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对于这次经济危机的另类看法 -- 万里风中虎

共:💬544 🌺1843 🌵1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7
下页 末页
家园 对老虎的观点不认同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次危机和1930年代的那次是根本不同的。

第二,国内政策的进退失据。

1. 30年的大背景应是农业在长期发展后,已经到了饱和值,而工业制造业相对农业是高增值产业,急速大大发展相当长时期,虽然之前有若干次危机做调整,但到30年却依然是极大的超过了阶段性的消费需求。

2. 本次金融危机,也是制造业大发展后,进入了低增值时代,到了饱和值。 而金融业却如30年的工业般,是高增值产业,虽然之前有若干次危机做调整,但到2008年却依然是极大的超过了阶段性的消费需求。

产能过剩都是产业升级、发展的累积效应。原来是工业比农业,现在是金融业比工业,都是高级产业出事,某种意义上两次危机是一回事儿。

对付危机,其实就是想办法让产能、消费大体恢复平衡。

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砍产能,30年就是这样。 没想到砍狠了,胡佛完全按市场办,结果产能砍下来的同时,造成大破产、大失业,导致消费也极度萎缩了,平衡还是恢复不过来,彻底大萧条了。所以,罗斯福通过国家举债、扩张变相的发工资,提高消费能力,经过时间恢复了平衡。

所以30年的教训是说,恢复平衡,要有序、控制,而不能大撒把。

这次拯救危机,就是看到胡佛做法的教条性缺陷,所以在砍产能时,不是放任金融业破产,而是控制其破产的程度,以不进一步大力度破坏消费能力为底线,以免双下降,失衡状况不仅不能改变,反而绝对值大幅度下降到系统崩溃的情况。

再看美国和中国:

在美国,工业的比重是不行了,大头在服务业、金融和实体服务业。 美国的办法就是减税、发国债、降利率,发钱给消费者、借钱给商业,以期稳定消费能力、恢复平衡。 所以总的策略应该是有序砍金融产能、稳定消费能力,让产能向现有消费能力上靠。

预期将来就是美元贬值,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但个人的购买力会提高。

这话看着可能矛盾,通货膨胀了,怎么个人购买力会提高呢?

按历史说,美国人100年前的年收入绝对值是100,现在美国人的年收入绝对值是1000。

100年前美国人的开销中吃喝的农产品占50美元,汽车等工业品消费是30美元,剩余20美元是娱乐和住房。

现在的美国人开销中吃喝的农产品是300美元,汽车等工业品消费是200美元,娱乐和住房的开销是500美元。 所以说个人的购买力是提高了。 (很不专业的打比方,呵呵)。

美国能这么做的根本能力在于美国是世界的中央银行,所以他能借到钱、或者说开印钞票给美国人花,至于还债,就是贬值喽。

当然这个不是无代价的。也许30-50年后他就不是唯一、甚至主要的发钞行了。这就是他奉行现在政策的代价。 而且这个都是有迹象可证的进程。比如欧元、比如人民币在附近几个小国包括台湾的官方协议可流通等等。

但无论如何,美国的金融产能还是会大发展的,就如30年后工业还会再创新高一样,这个是美国自己、世界包括中国将来还会增高的金融消费力决定的。

再回头说中国。

中国就是30年的美国,是工业产能过剩。 不过有一点区别:30年美国产品是内销为主,中国的产品是外销为主。 但结果一样,产能过剩了。

但如果我们也砍产能,就错了。

一是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还有很多工业品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汽车、家具、牛奶、肉、衣服、基本住房等等。。 不像美国人,现在大需求是娱乐、旅游、高级住房等服务、金融需求。

二是竞争上讲,别人砍,我们保,绝对值不升,市场份额扩大,市场地位会再进一步提高,政经影响力提升,国家地位更能向上接近我们应该的高度位置。

所以中国的策略应该和美国的有序砍产能、稳定消费的策略不同。 在有国内巨大需求潜力的基础下,在有规模、成本优势更能抗的基础下,危机对应策略应该是保产能,让消费能力向产能靠。

具体的措施就是给产业提供项目、给产业提供商业贷款。在原有的消费能力外,再加一块政府消费能力出来。

所以,我认为现在国家的扩大内需5万亿、15万亿、地方政府发债,是正确的应对措施。 (当然了,具体到国家是保国家队,而歧视民营企业这样的具体操作,我倒是很有意见的)。

结论:

本次危机和30年危机是一样的。

美国、中国各自采取的措施都是符合各自情况的。

这两点和老虎的观点相左。

注:

咱不是经济界人士,只是业余爱好者。若有不对,老虎尽管狠批,或者觉得说的太离谱、臊着咱也没关系。 呵呵

家园 中午瞄了一点新闻,正好看到这个

粮食主产区旱情严重啊,就是不知道对今年粮食总产有多大影响。

当时看了新闻心里就在嘀咕:这可不正是下雨偏逢屋漏么。昨晚在学习范德辛的“京都协议”系列帖子是就在想,各位大大在推演局势变化时都没考虑气候因素,如果今年在全球范围内如果再有戏剧性的天气变化,那带来的影响可真是不好估量了。

ps,美国大范围冰风暴,西欧大雪,中国局部长时间旱情,澳大利亚南部炎热高温,这各地的天气反常,是厄尔尼诺的表现吗?

