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镍币与银币 -- 淮夷

共:💬65 🌺32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镍币与银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Nickel and Dimed》,国内的翻译是《镍币与银币》。此书出版于2001年,是当年纽约时报畅销书的大热门。在纽约逛书店碰到的时候,嫌贵没舍得买。后来,在香港买了一册。

我手边的这本书,封面上写着纽约时报的荐书广告“…you will read this explosive little book cover to cover and pass it to all your friends and relatives” 。

这样的广告语,本也是老套陈词,但它确实说准了两件事:1,这本书令我很激动地从封面一直读到封底。2,看完后,很想传递给朋友们一阅。

这本书是关于美国穷人的生存现状。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天下穷人是一家,这本讲美国穷人的书对中国当前的底层社会而言,同样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作者芭芭拉(Barbara Ehrenreich),是一位杂志撰稿人。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一般,这又是一个杂志记者写出来的好书。

关于本书的缘起,芭芭拉在序言中写道(大意):某日,与哈泼杂志(Harper's)的编辑共进午餐,席间珍馐美味,耗费30美钞。席间闲谈,聊到美国普通劳工的谋生艰难,芭芭拉突发奇想,假如自己放弃现有的中产生活和白领职业,乔装成一个没学历没工作经验的家庭妇女,到社会上去重新找工作,亲身体验一下穷人的日子,结果又当如何?

于是芭芭拉真的这样做了,她坚持了几个月。然后根据真实经历,写下这本《Nickel and Dimed》。

芭芭拉把自己“无产阶级化”之前,给自己预设了几个规则:

1. 隐瞒自己的生物学博士的学历和上流社会的生活经验,新的身份是一个没有受过

高等教育、没有工作经验的家庭妇女。用这个新身份去找工作。

2. 进入角色时,要带上一辆汽车

3. 绝不挨饿:实在没钱吃饭的时候,会违反一下规则,用自己的信用卡买吃的

4. 不能睡大街:当自己的新工作无力支持房租时,体验活动终止。

芭芭拉的体验范围,仅限于那些在职穷人(working poor),也就是说,起码有一份蓝领工作,能租得起住房。至于美国社会最穷的那一群:乞丐和无家可归者,芭芭拉本人并没有睡大街的计划 – 那确实需要破釜沉舟的绝大勇气。

因为先设了这几条规则,所以,芭芭拉此举更像是一场角色扮演游戏。她配了汽车和信用卡这些安全装备,也没有真的抛家弃产,最不济,她还可以回到现实,重新过回中产生活。

不过,我不太愿意用“游戏”这样轻浮的词去称呼芭芭拉的活动。因为,读她的书,你可以感受到那种悲天悯人的胸怀,她对底层民众的内心尊重,她对挣扎在穷困边缘的人们深深的同情。借一句很白岩松的话:这一切,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规则设置之后,芭芭拉上路了。

她的第一个地方是佛罗里达州的小城Key West。在这里她找到一份餐馆服务员的工作。一个月的收入1039美元,500美元用于租简易房,517美元用于食品、汽油、洗衣、电话以及日杂。收支基本相抵,没办法储蓄。

第二个地方是缅因州的Portland。通过招工广告,芭芭拉找了两个工作:护工和清洗工。月入1200美元,480美元用于租房,剩余用于日杂。仍然是攒不下什么钱。维持这样一个生活的代价,是需要她做两份工,每周工作7天。

第三个地方是明尼苏达州的Minneapolis。在沃尔玛的女装部当导购员。这完全是个很折磨人的体力活,要不停把客人挑拣完的衣服再放回到货架原位。月薪1120美元,但是,不幸的是,她找不到便宜住处,只得住汽车旅馆,一个月费用1200美元。终于入不敷出。游戏终止。

罗列这些收支数字是枯燥的。但是,数字之中,芭芭拉注意到一个残酷的事实:低收入人群,他们一小时挣6美元的工作(如芭芭拉所体验的),尽管,看起来有吃有穿有地方住,可悲的是,这样的状态并不是可持续的(sustainable)。他们的一大半收入,都要花在住房上,剩下的,养活一家子,聊足果腹而已。而且,你不可以生病,不可以旅游,不可以休假,你的家人也不可以出现突发状况。这是非常脆弱的平衡。一不小心,生活就会把他们赶出屋门,沦为homeless大军中的一员。

芭芭拉说,看到这些事实,不需要受到经济学家的训练,只要你有良知。--- 这是一句值得鼓掌的话。

在芭芭拉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工友中,有一位叫Holly(化名)的女孩,给我至深的印象。这个女孩和芭芭拉在缅因州的清洁公司工作,她们经常分到一组,去给大户人家打扫房间。Holly23岁,结婚一年。她一周能挣30-50美元,要靠这个养活她自己,她的丈夫,还有一个年长的亲属。显然,这点钱,是很难吃上饱饭的。

