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一) -- 达雅

共:💬784 🌺1738 🌵10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家园 真是可见宣传的作用

可是人们却以为毛时代吃不饱,可见宣传的作用。

大约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没死绝吧。

家园 建成第一个工厂在全世界随处可见

无论是拉美,还是非洲,包括亚洲。

可建起富于竞争力的工业的后起国家却寥寥无几。

其实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对于一般工业品不是很难。难得是如何发展壮大。

家园 我愿意为老兄是左派,原来还是咱们中间派啊!

其实毛的继承者已经把问题讲完了:三七开。

家园 我要围观一下你
家园 您就不见粮食增长近3倍,而后30年近增长不到2倍

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近一倍。

家园 貌似明显算错

1966年的发电量比1965年少,怎么会正增长18.16%?

1966,1967,1968三年钢材产量逐年递减,结果增长率1,2都是10%以上。

而且有的数字明显不对,发电量1974年比1973年就多了26kwh,结果增长14.36%?

看的我非常的莫名,一愣愣的

家园 这个前30年的增长率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

有的地方明显不对,有几个年份产量比前年少结果也是正增长10%。

家园 你讲的话反着看就对了~
家园 太粗心,没有看清计算方法
家园 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九)

九、以粮为纲,全面安排

首先感谢润树和他的

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以及所有在那个帖子里讨论的朋友们。首先这些讨论使我很有收获,其次,那里提供了我不能提供的数据。

那边的讨论还在继续。我这里说句和稀泥的话,大家再怎么讨论,讨论的是“那个更好”,而不是“哪个不好”,对吧。也就是说,无论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横向比搞得都是发展中国家里最出色的,只有纵向比,才有谁第一谁第二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第二也很好嘛。

但是,也肯定会有人不同意我这么和稀泥的。第一个反对意见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饿死了很多人,搞得不好。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篇里谈。第二个反对意见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吃得并不好,部分人甚至感觉吃不饱。

这种吃不好甚至吃不饱,从数字上不一定看得出来。改革开放初期,粮食仍然是定量供应的,当时南京城市居民一个月28斤粮肯定是可以买到的,无非是好吃的大米还是不好吃的中熟米。大家不妨对比一下,自己现在一个月能吃28斤米不能。我反正吃不了。吃不了的原因是,现在吃的肉、蛋、奶、蔬菜多了,油水多了。

因此,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前三十年农业生产的问题不是粮食生产的不够,而是肉、蛋、奶等复食品生产不够,蔬菜生产不够。那为什么生产不够呢,当然有技术上的原因,例如没有大棚技术北方冬天就没法种蔬菜,但是政策上的原因也很重要。

改革开放以前的农业,执行的是“以粮为纲”的政策,强调粮食生产,相对压制副食品的生产。当时各地区都在力争粮食自给,连青海都要搞粮食自给。

第六章 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年)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一部分本来适合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种上了粮食,各地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于是粮食以外的农产品生产不足,大家油水不够,吃不好甚至吃不饱。而改革开放以后,农业一步步走向市场,各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加上农业技术的进步,肉、蛋、奶、蔬菜生产得多了,大家吃得也就更好了。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改革开放以前的农业,确实是“没效率”的。因为它没有充分实现各地区生产的专业化以提高整个中国的生产率。因此,改革开放后的御用学者们,就大事抨击,把“以粮为纲”抹成一团黑。

但是,这种抹黑是不成立的,因为它蓄意忽略了备战这个因素。而透过“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些口号,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受到备战的强烈影响的。