家园 关于财富分配,在70、80年代,英、德更有可比的地方。

英国是国有化,分配很公平,但效率下降,结果经济完蛋了。 所以有撒切尔夫人的上台,以及私有化,英国经济又回升了。

德国是集体化,就是资方、工会协作,分配也很公平。但我一直的印象是他的经济效率没像英国降那么多。一直都OK的。

老虎说德国也差点完蛋,不知是怎么个情况。

但我支持老虎的观点:财富公平分配,也会有经济危机产生。危机的产生根本不在财富分配,而在经济效率。

家园 中国的农民承受力高。

一是当百姓老实。

二是原来的生活水平太差了。

唉,也是种悲哀。

家园 这点不能同意您二位。

我觉得金融业就是一个新的最高产业,虽然不是实体,不像大麦、汽车看得见摸得着。

可能表达不准确,就打个比方吧:

好比信息IT业,价值不在机器,而在软件。软件产业就是很有规模、很有价值。

或者拿高技术武器来比。以前炸弹生产量大,但没准。现在高精制导就是提高了效率,所以高精的炸弹就是贵的有道理,而且也是炸弹行业的高级形态。

金融就是工业中的效率提高部分吧。

至于单说英国,两位看他不上,是因为他一没资源、二枚制造业吧。

家园 我到觉得将来可能是这样的格局:4巨头

美国,带着日本、英国两个兄弟是一头

欧盟是一头。

中国,可能带着东南亚、非洲一帮兄弟是一头。

俄罗斯是一头。

澳大利亚、印度,中南美、非洲、就是二、三末等货色。

不过4头的格局不稳当,三角结构才结实。 呵呵

家园 前半句明白,后半句不解。

你说是暂时吧。

家园 是否保留院士制度关系不大

客观来说,评上院士的人绝大多数还是本行业的主要领头人,至少也是曾经做过重要贡献的人。

评院士或者你水平很牛,大家都服;或者就是有几个人水平都差不多,这时才是拉关系的问题。不过这种的比例最大。当然权利(比如单位的一把手)可以增加评上院士的概率。

只要还有科研的评价机制和经费申请问题,在本行业内部,还是类似的一帮人把持,取消院士制度意义不大。

大概数理学部,比较搞笑的一个是谷超豪的老婆评上院士这事了。呵呵。

家园 全球资本主义角度看,和1929有根本区别吗?

从全球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次和1929年那次有根本区别吗?

1929年的产能过剩主要在美国,现在全球化后产能过剩主要是制造业大国-日中德,而危机本质上还是资本的市场问题-主要消费市场无法维持。

原来的利润回流对维持主要资本市场关系巨大,而危机进一步降低了利润回流的数量,进一步压缩了市场,正反馈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直到维持了最基本的市场。微观层次上的危机加速资本市场地区的产业转移和金融系统的萎缩,进一步加大了失业率。

这时的全世界的主要问题恐怕仍是失业或通胀。

英国有什么独特的地位作为金融中心?美国可以,但没想通英国的地位为什么不能被制造业大国代替呢?

家园 房地产能有什么作为,地产商有银行扛着就是不降价。

现在就是看失业率了,失业率一高起来,那些贷款20年的人恐怕真的要卖房或者被银行收房了,这样玉石俱焚,房价肯定下来,问题是仍然没人敢买,朝不保夕谁还买房子啊。就这么维持着也不是个事,我觉得未来的贫富差距在这次危机后会更大,更不安全。

del
家园 同意,举个旁证

英国两条要造的新航母和一队让老美都能震惊下下的45型新驱充分证明了英国的海军还是很能吓到人民群众的。

家园 送花

同意你的观点。这次危机其实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产能过剩的危机。应该说中央这两年一直宏观调控大方向还是对的。不过出手过重自伤元气。现在加大投资消化产能(主要是工业品)也是合理的思路。

家园 就全球金融中心而言

del

家园 呵呵

这次看新闻,有个家伙留言,说温去欧洲坐飞机一大圈绕开法国,就是为了炫耀他有钱坐飞机。我狂晕

家园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不太可能偏重某一隅

块头之大不是其所能容下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