个是不是当年的标语? 我不记得了,也许无形中在脑子里留下过印象.
那段话后面还有个"下阙", 讲去年的地震的事.当时海内外的中国人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使我想到过去时候的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精神.世易时移,也许人们的内心总有一些保留地未曾改变.
本来想铺陈一下,可是没词了,只是干喊了几句口号,呵呵.
好像是五十年代的歌。我也记错了,应该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正是名称是《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不懂就先查查资料,“毛氏集体农庄”这么瞎叫唤只能暴露你的愚蠢。
关于农民的民主权利:
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
人民公社的各级权力机关,是公社社员代表大会、生产大队社员代表大会和生产队社员大会。
人民公社的管理机关是各级管理委员会。
人民公社的监察机关是各级监察委员会。规模较小的生产队,可以只设一个监察员。
人民公社各级社员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各级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成员,都必须经过社员充分的酝酿,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
七 、公社社员代表大会,就是乡人民代表大会。公社社员的代表,就是乡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全公社范围内的重大事情,都应该由社员代表大会决定,不能由管理委员会少数人决定。
公社社员代表大会要定期开会,每年至少开会两次。
公社的社长和其他管理委员、监察委员,都由公社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任期两年,可以连选连任。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在选举管理委员和监察委员的时候,应该注意使老贫农和下中农占优势。
在那些有几个不同民族成分的社队,还要注意吸收少数民族的社员,参加管理。
公社的社长和其他管理委员、监察委员,如果不称职,都可以由社员代表大会随时罢免。
关于农民的分配权利
在接受国家计划指导和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
在不破坏水土保持,不破坏山林,不破坏草原的条件下,生产队有权在本队范围内,开垦荒地、经营荒山和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
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交售任务的前提下,生产队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这些产品和现金的分配和处理,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生产小队肯定有自己的会计,有厚厚统一标准的“会计薄”记账(我不知道是不是全国的统一标准的会计薄),那东西我没少见,生产大队也有大队自己的会计,公社一级就不用说了,肯定也有。当然,账目是公开的,有没有社员去查就不知道了,毕竟对账目感兴趣的有这方面知识的社员不多。至少,每次社员大会上,会计多少要说一些近来的收支情况。
至于有没有一人一票选举社队干部?在生产队一级,我知道是肯定有的,这样的社员大会我可参加不少。大队一级不清楚,但当时公社一级的选举也是有的(忘了具体选举什么,),我是见过发给我父母的正式印刷的“选举票”,18岁以上人手一张。之所以如此肯定,感谢我父母。因为那是父母教我“山石田土、日月水火”等简单汉字之外的头两个复杂汉字,所以记忆犹新
各地情况也许不同。在我老家得生产队,主要的农业机械有柴油机(多台),离心式水泵(多台),犁田机(一台),小麦脱粒机(一台),脚踏式打谷机(多架)。承包以后,犁田机、柴油机和水泵卖掉分钱,打谷机和其他附属设备分给由几户人自愿组成的小组。脱粒机没人买,放下保管室公用,谁用谁请人抬到自己家去(好家伙,半吨重,还需要柴油机带动),用了大概两年就坏了,也没人修,最后不知道谁当废铁卖了。
承包之后第二年开始,各小组都陆续合伙添置新的人力打谷设备,后来又是各户人家开始独自购买自己的打谷设备,所以县城的农用机械厂着实狠狠忙了几年。至90年代中期开始,各家开始添置电动抽水机,并出现用三马力风冷式柴油机(100多斤重)为动力的打谷机,到2000年后,电动机为动力的打谷机有在农村流行,普及率比较高。最近几年,手扶式收割机和犁田机开始出现,但主要用于专业服务,目前农户独自购买的兴趣似乎不大。那玩意闲置率太高,每户人家一年也就用那么几天。
我看,当年放弃农业机械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也是没有办法。当时的的农业机械多比较笨重,不方便使用,单户也没办法负担起维护成本。比如,当时犁田机要从专用的机耕路上才能开进水田(四川的田埂很窄的),承包后已有的机耕路都用来耕种了,谁还修新的机耕路哦。
现在农业机械多比较微型化,维护和使用也比较简单。我看还是很有可能出现从农业专业服务队开始的农业机械化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