备战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备战要求按照备战经济定价准则来为粮食定价。无论是按照劳动价值论还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粮食在和平时期都卖不过蔬菜和副食品的。但是,在战争中,粮食因为便于运输、储存,使用价值远远大于蔬菜和肉蛋奶。按照备战经济定价准则,就需要把粮食相对蔬菜、肉蛋奶的价格定高些。但是,对于蔬菜、肉蛋奶这些东西,如果不是统一收购,国家又没办法给它定价,一个农民进城卖点菜,你还能规定他必须卖多少钱?根据数学的回忆,哪怕在“文革”的极左年代,自由市场和讨价还价也还是存在的。于是中央政府就采取变通的办法,以粮为纲,这其实是对各级地方官员提高了粮食在考核和晋升中的比重,从而在组织生产这一层面实现了按照备战经济定价准则来定价。对地方官员来说,要升迁就得把粮食产量保证了,而蔬菜种多少上级不管,那当然多种粮食了。于是就出现了后来的市民“菜篮子”问题。

二, 战争危险大大提高了粮食储备的数量。粮食生产,最理想的模式是,当年生产的当年消耗掉,因为粮食放久了品质就下降不好吃,太久了就成了陈化粮不能吃,而且储存过程中还会有损耗。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总得储备些粮食,不然万一来个灾荒就会大范围饿死人。现在粮食储备的官方数字是28%左右,这是去年粮价上涨时期公布的。但是在备战时期,粮食储备要高得多,具体数字是国家绝密,据未经证实消息是50%,也就是够全国人民吃半年。

三, 战争中,各地粮食自给是经济的。战争中,产粮区可能被占领,产粮区和非产粮区的交通也可能中断。各地粮食自给,比通过地区间交换要可靠得多,毕竟粮食是不可替代的。

由于上述原因,备战时期“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非常有效率的。它不仅支撑了中国历史上最高速的人口增长,还顶住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的战争威胁。而在备战时期结束以后,“以粮为纲”的政策迅速得到调整。1979年夏粮上市,国家掌握的6种粮食(小麦、稻谷、谷子、玉米、高粱、大豆)加权平均统购价格,即提高收购价;而同时,从这一年起国家减少25亿公斤的粮食征购数量。

酒价值的微观观察

粮食逐渐从战略物资成为和平时期的商品。

因此,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吃得好了,原因无非两个:一,人口增展速度下来了;二,备战结束了。

最后,当年“以粮为纲”的后面,还常常跟着另一句,“全面安排”。但是出于抹黑的目的,现在后一句常常被吃掉。就象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面总会跟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后一句话也总是被右右或者毛左吃掉。

家园 我还是不明白怎么算出来的

不好意思,我比较喜欢较真

比如,1967年发电量711.00kwh,1968年发电量664.00kwh

怎么算出来1968年比1967年发电量增长13.99%?

家园 我只关心怎么算出来的

不关心谁说的

家园 1966-1983年的粮食产量和人均口粮

以粮为纲,但粮食产量仍然增长缓慢,还出现两次下降,1968年和1972年。人均粮食下降的次数更多。

链接出处

年份 粮食产量 人口 人均口粮

1966年 21400万吨 74542万 287公斤

1967年 21782万吨 76368万 285公斤

1968年 20906万吨 78534万 266公斤

1969年 21097万吨 80671万 262公斤

1970年 23996万吨 82992万 289公斤

1971年 25014万吨 85229万 293公斤

1972年 24048万吨 87177万 275公斤

1973年 26494万吨 89211万 297公斤

1974年 27527万吨 90859万 303公斤

1975年 28452万吨 92420万 308公斤

1976年 28631万吨 93717万 305公斤

1977年 28273万吨 94974万 298公斤

1978年 30477万吨 96259万 317公斤

1979年 33212万吨 97542万 340公斤

1980年 32056万吨 98705万 324公斤

1981年 32502万吨 100072万 325公斤

1982年 35450万吨 101654万 349公斤

1983年 38728万吨 103008万 376公斤

家园 是在不断增长....
家园 你要说明什么呢?

“以粮为纲”不合理?还是“以粮为纲”没有真正落实?

1968,1972年粮食总产减少分别为4.0%和3.8%,这对于中国这样辽阔而不平衡的大国,农业相当程度上靠天吃饭,完全没有什么不可接受嘛。

至于说人均,那是因为人口增长得快。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