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游记苏州(没图)。。。。。。 -- xyz熊
名字忘了,大概和《翠微草堂笔记》差不多年代。
大意是某土豪附庸风雅,喜欢收集古董,某天请来一位专家,鉴定家里的收藏。
土豪最得意的是一尊青铜的大象,足有半人高,据说是当年阿房宫里的东西。专家看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是真品”就再无评论。
土豪大喜之余,还想听听专家更详细的评价。专家被追问的不耐烦了,只得以实相告。
专家:“你这件东西是真货不假,可是上不得台面。”
土豪:“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专家:“这是当年宫女们用来方便的工具。”
土豪:“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专家:“你看,这大象背上有一个洞,还有盖子,
宫女们撩起裙子骑上去就可以方便了。方便完了再盖上盖子,气味就不会散出来了。”
土豪:“还有呐,还有呐,还有呐?”
专家:“你再看每条象腿的底下都有一个小孔,当年阿房宫里都修了了地沟,这些大象就架在地沟上面,排泄物从小孔里流入地沟,再排到宫外的河里去。”
土豪:“胡说,胡说,胡说!”
专家:“你要不信,架一把火在象肚子下烤一烤,再闻闻象肚子里的味道就可以啦。白白。“
在马山西侧,就是那个著名的灵山大佛西侧到太湖里,把宜兴和无锡隔开了
而且,这只脚的脚板踏到太湖里,占了很大一块湖面
苏州女人多,优秀又温柔漂亮女人多
只有愁嫁,没有愁娶的
上海现在也这样
开车从干将路向西,计划人民路左转向南
结果,走地道了,不能左转
只好过路口,连续右转
结果修路,不通,掉头
看见一个大招牌:苏州市府墙办
纳闷啊,墙办?城墙办?or所有建筑墙办?一律要白粉墙黑顶瓦?
官腔不说了,最烦的是那个口头禅,每句话前面没有三字经好像就不会说话一样。
几千年开垦出来的肥田沃土啊
鱼米之乡
现在,全成了混凝土地板了
不知道这发展的代价该多大才合适
很多人对苏州老城区印象深刻,对现在的改变或叹息或痛心疾首,其实对住在老城区的人改变的也许和历史印象不符,但改变了生活品质,相对于这点,游客的感官可能就要往后排了。毕竟旅游收益未必人人有份,但是日常生活改观更加贴近生活。接受改变也是好事,也许过些年,五十年以后,人们也会怀念现在的苏州,遗憾这五十年的变化
明清时冬季取暖真是靠炭火,富贵如康熙近臣江宁织造曹家(红楼梦中贾家),没看过凤姐穿着貂裘捧着手炉,大观园怡红院中宝玉屋中丫鬟笼炭火的场景颇为浪漫。贾母新赏宝玉的一件雀金大氅,第一次穿去北静郡王家就被炭火烧了一个洞,晴雯抱病连夜织补,那情景真让人神往,由此更为感慨晴雯的际遇!
如果书上得来觉得虚,现在参观包括故宫和江南园林一类古建筑,可曾发现集中供暖设备。
古代巨宦豪门夏季祛暑,是用冬季开采后储藏在地窖中的冰块,形容古时奢靡人家有“积冰如山”之谓。
如果用水暖贾宝玉就不会闯祸且连累晴雯了吗?
早晨在清幽深长的小巷中漫步,看到家家门口摆出一个带盖的红漆小木桶,一会一辆马车随着铃声缓缓而来,马夫提起一个个木桶装上马车,又伴着铃声悠然消失在巷子尽头。
后来旅行结伴人中有位无锡美眉,和她谈起过去江浙城市生活情调的这一幕,不料引起她的不快,最厌恶的就是幼时刷马桶。
这一在现在看是简单的问题,却需要热力循环理论,锅炉、管材、阀门的近现代工业生产支撑。
20年前马桶已经不多了吧。我幼时倒是常常有老妪推着一车马桶在巷中走过,口中呼着:“倒马桶喽~”。于是家家户户开门提出一桶黄白之物——那是管刷马桶的,一般是改革开放后进城打工的农妇。
而那之前的传统,倒马桶和刷马桶这样的活儿,常常是被派给家里的小女孩儿的。小女孩儿长到七八岁,可以提得动马桶,就要去公共厕所倒马桶,回来用一种竹制的工具刷洗。以前孩子不似现在娇养,现在的人听到这个大概会觉得是在虐待孩子吧?事实上也是,没有孩子会喜欢干这个的。这大概就是你那位朋友不快的原因了。
烧木炭没有烟
楼主提到的穿过南北向的大街应该是人民路,那么西南方的古城可真的没拆! 苏州的古城区可是不敢轻易拆的,即使改造也要修旧如旧,所谓‘古宅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