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艺术赝品的价值 -- 快刀123
说起这个话题是因为看过一部电影《憨豆先生》。在电影中惠斯勒的一幅画作《Mother》被憨豆无意中损坏,情急之中憨豆用一幅翻拍的《Mother》在一群艺术品鉴赏者面前成功蒙混过关。
在艺术品鉴赏中,人们经常是从作品的细节来判别真伪,比如颜料、画布的年代、质地,作者的题跋等,很少有直接从艺术感染力方面来区别一个真品与赝品的。这间接的反映了真品与赝品在艺术感染力方面并无多大差别。
这个问题,在影视艺术作品方面显得更是明显---很多人都可以感觉到一个正版DVD和盗版DVD的观赏效果差不多。影视作品在电影院里感染力无可比拟是因为大荧幕和震撼的音响效果,而非正版本身。
我认为一个人在卢浮宫里欣赏《蒙娜丽莎》与在家里欣赏《蒙娜丽莎》的年画,其获得的艺术美感差不多。法国人将《蒙娜丽莎》视如国宝是因为真品的独一无二和富含的历史元素,而从其艺术美感来说并不是在它处不可获取的。
当今的照相技术已经使真品与赝品无肉眼差别。艺术赝品与艺术真品的差别在于市场价值,由于真品的唯一性使它市场价值远高于赝品,而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二者的价值差别可以忽略不计。
结论是,如果要投资、收藏,真品当然是唯一选择;如果是艺术欣赏来说,由于真品付出的代价太高,选择赝品足矣。
注:文中的举例并无反对知识产权保护之意,仅就二者效果说事。
面对艺术品很多人不必拥有鉴别真伪的知技,只需有“美”的感受就好了。
很多人认为艺术欣赏只限于真品,这也是造成投资的人多,欣赏的人少的原因。
象你所说一个人在卢浮宫里欣赏《蒙娜丽莎》与在家里欣赏《蒙娜丽莎》的年画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我没去过卢浮宫,但是经常去王府井的中国美术馆,那里很多作品的原作当你站在面前的时候那种让人震撼的感染力是任何高质量的翻拍或印刷品所不能比拟的。你这么想估计还是去美术馆看的真品少
我办了一个美术馆的年卡(北美排的上号的吧),开始是附庸风雅,后来就是上瘾,去图书馆借书,做足功课,一个画家、一个主题、一幅画去看。真品,特别是大幅油画,只有站在跟前,才能体会到山风海雨扑面而来的气势。真品的尺度和空间感,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得到。那时会感到和画家的时空差距全部消失了,自己就在那时,那里。
这里的油画不上玻璃框,可以清晰地看到油彩堆砌的效果。憨豆在那个片子拿鸡蛋清上光的办法,根本蒙不住人,因为没有立体感。搞笑的噱头而已。
出去旅游的时候,做好功课,钻到博物馆里,好好看几个作品,这一趟也就值回来了。即使就艺术欣赏而言,真品就是真品,没有可以替代的。
每次到王府井都是看电影或陪LP购物去了。
下次去体会真品,看看从真品到复制品的过程中到底丢失了什么。
欣赏的是拍卖会上不断上涨的数字吧。这也是泡沫,玩的手法跟石油还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