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气候是导致唐朝覆没的主要原因吗? -- 尼伯龙根·蜗藤

共:💬58 🌺15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历史不能预测

历史不能被预测,就象将来不能被预测一样.咸阳城的蝴蝶扇一扇翅膀,人们推测N年后长安城会下暴雨, 这种不靠谱的推理我们称之为蝴蝶效应. 长安城下了一场暴雨,N年后人们收集数据,设计完美的模型, 试图找出那只闯祸的蝴蝶,这种看起来很靠谱的推理我们称之为科学.唐朝完蛋了, 俺昨天打了瓶酱油.

家园 从那些搞科研的人的角度看来,

是会更认可张平忠还是张德二呢?从两个地理上相隔很远的地方,一个用直接的方法,一个是间接的方法都得到类似的结论,互相验证,这是非常合理的,难道不更比张德二一个人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么?为了验证氧18的方法是否正确,张平忠“把近50年来的降水记录和石笋相应处的氧18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这个方法基本可靠。”这种定量的方法难道不比你在后面提出的定性的方法更准确么?屁股决定脑袋有啥意思?文中只有两个样,你所推崇的方法,连一个样都没有,说不定只是在哪部犄角旮旯的书里说了一句,你就信了,因为没其他的书里再提了那年的状况。而且如果那年的前5年后5年都是旱年,只有那1年雨水多些,那你认为这一年是否应该包括在旱期中去呢?

如果是一个随机过程,两个点是否就能表征一个大范围的变化,是很难进行讨论的。但目前是就事论事,这不是一个随机过程。气候的变化也不是一两年或者小范围就会有很大趋势变化的过程。就如同通过分析岩层分析地质变化一样,难道打个十几个眼,来获得地下的岩石样品来进行分析。难道要地球表面都打一遍孔,才能证明地球曾经有过一个白垩纪,不然就“似乎,大约,好像”不能证明了。

你说几个点不够,那要多少点才够“代表全中国”呢?

对于他们搞科研的,少说“保证”“绝对”这些词。爱因斯坦都有可能错了,他都无法保证他的一定正确。

家园 有个观点是非常有意思的。

唐朝这个例子应该也是为了证明400毫米降水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旱季,降水线南移,草原区域扩大,游牧民族也南下牧马。水季则相反。长城大体上就和400毫米降水线相吻合。即使游牧民族或者农耕民族当时特别强盛,当时越过了这条线,也无法长久的守住,不得不退回线后。

不能片面和孤立的看待问题。过于巧合的话,说不定背后就有原因。也不能屁股决定脑袋。

家园 好资料,值得收藏

不知道兄台能不能给个出处,我以后引用起来信心也更足一些。

家园 再提个建议应该是张平中

兰大的教授应该是环境系的

张平中

家园 从历史看,最冷的时期之一的魏晋南北朝一样有国家崛起

北魏就是好例子.南朝也不差,天灾是外因,但是需要和内因结合来起作用

家园 你说的对

我被一些网页误导了。

谢谢

家园 看来你也没搞过科研嘛,我什么要说也?

既然你用了“那些”搞科研的,说明你也没搞过嘛。

你的观点呢自然是支持国外的那篇《自然》。

其实搞科研的也要混饭吃,也要拉帮结伙。比如说两张一个在兰大,一个在气象局肯定就不是一路的。研究方法不同,其观点当然不同。做为一般的群众没必要掺合进来。话说一篇《自然》就真的很了不起吗?人家在美国方便的要死,发《自然》也是一堆一堆的,那像我们用中文发了的东西,人家正眼看一眼都不会(看了也看不懂)。

张德二不认识,竺可桢总知道吧?张德二的方法源于竺可桢(谈竺可桢只是想让你接受张德二的观点),而且更进了一步,成果其实都是较早期的东西。但是早期的东西未必就是错的。

如果听都没听过对方的研究方法就抵触对方的研究成果,那这不是一种很好的讨论问题的方式,当然反正我们也不是搞科研的对吧?

家园 根据这个说法,我们应该大力排放二氧化碳!

使气候变暖,降雨量增加,400毫米等雨量线北移,然后我们作为农耕民族就可以北上了?

家园 是台湾的气象局的一个人出的书里面节录的

我在图书馆看的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刘昭民

好像是台湾民航局气象中心的气象主任研究员

他还有和大陆的人合作搞了中国气象史的书

家园 关键是是否稳定的处于某一水平上

稳定的处于某一个低水平 或者稳定的处于某一个高水平 那都叫常态气温

变化阶段 不管是升温还是降温 都是不稳定时代

北魏恰好是处于虽然很冷 但是稳定的停留在比现在低4度的这个一个水平的事情

重新开始升温的时间段几乎和魏分东西时间重合

家园 不稳定原因是什么呢?

我是并不同意天灾就能打垮一个帝国的.

家园 从来没从这个角度考虑过

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穿越者将源源而来吧。

家园 这个结论不是老掉牙了吗??

历代王朝的崩溃,除了异族入侵,大多数都是土地兼并到少数人手中时,碰上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结果就是饥荒起义改朝换代~~

用片面的观点解释历史是西方科学家的最爱~~

家园 竺可桢我可是尊重的很的,

,没有直接证据或者有力的证据下,就只有采用不准确的证据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但如果有了准确的,定量了的证据,还抓着那些不可信的只言片语就过份了。竺可桢是每年都记录几月几日什么花开了,几日什么植物发芽了,他老先生在记录数据的时候总不会来个某日天高气爽,某日阴雨连绵吧。把便宜之计当作科学方法总显得太有创意了。

把科学研究只当作拉帮结派,那我就没话说了,你再能混,总要有文章发出来。发文章都要经过审稿,水平不够,人家会放你过?反正对方不知道是谁审的。

当然你认为自然科学也是随便就能发的,那我也就更没有话说,“还方便的要死”,口气真大啊,有哪个人敢说科学自然可以随便就能发发的。人家平均每篇文章每年30次的引用率也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你中文期刊也弄个30次出来好了。科技期刊是很严肃的,你中文期刊弄的不严肃也只能导致人家笑话你。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