芭芭拉写道,Holly在10小时的一轮工作之中,为了省钱几乎从不吃饭。Holly的精神食物,就是每天下午2点半,问她的伙伴们:“你们昨天晚饭吃的是什么呀?”仿佛这样的谈话,就可以充饥。芭芭拉笑称之为”food fantasy conversation” ,与之相似的中国古代一则笑话是,看一眼咸鱼,吃一口白饭,仿佛饭里也有鱼肉味道。笑过之后,泛起了穷人的眼泪。

这书中的悲情故事,我此处不想太多渲染。凄凄惨惨的生活这世界所在皆是,要能解决贫困问题才是真正的大慈悲。遗憾的是,芭芭拉并没有提出她的解决方案。

不过,在总结她的亲身体验时,她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美国的中产阶级和主流媒体,存在一个偏见: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懒,工作不努力。芭芭拉以她的亲历告诉读者:穷人非常努力的工作着,但是他们工作越努力,生活越贫穷。这一定不是穷人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在书的结尾处,芭芭拉预言道(大意):总有一天,穷人们将再也无法忍受他们微薄的所得,而要争取与他们的价值相对等的回报。当那一天到来时,会有大愤怒爆发而出 --- 但是天不会因此塌的,我们最终只会过得更好。【按:芭芭拉原话是, “The sky will not fall, and we will all be better off for it in the end.” --- 让我想到主席的话: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芭芭拉的这个结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罢工?革命?社会主义美国?她没明着说,让读者自己猜去。

补记:2009年1月12日,芭芭拉发表了一篇文章《Rich Get Poorer, Poor Disappear》 (“富人变穷了,穷人没影了”)。她谈到金融危机之后的社会,不无讥讽写到:经济危局之下,贫富分化问题似乎好转了。原来的中产阶级现在都成了新穷人(Nouveau Poor)一族,大家都是穷人,再也没有阶级差别了。呜呼。】

附上芭芭拉玉照(68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Barbara Ehrenreich(当生)#镍币与银币(当生)#Nickel and Dimed(当生)#芭芭拉(当生)通宝推:善良的恶霸地主,卢比扬卡,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working poor

日本翻译为穷忙族。NHK有个系列节目讲这个,第3集还是第2集就采访了美国和英国的穷忙族。

家园 我瞎说的哈,这个标题翻译的是不是有问题?

在加拿大,一般人说Nickel的时候,是指5分钱:

正面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反面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般人说Dime的时候,是指一毛钱:

正面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反面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毛钱的厚度大概是五分钱的一半,和国内一分钱硬币的尺寸差不多,但要重一些。

国内一分钱和原来多伦多公交车的token很象,据说有不少中国人在地铁自动入口用1分钱冒充token。那时候一个token $2,合人民币12块。这个,比贩毒利润还高

一分钱也可以叫做Penny

$0.25叫做Quarter,

$1也可以叫Loonie

$2也可以叫Toonie

家园 五分一毛

国内也有这本书的新的译法叫《五分一毛》,就是您提出来的这个意思。

五分一毛是比较直观准确的翻译,一看字面,就知道是讲挣钱不易,一分钱掰两瓣花。

镍币银币这个译法也不能说它错,因为也有习惯上五分镍币,一角银币的说法。但是拿这个做书名,是有点misleading,读者一看,以为讲货币铸造史的呢

加拿大硬币好大的图啊,占我小半个屏幕。顺便祝牛兄牛年发财

家园 穷忙族这个翻译有意思
家园 没办法,我们穷人眼里的一毛就这么大!
家园 书名应该翻译为《一分一厘》或《铢锱必较》

Nickel 指五美分的硬币,Dime 指十美分的硬币。Nickel and Dimed 连用就是指对一分一厘都要节省,经济紧张的意思。

这本书的作者的生活体验很真实。但她到最后入不敷出的原因还是因为她实际上并没有放弃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她的找的几份工作都是低收入的,年收入恰好在美国的贫困线上下徘徊。但是她的支出却有问题。例如她每月花500用于租房就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思维。她完全可以和别人合租房屋,这样就能至少省下一二百元。

又例如汽车。真正在她那个收入层次的,如果使用公共交通就能省下汽油钱。然而美国的问题是通公共汽车的地方往往治安很差。而美国的富人区为了防止穷人通过坐公共交通来到自己的社区,往往通过地方法案禁止公共交通工具进入社区。而这些社区中的服务设施必须有人去做,工资就稍高。所以对于穷人来说,这是个两难的决定。而作者绝不放弃汽车,自然支出降不下来。

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如果必须靠在餐馆打黑工过日的,收入比这本书的作者还少。那么他们怎么在打工的同时还负担高昂的学费呢?

