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既然敢于提出要在中国搞毛氏集体农庄 如此宏图大略
又何必老呆在北美做左翼理论人士呢? 回国来选十个县,每县挑20农户,共选200户农民做个访谈调研一下如何?
你那些脱离实地调查大本子的数据分析出来的数据价值基本没有。何也?说一个例子
我们这里的某国有垄断企业,要搞一个配套的上游材料厂。占用的是些半坡地和宜林荒地。但用地手续是在国土资源部花了n久也没批下来。何也?。十年前某市政府管理农业的官员为了政绩,把本市那些半坡地,宜林荒地都向上汇报成基本农田建设的成果,当然你现在不好随便占用土地管理部门登记了的“基本农田”····
80年代某年国家有关部门用卫星遥感测定了国家耕地,比起各地上报的数目多好几亿亩差了百分之几十。为啥哩? 后来分析原因有的是官僚要少报亩数抬高单产显示政绩,有的是6,70年代农民少报亩数少交公粮和统购粮· 也有一部分确实是技术原因统计不够··
中国的农村和土地问题,不实地调查就在那里拿着几个不甚可靠的数字那大发议论,基本上属于无的放矢。 你们天天崇毛爷爷,何不学习一下毛爷爷亲自下乡搞调查,搞农会的精神? 毛爷爷要是都像你们那样做在国内国外的城市书斋里指点江山的话···恐怕今天你们崇拜对象都没得了
最后 影响粮食产量因素很多。现在最主要的是市场容量有限,种粮不赚钱-- 于是老弱种田、抛荒···· 其次是化肥和农药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等等因素 ,水利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又何况,没搞集体农庄的台湾韩国也修好了水利····
您这个说不通。
修铁路对地方有好处,地方的民工不给工钱,成么?
付出了劳动应当有报酬,不要是人家高尚,不给那是在剥削。
我明白那样做有时代的理由,我也敬重上一代人的牺牲,只是我觉得不能永远那样做。
水大量增加,而您推荐的文章,说农业用水小有下降
现在脑子完全混乱……
改革的原因是因为吃不饱吗?因为改革了所以大家才吃饱了吗?
台湾的情况(2002)
2 、35%的农村人口参加农业合作社
2001年台湾农家人口为368万多人,参加农业合作社场的近130万人,为台湾农家人口的35%,高于台湾民众参加各类合作社的比重。按台湾统计,凡是户籍在农村的,不论其是否在农村工作均统计为农家户口。这说明农家户口中有一部分人并不在农村工作,如果剔除这个因素,真正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场的比例会高于35%。这表明,小农经济的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场有较高的意愿。
韩国的农民90%参加合作社
这些年来,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最为迅速,也最为普遍。据资料统计,农业合作社已占全球各类合作社总数的36%。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合作社,有的农户同时参加几个专业合作社。丹麦有98%的农民是农业合作社社员,平均每个农户参加3.6个不同的合作社;法国、荷兰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社。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民也达到90%以上。合作社给成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许多国家农业合作社成员都分享到了合作社提供的科技、信息、生产资料以及加工增值、交易返还等多项服务和实惠。合作社也成为分散的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最合适的组织形式,在许多国家,合作社销售的产品都占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请看链接:外链出处
我们那里是山区。那些水利工程都是老毛时期修好的。反正我从小就见。后来就没见过修什么水利了。特别年轻人出去工作了,像什么引水渠这些杂草丛生,土埋的土埋,早就荒废了。以前的梯田,由于有水渠,还可以种水稻,现在旱地了,红薯都不种了。我感觉我们那农田大概荒废了五分之二。
推动,正好赶上经济不景气,国家大搞水利,正是拉动内需和练好内功的好机会
建国初期的问题不是什么市场容量有限,是粮食产量吃不饱饭的问题。你把粮食产量简化成市场上供需关系,再往建国初期上套这个逻辑纯属无聊。
[URL=]其次是化肥和农药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等等因素 ,水利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URL]
这都是人家总结过的了,用不着你又废话一遍。水利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我看你老也是随口打哇哇习惯了。精耕细作高产的典型日本,50年代春耕的时候农田里抢水源抢的打架,最后都是修小水渠,每家田地引水灌溉时间都是用小时算的。后来俺读研的时候在nhk兼职跑新闻采访,每年春夏照例都要在田间蹲点,这些引水渠现在都能看到。
什么叫做在城市书斋里指点江山,这就是。请继续鼓吹你的三自一包,不过小岗村狂吹了30年后实在顶不住已经革了三自一包的命,重新走上了集体化的反动道路~
这个现代化最后导致城乡经济差别消失,农业最后蜕变为工业产业(即靠天吃饭的影响降到最小,差不多同航空运输业受天气影响一致)。
这对中国传统小农和具有小农意识的人们来讲是难以想象的一种前景。
瑞士的农业和合作化进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农民出义务工,修水利、道路等一般是没有现金报酬,队上记工分,这应该算农民集体投入
你说的完全准确,只是这些“间接投入”似乎没有记入(当成)该水利项目的投资(或者投入),葡萄的贴大概是国家/集体直接投资在水利项目上资金和物资,似乎并没有把劳动力投入(包括各种义务工)算作项目投资(或者项目成本)。
我刚问了一下从河南抗旱回来的同事,今年的抗旱资金都还要农民付,这是确认了的。就因为这个导致农民抗旱积极性不高。
你把2000亿算做乡镇运行的全部费用,肯定是不够的。按机构预算的一般规律,500亿人头费,2000亿左右是机构日常运行费,即包含人头费、日常办公、维修、通讯、水电、交通等等,不包括基建、设备采购以及你所说的文化设施支出,文化设施建设也是专项预算。
所以我说,掏2000亿就是个吃饭财政,维持而已。
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和生活消耗自然资源的水平大大提高,水资源也就变得越来越紧张。在此种严峻的环境压力下,更要保护和高效地利用好水资源。分田到户的生产制度与集体合作的制度相比,在这两方面都处于劣势。
这个是剑桥中华民国史的论调。
至于你就别和唐吉柯得论战了,边上看看表演不很好么。
而且以为别人不是傻子就是凯子那类思维。
可以明白,改革早期的积累,完全是来自建国前三十年积累的货币化。
阳光之下,没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