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游记苏州(没图)。。。。。。 -- xyz熊
当时住的是阊门饭店,那一带故居保存的比较完整,我有早起的习惯。以至于后来想到苏州就两个场景记忆深刻,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幽静深长的小巷,小巷中的红漆小马桶和马车。第二个场景是去周庄的路上,太湖的烟波浩渺河汊纵横,自认为远比无锡鼋头渚有气象,只不过不是一个集中的景点罢了。所以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于城里的马车,考虑是不是近郊农村来收粪水,定点联系,那时城市规模没今日庞大,农家积肥传统仍在,好像城里的公厕是被周边乡村分包的,那一场景成了过去时代的一点遗留,当然而今早已消失无踪。
我想表述的是,那时科技没有发展到转化成水暖集中供应的阶段。
无锡的湖岸都是从常州抢的吧。原本就属于老无锡县境内的湖岸就算了,整个马山半岛好象是八十年代才从原武进县割过去的。不过苏南人最没出息的地方就是几个地方的人全都互相看不上,县域之间也成天攀比斗嘴。话又说回来,老百姓的乡土感情和集体荣誉感也是别的地方无法比的。
如果没拆那真是太好了!
那之后去过南山棋院,虎丘,山塘街,倒真没在去那里。改天一定去再转转。
这个时间段之前和之后,你很难会在苏南看见马车,因为苏南既少畜力运输传统,城市更是禁止马匹等进入的。但偏偏在九十年代初,甚至是苏南城市的市区,都可能有马车走过。
九十年代初,改开日深,各地建设都在加速。基建项目很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外地建筑公司来到这里承建项目。这类建筑公司,很多来自苏北甚至河南、山东,这其中的有些小公司甚至施工队之类,出于运输成本等等的考虑,会把马车带过来。而当时的城市管理,远比现在松懈。各类部门都是可以“搞定”的。于是乎,马车有时也会慢悠悠地行走在苏南的街道上。不过这个情况没有持续多久,一者城市管理毕竟还没有那么不堪,二来我估计这城市基建可不比乡下农民自己造房子,用马车骡车运建材哪里成?所以这帮家伙很可能是自觉自愿就把这种落后的运输工具给淘汰了。
大概就在那段时间,有一次我深夜骑车回家。忽听身后马蹄声碎。回头一看,只见一匹没有骑手没有马鞍的栗壳色高头大马从后面驰骋而来。沿着路灯下空荡荡的大街奔腾而去。我当时简直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苏、锡两地人民共有一种瑜亮情结。无锡觉得自家越来越不如苏州了,苏州觉得自己从来被无锡压一头。到底如何,只有天知道。常州走得慢,苏锡眼里便没有常州,但也说不上相互看不起。苏锡不提常州,常州发发牢骚而已。无锡在苏、常之间,往西往东,就像跨跨门槛走到隔壁邻家去串串门,从来就生不出“去外地”的感觉。
城市化,人口增加,加上人口迁移,原来的城市,大多变化了,儿童少年时的景象荡然无存,只有在自己的回忆中永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罗马人已经用水暖式地暖了,科隆遗址里就有,用的是陶管走水,我忘了是只铺浴室还是全屋都铺,但无论如何说明技术上可以实现.循环问题主要出现在大规模使用时,比如我小时候到朋友家玩,看见他家大人洗衣服直接拧开暖器引水,有这种用户,水暖循环系统是得设计得复杂些保险些,但自家建一套的话应该不考虑水损失的问题吧.
当然,我猜他们不考虑水暖的原因还是因为习惯了烤火炉,有时候,比如想吃烤地瓜时,火炉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你就会看到古城保持的非常好!一片粉墙黛瓦!
看到有人一本正经地讨论古代园林的抽水马桶和集中供暖,不由得想起这个笑话。
不过,考究起来,秦末汉初,诺大的皇家园林里摆上几百尊青铜大象也不是不可能啊。
那个时代青铜器已经不是只有帝王贵族的专用品了。几个大国哪家不是养着几十万的军队?那些兵器都是青铜的。还有诸多的工具,农具。青铜作为唯一成熟的金属,应该是被大量使用的。
秦始皇扫平六国,收缴了天下兵器,给宫女们铸几座青铜马桶,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不过,那尊青铜大象是不是真是阿房宫的马桶,时隔千年,是不是还能烤出当年宫女们的遗韵,那就是各位看官的想象啦。
看似合理,要想一下才笑出来的才是好笑话。
宅!
肥宅!!
死肥宅!!!
距离太近了
无论谁要做老大,都容不得旁边这个老二
为了避免无谓的竞争和流血,俺建议合并,成立吴市,不过为了和常熟的吴市、日本广岛的吴市区分开,可以称为大吴市或东吴市~~~~
至于常州么,对苏锡人而言,常州人是半个江北人了。不过这正是常州的机会,地处沪宁当中,距离不远不近,完全可以称霸一方。
至于所谓“内斗”,这个,人比人气死人啊,哪里都有,用“喻亮情节”是个很好的解释。
所谓“地域歧视”,不过是坊间总结的地域特点而已,何必介意~~苏州人说:无锡的强盗江阴的贼~~~哈哈~~~
太湖浸三州,无锡不是州~~
一起声讨无锡强盗,马山自古以来就是我大吴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