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半原创】林总和庐山 -- 史文恭
这个帖子基本上是文摘,出自马社香女士的《庐山档案 毛泽东与名人在庐山》,这本书是2006年5月第一版,收录作者在庐山采访庐山管理局的人员所获取的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俺的《那年庐山》如果有一些同学们没听说过的,大多出自于此。----但该书的问题是名字太差,把一本党史著作搞得像一个旅游手册一样,-----但据俺胡乱的猜测,可能这也是有苦衷的。----因为该书的出版社是人民出版社。----以人民出版社的威名出这个猛料颇多的党史书,取一个低调的名称是一个必要的防护措施吧。。
而且该书作者马社香是专业历史学者,眼光毒辣,工作踏实,她的《前奏》也是非常好的作品。值得推荐。
好了,接下去说说林总和庐山的几个事儿。----爆料的都是马女士,俺干的是添油加醋的活。
1,老虎的裤腿
林总7月17日上山的时候,是拖家带口的。老虎林立果,豆豆林立衡都跟着林总和叶主任上市了。立果同志此时年方13岁。
林总,众所周知,喜欢飙车。----确切地说,是喜欢颠车。所以对司机很重视,此次上庐山,庐山管理局派出的是老司机孟昭藩师傅。
孟师傅送了林总上山,帮林总一家安顿下来的时候,碰到一件事,13岁的林立果身材已经很高,而裤腿显得太短。叶群要招待的服务员把林立果的裤腿接一下。孟师傅看了不忍心,对叶群说:“我们家孩子比你的多几个,我们家就我一个人拿工资,孩子都不愿穿接裤腿的裤子,老虎是林元帅的独生子,怎么叫他穿这个?”作为母亲的叶群勉为其难地摇摇头,回答说:“你不知道,老虎穿衣服费,我们家布票早用完了,首长又不让我开口,只好委屈孩子了。”
孟师傅闻听此言,豪爽地说:“几尺布票,哪用你开口,我和楼绍明书记说一声,弄来了,你可不能不要。”叶群高兴地说:“你能弄来,我就要。”
孟师傅果真和楼书记说了此事,楼书记向庐山商业部门说了说,给批了一丈五尺布票。叶群高兴地收下了,嘱咐不要让首长(林总)知道。叶群在庐山也只卖了几尺新步,给林立果接上一节新裤腿。
以下是俺的点评:
第一,毫无疑问,林立果比较倒霉,就算批到了布票,最终还是得接裤腿。
第二,显然很奇怪,林总当时的工资应该是全国最高的那几个人之一,而叶群应该还是校官,工资也不低。再说就两孩子(林总的前妻之女应该不是林总管吧?)-----不至于让林立果惨到这种地步吧。-----所以可能的原因只有两个,要么是林总当时韬光养晦的功夫做得太到家了,以至于中办的这些总管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反而让林立果到了庐山才让庐山的管理人员有了这个送温暖的机会。----要么,就是叶主任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开始糊弄林总了,---很明显,林家的布票应该不至于匮乏,但叶主任做衣服的数量是否太多,就值得思索了。---
当然,一个国家的TOP5的领袖子女还要穿接裤腿的裤子,到底是这个领袖的作风的确一丝不苟,抑或当时中国轻工业生产的数量实在不足,也是一个好玩的问题,或许答案兼而有之吧。-----这件小事,也可算作大跃进的背景之一吧。
2,孟师傅孩子和林立果的交情
由于上面的故事,孟师傅一家和林总一家比较熟悉。1970年,第三次庐山会议之后,风云突变。1971年8月31日,东哥南巡至南昌,江西省军区司令陈昌奉要庐山管理局送一些庐山石鸡到南昌。管理局知道,东哥来江西了。大喜。----送石鸡去南昌的,是孟师傅之子孟宪洪。送到之后,已是半夜,东哥身边的人问小孟师傅庐山近况。小孟师傅汇报前不久,林立果和周宇驰坐直升飞机到了庐山,坐着他的车到庐山各处险要所在看了看,路上谈了些听不明白的话。----林总三次来庐山开会坐的都是老孟师傅的车,林立果上山,坐小孟师傅的车,(因为两人很熟悉),也很欣赏,曾问他是否有兴趣去北京开车。
