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斯皮尔博格评价张艺谋 -- 曲里拐弯
年底了, 最近一期的时代周刊又在搞年度人物评选. 年度人物当然是奥巴马, 但托奥运会开幕式的福, 张艺谋也榜上有名. 时代周刊用一页多的篇幅发了一篇斯皮尔博格对张艺谋的介绍.
辞去北京奥运会艺术顾问一事很影响中国人对斯皮尔博格的看法. 但"参差百态乃幸福的本源", 不能强求人人认识一致. 本文给斯皮尔博格的这篇文章提供几个注脚.
1. 斯皮尔博格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乏溢美之辞.
"arguably the grandest spectacle of the new millennium".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with China at center stage"
2. 斯皮尔博格对张艺谋的评价很中肯.
(1)色彩运用
"Not since the great British director Michael Powell has a director used color so effectively to tell stories."
Michael Powell是英国导演. 他的"Black Narcissus" (1947)被誉为彩色片的视觉经典. "Black Narcissus"讲的是在喜马拉雅山上的故事, 但全片在摄影棚中拍, 追求的是对色彩和采光的精确控制. 张艺谋也有类似的欲望.
众人都笑:外边除了土坡就是山峁,这窑洞本身还是何群打的,何来灰楼!他不笑,只是发呆,身上的黑粗布大襟棉袄的衣襟吊着,像一块大擦嘴布。
我对他说:"下一镜机位不动,这样......"
他说:"外面有座灰楼就好了。"
照明组长对他说:"怎么,大师,灯就不动了呵!"
"外面有座灰楼就好了。"
演员掩口而笑:"行了,魔症了。"
(2)大场面
"choreographed giant armies in ways not seen since the heyday of the Busby Berkeley musical extravaganza."
Busby Berkeley是好莱坞导演, 专长场面宏大而华丽的音乐剧.
Footlight Parade: Waterfall
(3)有精神追求
"the conflict of man foretells the desire for inner peace"
斯皮尔博格还回忆了2005年张艺谋找他商量开幕式的事. 看了张艺谋的视觉效果图, 斯皮尔博格就意识到张艺谋的所有影片都相当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准备工作.
讲故事的能力就弱了点
利用图片的解析能力。就象presentation的时候的slice的运用能力
的确很好。《十面埋伏》的内容我记不得了,但是那些个场景还能回忆起。
黑道上呆了老长一阵子,想不黑都不容易了。
搞电影的要浪漫,要会谈情。这个,俺们不行
这几天CCTV重播老张的几个旧片,看了《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把我的父亲母亲都感动得一塌糊涂。虽然音乐的力量功不可没,但还得承认他讲故事的能力是有的,得使对地方,黄土地是张艺谋的英雄用武之地,离了那块就玩不太转。或者用亲王的话说:中国的导演一讲起排场来就不会讲故事了。跟风李安去拍好莱坞式大片的时候,那个情节的确弱得惨不忍睹。
到奥运开幕式的时候,真的就像在放PPT,不需要讲故事,就是展现色彩和主题的游戏了,所以他玩得风生水起。可惜那效果又被导播打了折扣。
几乎看完每部“故事复杂”的电影后,我都会觉得故事很简单。
还是举例说吧。哈里森-福特演的《亡命天涯》,讲的就是一个胸外科医生遭陷害后为自己洗冤的故事,可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观众会觉得一会儿柳暗花明、一会儿山重水复。导演有时为了提振观众的观影情绪,不致打瞌睡,会插入一些和主线故事看似有关、其实可无的桥段。在片中有一段联邦执行官(汤米-李-琼斯饰)得到线报去抓获“哈里森-福特”的插曲,搞的松弛了十几分钟的观众又紧张起来。其实这一段就是个误会,剪掉后对电影也没影响,但有了它会增加电影的故事性。
再说说张艺谋吧,有人觉得他的《英雄》故事性较差。其实我到觉得他把一帮侠客打算刺秦王的故事讲的很好:一个真相从几个不同的侠客口中讲述出来,真真假假,但似乎又都有道理(有点罗生门),搞的观众情绪起伏。
有人让人昏昏欲睡。这里面有很多技巧可以学习(比如戏剧冲突的安排,节奏的掌握,主线和支线,主题和细节等等等等,随便找本戏剧或者文学类的教科书就有),不过个人以为还是天生的能力比较重要。小学时学校运动会后大家一起写作文“记今天的运动会”,就有人写得让读者如临现场,有人写得如流水帐般乏味。其实是天生能力差异。
象倪匡,科学底子那叫一个浅薄(甚至是错误),文学功底也基本上没有,但是故事就是写得好看(撇开那些技术上的硬伤而言)。又如金庸,很多桥段都是前人用过的,甚至有人专门写书点出金庸作品细节的“出处”。但那又如何?那些人的故事的好看程度和金庸的相比相距何止数里。
有一次同时采访这两个人(好像是香港翡翠台的一个谈话节目“今夜不设防”吧),谈及说故事的能力这个问题,两人同时表示没有专门研究学习过这个,就是天生的。
实际效果不好,显得笨拙,不自然
做的也比《英雄》和《无极》强。
我觉得电影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对声、光和故事的享受是大伙奔影院的首要原因。至于导演想通过此对观众灌输什么的话,观众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就像你不接受《英雄》一样。也许对主题的抗拒会影响观影效果,但终归是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