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气候是导致唐朝覆没的主要原因吗? -- 尼伯龙根·蜗藤

共:💬58 🌺15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唐宋之交温度确实有很大的变化.

这会使农业民族面对游牧民族时处于不利地位.不过唐朝不是毁于游牧民族的入侵而是亡于内乱.所以

气候变化不是唐朝灭亡的主因.而且当时的气候变化对唐最大的外部敌人吐蕃是毁灭性的打击.青藏高原上历史上只崛起过一个强大的王朝.这个王朝兴起的气候原因和唐的兴盛是一样的,就是那是一个文明史以来最暖的时期.青藏高原的水草异常丰茂,能够容纳的人口史无前例.

家园 张德二的研究早就听说过

竺可桢当年也搞过古代物候学的研究,比如从吟诵春华秋实的古诗中寻找节气变化的蛛丝马迹。不过个人从一开始就觉得此种通过搜集古代零散资料汇总后分析古代气候变化的方法不太可靠。毕竟这些古代气象资料不是系统的有计划的积累起来的,而那些“记录人”很多原本的目的就不是记录天气,只是顺带提到了天气而已。所以资料的可信性可疑,记录人的资格就更可疑了。何况中国古代历史记录都不太注重定量分析,大地震时说地裂之声“声震数十里”,写红衣大炮的时候也说“声震数十里”,所以这种资料对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帮助有限。这个河里也早有过讨论。

因此我个人倒是以为张平忠与约翰逊的研究更可靠些。

家园 那要看你读的是什么书了

大多数时候像县志这样的古藉上的说法还是准确的。这些档案大多数时候都是很严肃的东西与我们读的什么《三侠五义》之类的文学作品还是有区别的。

其实大部分有关气候的内容记录的还是很认真的,尤其是定性的内容,像河水上冻(在南方河水上冻是冷期的重要依据);多久没下雨;植被的变化之类的,都是重要的依据。专门有人根据这个作了中国千年以来的气温、降水的序列,当然只是个分级的定性的序列。不过用来作为参考倒是没问题的。总的来说,还是先相信这些历史记录。

另外,这通过类似石头、冰柱这些东西推出的时间序列也只是一个参考。作为一时一地的证据,要考证的东西还是太多。而且,最后结果还也是定性的时间序列。

相比较严格的气象记录(时间序列、观测方法连续,同时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以上的两种东西,没有一个是完全可信的。

家园 我可以向您保证

可靠性很低

家园 提个建议

干湿用旱涝代替是不是更好?

家园 可能是我当年看的新闻通讯写的太不严谨了

那个新闻通讯里就说专家教授们通过古籍古诗里的记录来推断古代气候变化。我就想——那个古诗怎么能做研究的依据呢,文学描写都是很不准确的东西么。于是有了这个印象。

还是你说的对,中国大量的地方志里应该是有着比较系统的可信的记录的

家园 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史料法“对旱涝年与冷暖年的界定

大致是这样的:

比如这一年,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史料都提到了今年收成正常,风调雨顺,那就定在零级上。如果是很多地方提到了该年雨下的太多就定成 +3 (大涝),如果太多地方当年降水偏少导致收成问题就定成 -3 (大旱)。如果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偏少可以定成 -1 (偏旱)。这样得出的序列南北方,东西部,以致各省都是不一样的,最后要加权。

当然还有考虑局地气候、矛盾记录等等问题。不是像我说的那样简单,但有一条是绝对的,就是要读很多很多很无聊的史料档案我大约是不会做的。

家园 说古诗应该是从竺可桢开始的

竺可桢的国学很好,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那种作派(当然这是从好的方面说),自号“藕舫先生”,读过很多很多很多的书,反正不是一般的多。传说当时组织研究的时候连古诗也算进去了

有鉴于此,在竺可桢的提倡和组织下,由第三历史研究所(即近代史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从5600多种地方志,2300多种诗集里,收集到从公元12世纪到1955年我国有记载的地震近万次,再加上1900年以后国内外地震仪器实测所得记录,汇编成《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和《中国地震目录》,作为地震学研究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出地震烈度区划,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那些诗集估计是当成了一种反映古人衣食住行的记录文字,想想也只能当旁证。其实,现在看来从古人的衣食住行来进行研究也算是一种时髦了。

家园 花谢!
家园 或许是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

欧美有一历史学派名为“环境决定论”。这类“环境导致某某灭亡/兴起”的题目正是他们的最爱。

环境的变化是历史的外因之一,但并非唯一的外因。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本来在一种制度下足够分配的资源变得不能满足社会中大多数人的需要。这时如果分配制度不能随之改变,或者分配机制不能起作用,那么自然要爆发动乱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再分配。

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是外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分配和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上。

家园 那要看这个外部变化的程度和速度

任何体系要改变都有一个惰性要克服 如果这个外部变化来的速度和强度都超过了适应速度的变化 那这个体系适应新外部环境的可能性并不大

家园 从气温的大尺度上说 有影响 但不是大问题

在西周后期至春秋初为寒冷期

此后的春秋至西汉末都是比现在更温暖的时期

西汉末急剧降温,东汉中前期有所回暖后随即掉头向下。

中国气温大概从东西魏分立开始结束了长期的低温时代 快速上升

隋初建时大致和现在差不多

到开元时是个顶峰

此后是平直下降的趋势,

开元一直到北宋亡 是个平滑斜线

两宋交替时还是和现在差不多

但南宋初年开始急剧降温,降到和两晋南北朝差不多的水平

南宋前半期极冷 后半期又急剧回暖 但临近宋亡时又再次急剧降温

元代则是头尾是寒流 中间是较温暖期

明代度过初期寒冷期后,一度气候温暖,但从明英宗天順二年起至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又是一个低温期

此后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开始的持续70年的,有记录历史中最冷的小冰期

清初开始气候回暖,康熙末年直到嘉庆末年的1816年坦博拉火山爆发,这将近一百年是暖期

1816-1880为历史上次冷的小冰期

总的来说 唐末的气候变差是没错,但似乎没法和南宋初年那种快速降温,以至于江西福建浙江的河流都普遍结冰的情况糟糕吧

家园 真牛啊,没有任何论据,就一句可靠性很低

,而且你还可以保证。还好做科研的不是你这态度,万幸啊。

家园 您看起来对背书很有兴趣

极小的局部当然代表不了整体情况,这个论断似乎,大约,好像就是对的噢。

一般人都不会对什么测站选址,测量方法之类的东西有兴趣的,我就算剪刀浆糊一番,也不过是在吓吓人,根本没人知道我在说什么,你觉得这个时候陈述那些无聊的文件有必要吗?

就事论事,选取样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中国那么大的地方,随便找几个点(连两位数都没有)就搞定,没人敢说那几个点就代表全中国。

最后, acxp 是在提出怀疑,不是在提出问题,我对其观点表示赞同,所以就随便发几个贴,弄点经验喽。

家园 蜗大最后一句话我同意

其实是俩问题。

1、唐末是否出现了灾害性天气?两边的科学家样本、结论不同,其实方法都是研究验证数据相关性,都相当的靠谱。

2、灾害性天气会如何影响社会演进?这个问题,现在历史学家倒是削尖脑袋往这个领域钻,但基本都还是假说-猜想水平,写了nature也看不上,当小说看倒是不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