而值得提出的是,林立果坐直升飞机到庐山时,下降在那个有名的飞机场里。说有名,就是因为该飞机场修建的时候,东哥,周公竟然都不知情,是黄总长永胜批的。时值第三次庐山会议敏感时期,该机场又修在和东哥庐山居处芦林一号不远。所以当时惊动主席,总理查问。--------而更值得一说的是,在第三次庐山会议期间(就是争论国家主席和天才论这次),东哥在会议中途秘密转移了住所。而换了的新住所原来并不是招待客人的,而是庐山管理局的职工宿舍。在会议期间临时征用,临时让这些七八户职工搬迁的。-----而好玩的是,这个175号别墅,原先是司徒雷登在庐山的居所。
好,回头说小孟师傅汇报后,东哥身边的人很重视,嘱咐他回去不要乱讲。第二天,东哥宣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程世清,询问有关情况。
还有十二天后,就是林总魂飞异国之时。
3,李作鹏中将绑架吴法宪中将。。
待续。
可惜党史处处刀光剑影,便是八卦也逃不出去啊。。
再说喝水太多,容易发胖,小心将来嫁不出去
呵呵,送花一朵,出嫁时插鬓角上
不准逼俺做祝英台啊祝英台。。。
其他地方的我们看看就当个娱乐,偶尔掩卷长叹一次。尼禄把罗马烧了,也就烧了,不管我屁事。
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对大家的感触太深了,不由得动了真火。为健康记,史大人还是多八卦为好!
他似乎不善于搞人际关系,而是喜欢专业方面的活。按他部下的说法,他连秘书快结婚了都不知道,这样的人际能力要去跑是有点够呛。似乎即使成了副统帅,林彪对生活的要求还是没有变得奢侈,不过是他在政治上管不住叶群和儿子了。
喝水多是不会发胖的。实际上,心烦的时候喝水而不是吃零食是减肥秘诀之一。
有时候看史MM被左右夹击而不倒,真是挺佩服的。不过最让人叹服的是被逐出山门的老冰,简直把接砖当乐子。不服不行。
当时俺已经懂一些事,耳闻目睹知道一些情况。在困难时期,普遍百姓普遍困难饥馑那是事实。
但是,若说那时最高一级“粮食不够吃,布票不够穿”,那是忽悠(包括所谓“李莉”在学校饿肚子的传说)。史兄的前个帖子就说过,当时周小舟曾用专机调物资上山。
俺在京师读书时,很多“国人”没有1960年的概念。他们说,一生中最苦的时候是插队;俺对他们说,插队虽苦,还是能填饱肚子的,俺在60年差点儿饿死,他们听了觉得很奇怪,怎么会吃不饱,饿死?
不完全是职务高低的原因,也有首长自己对家人要求是否严格的因素。林在这点儿上确实没听说有什么被人诟病的地方。
当时比较“猖狂”的有彭京兆和杨主任。其他人如果有工作的(指有直接下属单位可指挥的),不在乎级别高低,还可以。譬如各省公安厅长的生活,因为下属有劳改农场,一般就比较好。
林彪尽管工资高,但是并无外快,61年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顶海龙皮帽子标价500元。
亲耳听某人在警备区医院回忆:三年饥荒时期,部队大院里,肉包子敞开供应。他实在吃不了,扔在外面看老百姓像狗一样抢。觉得好开心
他自己也不重视,别人也不重视他。东北时候,叶群就为此和林彪吵架。
60年代,老干部生活讲究的除了彭、杨之外,邓小平算一个,贺龙更是出名的。
另外,地方干部生活比中央好。陈丕显为了讨好江青,曾将其请到家里招待,结果江青看了特别生气,说这哪里是红小鬼,已经腐化堕落成黑小鬼了。
比较出名的是江华,到处摆放湿毛巾、马桶上要有金丝绒垫圈。小史引用了不少关于曾希圣的文字,可惜没有他飞扬跋扈和发情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