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那年庐山(九) 东哥发言了。 -- 史文恭
不是看不下去忍不住的冲动。如果没有周小舟的释放的毛有认错意图的信号,他恐怕也不会写信。
我倒是同意教头的观点,彭主观上并没有为民请命的意思,但客观上他写信确实是在为民请命。
生动的语言都成了冰冷的语法和句型,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变成了死板板的一条条利益和结论。
史文恭在恢复历史的生动性上做了很好的尝试,为这俺也要上花给他。
权延赤曾推测,如果彭的信印发后与会者反对一片,那毛可能就会大赞彭的海瑞精神了。
结合后来毛批示下发的一批党内来信(如李云仲的信)以及毛的讲话,可以看出毛对彭信的敏感。
东哥本来就不怎么亲自管事吧,当时亲自管事的还是胡服和二代。而且在和平年代发展年代,一国之尊不管经济,和退隐二线也没有什么区别吧。
而且这个和他发言的态度也不一样, 他自己发言说是一个指头多一点,也没说是九个指头啊。
林总的日记我还是觉得诡异,老毛当时是党主席,他总不可能担心党主席的选举他得少数票吧。国家主席他已经让给胡服了,总理他也不会愿意去做吧,何况总理也不是选的。
接下去的问题可能会剧透了,如果史兄不便回答,小子便慢慢等着看史兄好文。我觉得史兄的意思还是彭总这次上书是即兴之作,背后没有什么政治目的,那后面张闻天,黄克诚的表现说不过去啊。再结合彭在高饶案中的表现来看,更感觉意味深长啊。
另外,我觉得史兄好像屡屡把九门提督和胡服分开来看,似有不妥,彭可是胡同志心腹中的心腹,直到文革之中,也是从打倒彭开始的。彭的表现应该说反映了刘系人马的动向。
我一直感觉,彭的信,实质是批评处于一线的中央执行领导的。
这也可以解释李银桥书中为什么主席要走而走不了的事情。正是因为一线领导不同意走,要求“解决彭的问题”。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主席说“我死了,有些同志怕你造反……”(大意),还提到魏延、反骨等等。魏延实际不是反诸葛,而是在诸葛死后反诸葛的接班人啊……
还有,关于“操娘”,大家可以看看华北会议是谁主持批判彭的,恰恰是刘!!
另外,所谓一线二线,主席退居二线,是想专心研究理论问题,并不是说退二线不掌握领导权。只是一线是执行者,是直接解决问题的。
恰恰因为一线的领导以为一线是最高领导,或者企图将一线作为最高领导,才会出现主席感觉被架空说话不管事,才会有后来的一些事情。
至少我看到的史料都是毛而并非刘。是毛剥夺了周、陈主管经济的权利,自己要当“大帅”的。
其实,与其关注刘,还不如多关注“副帅”,不过限于条件,一时半会我们恐怕很难得到更多的信息了。
是秦始皇把中国第一次组织起来了,不是。另外,毛用文革把大家又搞散了,呵呵!我越来越觉得这种争论更像是玩笑。但这种玩笑却只能让大家陷入盲目的争吵,吹毛求疵,舍本逐末,言不及义,没有任何澄清事实,辨明道理的价值,所以只此回复一次,不再回复。阿弥陀佛!
但问题还是,怎么比?比什么?试问发明电灯和发明车轮(不是那个轮子啊),哪个更伟大?一个人的历史功绩能脱离他的历史局限性吗?要让唐太宗实行议会民主才能超越毛?呵呵!不辨了,我认输!我怕再扯出别的什么来。
当时的态势,彭也是能不说就不说,彭不一定认为自己适合去说;只是庐山上的情况,让他终于还是说了;周小舟算是那根促使彭说出来的稻草(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彭对毛的顾虑,彭怕毛误解,多有顾忌;此毛已非彼毛,此彭也已非彼彭,彼此顾忌,大家都变了).
彭主观上未必没有为民请命的想法,但未必是带着为民请命的目的和决心上庐山(我理解可能是史同学的观点);要不要为民请命,彭需要视庐山的情况而定,彭也观望;
大家都在捣浆糊,彭忍受不了,每个人的底线是不同的;如彭未上庐山,不在其境,或许也就过去了.
但依彭的位置/思想/性格,如果不认同毛的路线,冲突恐怕也是早晚的事.
庐山上的大规模冲突,只是不幸被毛抓了典型,[SIZE=3]杀虎儆猴[/SIZE]以巩固权力(或称"党内团结").翻历史恩怨,不过是避实就虚的斗争手段.
为什么其目的一定是针对特定的某个人?
我觉得这主席就像大公司里的董事长一样,他并不会具体管某一块业务,而是安排职业经理人负责具体的各类业务,董事长负责对经理人进行管理,当然董事长会对具体的业务提出意见,但这个意见要得到经理人的同意才会通过经理人推行下去,如果经理人不同意,董事长就会将其拿下,换一个同意的人来做经理人,从而推行自己的主张,而不会自己替代经理人去管理具体的业务领域。
建国后,毛的地位其实就类似董事长,但毛对这种状况并不是很满意,他感觉自己在经济领域的“冒进”主张得不到周陈这两个经理人的赞同和执行,于是剥夺了他们的权力,但保留了职位(本来打算让柯庆施来替代周当总理的,但大家不同意才没这么干),自己直接指挥各部委和地方大员们一起搞“大跃进”。结果出了问题没有经理人可以问责,领导责任就是董事长的,而大家又不能因此就开个董事会把犯了错误的董事长拿下换个新的,所以处境就很尴尬,想纠正错误就要批评错误,但一批评就批到自己头上了,只好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其实,还不如让柯庆施当总理呢,让柯庆施出面去搞,出了问题拿他当替罪羊。
至于柯为啥当不了总理呢,这就涉及到那个大多数的问题了。毛在遵义会议时曾对贺子珍讲过“看来什么事情都要个大多数啊”,我想这是意味深长的。
彭信印发后,完全反对和完全支持的都是少数,多数都认为信的主体是好的,但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后来随着争论的展开,左派逐步活跃起来,但一边倒的情况还是在毛讲话后。
“自己直接指挥各部委和地方大员们一起搞“大跃进”
老兄你把刘邓置于何地呢?
本来他要是在二线呆着挺好,但被大跃进的目标所激励,亲自冲到一线直接指挥,结果弄得很尴尬。
政治路线问题,团结了大多数,避免了党内分裂,保证了大家团结一致克服眼前的困难,这种作法的英明之处,大家是公认的。
而彭总这点做的不好,连周公当时都指责彭总的态度是光站在一边看。