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庖丁解字之 冯河暴虎--得言不可以不察(上) -- 丁坎

共:💬17 🌺8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老铁自己发奖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老铁错了

第一

这个大概是造成各种争议解释的根本原因所在。

暴与襮的释读,在今天已成为定论,没有任何争议。

第二

我最大的疑问,是这些考证,似乎都是基于“孤本”的信息。比如你一开头提到的鼎上的铭文,大概就是孤本,看不到同样的文字出现在其他地方。

信息并非孤本,这两个字的释读都有文献和文物的二重证据。

先说暴,

古有虣字,《周礼》中的暴字大都写作虣。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虣是暴的古体。

也就是说暴可以从虎从止戈

然后是在诅楚文,和郭沫若所举宣王时器中,根据上下文可以隶定出两个暴字,

分别是从虎从双手戈从虎从戊。

这三个例子与暴虎的成语合观,

可以确定暴的字义当来自持戈斗虎。

再说襮,

首先字形分析可得其字从衣,从虎从单手戈,

即从衣从暴,

即襮,此字的传统解释

与该字在铭文中根据上下文确定的涵意完全吻合,

因此可以确定为襮无疑。

不错,这样字形的襮在出土青铜器仅此一见,但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青铜器出土本来就受很多偶然因素影响,出土得少并不意味着用例少。

至少,文献已经确立了它的存在。

第三

我很奇怪的是,同样的用词,比如你这里的“冯河暴虎”,如果在同时期的不同文章中都出现过,那意思就比较容易互相印证来得到正确的解释。就好比繁体字简化字,这中间会有重叠和过渡,不会是突然之间不用了,过个几百年才又被重提吧。

1 不同文章都出现这一点还仅仅是文献,而文字释读中除此之外,连文献与文物的互证都使用了。

2 考察一个字,一个词汇,并不是要找到完全相同的例子才能作为证据,完全相同的例子当然可以用,而且很强,但对研究者来说,只限于此的,就是缺乏洞察力的。

这样说吧 相同

仅仅是一个关系

还有另外的 关系 可供使用,比如说 逻辑一致

如 从止戈,双手戈,单手戈,

这样抽象出来的共同逻辑持戈结合虎形,可归纳为持戈斗虎,与暴虎之义吻合。

(这几个异形,恰是你所说的重叠和过渡)

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比普通释读者多利用一种关系。

第四

或者是因为研究方法的问题?

不太清楚你的意思,如果要说问题,我会这样说:

这是研究条件的问题,要查找某字,某词的用例,文献是现成的,充分的。

而文物是部份的---谁也不能把所有的青铜器起于地下,一一查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