说到底就是节省任何能够节省的开支。例如合租公寓,一个公寓里可以住四个人以上。公寓的租金自然就被压缩到最小。电话大家合用。理发大家互相理(对于女孩子来说,留长发就不用理发了。)不买汽车,或大家合买一辆旧车。路近的地方就走路或骑自行车。

所以对照中国留学生,这位作者的生活还是太“奢侈”了。

而对照在珠三角、长三角打工的民工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又太“奢侈”了。这些民工们干死干活忙一年,除了能够吃饱饭,连菲薄的工资也往往被黑心的老板吞掉。

这就是中国的“强大产业制造能力”,中国的“强大竞争力”。也就是建筑在残酷彻底得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基础上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芭芭拉所体验的不但对美国有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更有现实意义。

家园 一厘五分怎么样, 既合原题, 也有一分钱掰着花的意思。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这些事实,不需要受到经济学家的训练,只要你有良知,好文
家园 Key west是旅游胜地

大概找便宜房子也难,500大概已经是合租的了.如果住在半岛上,可能有便宜房子,但那每天来回车费就不少了.不过她的收入没有tips?

另外,homeless可以睡教堂的,和牧师好好说一下就可以.

家园 【原创】再补充一个神话

美国的中产阶级和主流媒体,存在一个偏见: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懒,工作不努力。芭芭拉以她的亲历告诉读者:穷人非常努力的工作着,但是他们工作越努力,生活越贫穷。这一定不是穷人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还有一种“民主人士”的说法。大意是:美国是自由国家,先进的美国制定使得每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实现美国梦。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并没有人强迫他们无家可归,而是他们在美国制度下自由地选择的他们愿意的生活方式。

根据这种说法的引理是,中国要求的人的生存权的人权是低俗的人权(被称为没有精神的猪的生活)。西方要求的全民选举才是高尚的人权。人不能没有选举权,但可以没有生存条件。因为选举权给人以自由,在这个条件下没有存成条件(无家可归)是高尚的自由选择。所以,自由的美国无家可归者过的生活要比中国吃饱饭后有闲暇时间打麻将的人幸福多了。结论:应该推翻中国现政权。

但是,中国人有自己的头脑,而且学习了西方先进思想。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把动机分五个等次,即要先满足生理需要,然后才要满足安全需要,然后才要满足感情需要,然后才满足尊重的需要(政治权利在这一层),最后才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用中国古话来说,就是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的人权解释是符合西方行为科学的,而为了折腾中国而解释的“人权”观点是违反行为科学的观点。如自由地选择无家可归就是之类反科学的观点之一。“美国人穷是因为懒”的言下之意也是他选择懒的生活(或选择穷的生活),总之美国自由的制度是不可证伪的。

家园 作为对此书的反驳

美国作家亚当·谢巴德Adam Shepard,只携带25美元和一个旅行包,从一个无家可归者避难所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挣到5000美元,一辆皮卡和一处住所。他把自己的经历记录在《白手起家》(Scratch Beginning).

他先从day labor 短工开始,最后在一个搬家公司找到一份固定工作

这两者(芭芭拉和谢巴德)的不同经历实际反映了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来讲, 低收入的影响是可以很不相同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给穷人一朵花
家园 喜欢《铢缁必较》这个书名

任先生指教的极是。

关于”奢侈“,知道任先生是借力打力,意在中国,不在芭芭拉。为这个,应该献花一支。

也多说两句芭芭拉的事情。

芭芭拉租500元的房子,还有个车,还有个原因,是她把这次体验当作一个写作素材的project,所以每天工作10小时之后,她需要有一个住处,有一点privacy,去整理当天的笔记,写到电脑里面。为此,她不愿意合租,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在等公交车上面。

芭芭拉体验的这三个城市,一在旅游胜地,另两个都是所在州的最大城市,生活费和房租都不便宜。也许住500元的房子很难说是体面的中产生活。芭芭拉在书中对她的租房有详细记录,基本上,不是住在trailer,就是flophouse那种极简易的,没有电视,没有空调,印象较深的,她写到买takeout带回住处,只能在膝盖上垫个塑料袋捧着吃,因为房子空间小。

如您说的,很多开支都有节省余地。作者不能完全放弃中产生活习惯,以至於底层体验的入不敷出,这一点大致同意您的看法。

钱,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

我记得看过一些读者review说,芭芭拉这本书,是一个社会精英写给一群社会精英的读物。生活最残酷的那一面,芭芭拉还没见到。

这话原也没错。苦是受不完的,地狱有18层。芭芭拉此举的重点,不是把自己弄成赤贫,我看重的是她把亲历的底层艰辛传播出来。她找工遭遇的种种歧视,她的工友们对生活的无望,对雇主盘剥的麻木,这些读来颇为真实。

芭芭拉喜欢说的一个词是"穷人不见了“,意指主流媒体充斥着中产的牢骚,却没有真正穷人的声音。所以,芭芭拉以50多岁高龄,毅然去做这样的体验,是让我尊敬的一件事。我很高兴她写成了一本畅销书,而不是一本小众书籍。读者越多,越有它的意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