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一) -- 达雅
然后再谈什么经济发展吧。以小见大,一叶知秋是有其客观规律滴,不了解这个,就是缘木求鱼。
四五年底要不是东北局抵制他的死守锦州与敌决战的指令.有没有后来的东北都不知道哩.后来东北局的人鲜有善终是不是和这有关还不知道.
四八年四月份要打锦州,林彪一拉部队,结果有的纵队一个晚上就跑了几千人.而部队攻坚能力不行,弹药跟不上就去.
其实总听他的,其它的不说.东北就不会那么好.
是是是, 主席用兵如神, 国军的一切行动,谁会用多少力气进攻都在他老人家预先设想之中。
知不知道什么叫善战者之胜无智名,无勇功?一盘赢多了的棋硬要跟对方拼大龙死活的, 那叫高手?
那个县也因此以能出官著称——干部是高升了,可是老百姓的日子就苦了;三年困难时期,全专区就数金沙的高指标浮夸风闹得最凶、饿死人也最多,同时、金沙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是整个毕节地区最好的。
当然,很快被政府发现、当反革命严厉地惩处了。
那位县委书记为了不让老邓看到真实情况,把靠拐杖撑住不死的人的拐杖抢走了。结果那些人,一倒下去,就起不来了。
后来这位家伙被调到了地区里,结果骑马出去办事的时候,摔下来的死了。民间传说是被饿死鬼拉下来的。呵呵。
先是大家以为跟着野汉子跑了。后来发觉被三个家伙吃了。那时是过了饿饭时间,估计这几个混球当年吃出瘾来了。
不折腾对小民太重要了。
对此我有一定的发言权,我舅舅就是三线厂辞职出来的,公开名称是贵州风华机器厂(内部代号3531厂),如果是061基地出身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厂是干嘛的。
他给我说过这么一件事:90年代初,和他们厂相距不到30公里的3535厂有一台从德国进口的精密焊接设备坏了,送他们这里来修;修好以后运回去,因为路况太差、半道上就给颠坏了……当初建厂的时候,一味强调分散、强调钻山沟,一条防空导弹生产线而已、散布在上万平方公里的山沟沟里;一个厂区,放着近在咫尺山间盆地不用、净往山沟沟钻,工序相连的两个车间隔了有五公里远,连锅炉房都要搞两个;整个建设过程,根本就无视现代化工业基本的技术原则和经济原则。到了今天,迫于无奈只好二次搬迁,集中到贵阳、按照高技术工业的布局原则搞二次建设,至于原来的厂房设施、只好扔给地方政府当仓库。
——你想想,这几十年的折腾,造成了多少无谓的损失和浪费?
能否给个出处。
另外东野一个纵队好像也就3-4万人。
49年的胜利是一环扣一环,如果不是淮海60万消灭了80万,那么粟裕暂不过江之议对改善整个战局效果有限。这是粟裕的创造力和一些其他的因素所造成的。
但如果不是毛泽东抓住了这个时机力排北方压力,督促渡江战役紧接着淮海举行,不给蒋雄奇喘息之机,那么南北朝之局仍有可能。
蒋军的策略是在中原打残了的部队,在江南整补后再回北方作战,光一个74师就死而复生多少遍?当然,部队这样整补之后战斗力下降很大,但不要忘记作战地域是TG的根据地,而江南确是平安无忧。在这种情况下,让粟裕渡江和让刘邓跃进中原的思路是一样的,是交叉前出。
我这个链接出处,就是赞美那位你与之争论的军事家、战略家的。
我觉得本来大三线建设是一项很有远见,也很有必要做的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尤其是文革开始后)造成了很多问题,这其中有没有经验的原因,也有思想上“左”的原因,还有蛮干瞎指挥的原因。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由于认为战争爆发在即,因此强调要抢时间,搬迁、建设工作搞的太急、太快、太粗,造成了很多混乱和浪费。
二是过分强调适应战争环境,片面强调隐蔽性,片面强调山、散、洞,忽视了科学布局,导致具体的工厂布局有很多不合理、不合格之处。
我认识一位老人,60-70年代在大三线的山沟里工作了十年,他们厂是做光学镜片的,但他们的车间建在山洞里,非常潮湿,结果生产的镜片大多不合格,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